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立法活動

(一)中國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委員會的工作

聯合國大會第六委員會,即法律委員會,是聯合國大會下屬的六個主要委員會之一,其職責是法律問題的審議,為聯合國大會提供有關建議。2002年9~11月第57屆聯合國大會期間,委員會共審議了16項議題,其中主要議題有:①國際法委員會第54屆會議工作報告;②消除國際恐怖主義措施問題;③國際刑事法院的設立;④國家及其財產的司法管轄豁免公約;⑤《聯合國人員和有關人員安全公約》法律保護的范圍;⑥聯合國憲章和加強聯合國作用特別委員會的報告;⑦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第35屆會議工作報告等。中國代表團積極參與了這些議題的討論。

1.關于國際法委員會第54屆會議工作報告

國際法委員會是聯合國大會選舉產生,由國際法專家以個人身份參加的一個機構,其任務是“促進國際法的進步發展和編纂”,每年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一次工作報告。2002年,聯合國大會第六委員會審議了國際法委員會工作報告中有關“外交保護”“對條約的保留”“國家的單方面行為”“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造成的損害性后果的國際責任”“國際組織的責任”和“國際法不成體系——國際法的多樣性和擴展引起的困難”等專題。中國代表分別就這些專題表明了中國的立場和觀點。

關于“外交保護”問題,中國認為,在排除某些例外情況(難民和無國籍人)的前提下,將國籍聯系作為外交保護的條件,不僅符合習慣國際法的理論和實踐,也是防止外交保護被濫用的重要限定。對用盡當地救濟原則的例外情況,中國認為國際法委員會應謹慎行事,在用盡當地救濟及其例外情況之間應取得適當平衡。例外情況應符合明確的條件,其適用應相對確定。中國希望,國際法委員會將外交保護作為其下屆會議的優先議題,盡快取得成果。

關于“對條約的保留”問題,中國認為,條約保存機關是條約約文的保管者,而不是條約約文的解釋者,也不是一項保留在實質內容上的可接受性的評判者,它只能對保留作形式上的審查,必要時提請有關國家注意。一項保留是否可以接受,應由締約國自行決定。對部分撤銷保留問題,認為特別報告員提出單獨起草準則條款的意見有積極意義,但需謹慎處理,以避免產生不利的或相反的效果。

關于“國家的單方面行為”問題,中國認為,國際法委員會對這一議題進行編纂是必要的。為推動這一復雜議題取得更大進展,不僅要盡可能廣泛收集和研究各國在這一方面的實踐,還可在討論一般性規則的同時,開始著手對若干相對較易確定其性質及法律效力的行為,如抗議、承認、放棄、承諾等,進行研究并制訂具體的規則。

關于“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造成的損害性后果的國際責任”問題,中國贊同國際法委員會確定的經營者承擔主要責任,并通過某種機制或保險制度使各有關方面共同分擔損害的研究思路,希望委員會在制定賠償規則時應盡量在經營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間尋求權利和義務的平衡。

關于“國際組織的責任”問題,中國認為國際法委員會在責任概念、國際組織的概念以及國際組織責任和國家責任的關系問題上確立的基本原則總體上是可行的。

關于“國際法不成體系”問題,中國贊成國際法委員會將這一問題列入議程進行專題研究,認為國際法委員會就該議題制定的研究題目和研究計劃是可行的,希望國際法委員會能就該專題進行深入和有益的研究。

2.關于消除國際恐怖主義的措施問題

在第六委員會上,中國代表指出,中國政府一貫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無論其發生在何時、何地,針對何人和以何種方式出現。主張打擊恐怖主義的一切行動均應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法準則,應有利于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打擊恐怖主義要標本兼治,綜合采取政治、經濟、外交、社會和其他手段,徹底鏟除恐怖主義的根源。不能把恐怖主義與特定的民族、宗教或文明掛鉤。應承認和尊重文明多樣性,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和文明求同存異,走共同發展的道路。中國代表表示,中國政府積極參加國際反恐合作,并將繼續積極參加《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和《關于國際恐怖主義的全面公約》的起草工作,希望它們盡早獲得通過。

