第16章 中期宋學
- 宋明理學概述
- 錢穆
- 778字
- 2018-11-16 12:49:09
中期宋學之發(fā)展,顯和初期不同。初期宋學,是在一大目標下形成多方面活動,中期則絢爛之極歸于平淡,較之初期,精微有余,博大轉(zhuǎn)遜。初期風氣,頗多導(dǎo)源于韓愈,因遂注意于文章。北方如柳開、石介,南方如歐陽修、王安石,更屬顯見。惟其注意文章,故能發(fā)泄情趣。人生必然與文藝結(jié)不解緣,而中期則絕少對文章有興趣。周敦頤先己有“虛車”之譏。韓愈說:“文以載道。”文不載道如虛車。但二程兄弟,講學多用語錄體,直如禪宗祖師們,雖是潔凈樸實,但擯棄文學,便減少了活的人生情味,不能不說是一大損失。初期都熱心政治,南方如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北方如司馬光,都在當時政治舞臺上有轟轟烈烈的表現(xiàn)。即如北方孫復(fù)、石介,也決非隱士一流。介作《慶歷圣德詩》,分別賢奸,直言無忌,掀起了政治上絕大波瀾。他死后,幾乎剖墓斲棺。中期諸家,雖并不刻意隱淪自晦,但對政治情味是淡了。他們都只當幾任小官,盡心稱職,不鳴高,不蹈虛。初期諸家如伊尹,中期諸家如柳下惠,他們的政治意態(tài)實不同。論其教育事業(yè),初期是在書院與學校中,尤其如胡瑗,是一模范的教育家。中期講學,則只是師友后進,自由相聚,只能算是私人討論,并沒有正式的教育規(guī)模。文章、政治、教育,三大項目之活動,中期都較前期為遜色。即論學術(shù)著作,初期諸儒,都有等身卷帙。尤其如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對于經(jīng)史文學,都有大著作,堪與古今大儒,頡頏相比。中期諸儒,在此方面亦不如。只邵雍、程頤、張載可算有正式的著作,但分量上少了,性質(zhì)亦單純,不如初期諸家,闊大浩博。其他則更差了。然中期諸儒,實在也有他們的大貢獻。后世所謂道學家、理學先生,是專指中期諸儒的學術(shù)與風格而言的。我們甚至可以說,初期諸儒多方面的大活動,要到中期才有結(jié)晶,有歸宿。畫龍點睛,點在中期。初期畫成了一條龍,要待中期諸儒替他們點睛。點上睛,那條龍始全身有活氣。下面逐一敘說中期諸家之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