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傳播理論與實踐之史學觀照
- 倪延年
- 14字
- 2019-07-23 10:23:09
第一篇 新聞傳播理論之史學觀照
知識傳播功能論
“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創新)、分配(傳播)和使用(消費)基礎上的經濟。人類經濟發展將比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知識的生產和應用問題,已經有不少同志作過論述。而關于知識的擴散,即知識的傳播,似乎還未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尤其是對知識傳播在知識經濟形成過程中所能發揮的難以替代的作用的論述,更是少見。而實際上,在人類社會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發展演進的過程中,知識傳播活動及以知識和知識傳播活動為中心形成的知識傳播事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 知識傳播的內涵與外延及知識傳播事業的內部結構
知識傳播,也就是知識的擴展,或者稱為知識的分配、知識的流通等,是特指一部分社會成員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借助特定的知識傳播媒體,向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傳播特定的知識信息內容,并期待取得預期的傳播效果的社會活動過程。
(一)對“知識傳播”基本內涵的認識
作為特定社會活動的知識傳播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知識傳播活動的主動者,即知識傳播者;知識傳播活動的受動者,即所傳播的知識信息的接受者,簡稱為知識傳播受傳者;知識傳播的內容,即被知識傳播者在知識傳播過程中所借助的荷載有特定知識信息內容的物質和手段;知識傳播行為,即知識傳播活動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形式;知識傳播環境,即知識傳播者和知識傳播受傳者在其傳播、受傳活動過程發生時的社會生活背景;知識傳播目的,即知識傳播者實施知識傳播行為所企求實現的或企圖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或增加受傳者的知識積累,或實現知識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等目的;知識傳播效果,即知識傳播者實施知識傳播活動后在知識受傳者方面發生的變化等。在這些構成知識傳播活動的基本要素之間,有一條雖然看不見卻實實在在起作用的內在聯系紐帶,把它們聯系成為一個首尾相連、循環往復的社會活動過程,這就是被傳播的知識信息內容的運動曲線。知識信息被人類社會成員通過社會實踐探索或創造性思維創造出來以后,被那些具有知識傳播意識或履行社會知識傳播職責的社會成員選擇性獲取,經過他們的釋碼和編碼(即組織)過程,成為可供傳播的知識產品(成品),通過特定的知識傳播媒介傳播給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從而取得某種可能是知識傳播者預期的,也可能是知識傳播者預料之外的,甚至可能是與知識傳播者所預期的結果完全相反的知識傳播效果。
(二)對“知識傳播”外延的基本認識
知識傳播的外延,大致是指知識傳播這一社會活動所包含的社會生活范圍,即知識傳播活動體系的所有組成部分。假如按照“知識傳播者——知識傳播活動(包括所選用的知識傳播媒介、荷載于知識傳播媒介的知識信息內容及具體的知識傳播活動形式)——知識傳播受傳者”的社會運動模式來認識當今社會中人們的所有社會活動,我們不難發現,目前有相當一部分社會成員所從事的社會活動已經屬于知識傳播活動的范疇。主要的如:學校教師所從事的教學活動;出版發行單位所從事的以知識信息的選擇和組織、知識傳播媒介體的設計和生產以及知識傳播媒介體的銷售和推廣為主要目的的文獻出版發行活動;各社會性文獻收藏流通單位(如圖書館、信息研究所、群眾文化館或文化站)所從事的文獻收集、管理及服務活動;社會成員之間所進行的以增加子女、或徒弟、或學生、或新同事的有關知識或特定技能為主要目的的知識傳播交流活動;以及新聞傳播活動過程中蘊涵的知識傳播活動和網絡環境中的知識傳播交流活動等等。
(三)關于“知識傳播事業”內在結構的基本認識
進入21世紀,知識傳播事業已發展成為覆蓋了人類社會生活多個方面的社會事業。知識傳播事業實際上包含了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教育事業、文化出版事業、圖書報刊發行事業、圖書館事業、信息收集和服務事業、新聞傳播事業等多個組成部分。這些社會事業的運作形式盡管不盡相同,但都具有共同的特點,即一部分社會成員從人類社會成員創造出可供傳播的知識成果中,選擇特定的知識信息作為向另一部分社會成員進行傳播的內容;然后把擬傳播的知識信息內容荷載到特定的傳播媒介,通過適當的形式向特定的社會群體進行傳播,以取得預想的傳播效果。如學校的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向學生傳播知識信息;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根據辦館宗旨、目的、讀者需求及辦館條件所進行的文獻收集、整理、管理和服務活動,向社會成員傳播知識信息;等等。知識——知識傳播的受傳者——知識傳播媒介——知識傳播活動——知識傳播的受傳者——知識傳播活動的效果,就是上述社會活動的共同活動規律和特點。上述幾方面的社會事業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知識傳播事業。
二 知識傳播在知識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功能
