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論知識傳播事業的五大構成要素本文為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基金資助項目“知識傳播與知識經濟互動關系研究”(項目編號:M3-019)系列研究成果之一,發表于《江蘇圖書館學報》2002年第1期。——知識傳播與知識經濟互動關系研究之二

一 本課題研究的背景和緣起

江澤民同志早在20世紀結束前就曾經指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這一論斷,不僅是對當前國際科技、經濟發展新情況、新特點、新趨勢的精辟概括,而且是對未來世界發展趨勢的遠見卓識。所謂“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基礎上的經濟,它表明人類經濟發展將比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于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而所謂“知識的擴散”,通俗地說,也就是知識的傳播和流通,是一部分社會成員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借助特定的知識傳播媒體,向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傳播特定的知識信息內容,并期待取得預期的傳播效果的社會活動過程,倪延年:《知識傳播學》,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第9頁。是知識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必不可少的中介環節。它產生于農業經濟階段,發展于工業經濟階段,鼎盛于知識經濟階段。而且,工業經濟只有發展到以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活動產生的社會財富達到或超過整個社會產生的財富的50%以上,才能說,工業經濟開始進入了知識經濟的發展階段。由此可見,知識傳播活動及知識傳播事業在知識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眾所周知的主觀和客觀原因,我國學術界及經濟界對知識傳播活動及其規律的研究嚴重滯后,對知識傳播事業的研究還剛剛開始起步,對知識傳播與知識經濟的互動關系的研究,與國際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和水平相比還有非常明顯的差距。就知識經濟的研究而言,1990年,聯合國研究機構提出了“知識經濟”的說法,明確了這種新型經濟的性質。吳季松:《21世紀社會的新趨勢:知識經濟》,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第3頁。1994年,美國經濟學家溫格斯和布馬拉共同出版的《未來工作:在知識經濟中把知識投入生產》一書,李廉水:《知識經濟究竟是什么》,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第9頁。不但在世界學術界率先提出了“知識經濟”這一研究命題,而且在書中首次提出了這種新型經濟的指標體系和測度。1996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了一份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在這份報告中,作為聯合國重要機構之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首次明確地闡述了作為人類社會成員的智慧結晶的“知識”,在未來社會經濟存在及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即“知識”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也就是說,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經濟發展的基礎主要不是建立在以往的“土地和勞動力”、“資金、勞動力和技術設備”等物質的基礎上,而主要取決于知識成果的生產(創新和發明)、流通(傳播和分配)和消費(應用和再生價值)。1997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在一次講話中使用了“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既標志著“知識經濟”這一概念從學術研究領域走進了政府工作領域,也標志著對“知識經濟”這一理論問題研究進入了公眾生活領域,從學術象牙塔走到了民眾中間。這一方面是對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50多年經濟發展規律的總結,同時也是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我國學術界雖然也較早地注意到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這一特點,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就有人在文章中提出了“信息經濟”的命題。在90年代初聯合國研究機構提出了“知識經濟”的說法后,我國有學者于1992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社會科學》雜志(英、法、西班牙文版)132期上撰文,提出“由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支配的經濟——智力經濟”的概念。1998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大學建校百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的論斷,由此而開始了我國學術界對“知識經濟”進行全面研究的新時期。但畢竟起步較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尤其是與我國實際的結合度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據筆者所見,我國學術界還沒有出現對知識傳播活動和知識傳播事業這一命題進行比較系統研究的成果。

時代發展,時不我待,一步遲緩,追趕甚難。2002年11月11日,中國完成了“入世”的全部法律手續,對外經濟貿易部部長石廣生同志代表我國政府正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我國經濟正式進入了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的時代。知識經濟的步伐已經走到了我們的門口。我們必須勇敢地迎接知識經濟的這一挑戰,而且只能勝利,不能失敗。為此,本人申報了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研究課題“知識傳播與知識經濟互動關系研究”,幸獲批準和資助,使得有機會對這一感興趣而且對我國改革發展實踐有一定意義的課題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作為系列研究的成果之一,本文擬對知識傳播事業的構成要素和社會內涵這一基本理論問題,作一初步探索,以此求教于學術界的同行專家;同時也為本人下一步深入研究知識傳播與知識經濟的互動關系提供必要的理論準備。

