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經濟與創意營造:2017澳門文化產業研究報告
- 向勇 崔世平 徐秀菊主編
- 8字
- 2024-04-03 19:00:20
第二部分 論壇集萃
人人都是“社”計師[1]
——有關澳門社區資源打造“一區一品”特色的一些思考
林玉鳳 歐陽珂珮[2]
摘要:澳門發展創意經濟,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不僅擁有亞洲最大的南歐建筑群,也擁有多元化的族群聚落,即社群。如何深入挖掘這些既有資源,立足于社區,講好澳門自身的故事,并且創造效益,使“社區有創意,居民有收益,旅客有新意”,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從新視角出發,著重從社區住民參與的角度,對這一議題做出一些思考與闡釋。
關鍵詞:澳門 社區文創 社區經濟 本土 創意經濟
當我們談到社區經濟或是社區文創的時候,都會有很多不同的方向。聯合國倡議將本地化(going local)作為解決區域地方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3]2017年在德國波恩主辦的首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發展創意節”(The Global Festival of Idea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上,再次特別提到“going local”[4],不同的地方都要實現創意經濟,讓全世界不同的國家都有本地的經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通過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UNOSSC)共同合作,在2013年發布了《創意經濟報告(2013拓展本土發展途徑專刊)》。為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提出來的數個指標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議程,旨在解決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發揮地區自身資源,從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報告中特別提到,“全球和國家層面的政策干預固然重要,但創意經濟不是一條孤零零的高速公路,而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和地區各具特色的多重軌道發展”。[5]在美國,有一個所有州長組成的委員會,其中有一篇很重要的報告,每個州怎么研究州里面的資源,讓每一個州都可以發展本地的經濟。挖掘資源發展本地經濟,不僅是聯合國的倡議,而且是未來數十年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過本地化(localization)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澳門未來的發展也可以以此作為參考。
文創社區的發展需要兩方面的資源,一方面需要有宏觀的計劃,如將藝術帶入社區。此外,我們還需要思考怎樣讓一些基金投資到社區。發展文創一定需要投資者,這個投資者可以是公共投資者,也可以有私人投資者。在美國,稅收政策和公益鼓勵是促進文化產業尤其是非營利藝術行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6]
澳門比較熟悉臺灣地區的文創政策。例如,臺灣地區的“文建會”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提出“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口號,結合出臺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推動臺灣文化政策和文化建設的多元化發展。澳門開始做文創的時候,借用的相關政策比較多。
在很多不同的論述中,文創經濟有三個主要維度。
一 “地方志”“地方歷史”——有關過去、歷史和記憶的資源寶藏
我們有社區,有我們的歷史,所以很多地方在開始做文創的時候,都會做一些地方歷史。最近內地做地區文創的時候也會做地方志。比如,在2017年蘇州開幕的文博會上首次出現了展示方志文化的“方志中國”展覽。[7]地方志講述了一個地方的前世今生,涵蓋了地理、歷史、文化、風俗等重要信息,地方志可以提供真實的歷史故事。借助這些屬于過往的歷史發展文創經濟時,能夠引起人們對家鄉、對兒時、對家族文化記憶和情感的關注。
在這一維度上,可以看到澳門的歷史挖掘雖啟動較晚,但擁有非常深厚、特別的資源。澳門不僅是全亞洲唯一擁有南歐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建筑群的城市,而且其歷史城區也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以西式建筑為主、中西式建筑交相輝映的歷史城區,承載了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三十一處世界遺產。[8]方志挖掘、活化、傳承了有關澳門歷史的記憶,也是見證這座城市在世界歷史變遷中的一個縮影。
打造“露天博物館”即是一種利用地方歷史資源的優選方式,能將歷史資源整合得非常好。近鄰韓國的“民俗村”,作為亞洲面積最大、展品最多的露天博物館,將韓國280棟具有濃郁朝鮮風格的建筑與擁有500多年歷史的朝鮮李氏王朝(1392~1910)的民俗表演結合起來,非常生動地再現了朝鮮的歷史傳承。不僅如此,“民俗村”還作為一個社區存在,這里的居民既是村中店鋪的小業主,也依照傳統的衣著方式生活在村落中。社區既是他們生活的地方,也是向世界展現韓國民俗風貌的名片。[9]
這樣的形式對澳門也具有啟示性的意義。近些年,相關學者關于澳門打造露天博物館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10]這為我們的實施方案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
二 創意經濟的終極目標——文化藝術改善人的生活品質