3.關于國際刑事法院的設立

國際刑事法院已隨著《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羅馬規約》)的生效而于2002年7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中國沒有在規約上簽字,不是《羅馬規約》的締約國。在第六委員會審議國際刑事法院設立的問題時,中國代表重申了中國政府理解和支持一個獨立、公正、有效和具有普遍性的國際刑事法院的一貫立場,表示愿意看到法院能夠發揮預期作用。中國雖然尚不是《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的締約國,但將繼續本著認真和負責的態度,關注國際刑事法院的進展和運作情況。中國政府認為,法院法官構成的廣泛代表性對實現法院的普遍性至關重要。締約國大會通過的法官選舉程序規定本身并不能當然保證法官的地區代表性和性別平衡,它有賴于各締約國在提名和投票時將這一程序真正落到實處。如果選舉結果使法院淪為由某一區域法官所主導的地區性刑事法院,將會損害法院的權威和普遍性。

4.關于《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

聯合國關于制定《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的談判已逾10年,目前,主要分歧集中在“國家商業行為”的判斷標準、國家與國有企業的關系以及對國有財產的強制措施等少數幾個問題上。中國代表在第六委員會上表示,雖然一些國家已就外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問題制定了國內立法,但是,國際社會如能制定統一的國際公約,將對規范國家行為、明確國家的司法管轄權具有重要意義,將對維護國際關系的和諧和穩定產生積極影響。因此,中國代表團同意于2003年再召開一次會議,以期就這一公約達成一致。

5.關于《聯合國人員和有關人員安全公約》

中國代表在第六委員會就該公約保護范圍問題進行討論時表示,當務之急不是擴大這一公約的適用范圍,而是增強公約的普遍性,讓更多的國家,尤其是聯合國行動的東道國參加這一公約。這是加強公約保護制度的核心。對于開展人道主義行動但又與聯合國沒有相應聯系的非政府組織,中國政府認為,現有的國際法并非沒有提供保護;如果需要進一步加以保護,可以考慮通過擬定單獨的國際文件來實現。

6.關于聯合國憲章和加強聯合國作用特別委員會的報告

2002年3月18~27日,該特委會在聯合國總部開會,就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托管理事會的未來和改進特委會的工作方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中國代表闡述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在第六委員會審議特委會的報告時,中國代表又就這些問題發表了意見。關于援助因執行制裁措施而受影響的第三國問題,中國認為,建立專門基金和永久磋商機制的建議是有意義的,值得研究。關于應付威脅和破壞國際和平的制裁問題,中國認為,在采取制裁措施的決定時應當慎重。采取制裁措施應有嚴格標準,尤其應當符合《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基本準則。制裁應以用盡憲章規定的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前提,不贊成把制裁作為預防性措施,制裁也不應在時間上毫無限制。關于托管理事會的現狀和前途問題,中國認為,目前尚無撤銷或轉變其職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而且,因為這涉及修改憲章,必須在加強聯合國的作用及其改革的總體框架內通盤考慮,謹慎行事。

7.關于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第35屆會議工作報告

中國代表表示,中國政府認為,委員會應充分考慮各成員國的不同發展水平和立法狀況,繼續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援助和人員培訓。在主持制定公約和示范法的過程中,委員會應更廣泛地吸收各方面的意見,兼顧不同國家的實際情況和客觀需要,使有關公約和示范法能為更多國家所認可和接受,以不斷促進不同法域的協調統一,推動國際貿易的合作和發展。應盡快擴大貿易法委員會的成員,以確保貿易法委員會的組成能代表世界上各種法律傳統和經濟體系,切實反映公平地域代表原則。