二 知識傳播事業及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根據我國學術界比較一致的認識,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初步或正在逐步完成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其明顯的標志之一就是由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消費產生的社會財富達到或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50%,并且清楚地“表明人類經濟發展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于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彭坤明:《知識經濟與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第1~2頁。而知識傳播則是一部分社會成員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借助特定的知識傳播媒體,向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傳播特定的知識信息,并期待取得預期的傳播效果的社會活動過程。所謂“事業”,是特指“人類社會成員所從事的具有一定目標、規模和系統,而對社會發展有影響的經常活動。”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第1612頁。知識傳播事業,一般是指為了完成知識和知識傳播活動的“社會使命而運轉的社會系統及與此相關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等社會生活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倪延年:《期刊學概論》,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第60頁。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以求更好地適應社會知識傳播需要的社會運轉體系的經常性活動。

從人類社會數千年的發展歷程尤其是20世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歷程來認識,知識傳播事業,通俗地說也就是知識信息收集整理傳播服務事業,無論是在社會活動的領域,還是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或者是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知識傳播活動和知識傳播事業在知識生產者和知識利用者之間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知識傳播活動使人們創造出來的知識成果,通過傳播過程與需要利用這些知識成果的生產、銷售和研究部門的社會成員及其實踐相結合,發揮知識成果的社會和經濟價值,使其蘊涵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從而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例如,農業科技研究人員創造的知識成果,傳播到需要這些成果指導的農民那里。農民把這些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就立即產生明顯的效益,雜交水稻的推廣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事例。

其次,知識傳播活動和知識傳播事業通過把知識成果傳播給知識成果的受傳者,在他們接受了知識成果的傳播以后,實際上提高了知識傳播受傳者的知識擁有水平和知識利用水平,在此基礎上,又可以進一步促進更高層次的知識成果的推廣普及和實際應用。一個原本對電腦知之不多的大學生,接受了老師所傳播的關于電腦理論知識與應用技能知識的傳播以后,成為電腦應用軟件開發的內行。一方面,他的學習和研究需要獲得更高層次的專業知識傳播,另一方面,他又可能把自己擁有的知識和技能傳播(授)給其他人。由此可見,知識傳播活動一方面可以促進知識成果的創造和生產——因為社會成員有對更新更多更高層次知識成果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拓展知識成果傳播的領域,為更多的知識成果提供用武之地,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更重要的是,知識傳播活動可以提高社會成員的個體和群體知識素質,為知識成果創造更大的需求市場。

再則,知識傳播活動和知識傳播事業可以造就和培養更多的知識生產(創造)者、知識傳播(分配)者和知識成果的利用(消費)者,為社會財富的迅速增加提供基本的動力——知識人力,為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發展和完善提供首要和必不可少的前提。我們認為:知識經濟的核心是“知識人”。沒有“知識人”的存在,知識成果無以創造,知識成果無以傳播,知識成果無人使用,那就不可能出現“知識經濟社會”。知識傳播者通過學校教育的知識傳播活動、社會文獻的知識傳播活動、社會成員之間的知識傳播活動以及伴隨著新聞傳播等社會活動進行的知識傳播活動,使原本沒有知識的“人”成為擁有大量的、高層次甚至是尖端水平知識的人。“知識人”的出現反過來又推進了知識成果的創造、知識成果的傳播和使用,使之創造出更加巨大的社會財富,推動社會經濟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演進。

最后,知識傳播活動和知識傳播事業可以為知識經濟社會的出現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快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完善。社會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觀念的因素。而觀念的東西是根深蒂固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一個人的觀念影響和制約一個人的思維和行為,一群人的觀念影響和制約一群人的思維和行為;社會上大多數人的觀念不但影響和制約著大多數人的思維和行為,而且還影響和制約了另一部分人的思維和行為。愚昧必定落后,迷信必定扼殺創新。知識傳播者通過知識傳播活動,使原先因缺少知識而愚昧,因視野閉塞而迷信的社會成員感(接)受知識(智慧)的科學之光,逐步了解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運行的內在規律,逐步拋棄原有的愚昧、迷信、落后和封閉的生活狀態,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從而形成更加適合科學發展、文化進步的社會環境。事實已經證明:知識傳播可以幫助人們開闊眼界,轉變觀念,當大部分社會成員的觀念都達比較科學文明的水平時,整個社會的環境氛圍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成為知識經濟社會到來的推動力。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逐步演進的重要發展時期。而知識經濟形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知識傳播活動和知識傳播事業的高度發達。因此,加強對知識傳播活動和知識傳播事業的研究,在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的社會環境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三 知識傳播事業的構成要素