第二個維度,大多是在文化藝術領域提及產業文化。尤為值得關注的是,英國、美國、中國臺灣等國家或地區在提出文創概念的時候,都強調創意經濟到最后一定要能做到文化藝術改善人的生活品質。2012年,美國藝術協會在美國各州的非營利文化藝術組織的支持下,發布了一份針對該行業的統計報告。報告顯示,美國的非營利文化機構不僅創造了大量稅收和工作崗位,還給當地帶來很多潛在收益。聚眾類型的活動,如音樂會、畫展,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品質,為人們提供了交流分享創造的平臺,也帶動了諸如住宿、餐飲、購物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有數據顯示,凡是在文化藝術設施建設上下功夫的地區,其旅客人數以及旅游經濟收入都高于其他地區,這有利于鼓勵各區落實更多的非營利文化藝術項目。[11]這也使經營狀況良好的地方建立了文化藝術社區,進一步地改善了人居環境和生活品質,并且使政府、行業獲得極大的收益。
歐盟提出的“創意歐洲2014~2020”框架,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文化創意產業規劃。在項目運行的三年中,不斷有受到項目資助的作品進入公眾視野,并獲得國際大獎。例如,2015年波蘭電影《修女艾達》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目涵蓋面非常廣泛,鼓勵多層次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并且史無前例地倡導市場機制下文化與“價值”的關聯。[12]
三 文創生存的關鍵思考——轉變視角看到當下的、當地的、自發性的資源
上述案例也提供了對第三個維度的思考,也是亟待解決的關注點,即我們強調文創要生存,要活下來。首先,需要提供職位,要對GDP有所貢獻。歸納起來,澳門做得活躍的有關前街、新開辟的文創區。我們一直說荷蘭園、澳門園是澳門的小曼谷、小泰國。但我發現,澳門最重要的佛像在氹仔。這個區(氹仔區)形成后,荷蘭園那邊居住著許多泰國人,他們開了很多餐廳。前幾年澳門曾做過嘉年華,但我們就是欠缺了一點文化類的東西。所以我們需要在思路上更開闊,立足于社區。
1.深入挖掘現有的社區文化,將當下當地人的福祉納入整體考慮
和少數民族的朋友溝通時,了解到他們也會跳相關的舞蹈,如果能夠有所引導,幫助他們組織相關的活動,如每周六請他們去表演舞蹈,他們都愿意做。所以,我們應該立足于社區,深入挖掘現有的社區文化,將這個區作為一個試點。如果這個區做得好,也許就可以成為多元文化的一個點。這也提醒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社區文化發展。以往我們常思考社區歷史,但我們是將過去和現在割裂、抽空來考慮的,沒有將當下當地人的福祉考慮進來。我們可以從英國的一個案例中得到啟示,當時那個社區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年輕人吸毒,他們的藝術家進去以后要鼓勵人心,比如說給那些年輕人拍照,使他們看到自己,做了很多鼓勵的工作,到最后他們把藝術帶進去,也推廣了很多健康的理念,慢慢鼓勵他們再就業,再就業以后再做一些常規的東西。當時去操辦整個計劃的是一個媒體中心,它是一個NGO,有點像社會企業。也可以舉辦很多不同的展覽,它是有很新的一種理念在里面,它就是要公眾可以大量參與的一個計劃。
2.結合僑民特色,給予平臺支持,轉變視角,打造新亮點
回到澳門,與“小曼谷”的泰國僑民多一些溝通,知道他們也想將這個地方變成他們比較可親的社區,我們可以收集他們對自己社區的設想,了解他們能提供什么。
三盞燈過去說是澳門的“小緬甸”,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來了很多人,人們要吃緬甸菜就到那邊去。最旺盛的時候是八九十年代,晚上很多夜市,這個時代已經過了,現在如果沒有活動,晚上就很安靜。最近那個地方也多了很多菲律賓傭工、印尼傭工,他們都是在這邊打工。我去了很多次,我就一直在想,現在我們有很多這樣的傭工,既然他們都在澳門打工,沒有他們,很多家庭也就沒有人幫忙,所以他們在澳門也很重要。可是他們留在這邊沒地方去,他們也不開心。我看到一個廣告,如果是全棟樓無菲傭,租金可以高一點。為什么?生活空間太擠了,因為大家覺得菲律賓人愛唱歌,覺得他們晚上比較吵,而且他們很多人住在一塊兒。所以,其實我們也面對一些社區問題。
我就在想,我們有一個空間給他們,我們有一些社區問題,我們想要發展文創經濟,我們其實可以做什么?我后來做了很多訪談,泰國的傭工、菲律賓的傭工,其實他們自己有很多節目,他們差不多每幾周就有一次活動,有時候去不同的廣場,有時候就到那邊去,這是與澳門本地的文藝團體合辦的。他們周末沒有事情做;如果你給他們一個舞臺,他們就穿得漂漂亮亮的,在那邊跳舞;如果你不給他們舞臺,他們就拿著一個飯盒在那里吃。我就在想,三盞燈其實現在還有生命力,如果我們不把外傭看成是一種負累,我們就把他們那種藝術的感覺,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東西都放在一塊兒,其實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重新想一想,我們能不能每個月都有一個東南亞節在那邊?我們都不用雇用表演團體。我妹妹家的傭工就有很多漂亮的跳舞的衣服,因為晚上我們都讓她去學習,然后她就去表演,這樣子我才發現,其實他們是很好的。而且她就感覺自己在澳門的生活很好,因為她們還有休閑表演的機會,就是平常比較累。所以我就覺得,一旦我們放下這種負擔,北區起碼有幾條街有非常強的文化活力,那些區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文創經濟,比較偏飲食。我覺得一開始很多東西都偏飲食,可是慢慢地,如果我們能把飲食以外別的文化節目,比如包括他們的節慶,像印尼的齋戒日很快就到,他們要舉辦慶典,像這種我們能不能和原來三盞燈要搞的節慶連在一塊兒,請那些義工組織,這樣他們就比較有歸屬感,覺得澳門是一個他們覺得比較好生活的地方。
所以我們在想社區文創產業的時候,除了比較經濟GDP導向、游客導向,也可以經由社區居民自發形成,他們現在的一些休閑行為可能是無意識的,比如只是個人謀生的賣小吃的行為,其實可以把他們聚合在一塊,讓其真正地發揮地方特色,而且,我覺得這樣子做,現在澳門外來的人口越來越多,我們要面對一些種族問題,我們不愿意說,可是我覺得是有族群相處的問題,我覺得這些問題也可以用做文化產業的視角解決,如果我們把它和社區融合得比較好,我覺得還是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的。所以說,在社區活化的時候,如果能兼顧商業與非商業的部分,非商業的部分我們比較重視,則可以提升生活的品質。三盞燈,把它變成一個舞臺,讓他們表演,我們可以欣賞,如果我們把它看作一個我們不愿意進去的廣場,不給它任何東西,它就會變成一個很不受歡迎的地方。所以,轉變視角思考尤為重要,同時要給予當地與之配套的支持,這樣不僅能將既有的社區轉變成為文化產業的亮點,還能夠為三方帶來可觀的收益,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3.提高文化自覺性,從日常生活中發掘新點子
