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洋島國旅游之美拉尼西亞
- 劉建峰 王桂玉
- 2字
- 2019-01-10 17:05:17
斐濟
第一節 國家速寫
一 國名
斐濟全稱斐濟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iji)。“斐濟”的名字來源于斐濟最大的島嶼維提島(Viti Levu)的發音,其中Viti是名稱,Levu意為“大島”。歷史上斐濟曾多次遭到湯加的侵略,湯加人把V發音為F,把T發音為J,因而稱Viti為Fiji。1774年,英國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船長根據湯加人的發音,把“Fiji”寫入了航海日志,并以此為名傳向歐洲,久而久之“Fiji”便演變為國名。
二 地理
斐濟位于西南太平洋的中心,處于瓦努阿圖以東、湯加以西、圖瓦盧以南,地跨東西半球,180度經線貫穿其中。斐濟陸地面積約1.83萬平方公里,海洋專屬經濟區面積為129萬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11月,人口為89.2萬人。
斐濟由332座島嶼組成,其中106座有人長期居住。島嶼多為珊瑚礁環繞的火山島,主要有維提島、瓦努阿島(Vanua Levu)等。維提島是斐濟第一大島,面積10389平方公里,島上有斐濟最高峰——托馬尼維山(又稱維多利亞山),海拔1324米;全國最大的河雷瓦河也發源于維提島附近。維提島東北面的瓦努阿島是斐濟第二大島,該島地形比較復雜,有高聳的臺地,陡峻的山峰,美麗的峽谷,壯麗的瀑布,還有20多處溫泉。斐濟的第三大島——塔韋烏尼島(Taveuni)有中央山脈,最高峰海拔1241米,180度經線經過島中部,是斐濟最美的島嶼。其他島嶼如坎達武島(Kadavu)和洛邁維蒂群島也都是山區。
斐濟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2℃~30℃,每年5~10月,受東南季風的影響,溫度較低、氣候干燥;雨季則從11月持續至次年4月,其間風向多變,降雨較多。從雨量分布看,斐濟主島分為涇渭分明的干燥地區和濕潤地區:東南部地區雨量豐沛,其中蘇瓦(Suva)平均年降雨量3850毫米;西部地區相對干燥,第二大城市勞托卡(Lautoka)年降雨量只有1910毫米。
斐濟森林覆蓋面積廣闊,出產優質硬木和松木。礦產資源豐富,礦床類型多樣,目前有2個金礦,還有少量銅、銀資源,鋁礬土、石油資源在勘探中,大量礦產資源還未被開發利用。斐濟的漁業資源也很豐富,盛產金槍魚,其北部和南部水域是優良的金槍魚漁場。
斐濟是多民族國家,其中斐濟族和印度族是斐濟的兩個主要民族,其余為歐洲人、中國人和羅馬圖人等,目前斐濟的華人、華僑約8000人。斐濟沒有國教,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宗教信仰。由于深受西方傳教士的影響,在斐濟有一半以上的人信仰基督教,還有不少人信仰印度教,少量居民信仰伊斯蘭教、錫克教等其他宗教。
全國共有2個直轄市、4個行政大區和14個斐族省。兩個直轄市為蘇瓦和勞托卡。四個行政大區為中央大區(總部設在瑙索里)、西部大區(總部設在勞托卡)、北部大區(總部設在蘭巴薩)和東部大區(總部設在萊武卡)。14個斐族省分別為納莫西省、拉省、雷瓦省、塞魯阿省、泰萊武省、奈塔西里省、那德羅加諾沃薩省、巴省、布阿省、卡考德羅韋省、坎達武省、勞省、洛邁維提省、馬庫阿塔省。
三 歷史
作為斐濟的原住民,土著斐濟人是遠古時代從東南亞遷來的美拉尼西亞人的后裔。15世紀后,他們與波利尼西亞人長期通婚,形成了太平洋諸島嶼上特殊的混血民族——斐濟人。斐濟雖然在地域上屬于美拉尼西亞,但在文化上與波利尼西亞人有著更多的共通之處。
公元前500年前后,人們逐漸向內陸遷徙,在海邊捕魚的生活方式逐漸向種植業轉變。這一時期,人口大規模的增加和生存資源的有限導致部落間的矛盾沖突日益激烈,食人習俗成為羞辱戰俘的儀式。公元1000年前后,湯加開始不斷侵犯維提人的領土。