我們認為,在目前這一特定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和人們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的基礎上,人類社會知識傳播事業的構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類社會成員的知識活動。所謂人類社會的知識活動,一般是特指人類社會成員所從事的與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有關的一切社會活動。這是知識傳播事業得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社會成員的知識活動包括了人類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中所從事的以知識或知識傳播為工作對象和以知識或知識傳播為工作目標的所有社會活動。如:以知識的發明、發現、探索、創造、提煉、歸納、總結和更新等為活動宗旨的科學研究活動;以促進知識內容的傳播、擴散、流通、分配及合理布局等為活動目標的知識載體的創作、投稿、編輯、設計、生產、運輸等形式的知識活動;以傳播知識內容為直接工作目標的學術講演、電視節目主持、電臺播音、教師授課、團體會議以及知識載體的收集、整序、管理、開發和提供服務等方面的社會活動;以實現知識內容的價值為工作目標的技術改革、科技成果推廣、科研成果中試、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專利保護和轉讓、技術或服務貿易、知識成果的再開發傳播等知識應用活動。

二、社會成員的知識活動成果。這是知識傳播活動得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前提,是知識傳播活動的直接對象,更是知識傳播活動對于知識傳播受傳者的價值所在。社會成員的知識活動成果,包括了三個不同的層次和表現形態:

第一個層次是社會成員從事知識活動(發明、發現、探索、創造、提煉、歸納、總結、更新、升華等活動)的直接成果,通常以概念、判斷、推理、假說、公式、公理、定理、定律、結論、原則或預見的思維形式和范疇體系來表現自身的存在。其可見形態是該知識成果的擁有者對主觀世界或客觀世界、或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認識和改造能力的增強。

第二個層次是社會成員為了使知識內容能進入傳播領域而進行的知識載體生產活動的直接成果,通常以荷載知識信息內容的書信,學術論文,學術報告文本或提綱,正式出版的圖書、報紙、雜志、論文集、科技研究報告、專利說明書、會議文獻等形式存在于社會系統中。其可見的形態即是社會成員的生活環境中的上述蘊涵(荷載)特定文獻信息內容的不同類型或由不同物質材料作為信息載體形成的文獻實體。它們是以傳播知識信息為實質內容的知識傳播活動賴以存在的物質對象。

第三個層次是社會成員在知識傳播活動過程,或者是為了使知識內容得到更好更快的傳播,或為了使特定的知識傳播活動,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或效益,通過特定群體的社會成員所從事的具有鮮明專業特色的社會活動所取得的、直接為了對特定知識成果進行更好傳播而形成的專門性社會活動成果。通常以如下形式表現出來:根據特定社會成員對特定文獻或文獻信息的需求而進行的社會文獻的收集、整理、管理、開發、加工的社會活動,其成果的存在形態是按照特定規則組織起來的圖書館館藏文獻體系;二次文獻知識信息成果(如索引、目錄、題錄等);三次文獻信息成果(如:提要、文摘、綜述及文獻信息數據庫等);還有諸如信息咨詢機構的專題信息發布公告;特定專題領域的學術研究進展動態服務以及專題性、學科性、綜合性的知識信息線索檢索報道刊物等。

