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一 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關于琉球群島的研究主要以日本和美國學者為主,日文和英文文獻的研究成果積累相當豐富。在地理學研究方面,日本學者出于自己國家利益的考慮,理所當然地把琉球群島當作日本“西南群島”的一部分或“沖繩”來研究宮崎道生:“新井白石の史學と地理學”,東京:吉川弘文館,1988。。在地理區劃上嚴格地將琉球群島的重要組成部分吐噶喇列島和奄美諸島作為“薩南諸島”的一部分,與琉球群島的其他部分加以區別沢本嘉郎:“日本地理風俗大系”,東京:誠文堂新光社,1970。。在歷史學研究方面,關于琉球通史以及琉球與日本、中國關系的研究成果頗豐。少數日本學者雖然能夠比較客觀地對待明清時期中琉之間的宗藩關系東恩納寛惇:“琉球の歴史”,東京:至文堂,1957。,但多數人更加強調琉球群島與日本的歷史淵源,極力為日本非法吞并琉球群島進行辯解高良倉吉:“琉球王國の構造”,東京:吉川弘文館,1987。。在國際關系和國際法學研究方面,日本學者對于涉及琉球群島的法律地位和未來走勢等問題,或主張其占有的合法性,或采取回避的態度。也有旅日學者對琉球獨立的可能性也進行了探討林泉忠:‘沖縄住民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調査’,“政策科學國際関係論集”2009年第9巻,第105-147頁。

一些美國學者通過對琉球的歷史、地理、文化特征的研究,對美日關系中的琉球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Eldridge D.Robert.The Origins of the Bilateral Okinawa Problem:Okinawa in Postwar U.S.-Japan Relations,1945-1952, NY:Garland Publishers Inc,2001;Nicholas Evan Sarantakes.Keystone: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Okinawa and U.S.-Japanese Relations,College Station: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2000.,也有美國學者通過對美國外交檔案的解讀研究美國在琉球戰后處理問題上的變化,并提出琉球問題上的美國外交政策Gregory Henderson.Public diplomacy and political change:four case studies:Okinawa,Peru,Czechoslovakia,Guinea,CA:Praeger Publishers Inc, 1973;羅伯特·達萊克著:《羅斯福與美國對外政策》,陳啟迪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二 國內相關研究

中國有關琉球群島最早的文獻記載見于公元636-656年編撰的《隋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六中的“流求國”魏徵等:《隋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73。。《隋書》中的“流求國”應該是現今琉球群島和臺灣兩地的泛稱。以“琉球”稱呼現在的琉球群島,始于明朝初期。此后,對琉球群島和臺灣的區別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開始稱琉球群島為“大琉求”,稱臺灣為“小琉求”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鴻儒堂書局,2005。。在明朝嘉靖年之后的歷代冊封使出使琉球的記錄中都留下了關于琉球王國的地理、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記載陳侃:《使琉球錄》,國立北平圖書館嘉靖刻本影印本,嘉靖十三年(1534年)。。而清朝雍正年間(1725年)用漢語編撰的琉球王國官修史書《中山世譜》從琉球王國的角度記敘了本國歷史蔡鐸、蔡溫、鄭秉哲著《中山世譜》,袁家冬校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這些古代文獻為后人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甲午戰敗后,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向日本割地賠款。失去了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的清政府,在琉球問題上喪失了發言權。之后100多年來,琉球群島逐漸被國人所遺忘。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中日兩國在釣魚島主權、東海劃界和東海油氣田開發等問題上的矛盾日趨明顯化,國內學者開始關注琉球問題。歷史學、國際關系和國際法學等相關學科紛紛開展琉球問題的研究,發表了許多很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以區域研究為特色的地理學對于琉球群島研究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有關琉球群島的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基礎研究所見不多,早期為數不多的關于琉球群島的區域地理學研究大都局限在對日文相關文獻的翻譯、編譯水平。一些年輕學者更是人云亦云地將琉球群島作為日本的“沖繩”或“西南群島”來簡單地誤解。近年來,一些學者從地理學的角度關于琉球群島地緣關系的研究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劉紹峰、袁家冬:《琉球群島相關稱謂的地理意義與政治屬性》,《地理科學》2012年第32卷第4期,第393-400頁;劉紹峰、袁家冬:《琉球群島地域構成的歷史地理學考證》,《東北亞論壇》2013年第2期,第25-34頁;袁家冬:《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與東亞地緣政治格局變遷》,《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8期,第188-203頁;袁家冬、劉紹峰:《關于琉球群島人類起源的研究綜述》,《地理科學》2014年第34卷第8期,第914-920頁。