人類社會成員創造的知識成果中,都或多或少地蘊涵有那些可以“作為交流對象的有用知識”的信息因子(即通常人們所稱的“情報”);而這些蘊涵在人類社會成員創造的知識成果中的有效信息因子,只有通過知識傳播這一特定的社會活動過程,才有可能到達需要這些知識成果指導其社會實踐、提高其社會生產實踐效益和效率的社會成員,也才能使那些知識成果蘊涵的“第一生產力”的社會、經濟價值得到發揮和體現,進而推進社會經濟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有人指出,只有當知識成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超過50%時,社會經濟才可以說開始進入知識經濟形態。國外有研究成果表明,在比較成熟的知識經濟社會形態中,知識信息資源所產生的財富(包括知識的創新、知識成果的轉化、知識產品的制作、知識產品的銷售推廣以及知識產品的應用等產生的社會財富)在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將達到80%以上
。而所有這些,又無一不是建立在正常的知識信息傳播的基礎之上的。由此可見,在知識經濟萌芽、形成到發展、成熟的歷史進程中,知識傳播活動具有直接、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知識傳播具有實現人類知識成果社會經濟價值橋梁或紐帶的功能
在人類社會成員的社會實踐過程中,人類社會成員中的那一部分先知或研究、思考者,在對社會生活中某一方面(領域)的社會現象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或對自然現象進行科學的實驗、比較以后,獲得了在某一方面(領域)領先于其他社會成員整體水平的認識或結論,這些認識或者結論就是人類社會成員最早創造、發現或發明的知識(智慧)成果。這些知識成果經過后人的不斷深化,達到了當今社會環境下的先進水平。從物化形態上看,這些知識成果雖然僅僅是一篇論文,或一個結論,或一個公式,或一條定理,或一種方法或一種模式,但一旦被應用到人們的社會實踐中去,就可以產生出巨大的社會或經濟效益;或可以避免一場人為的災害,或可以大范圍地提高社會生產力,或可以大幅度地改善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或可以大面積地提高人們的社會生產活動的效率和效益。例如,農業科技研究人員在農村開展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工作,就是把由農業科技研究人員創造的知識成果,傳播到需要這些成果指導的農民那里,農民把這些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就立即產生明顯的效益。
然而,知識成果在被創造出來以后,還只是具備了潛在的社會或經濟價值。它們必須被應用到需要應用這些成果、并且可以發揮這些知識成果所蘊涵的知識價值的社會生產實踐中,才能表現或實現這些價值。如某一項技術革新必須推廣到需要該項技術革新成果指導的工人的生產實踐中去,才能產生出經濟效益;一種新技術、新產品問世以后,也必須在得到宣傳、推廣、普及以后,才能表現出其獨有的巨大的價值。實踐已經證明,知識成果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經濟價值的大小,都與其被宣傳、推廣的范圍直接相關。被推廣的范圍越大,采用者越多,知識成果的經濟社會價值實現得就越充分。人們創造出來的知識成果,必須通過特定的知識傳播的社會活動形式與另一部分社會成員的生產實踐(或科學研究實踐)相結合,才能表現出所蘊涵的社會或經濟價值。倘若不經過知識成果傳播這一環節,它們只能停留在知識成果創造者手里。盡管這個成果能創造很大的價值,但不進入推廣(即知識傳播)過程,它就不可能成為現實的價值,創造者本身的創造也就失去了價值。
(二)知識傳播具有提高社會成員知識擁有水平的功能
知識傳播者把知識成果傳播給知識受傳者。一般情況下,受傳者接受了知識成果的傳播以后,至少可以收到兩個方面的效果:一是這些知識成果指導他們解決了當時遇到的知識疑難,使所從事的工作、學習、研究得到了進展;二是在他們利用這些知識成果解決工作、學習和研究工作中的疑難的同時,也就提高了自己的知識擁有和利用水平。實際上,這兩個效果的取得往往是社會成員綜合利用多種知識傳播媒介后的綜合效應。
例如:一個原本對電腦理論和技術知之不多的大學生,經過課堂教學和實驗室訓練,對電子計算機的基本原理有了了解,激發了他對電子計算機理論和技術的極大興趣。為了增加這方面的知識,使自己能夠獨立進行電腦應用軟件的開發,一方面,他繼續通過課堂教學和實驗室實驗從教師那里接受新的知識成果,另一方面,他還可能采取以下途徑來拓寬和加快自己的知識積累:到那些以出版計算機專著聞名的出版社去購買關于計算機程序編制方面的專業圖書進行學習,到新華書店去選購另外一些出版社出版的關于計算機軟件方面的專著進行學習,到郵局訂購或在報刊銷售部門購買專業刊物進行研讀,到圖書館去借閱自己感興趣的計算機軟件編制方面的圖書報刊,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假如有必要,他還可能向專業性的信息服務公司咨詢,了解計算機軟件編制的最新動態和趨向。他當然十分關心與計算機軟件編制成果和進展的各種相關的新聞——而“新聞”又是知識傳播的另一種媒介,所獲得的有關信息正是其傳播的知識成果。
社會成員正是通過綜合利用多種知識傳播媒介所傳播的知識成果,迅速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知識擁有和利用水平。知識傳播者通過實施知識傳播活動,向知識傳播受傳者傳播知識生產者創造出來的知識成果,進而提高社會成員個體和群體的知識素質。
(三)知識傳播具有培養和造就更多“知識人”的功能
所謂“知識人”,是特指那些具有鮮明而有效的知識經濟社會意識和理念,掌握適應知識經濟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在知識經濟的社會環境中如魚得水地從事知識的創造,或從事知識的傳播,或從事知識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或從事知識產品的生產等以智力勞動為主要特征的社會活動,并擁有相對富裕的財富和享受比較優裕的物質文化生活的社會成員。知識經濟的核心和靈魂是“知識人”,沒有“知識人”的活動和推動,知識成果無以創造,知識成果無以傳播,知識成果無人使用,知識成果所蘊涵的潛在生產力就不可能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因而也就不可能出現“知識經濟社會”。