在人類社會成員通過知識活動獲得的三個不同層次的知識成果之間,第一層次的成果是第二、第三層次知識成果的基礎,是知識載體之所以成為“知識”的“載體”的靈魂所在,是人類社會成員思維和實踐的成果和結晶。社會成員從事知識活動的直接成果,對于知識傳播活動而言,相當于第一性的東西。因為假如沒有知識成果,當然就不會有知識傳播活動;而沒有知識和知識傳播,就更不會有知識傳播事業。第二層次的知識成果是人類社會成員(知識生產者)的智慧結晶,是最普遍、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一般社會成員接受的形式。既是第一層次知識成果社會化的不可缺少的步驟和環節,也是第三層次知識成果的物質基礎,更是知識成果在當今社會條件下最普及的傳播途徑,是屬于第一級次的傳播形態。至于第三層次知識成果,則是在第二層次知識內容上的專一化、系列化和實用化,是知識產業的社會價值實現方式,是第一層次知識成果社會化和綜合化以后的結晶。它包含了眾多知識生產者對同一知識領域的研究成果,而一般不以單一的研究者的某一知識成果作為產品內核,是第一、第二層次的知識成果在水平、質量、效能及信息密度等方面的提高、深化和濃縮。

三、社會知識活動運行過程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化因素。這是指社會知識的生產、傳播及應用活動運行中必須具備和依賴的客觀物質條件。社會知識活動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化因素大致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從事社會知識活動的社會成員群體,是知識成果的生產、知識傳播活動和知識傳播事業的第一要素。其中又包含了知識的生產者、知識物質載體的生產者、荷載了知識內容信息的可供傳播的物化知識實體的生產者、知識載體(本質是其荷載的知識信息)的傳播及獲取(得)利用者、知識成果的利用者等等。

其次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科學技術成果及其物化形態,是知識傳播活動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科學技術成果及其物化形態的社會水平,一方面制約著社會成員知識活動的深度和廣度,限制他們所生產的知識成果的水平和價值;另一方面制約著知識傳播、應用者從事知識傳播和知識應用活動的工作手段和水平,制約了社會成員從事知識信息的收集、整理、開發及傳播活動的水平和效能。當今社會已經較為普及的光纖通訊、數字技術、激光排版、網絡傳輸、光盤技術以及國際互聯網技術等,都對知識生產、傳播和應用活動的水平和效能產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響。

再則是社會生產力可能為知識活動所提供的經濟、文化、教育和其他物質條件保障,諸如人力、財力、物力等。社會對知識活動可能提供的物質條件保障的水平,直接制約社會知識活動的規模、發展速度、社會影響力及各項特殊功能的正常發揮,是看得見、摸得著、可比較的制約或推動力量。

人類社會的知識生產、傳播及應用活動,和人類社會可能給知識生產、傳播及應用活動提供的物質條件保障之間具有什么樣的關系呢?總起來說,人類社會的知識生產、傳播及應用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社會區別于動物界的本質性標志。一方面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活動直接推進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科技發展、文化普及、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和物質產品的豐盛;另一方面,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活動又必須以一定的物質條件為依托、為基礎、為起點,來尋求更高、更快的發展。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認識,知識、知識傳播和知識應用,主要是屬于精神方面的活動(知識應用則是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結合),而精神則必須以物質為基礎。因而,一方面,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活動對物質產品的生產、增加和豐富起著“酵母”的作用,是歷史性的推動力;另一方面,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活動又必須要受到社會物質條件的現實的制約。

四、社會成員對知識及知識傳播活動價值的理性認識。這是知識傳播事業構成的主觀推動力量。如果說,社會知識活動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化因素是屬于基礎的硬件建設,那么,社會成員對知識及知識活動的價值、效能、地位、作用、認識和功能的理性認識和定位,就較多地屬于上層的軟件建設范疇。社會成員對知識及知識傳播活動的理性認識和定位,大致上可以分成如下幾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社會管理者對社會知識活動(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活動)的理性認識水平和功能定位。想當初,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等“文革英雄”,為了實現其篡黨奪權的陰謀,利用手中的那部分權力,社會上刮起過一股“知識越多越反動”、“知識分子是臭老九”的極“左”思潮,對社會知識和知識傳播活動無疑是一種最大的摧殘和遏制;而當今,黨和政府大力倡導“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掌握先進科學知識技術的知識分子是代表社會先進生產力的重要力量”“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觀念,這無一不表現出黨和政府對知識、知識分子及知識傳播活動的重視。在這種良好的社會環境里,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迅速提高,知識成果大批出現,知識傳播事業得到迅速發展,就是人們意料之中的事了。