(二)中國在國際法委員會的工作

國際法委員會是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合國憲章》第13條第1款關于“大會應發動研究,并作成建議以……提倡國際法之進步發展與編纂”的規定,于1947年作出決議設立的一個機構,其成員由各國政府提名聯合國大會選舉產生,以國際法專家的個人資格參加工作。委員會的任務是“促進國際法的進步發展和編纂”。2002年4月29日至6月7日和7月22日至8月16日,第54屆國際法委員會在日內瓦召開會議,重點審議了“外交保護”“條約的保留”“國家的單方面行為”等三項議題。會議決定新增加三項議題:“國際組織的責任”“國家分享的自然資源”和“國際法不加禁止行為產生的國際責任”??紤]到隨著國際立法形式的多樣化,國際法專門領域的發展以及國際司法機構的增多,國際法的基本體系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委員會還決定著手對“國際法不成體系”問題進行專題研究。

(三)中國在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的工作

2002年,中國代表團出席了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及其下屬的科技小組委員會和法律小組委員會的會議,就討論的各項議題闡述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態度。

關于維持外層空間用于和平目的問題,中國代表指出,隨著航天科技的發展,個別擁有先進外層空間技術的國家一直在進行外空武器的研究和試驗,外空軍事化和武器化的危險日趨增大。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對外空的開發和利用應完全用于和平目的,呼吁就防止外空軍備競賽談判締結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國際文書。認為外層空間委員會不僅有聯合國大會的適當授權,而且可以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關于法律小組委員會報告中提到的移動設備國權益公約及其空間資產議定書問題,中國代表認為,擬議中的空間資產融資、抵押和擔保制度應以現有外空條約為基礎,不得違反外空條約的基本原則。

關于起草綜合性外空條約的適當性和可行性問題,中國代表團認為,法律小組委員會決定將其作為“聯合國五項外空條約的現狀與使用情況”的分議題保留在議程題目上,是朝擬定綜合性外空條約方向邁出的堅實一步。擬定綜合性外空條約順應外空科技、外空應用及外空商業活動的發展,有利于彌補現有外空條約的空白。

(四)中國在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特設委員會的工作

2002年2月4~13日,該特委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會議,就“國家的定義”“商業交易的判斷標準”“國家和國企的關系”“雇傭合同”和“財產的執行”等存在分歧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中國代表團出席了會議,并就各議題發表了意見。

關于商業交易的判斷標準,中國代表團表示,原則同意國際法委員會將目的標準視為一項補充標準的觀點,認為在確定一項合同或交易是否屬于“商業交易”時,單純采用性質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考慮國家從事該交易的目的。

關于國家與國企的關系,中國代表團認為,原則上國家企業或國家設立的其他實體不享有國家豁免,這是因為該國家企業或其他實體具有獨立行為能力進行訴訟或被訴,并有能力獲得、擁有、占有或處置財產,包括國家授權其經營管理的財產。應明確將國家與國家企業或國家設立的其他實體相區分,國家企業或國家設立的其他實體應單獨承擔民事責任,國家對國家企業或其他實體的商業行為及責任或債務,原則上不應承擔連帶責任。

關于免于強制措施的國家豁免,中國代表團認為,法院對被告國的財產執行強制措施,必須嚴格滿足下列條件:①該財產在法院地國領土上;②該財產被該國家具體用于或意圖用于政府非商業性用途以外的目的;③該財產與訴訟標的的要求或與被訴的機構或部門有關。國家的債務只能由于訴訟標的的要求或與被訴機構用于非商業用途以外目的的財產來清償,而不能用其所屬國家企業或其他實體的財產清償。