在歷史學研究領域,國內學者針對琉球王國的歷史、中琉文化交流、中琉宗藩關系的建立與發展、中琉朝貢貿易、日本吞并琉球與中琉宗藩關系的終結、中日關于琉球歸屬問題的交涉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琉球通史研究方面,米慶余的《琉球歷史研究》對琉球王國興衰的歷史過程進行了詳盡的論述,同時對琉球王國興衰過程中,中、日、琉三國數百年的關系演變進行了深刻分析米慶余:《琉球歷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在中琉文化交流研究方面,謝必震對于中國文化在琉球群島的傳播進行了深入研究謝必震:《從清朝檔案看中國文化在琉球的傳播》,《歷史檔案》1994年第5期,第80-83頁。;倪霞探討了儒學的傳播及其對琉球文化產生的影響倪霞:《明清時期儒學在琉球的傳播及影響》,《東南學術》2010年第3期,第167-172頁。;董明等考證了明清時期漢語在琉球群島的傳播董明:《明清兩代漢語在琉球的傳播》,《世界漢語教學》1996年第4期,第109-111頁。;黃裔等通過對琉球漢詩的研究,考證了中琉之間文化交流的淵源黃裔:《琉球漢詩——中國詩歌移植的碩果》,《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第45-51頁。;賴正維關于明清時期福建沿海地區與琉球造船航海技術交流的考述,為中琉之間的科學技術交流提供了佐證賴正維:《明清時期福建沿海地區與琉球造船航海技術交流考述》,《長沙電力學院學報》2003年第18卷第4期,第79-83頁。;崔軍鋒指出,中國文化的傳播對于琉球群島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崔軍鋒:《儒學與明清琉球教育事業的發展》,《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第135-140頁。;鄭輝認為,琉球來華留學生對于琉球群島文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鄭輝:《明清琉球來華留學生對琉球文教事業的貢獻》,《東疆學刊》2007年第24卷第3期,第40-44頁。;李金明考證了明清時期琉球冊封使在琉球群島傳播中國文化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李金明:《明清琉球冊封使與中國文化傳播》,《歷史檔案》2005年第3期,第56-61頁。;此外,武尚清等通過琉球民俗文化的研究指出,在琉球文化的深層依然保留著華夏文化深深的烙印,體現了中國與琉球群島在文化上的相似性武尚清:《琉球民族與華夏文化》,《世界民族》1995年第2期,第64-76頁。

在中琉宗藩關系的建立與發展研究方面,米慶余、李金明、吳元豐等對于明初中琉之間建立的宗藩關系中的“冊封”“朝貢”制度進行了詳細考證米慶余:《明代中琉之間的冊封關系》,《日本學刊》1997年第4期,第120-130頁;李金明:《明朝中琉封貢關系論析》,《福建論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第46-51頁;吳元豐:《南明時期中琉關系探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12卷第2期,第81-88頁。;龐培法等對于中琉宗藩關系建立后,明清時期中琉友好關系的發展以及對兩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龐培法、劉金國:《古代中國與琉球王國友好關系的確立與中斷》,《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5期,第47-50頁。;丁春梅、朱淑媛、秦國經等對清代冊封琉球體制中琉球國王表奏文書的種類和公文格式、清政府對于表奏文書的處理方式以及冊封使的遴選等細節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丁春梅:《清代冊封琉球體制初探》,《福建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第107-112頁;朱淑媛:《清代琉球國的謝恩與表奏文書》,《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94-101頁;秦國經:《清代中琉關系文書研究》,《歷史檔案》1994年第4期,第79-91頁。