第二個層次是從事知識活動的社會成員對社會知識活動的價值、效能、地位、作用和功能的理性認識水平和功能定位,這是直接關系到社會知識活動發展內在動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其中又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知識生產者對其從事的知識生產活動的理性認識水平和功能定位。最重要的有:知識成果的社會化意識;知識成果必須經過傳播才能被他人利用并產生價值的意識;知識成果只有與物質產品生產實踐或精神產品生產實踐相結合才能產生效益的意識;知識生產活動中的團隊意識以及個人知識是社會知識組成部分的意識等等。這些觀念和認識都是在當代社會環境下,知識生產者必須具備的理性認識水平和功能定位標準。第二個方面是知識傳播者對其從事的知識傳播活動的理性認識水平和功能定位。其中最重要的有:知識傳播活動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系統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的意識;知識傳播活動過程中必須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并以社會效益優先的意識;知識傳播活動的運作可以為社會產生實際財富的意識;知識傳播者必須具有要求自己首先掌握特定知識和傳播技能的意識;知識傳播效果和知識傳播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密不可分的與時俱進意識;知識成果的開發與傳播的產業化——商品化意識;知識傳播活動必須隨著社會進步發展而同步發展的整體意識;以及知識傳播活動事業體系中的各部分功能互補、目標一致的協作意識等等。這些理性認識的水平將直接制約社會知識傳播活動的發展速度、水平、質量、價值及知識傳播活動事業在社會生活整體結構中的地位。

第三個層次是知識成果的應用者對其從事的社會知識活動的理性認識水平和功能定位。中國古代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說法,仔細想來,這里面實際上包含了幾個前提:其一是酒客需要酒,其二是知道酒具有可以滿足當時他迫切需要的“解憂”、“添趣”、“交友”或“健身”的特殊功能(非“此酒”不能達“彼境界”);其三是知道適合他“這個”酒客特定需要的“好酒”,只有在“那條”巷子里才能買到(非“此巷”買不到“此好酒”);其四是迫切需要這條“巷子”里的“香酒”的酒客可以“買得起”這種“香”酒。在這些前提具備的情況下,盡管路遠“巷深”,酒客也會找上門來沽這種“香”酒,因而,酒家也就用不著怕“巷子深”了。但倘若沒有上述多方面前提,事情恐怕就完全兩樣了。對于滴酒不沾,或者是不需要借酒來“解憂”、“添趣”、“交友”或“健身”,或者是不知道這一種“香”酒妙處,或者是根本就買不起酒的人,再香的酒恐怕都不會去買的。與此同理,對于社會知識成果的利用者,要是他能主動通過知識傳播活動獲取知識成果,并通過有意識的活動取得最佳的社會經濟效益,就必須了解知識成果的價值和作用,為了獲取知識成果而孜孜不倦追求,并且舍得對知識傳播事業建設進行有效的投入。具體地說,對于社會知識成果的接受和利用者,最重要的是應該具備“知識就是生產力,就是新產品,就是高效益”的知識價值意識;知識傳播活動是艱苦細致的專業化社會勞動,其成果也在為社會增加財富的效能意識;最先獲得知識成果,并及時用于指導物質產品生產實踐就可能獲得良好效益的率先價值意識等等。很顯然,社會成員上述幾個方面意識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知識活動的舞臺、市場、影響力和發展前景。例如,垃圾的分類回收和綜合利用是被國際學術界、實業界、環保界公認的治理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的佳策,并且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如德國已經得到普遍推廣,而在我國卻屢推不開。從這件事上,社會成員對知識及知識活動的理性認識和功能定位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五、社會知識活動的具體組織形態。這是社會知識活動(包括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等環節的所有活動)構成要素中的可見要素之一。主要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特定社會成員類群按照知識活動的內在規律,進行社會分工并組織起來以后,所表現出來的具體組織形式及管理運行體制和模式。這些組織機構按照其在社會知識活動中所承擔的職能不同劃分成不同性質和不同工作內容的社會部門(即組織機構);

第一類是以承擔知識成果生產職能為主的社會活動機構。諸如各類專業或綜合的研究院(所),專題研究課題組,專業的或綜合的實驗室,計算機系統軟件開發部門,承擔專業任務的考察隊以及為了完成特定的文學藝術作品創作任務組織起來的創作組等等。

