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初探
- 王軍等
- 1056字
- 2019-07-08 17:38:14
第二節 城鄉與區域結構的失衡與改善:差距擴大趨勢和發展不平衡態勢得到了初步遏制
一 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逐步得以改善
從整體看,城鄉二元體制依舊存在,二元結構和二元的制度設計沒有得到明顯改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社會保障、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城鄉一體化進展緩慢。并且,城鄉之間勞動力等要素還沒有完全實現自由流動,農民工進城還面臨著諸多限制,影響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和農業勞動力進一步轉移的速度。城鎮化和市民化進程緩慢,直接影響總需求結構,導致總需求不足和內需啟動乏力,進而制約了新型發展方式的形成。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在逐步得到解決,突出表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個百分點,比上年縮小0.02個百分點。收入分配結構出現的積極變化,一方面意味著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在提升的。另一方面,農村居民收入增幅持續高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這一變化趨勢對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意義十分重要。
二 區域發展從各自為政到更加重視頂層設計和協同發展
多年來,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使區域之間差距,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繼續拉大的趨勢得到了遏制,中西部地區增速較高,相對差距縮小,但絕對差距仍然非常大。經濟落后地區大多是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境地區,這些地區經濟長期落后不利于民族團結、國防安全,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環境的穩定。近幾年,中西部地區充分發揮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的優勢,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更加注重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地區發展潛力得到不斷釋放,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不斷增強。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在增強,東部地區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中的引領作用更加明顯,中西部地區在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的推動下,后發優勢繼續得到發揮。特別是,在當前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新一屆中央領導對于區域發展極端重視,核心思路是打破過去的“一畝三分地”思維,避免以往的各自為戰、粗放發展,強調“全國一盤棋”,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和協同發展,著力優化區域結構,典型代表是“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三大區域發展戰略。關于這一部分的內容,筆者將在后面“新常態下的區域協同”的章節中進行詳盡的分析。

圖3-4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同比走勢
資料來源:Wind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