澳門大眾的文化自覺性還可以提高一些,比如澳門人只會吃咖喱牛腩加油菜,是既印度又廣東,同時我們在喝維他奶,吃的東西什么都有,其實澳門人的文化是非常混雜的,是非常多元交融的。十年前和美國人類學家吃飯時,他說這是一種不一樣的體驗,我們混雜的程度我們自己習以為常,但往往是這些日常的生活,包含了這片土地上經年累月的特殊文化。所以我們要多留意自己,也看看其他地方的文化,有對比參照,加上自己的思考,能夠發掘的東西可能更多。
聯合國在2013年創意經濟報告專刊里說,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把文化創意產業融入發展戰略和計劃的過程中,社區和城市的行動都比國家機構的行動更有成效。創意經濟帶來了收入的增加,并成為創造就業和出口創收的變革性力量。在創意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澳門不僅將因此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也將因此提升自身整體的聲望、地位,以及擁有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力量。[13]
Everyone is a “Community” Designer
—Think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 Building ofMacao's Community Resources
Lam Iok Fong,Ouyang Kepei
Abstract:Macao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economy. It has not only the largest South European architectural complex in Asia,but also a community of diverse ethnic groups. Questions,such as how to mak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se existing resources,tell the story of Macao based on the communities and ultimately produce benefits,so that “the communities have creativity; the residents have benefits; and the tourists have new experiences”,are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in the moment. This article will make some reflec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n this issue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ith a focus on resident participation.
Keywords:Macao; Community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ommunity Economy;Local; Creative Economy
[1]本文整理自林玉鳳助理院長在“澳門文化產業論壇”上的演講稿。
[2]林玉鳳,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助理院長,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產業委員會委員;歐陽珂珮,北京大學訪問學者。
[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http://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
[4]http://www.eco-business.com/news/communicating-sdgs-key-to-achieving-global-development-targets/.
[5]Creative economy report,2013,special edition,Unesco.
[6]《美國非營利文化行業引關注 創造大量稅收與崗位》,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6-18/3971611.shtml。
[7]《蘇州創博會將首次展示全國方志文化》,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7/03-22/8180157.shtml。
[8]盧可茵:《澳門世界遺產的點線面結合》,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1;吳衛鳴:《澳門文化創意發展的情況》,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01118/10238971988.shtml。
[9]盧可茵:《澳門世界遺產的點線面結合》,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1。
[10]盧可茵:《澳門世界遺產的點線面結合》,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1。
[11]《美國非營利文化行業引關注 創造大量稅收與崗位》,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6-18/3971611.shtml。
[12]Creative Europe-A new framework programme for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sectors,EU,2011.
[13]Creative Economy Report,2013,special edition. Unesco,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