第二類是以承擔知識信息內容物質載體生產職能為主的社會活動機構。這里面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生產可用于荷載知識信息的物質材料的社會機構,諸如紙張生產廠家;膠片膠卷生產廠家;計算機軟盤生產廠家等等。另一類是以生產可供社會成員傳播的荷載了特定知識信息內容物質載體的社會機構,諸如以生產圖書文獻為主要功能的出版社;以生產新聞或其他專業報紙為主要功能的報社或報業集團;以編輯出版發行各類圖書為主要功能的出版社或出版集團;音像制品單位;數據庫生產廠商及其附設的印刷機構;各類電子出版物生產機構;社會通訊網絡的建設經營管理機構等等。

第三類是以承擔知識傳播職能為主的社會活動機構。這一類社會機構的共同特點是憑借社會其他部門生產的知識產品,經過本部門工作人員的專業化勞動,或者是使原本無序的社會知識信息成為有序,或者是使原本分散的知識信息更為集中;再通過本部門工作人員的專業化勞動向需要這些知識信息內容的社會成員傳播(遞),以便于這些社會成員(知識成果利用者)可以更方便地獲取所需的知識信息,并用于指導其教學、科研或管理實踐,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諸如圖書報刊發行部門,圖書館,學校,新聞通訊社,電影放映機構,網絡主頁制作更新機構等等。

第四類是社會知識及知識傳播活動管理機構。這一類社會機構的共同特點是機構自身不直接從事知識傳播活動,而是通過行政或業務管理的手段,來保證社會知識傳播活動的正常運行,從而實現社會統治階級的知識傳播目的。社會知識及知識傳播活動管理機構有多種形態或表現特點,諸如教育主管機構,新聞事業管理機構,出版事業管理機構,文獻流通管理機構以及社會文化事業管理機構等等。

第五類是以接受知識傳播并將知識成果應用于社會實踐,進而實現知識及知識傳播活動社會價值的社會職能機構或部門。這一類的社會機構的共同特點是自身不參加知識傳播活動,而是接受社會知識傳播機構(工作人員)通過知識傳播活動所傳播的知識信息,并且應用到自身的教學科研或產品開發等社會實踐中,進而收到提高教學質量、加快科研進程、推動技術創新的明顯效果。這一類的社會機構主要有圖書館的讀者(書)協會;科研單位的學科專題組;工廠企業單位的技術革新攻關組以及學校的讀書興趣或課外活動學習小組等等。

四 知識傳播活動與知識傳播事業的關系

知識的創造是知識傳播活動的首要前提,假如人類社會成員不能夠創造知識,那就不可能出現知識傳播活動,這是毫無疑義的。正因為人類社會創造出了知識,所以隨之就產生了知識傳播活動,因為知識傳播活動是知識成果實現其價值的必不可少的途徑。知識傳播活動是知識傳播事業產生的基本前提,但是我們要特別說明的是,出現了知識和知識傳播活動,還不一定就形成完整的知識傳播事業。只有上述五個基本要素發展到一定水平,并形成比較緊密的內在聯系以后,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傳播事業。知識傳播事業是知識、知識傳播活動及與之相關聯的物質、精神、思想、意識等方面因素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的產物。社會生活中的知識傳播事業發展得越快,知識傳播活動就越順利,效益就越明顯;而知識傳播活動開展得越好,社會的價值就實現得越快越好。知識的價值實現得越好,社會的經濟、文化就越發展,就可以為知識成果的更大量生產、知識傳播活動的更快發展、知識傳播事業的更快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社會條件。三者之間互為動力,缺一不可,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鸣县| 福清市| 南投市| 格尔木市| 开封县| 图木舒克市| 奉新县| 新绛县| 乐平市| 邵阳县| 怀远县| 育儿| 福泉市| 石景山区| 郸城县| 蕲春县| 高唐县| 宜兰市| 本溪市| 黄浦区| 宣汉县| 遵化市| 晋江市| 南宁市| 大渡口区| 涿鹿县| 图片| 龙州县| 儋州市| 曲沃县| 武义县| 横峰县| 达日县| 鄯善县| 荆门市| 道孚县| 永登县| 武邑县| 平顺县| 蚌埠市| 荣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