(五)中國在《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國際公約》特設委員會的工作

2002年2月和9月,該特委會和工作組分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會議,中國代表團出席了這些會議,并就討論的問題發表了看法。代表團指出,中國政府積極支持制定《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國際公約》,堅決反對克隆人,不允許進行任何克隆人試驗,主張公約的適用范圍應根據聯合國大會第56/93號決議授權,限制在目前各國已普遍達成共識的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問題上。中國政府重視治療性克隆所涉及的倫理問題,主張對治療性克隆進行有效的監控和嚴格審查。胚胎干細胞研究將為治療眾多疾病帶來希望,在醫學上具有重大前景,各國應保障可以造福于人類的科學研究??萍嫉陌l展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對傳統的倫理道德造成沖擊,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各國應通力合作,共同研究解決之道。

(六)中國在海洋法領域的活動

2002年4月16~26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次締約國大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中國作為公約締約國派代表團參加了這次大會。會議選舉了國際海洋法法庭7名法官和大陸架界限委員會21名委員,中國候選人許光建和呂文正分別順利當選法官和委員。會議就智利提出的締約國會議應有權審議公約執行情況的問題繼續進行討論,但未能取得共識。

2002年8月5~16日,國際海底管理局大會在其總部所在地牙買加的金斯敦召開第八屆會議,著重就管理局的未來工作進行討論。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并參加了討論。大會認為,管理局的未來工作應集中在勘探合同的監督、國際海底區域的科學研究、信息和數據庫的建立以及多金屬硫化物和富鈷結殼新探礦規章的制定等四個領域。與此同時,管理局的理事會繼續就涉及新探礦規章制定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討論,責成法律技術委員會擬訂規章草案,以備下屆理事會審議。中國對理事會啟動有關“區域”內新資源的探礦規章的討論表示支持,認為管理局對保護“區域”內海洋環境擁有廣泛職責,支持加強管理局在海洋科研領域的協調作用。

2002年是國際社會繼續關注海洋漁業資源管理的又一年。中國先后派代表團參加國際捕鯨委員會第54屆年會、大西洋金槍魚委員會第13屆特別會議、印度洋金槍魚委員會第7屆年會、《中西部太平洋高度洄游魚類種群養護和管理公約》第二次和第三次籌備會議、美洲間熱帶金槍魚委員會第8次和第9次修改公約的工作組會議,為海洋漁業資源的養護和管理措施的制定作出了貢獻。

2002年,中國在積極參與國際上多邊海洋法活動的同時,也與周邊國家進行了雙邊的海洋法談判和磋商。與越南就中越《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補充議定書的簽訂舉行了多輪后續談判,啟動了漁業主管部門副部長級的談判。先后與韓國和日本舉行了第7次和第10次海洋法磋商,主要就劃界海域、劃界原則、釣魚島的主權問題交換意見。

2002年10月1~2日,第12屆“處理南中國海潛在沖突研討會”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舉行。這是由南海周邊各方自籌資金召開的首次研討會,集中討論了研討會未來的辦會方向、資金來源、如何實施研討會已通過的合作項目等問題。中方代表積極評價研討會在加強南海地區各方交流和增進信任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重申了繼續支持舉辦研討會的立場。

(七)中國在國際環境法領域的活動

2002年3月18~23日、10月14~25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主持召開《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政府間談判機構第4、5次會議,就締結公約問題進行談判。中國派出代表團參加了這兩次會議。隨著談判的逐漸深入,產煙大國與非產煙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公約草案條款上的分歧日益明顯。關于政府對煙草業的補貼、煙草種植替代等問題,發展中國家強調國際社會應在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等方面給予發展中國家以援助,而發達國家對此態度消極。關于廣告和包裝,一些控煙激進國家要求該公約全面禁止一切形式的直接和間接煙草廣告,規定煙草的包裝和標識上印制更明顯的健康警示。關于財務機制,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提供新的、額外的財政資助以設立全球控煙基金,而發達國家則堅決抵制這一要求。關于責任與賠償,包括中、美、日、英、德等國在內的煙草生產、消費大國認為,這一議程涉及各國現行的民事法律制度,是一敏感而復雜的問題,因此,對此應慎重處理;而非洲、太平洋島國等一些國家則要求對此作出嚴格規定。會議的討論取得了進展,要求會議主席根據這一進展草擬一份新的公約草案,提交2003年2月召開的第6次談判機構會議,作為進一步談判的基礎。