知識傳播者通過知識傳播活動,使原本沒有知識的“自然人”成為有知識的“知識人”;使原來擁有少量知識的低層次“知識人”成為擁有大量的、高層次甚至尖端水平知識的高層次的“知識人”;使原來不具備知識成果創造才能的“自然人”成為可以進行知識成果創造活動的“知識人”;使原來不具備知識經濟意識和理念的“自然人”,成為具備知識經濟和理念的可以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環境變化需要的“知識人”;使原來不具備轉化知識成果技能的“自然人”成為擁有轉化知識成果特定技能的“知識人”。知識傳播者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知識傳播活動,把知識先知者創造的知識成果傳播給需要這些知識成果的社會成員,使他們在不斷地獲得知識成果的同時,逐步完成從“自然人”到“知識人”的演變。
“知識人”的出現和迅速增加,反過來又推動了知識成果的創造、成果的傳播和使用,使之創造出更加巨大的社會財富,推動社會經濟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演進。知識經濟社會的核心和靈魂是“知識人”,而“知識人”的出現和增加是必須建立在知識傳播的基礎之上的。可以這樣說,沒有知識傳播,就沒有“知識人”。知識傳播活動可以造就和培養更多的知識生產(創造)者、知識傳播(分配)者和知識成果的利用(消費)者,統稱為“知識人”。這些“知識人”為社會財富的迅速增加提供了基本的動力;知識成果、知識成果的傳播和由知識成果轉化而來的新的巨大的生產力,為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四)知識傳播具有為知識經濟社會創造良好社會環境的功能
知識經濟社會的形成是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意識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絕非單一依靠知識和技術的發展就可以形成成熟的知識經濟。
良好的知識經濟社會環境,主要應當包括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必須形成“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社會政治環境氛圍。知識和知識分子在社會發展中的巨大貢獻能否被社會所公認,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知識成果的使用者從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切身體會中,感受到知識成果與社會實踐結合以后產生巨大價值時,他們就會對創造這些知識成果的知識分子刮目相看,心悅誠服,尊為上賓。一些地區的農業技術人員受到農民的尊敬和歡迎,其根本原因就是農民們切身感受到了知識成果的威力。在這種情況下,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也就是自然而然地成為風氣。其次是在實質上提高知識和知識分子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提高知識和知識分子社會地位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讓社會成員充分認識他們所創造的知識成果及本來所具有獨特價值,這也要通過知識傳播活動才能實現,即通過知識傳播活動使知識成果的社會經濟價值得到其他社會成員的承認。再則是形成有利于知識經濟發展的社會觀念氛圍。社會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觀念的因素。而觀念的東西是根深蒂固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一個人的觀念影響和制約一個人的思維和行為,一群人的觀念影響和制約著一群人的思維和行為;社會上大多數人的觀念不但影響和制約著大多數人的思維和行為,而且還影響和制約了另一部分人的思維和行為。愚昧必定導致落后,迷信必定扼殺創新。知識傳播者通過知識傳播活動,可以使原先因缺少知識而愚昧、因視野閉塞而迷信的社會成員逐步改變原有的愚昧、迷信、落后和封閉的生活狀態,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從而形成更加適合科學發展、文化進步的社會環境。
知識傳播可以幫助人們開闊眼界,轉變觀念,當大部分社會成員的觀念都達到比較科學文明的水平時,整個社會的環境氛圍就會發生有利于知識經濟發展的根本性變化,從而成為推動知識經濟社會到來的巨大力量。
結語
知識傳播是知識經濟產生的前提。當然,知識成果的創造又是知識傳播活動的首要前提。知識傳播事業是知識、知識傳播活動及與之相關聯的物質、精神、思想、意識等方面因素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知識傳播事業發展得越快,知識傳播活動開展得越好,知識的價值就實現得越好,社會的經濟、文化就越發展,就可以為知識成果的更大量生產、知識傳播活動的更快發展、知識傳播事業的更快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社會條件。它們之間互為動力,既是缺一不可,也不能不協調發展。倘若社會生產出了大量的知識成果,而知識傳播活動及知識傳播事業的發展嚴重滯后,那么,這些已經產生的知識成果就不可能得到順暢的傳播,也就無法實現其應有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從一些報道中所透露的,我國申請的專利實際轉化率只有20%左右的情況分析,這主要就是知識傳播渠道太少且不暢通造成的。從有利于我國知識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亟須加大對我國知識傳播事業建設的投入力度,這就是我們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