在中琉朝貢貿易研究方面,謝必震、賴正維等通過對明清時期中琉之間冊封貿易、朝貢貿易和民間貿易往來的研究,指出中琉貿易的發展不但促進了琉球王國航海造船技術的發展和琉球社會的進步,同時對于促進我國福建沿海地區手工業的發展和商品市場繁榮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歷史作用謝必震:《中國與琉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第216-243頁;賴正維:《清康乾嘉時期的中琉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年第3期,第55-63頁。;劉信君通過中朝與中琉朝貢制度中朝貢禮儀、朝貢時間、朝貢規模、貢期貢道等方面的比較研究,對中琉朝貢貿易的特點進行深入探討劉信君:《中朝與中琉朝貢制度比較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第68-74頁。;此外,戈斌、俞玉儲等對清代琉球國朝貢活動的整個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闡述了中琉之間頻繁的朝貢貿易往來對于促進中琉相互理解和友好交往的重要意義戈斌:《清代琉球國朝貢活動概述》,《歷史檔案》1993年第2期,第90-98頁;俞玉儲:《清代中國和琉球貿易初論(上)》,《歷史檔案》1993年第3期,第86-92頁;俞玉儲:《清代中國和琉球貿易初論(下)》《歷史檔案》1993年第4期,第90-100頁。

在關于日本吞并琉球與中琉宗藩關系終結的研究方面,國內學者大多數關注的是1872年以后日本對琉球群島的吞并過程,而忽略了1609年開始的日本薩摩藩對琉球群島的蠶食。米慶余等認為,琉球漂流民被臺灣當地人殺害的“牡丹社事件”以及日本入侵臺灣是日本明治政府為了吞并琉球群島制造的借口米慶余:《琉球漂民事件與日軍入侵臺灣(1871-1874)》,《歷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21-36頁。;趙東明、賀琤等認為,清政府對于琉球群島的宗藩觀念落后,對日本吞并琉球的野心和在亞洲擴張的認識不足,在處理日本侵臺事件上出現重大外交失誤,最終導致了中琉宗藩關系的終結趙東明:《略論清政府在1874年日本侵臺事件中對琉球主權處理的失誤》,《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第29-31頁;賀琤:《琉球事件中中國社會關于宗藩體制的輿論——以〈申報〉為主要考察對象》,《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67-76頁。。殷敦新、黃俊華、王瑛等則認為,琉球宗主權的喪失與中國內部傳統外交觀念的轉變,特別是李鴻章本人對傳統宗藩政治的揚棄,宗主國主動放權有著不容忽視的關系殷敦新:《從琉球群島的喪失看清政府的外交策略》,《鎮江師專學報》1994年第3期,第19-22頁;黃俊華:《李鴻章的國際法意識與琉球宗主權的喪失》,《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4卷第3期,第12-14頁;王瑛:《李鴻章與琉球宗主權的喪失》,《云夢學刊》2006年第27卷第1期,第59-61頁。;李良玉、何慈毅等認為,日本吞并琉球與日本明治政府推行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日本為發動侵略戰爭、企圖稱霸世界邁出的第一步李良玉:《侵臺戰爭與吞并琉球——近代日本“大陸政策”的初步形成》,《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第97-103頁;何慈毅:《吞并琉球王國——明治日本蠶食亞洲的第一步》,《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第30卷第6期,第113-118頁。

在中日關于琉球歸屬問題交涉研究方面,戚其章詳盡敘述了自1872年日本單方面廢除琉球國設立琉球藩后,清政府與日本明治政府間關于琉球主權及前途地位問題交涉的歷史過程細節,指出:“無論從歷史還是從法理看,琉球的主權及前途地位問題皆屬未曾了結之案,一直成為近代以來中日間長期遷延未決的一大懸案。”戚其章:《日本吞并琉球與中日關于琉案的交涉》,《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第1-8頁。戴東陽對中日琉球交涉過程中何如璋在“琉球立王存祀”和“分島方案”等方面發揮的歷史作用進行了歷史文獻考證戴東陽:《何如璋與早期中日琉球交涉》,《清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63-76頁。;馬鈺從中日琉球交涉過程的歷史考察入手,對琉球群島的喪失及對日交涉失敗的主客觀原因進行了分析馬鈺:《日本吞并琉球與清政府對日交涉》,《文史精華》2002年第8期,第20-23頁。;左世元對清政府在對日交涉中對待同樣保持宗藩關系的琉球和朝鮮所采取的輕視琉球、重視朝鮮的不同態度及其原因進行了歷史學考證和分析左世元:《清政府對日交涉關于宗藩態度差別的原因探析——以琉球、朝鮮為中心》,《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6卷第3期,第22-27頁。