2002年4月7~19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6次締約方大會在海牙舉行,中國派代表團出席了會議。會議通過了36項決議文件,并發表了部長宣言,要求各締約方將制定、修訂和實施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計劃作為實施公約的基石,強調把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利用及其惠益公平、公正分享這三大目標作為國家戰略計劃的重要優先領域,并納入國家和部門政策及計劃。

2002年10月23日至11月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八次締約方會議在印度新德里舉行,通過了《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德里部長級宣言》(簡稱“德里宣言”)。中國派代表團出席會議,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起,推動了這一有利于廣大發展中國家、對指引今后氣候變化談判方向具有重大意義的“宣言”的通過。在南非“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是本次會議的焦點。美國以外的發達國家要求討論2012年之后發展中國家承擔減、限排溫室氣體義務問題是會議爭論的另一焦點。最后通過的“德里宣言”首次在國際文件中明確提出應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強調適應氣候變化應是所有國家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優先工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措施、方案與活動應充分考慮“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以及各國的能力、發展水平、優先選擇的國情。歐盟和其他發達國家對“宣言”持保留態度,但沒有阻止它的通過。

2002年11月25~29日,《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ODS)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第14次締約方會議在羅馬舉行,主要討論了多邊基金的增資和打擊ODS非法貿易等問題。中國代表團出席了會議。在中國和77國集團的強烈要求下,會議決定將增資數額定為5.73億美元這一基金設立以來增資數額的最高水平。在打擊ODS非法貿易問題上,中國主張大力加強發展中國家在海關檢測設備、技術、編碼、培訓等方面的能力建設,要求多邊基金執委會繼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財政和技術援助。這一主張雖然遭到美國和歐盟的反對,但在中國的據理力爭下,最后還是寫進了會議的決定。

除以上會議外,中國在2002年還先后參加了《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9屆會議、《關于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9屆會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第12屆締約方大會、《聯合國防止荒漠化公約》履約審查委員會第1次會議、《防止傾倒廢物和其他物質污染海洋公約》及其《1996年議定書》第24屆締約方會議、《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第8屆締約方大會等國際環境法律會議。

(八)中國在國際刑法領域的活動

1.中國與國際刑事法院

2002年7月1日,隨著《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簡稱《羅馬規約》)的生效,國際刑事法院宣告正式成立。9月,《羅馬規約》第1屆締約國大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決定于2003年2月舉行國際刑事法院法官和檢察官選舉。中國作為觀察員國參加了這次會議。

中國政府理解和支持建立獨立、公正、有效和具有普遍性的國際刑事法院的要求,積極參加了《羅馬規約》的談判過程。由于規約文本的若干條款未能滿足中國的一些合理關切,在1998年羅馬外交大會就規約的通過進行表決時,中國代表投了反對票,因此,中國沒有簽署《羅馬公約》。中國政府對于參加《羅馬規約》持開放態度,不排除在適當時候考慮加入的可能性。國際刑事法院的實際表現將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中國政府認為,為建立各國對于法院的信任和信心,實現《羅馬規約》的真正普遍性,國際刑事法院的運作應當嚴格遵循法院據以建立的有關原則:第一,補充性原則,國際刑事法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它促進各國改善其國內司法體系,確保各國通過其國內司法體系對實施嚴重罪行的人進行管轄;第二,法院管轄的罪行應僅限于《羅馬規約》所規定的最嚴重的國際罪行;第三,法院的活動不能與《聯合國憲章》的規定相抵觸,特別是在侵略罪問題上應符合《憲章》的規定;第四,法院應客觀、公正地履行職責,力避政治偏見,防止法院成為政治濫訴的場所。

