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晚清權力格局再研究(增訂版)
- 李細珠
- 414字
- 2019-07-17 12:18:15
第一章 清末地方督撫轄區變革與改制
督撫制度起源于明,形成于清。明代總督與巡撫建置,起先只是由朝廷臨時差遣,因事設裁,轄區不定,明中葉以后方逐漸向地方化和制度化轉變,但終明之世未能完成。清沿明制,督撫制度在康熙初年略具雛形,總督與巡撫由朝廷臨時差遣官成為正式的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督撫轄區與省的界線大致相合而由“準政區”成為正式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其后再經調整變化,至乾隆中葉最終完成其制度化的過程而基本定型,成為一種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嘉、道以后,除了東北、蒙古、西藏等邊疆地區以外,全國十八行省計八大總督、十五巡撫的格局漸趨穩定。
雖然咸、同時期督撫的職權大有變化,
但其轄區格局并無改變。光緒十年(1884)、十一年(1885),新疆、臺灣相繼建立行省,分別設置甘肅新疆巡撫和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是督撫制度在晚清的重要變化。光緒后期至宣統時期,在新政逐漸開展的過程中,政區變革也被不時地提上議事日程,使督撫制度進一步發生了一些較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