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資本存量與宏觀經濟波動
- 林仁文
- 1675字
- 2019-08-06 16:16:31
第四節 小結
本書采用商品流量法估計1933年中國大陸的資本集成額,與前人相比,有三處改進(詳見引言部分)。
本書的估值為1274587千元;而吳承明在《資本構成》中的估值為976304千元(吳承明,2002: 7);葉孔嘉、劉大中在《中國大陸經濟》中的估值為1558913千元(參見Yeh & Liu, 1965: 228)。估計結果詳見表2-10和圖2-2。

圖2-2 資本集成額分行業估計的文獻比較
下面作者就三者差異的原因,分行業做一個概要的解釋,詳情請參考前文。
(1)工廠的資本集成,本書的估值為119311千元,小于《中國大陸經濟》的估值。這主要是因為作者用《所得修正》,而《中國大陸經濟》采用了自己的修正。同時,本書對修理價值處理也有別于《中國大陸經濟》。本書估值遠小于《資本構成》的估值,主要是因為《資本構成》對外商的估值偏高。
(2)手工業的資本集成,本書的估值為167185千元,大于《中國大陸經濟》的估值,主要原因是筆者假定手工業的中間費用為10%,而《中國大陸經濟》假定為0。本書估值大于《資本構成》的估值,主要原因是,本書將修理價值視為資本品產出,而《資本構成》將其視為非資本品。
(3)建筑業的資本集成,本書的估值為801817千元,小于《中國大陸經濟》的估值,主要原因是《中國大陸經濟》高估了木材在建筑開支中的比例。本書估值大于《資本構成》的估值,主要原因是《資本構成》扣除了40%的修理價值。
(4)凈進口的資本集成,本書的估值為186273千元,大于《中國大陸經濟》與《資本構成》的估值,主要原因是本書假定中間費用為50%,而《中國大陸經濟》假定為30%,《資本構成》假定為40%。
考慮到本書所設定的中間費用比例可能偏高。為了驗證文章結果的穩健性,我們再做一個保守估計。假定手工業部門的中間費用比例,由10%降為0;凈進口部門的中間費用比例,從50%減至40%;建筑業中的凈進口資本品的中間費用比例由40%調整為30%,則所得全國資本集成的保守估計為1211882千元,較原估計降低4.9%。其中各部門的資本集成分別為:工廠119311元;手工業151987千元;凈進口173855千元;建筑業766729千元。
觀察估計結果,我們發現工業部門生產的資本集成額約占全國總量的9%。如果以這個數字來代表中國1933年的工業化或者資本主義化的程度,看似較低,但它部分反映了實際情況。這是由于:第一,現代工業部門盡管在開放口岸發展迅猛,但就全國范圍來看力量依然弱小;第二,該比例只是代表工業部門生產的資本品,并未包括工業部門投入的全部資本品(投入工業部門的資本品還可能來自手工業和進出口部門)。
除此之外,有研究人員指出建筑業的資本集成占全國總量的60%,這個比例在1933年前后現代經濟發展比較初步的階段,似乎偏高。我們認為不能簡單地將這個數值看作對傳統部門的一種衡量,因為不少建筑材料來自現代化部門,如工業和進口等。
根據表2-9和相關統計資料,1933年中、美、英、日四國的總產出排序是英國、美國、中國、日本,可以看到中國領先于日本(參見Mitchell, 1988; U. S. Bureau of the Census, 1975;大川一司、篠原三代平、梅村又次,1995; Lawrence H. Officer, 2012)。然而四國的人均產出的排序卻是英國、美國、日本、中國,中國的人均產出水平不及日本的1/3。通過進一步比較投資率可以發現,1933年中國的投資率為4.3%,約為日本和美國的1/4,英國的1/2;而中國人均投資為2.7元,僅約為日本的1/12,美國的1/17和英國的1/48,中國與列強的經濟發展水平懸殊。
表2-9 1933年產出和投資的跨國比較

資料來源:英國相關數據見Mitchell, 1988;美國相關數據見US. Bureau of the Census, 1975;日本相關數據見大川一司、篠原三代平、梅村又次,1974,轉引自張東剛,1995。
按照羅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的觀念,“生產性投資率從國民收入的5%或以下增加到10%以上”(羅斯托,2001:47)是經濟走向持續增長階段(起飛階段)的前提。1933年中國的投資率為4.3%,正處于起飛階段的前夜。中國增長前景在1937年前后,卻被中日戰爭打斷。
本書的估計對于后續研究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我們對1933年的資本集成重新估計,不僅修正了當年估計,而且有助于修正近代中國其他年份的資本集成估計,使得近代總量生產函數的測算擁有更加堅實的基礎數據。這個估計為國際比較研究提供了一個更為準確的參照點。
表2-10 1933年中國分行業資本集成額

資料來源:第2列為筆者據吳承明(2002)的數據估算。第3列為筆者據Yeh & Liu(1965)的數據估算。第4列為筆者的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