在國際關系和國際法學研究領域,國內學者針對琉球問題與中日關系、琉球群島的法律地位及其與釣魚島主權和東海劃界問題的關系、琉球群島的地緣政治關系等問題開展了廣泛研究。在琉球問題與中日關系研究方面,柳岳武認為明代以前的琉球就同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明初中琉宗藩關系的建立使得早已存在的中琉關系得到進一步加強,明末朝廷對琉球采取保守的宗藩政策,導致了琉球與日本聯系加強,日本勢力開始進入并隱形控制琉球群島柳岳武:《明朝時期中、日、琉球關系研究》,《安徽史學》2006年第4期,第25-34頁。;李曉杰在其研究中對琉球王國與中國的交往、琉球王國與日本的關系、日本強占琉球的因由以及中日就琉球歸屬的交涉等方面作了較為詳細的梳理與探討李曉杰:《滄桑琉球:琉球國、中國、日本》,《太平洋學報》2010年第18卷第10期,第56-64頁。;賴正維通過中琉冊封、朝貢體系從建立到衰亡的歷史過程的研究,對明清時期的中琉關系進行了深入考證和分析賴正維:《康熙時期的中琉關系》,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何慈毅通過對琉球與日本兩國交往的文書格式、內容的分析,探討了琉球與日本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關系及其變化何慈毅:《明清時期琉球日本關系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此外,林希等對琉球問題發生前后中、日、琉關系的變化進行了比較深入透徹的研究林希:《“球案”發生前歐美列強眼中的中日琉關系》,《文化殿堂》2009年第12期,第72-73頁。

在琉球群島的法律地位及釣魚島主權和東海劃界問題研究方面,米慶余通過翔實的史料分析,對歷史上琉球王國的疆界范圍進行了考證,證明了釣魚島并非琉球王國先島群島的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米慶余:《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歸屬考——從明代陳侃〈使琉球錄〉談起》,《歷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182-189頁。;張毅認為,琉球群島的法律地位問題直接關系到釣魚島主權歸屬及東海劃界等中日爭端的解決,并影響到東北亞整體安全保障體系的未來走向張毅:《琉球群島法律地位的國際法分析——兼論東海劃界問題的新思維》,《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第70-74頁。;方堃、劉江永等也從琉球群島的法律地位分析入手,對釣魚島爭端和中日關系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方堃:《琉球、釣魚島與中日關系》,《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12卷第1期,第90-92頁;劉江永:《從島名看釣魚島主權歸屬》,《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2月1日,第1版。;王海濱、汪暉、王建朗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盟國在關于日本戰后處理問題時涉及琉球地位問題的交涉過程中,國民黨政府和蔣介石本人對待琉球問題的態度以及美國對于戰后亞太地區的戰略和霸權謀劃等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和分析王海濱:《中國國民政府與琉球問題》,《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7卷第3期,第139-147頁;汪暉:《冷戰的預兆:蔣介石與開羅會議中的琉球問題——〈琉球:戰爭記憶、社會運動與歷史解釋〉補正》,《開放時代》2009年第5期,第24-32頁;王建朗:《從蔣介石日記看抗戰后期的中英美關系》,《民國檔案》2008年第4期,第107-115頁。

雖然中國政府從未承認《舊金山和約》的合法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周恩來外長關于美英對日和約草案及舊金山會議的聲明》,《人民日報》1951年8月15日,第1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關于美國及其仆從國家簽訂舊金山對日和約的聲明》,《人民日報》1951年9月19日,第1版。,但是,中國政府對于琉球群島的法律地位一直沒有明確表態。學術界普遍認為,1972年,根據《美日關于琉球群島和大東諸島的協定》,美國將琉球群島“歸還”給日本的做法并未得到中國政府的承認。所以,《舊金山和約》與《美日關于琉球群島和大東諸島的協定》均不能構成國際法上的有效證據來支持日本對琉球群島擁有主權的主張。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政府對釣魚島主權和東海劃界問題有著鮮明的表態。張良福對中國政府在釣魚島主權和東海劃界問題上的基本立場和政策進行了總結張良福:《中國政府對釣魚島主權爭端和東海劃界問題的基本立場和政策》,《太平洋學報》2005年第13卷第8期,第61-70頁。

