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少不平等與可持續發展
- 蔡昉主編
- 1321字
- 2019-07-08 17:40:21
摘要
減少不平等是《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社會不平等是一個國際性的問題,世界各國都面臨著不平等的挑戰,而且國際不平等也有加劇的跡象。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一起,共同努力,不僅要減少世界各個國家內部的不平等,而且還需要通過各種國際合作機制減少國家之間的不平等。但是,由于導致不平等的原因非常復雜,世界各國在減少不平等上,盡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成效不是很顯著,社會不平等依然是個很嚴峻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要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減少不平等目標,就需要廣泛總結世界各國在減少不平等上的優秀經驗,并對其加以梳理和提煉,為其他國家提供參考和借鑒。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轉型和發展的雙重任務,對于在發展的過程中努力減少社會不平等、避免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已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可以與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分享,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從整體而言,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第一章,闡述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不平等的挑戰,這些不平等包括經濟不平等、地區不平等和機會不均等。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集中闡述了中國減少不平等以及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及經驗總結。與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這部分研究從微觀家庭的角度進行分析,依據的是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簡稱CFPS)所采集的數據。第二章分析了中國家庭收入與支出的情況以及政府在減少家庭經濟不平等方面的政策與實踐,認為家庭可持續發展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第三章分析了中國家庭機會均等化的情況和中國政府在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為提高機會均等化水平所做的努力。第四章分析了中國家庭可持續性金融的情況,闡述了中國通過建設普惠金融體系讓更多中低收入家庭能夠平等參與和分享普惠金融的益處,并使普惠金融與減少不平等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有機地結合了起來。第三部分為第五章,闡述了在當前國際環境下世界各國應如何應用中國經驗減少不平等,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在中國,不平等不僅體現在不同的社會人群之間,而且體現為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這種情況,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中普遍存在。中國政府在減少不平等的過程中,同時從制度面和空間面開展工作。在制度面,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化建設進度,實施精準扶貧,實施向中低收入家庭傾斜的財稅政策,全面實施義務基礎教育,建立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等。這些制度創新為減少社會不平等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礎。與此同時,針對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中國政府通過公共資源空間布局的合理優化,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因地制宜地建立跨區域協調機制,促進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源在空間上的流動和優化配置等。這些空間面上的舉措,為減少地區間不平等、實現地區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這些實踐,上升到理論上,就是制度與空間相結合的減少不平等、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二重結構論”。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在減少不平等和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要同時從制度改革與創新和資源的空間優化兩方面下功夫,如此才能更好地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減少不平等的目標;反過來,減少不平等則可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