2.中國與《聯合國反腐敗公約》

2000年11月,聯合國大會第55/61號決議決定設立特設委員會負責起草《聯合國反腐敗公約》。2002年,特設委員會啟動公約談判,共召開三次會議,完成了公約草案的第一次談判,并對草案前半部分進行了第二次談判。中國派代表出席了該特委會的歷次會議,積極參加公約的起草和談判。中國主張,公約應體現國家主權原則,尊重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和歷史傳統的多樣性及差異,擬定的預防和打擊腐敗的措施應能為各國普遍接受。中國認為,對腐敗犯罪應打防并舉、標本兼治。贊成建立預防和履約監督機制,但應允許各國根據本國法律采取符合本國實際情況的預防措施,履約監督機制應具有靈活性。公約的重點應是建立刑事定罪和返還腐敗資金的國際合作機制,有效地懲罰和打擊腐敗犯罪。

(九)中國在國際司法領域的活動

自1987年加入海牙國際私法會議以來,中國一直重視該組織的作用,積極參加它的各項活動,加入和簽署了由它制定的多項國際私法公約。2002年4月和10月,國際私法會議先后召開“總務與政策”特委會和由20個國家選派專家組成的非正式工作組會議,就起草《民商事管轄權及外國判決公約》(簡稱《管轄權公約》)問題進行了討論。中國派出由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官員參加的代表團出席了這些會議。9月27日至10月1日、12月2~13日,中國又派出同樣由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官員參加的代表團出席了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召開的《國際誘拐兒童民事方面公約》特委會討論公約所設模范行為指南、兒童跨境探視、國際私法直接交流等問題的會議,以及討論并通過《中介人持有證券的若干權益準據法公約》的第19屆外交大會。

(十)中國在其他領域的條約法律活動

1.中國與亞非法律協商組織

2002年7月15~19日,亞非法律協商組織第41屆年會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舉行,主要審議了國際法委員會第53屆會議的工作報告、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國際恐怖主義、海洋法、環發大會的后續行動、國際刑事法院、反腐敗公約、合作打擊販賣婦女兒童及國際貿易法等議題,通過了16項決議。由外交部和外經貿部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出席了會議,并就所有重要議題闡述了意見。關于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問題,代表團重申,中國一貫譴責和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打擊恐怖主義應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法準則。關于環發大會的后續行動,中國呼吁即將舉行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重申里約會議通過的各項原則,特別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采取切實措施,履行其作出的各項承諾,以進一步促進《21世紀議程》的有效執行。關于反腐敗公約,中國表示,國際合作是打擊腐敗犯罪的關鍵,應建立有效機制確保犯罪所得歸還流出國和合法所有人,應加強引渡合作,使腐敗分子受到法律制裁。

2.中國與《南極條約》

《南極條約》簽訂于1959年12月1日。中國于1983年6月8日加入該條約,1985年10月7日被接納為南極條約協商國。2002年9月,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主要討論即將成立的南極條約秘書處和南極環保議定書責任附件起草問題。由外交部和國家海洋局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出席了本屆會議。代表團表示,作為《南極條約》締約方和在南極設立考察站的國家,中國政府重視《南極條約》及其協商國會議在南極問題上發揮的核心作用,支持各國在南極領域的全面合作與環境管理。關于南極環保議定書責任附件的起草,中國主張應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進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民乐县| 凭祥市| 衢州市| 嘉鱼县| 历史| 平利县| 曲靖市| 威远县| 和林格尔县| 舟曲县| 田东县| 嫩江县| 长治市| 修武县| 阿尔山市| 宝坻区| 西林县| 曲周县| 稻城县| 吉木萨尔县| 揭东县| 车致| 宁乡县| 白朗县| 镇雄县| 类乌齐县| 巴楚县| 泾源县| 余江县| 屯门区| 永寿县| 扬中市| 蓝田县| 衡南县| 昌黎县| 什邡市| 寻甸| 嘉祥县| 通海县| 汉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