在琉球群島的地緣政治關系研究方面,范春昕通過對晚清時期中國地緣政治局勢的分析,探討了中日間關于琉球地位問題的交涉過程,指出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勢下,清政府只能被動地應對并作出了無奈的選擇。導致清政府在對日琉球交涉中失敗的原因在于海陸疆危機同時爆發的地緣政治背景以及對海防的忽視和對琉球戰略地位的誤判范春昕:《地緣政治視野下的琉球交涉》,《三明學院學報》2006年第23卷第3期,第304-307頁。;王海濱對美國在琉球問題上的作用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指出美國出于自身地緣戰略利益的考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處理琉球問題時,先是刻意抹殺琉球與中國傳統的歷史關系,后來出于遏制共產主義的冷戰戰略思維開始扶持日本,在琉球群島的戰后安排上為日本保留了“剩余主權”,最終人為地將多邊關系中的“琉球問題”變成美日雙邊關系中的“沖繩問題”,為今天的中日關系埋下了隱患王海濱:《琉球名稱的演變與沖繩問題的產生》,《日本學刊》2006年第2期,第29-41頁。;修斌等對琉球群島各個歷史時期的“薩摩入侵”“琉球處分”“琉球處置”“美軍占領”和“歸還日本”等因外部力量介入引發的琉球群島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進行詳盡的分析,指出幾百年來由于政治上缺乏獨立自主,經濟上對外依賴,文化上主體意識模糊,使得琉球人民的民族意識神經極為敏感,琉球人民一直在“同化于日本”“融入全球”和“獨立自主”這三種力量之中尋求張力平衡。“琉球復國”和“琉球獨立”的思想長久以來一直影響著琉球的歷史發展,使得琉球群島的未來走向具有不確定性修斌、常飛:《琉球復國運動的歷史回顧》,《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第19-26頁。

三 綜合評述

縱觀國內相關學科關于琉球群島的研究,在研究成果的積累上歷史學居多,國際關系研究、國際法學次之,而地理學的研究成果積累十分有限。各相關學科之間缺少必要的合作交流。地理學關于琉球群島基礎研究的缺失,使得歷史學、國際關系、國際法學等人文社會學科的一些研究對于“琉球群島”“西南群島”“薩南諸島”“沖繩”等地域空間概念的認識模糊不清;多數研究注重某一歷史事件的過程敘述,但忽略了必要的地域社會、經濟系統的背景分析和地緣關系時空演變的特征與機理的考證;研究方法主要以歷史文獻研究法和定性分析為主,缺少地理要素的空間分析和地理信息等現代技術方法的應用;表現手段通常以文字描述為主,缺少地圖、數據等表現手段的應用等,使得許多研究結論的論證稍顯蒼白單薄。

基于上述背景,本書按照地理學關于地緣關系格局時空演變的特征及形成機理研究的基本框架,以琉球群島為研究對象,從琉球群島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域構成及空間特征、歷史與地域文化的傳承及其演變過程的分析入手,科學劃定琉球群島的地理單元;解釋琉球群島地理單元的特殊性及其與中國大陸和日本列島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問題;通過各重要時期琉球群島地緣關系要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琉球群島地緣關系格局的時空演變特征與機理。在此基礎上,對與琉球群島地緣關系密切相關的琉球群島的法律地位問題、我國釣魚島主權、東海大陸架劃界和油氣田開發等涉及我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公市| 共和县| 商洛市| 阿克苏市| 石城县| 家居| 江山市| 青神县| 承德县| 浦城县| 珠海市| 革吉县| 磐安县| 利川市| 历史| 绥化市| 吉水县| 邓州市| 灌南县| 江源县| 青冈县| 龙泉市| 涿鹿县| 龙胜| 西乌| 望谟县| 泸溪县| 平阴县| 灵丘县| 昌江| 丹江口市| 南京市| 福海县| 三门县| 赫章县| 巴南区| 高平市| 抚远县| 沧源| 从江县| 苏尼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