1643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Abel Tasman)發現了斐濟。當時塔斯曼的探險船隊只有兩艘船和100多名船員,他們于1642年11月底到達澳大利亞東南的一個島嶼,后來該島嶼以塔斯曼的名字被命名為塔斯馬尼亞島。隨后,他們于1643年1月19日抵達湯加群島。正是在從湯加群島返回爪哇島的途中,塔斯曼發現了斐濟的一些島嶼,并將這幾個小島稱為“威廉王子島”。
1774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來到斐濟,這是他的第二次太平洋航行。在這次航行中他發現了勞群島以南的瓦托阿島(Vatoa)以及與此連在一起的環湖礁,還有南太平洋的一系列小島。第三個到達斐濟的是英國海軍將領威廉姆·布萊(William Bligh)船長,他是第一個對斐濟大多數島嶼進行考察并且繪制地圖的人。在這次航行中,布萊船長看到了勞群島的十多個島嶼。在向西北方向通過科羅海時,他還觀察到了奈賴島、恩高島、姆里提基島、奧瓦勞島、瓦卡亞島和科羅島,并差一點闖入馬康蓋島北部的珊瑚礁區。在海峽中行駛時,布萊船長從右舷地平線上望到了瓦努阿島,從左舷望到了維提島,并對這些島嶼做了詳細記錄。著名的“邦迪號”叛亂事件發生后,這位遭到背叛的船長憑借自己出色的航海能力安全返回倫敦,出版了有關這些島嶼的地圖。
1797年,英國傳教船“達夫號”在一次長途航行返回途中,從塔希提西行穿過了勞群島。船長詹姆士·威爾遜(James Wilson)不僅證實了塔斯曼和布萊的一些發現,還觀察到了瓦努瓦巴拉武島和一些小島、珊瑚礁。他根據這些新發現,繪出了較完整的斐濟地圖。
19世紀初,由于有了記錄周邊礁石分布的更精確的海圖,歐洲捕鯨者以及檀香和海參商人開始造訪這里。最初,檀香貿易由湯加人控制,他們從酋長手中獲得檀香,然后賣給歐洲人。后來,一艘名為“阿爾戈號”的帆船在西南太平洋觸礁沉沒,其幸存者奧利弗·斯萊特(Oliver Slater)發現了斐濟島嶼上的檀香,消息隨即傳開。1805年,歐洲人開始直接與斐濟人交易。1813年,檀香木幾乎被砍光,檀香的供應面臨枯竭危機。而這個地區的海參貿易也僅從1830年持續至1850年。
19世紀30年代,倫敦傳道會的牧師和衛斯理宗的傳教士抵達勞群島南部傳教,反對食人習俗?;浇痰膫鞯雷畛跏猪樌?,但早期的皈依通常只是意味著基督教與傳統精神信仰的調和,而非完全取代傳統精神信仰。1867年,衛斯理宗傳教士托馬斯·貝克(Thomas Baker)在傳教時由于自作主張取下了酋長頭上的梳子而被當地村民殺害并吃掉。因為在當地,酋長的頭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貝克卻用手觸摸了酋長的頭還取下了梳子,這一行為在當地人眼里自然是無法饒恕的。雖然西方傳教士在斐濟的活動面臨著各種威脅和困境,甚至是生命危險,但是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傳教事業最終在斐濟取得了成功。
1852年塞魯·埃潘尼·薩空鮑(Seru Epenisa Cakobau)繼承父位,成為寶島的最高酋長,并征服了維提島和一些島嶼的部落,建立了以他為中心的“寶聯盟”,并聲稱自己是斐濟的國王。在薩空鮑崛起的同時,湯加的馬阿福依靠湯加國王的幫助在勞群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并建立起“勞聯盟”。此后,兩大部落之間開始了漫長的權力斗爭。1854年,薩空鮑為了借助洋槍洋炮而皈依基督教。1871年,薩空鮑在湯加國王圖普一世的幫助下,平息了各種部落沖突,統一了斐濟。
1874年10月10日,薩空鮑、勞群島大酋長馬阿福以及其他11個主要酋長在萊武卡將斐濟割讓給英國,斐濟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薩空鮑認為割讓領土不僅能給這些島嶼帶來穩定的財政,還能帶來基督教和文明。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為了借助土著人的勢力對斐濟進行統治,英國在斐濟推行雙重政府制度,即中央政府之外還有自治機構,如斐濟族人事務局、大酋長委員會和土著居民土地信托局。
1878年,斐濟的棉花、椰子和甘蔗等種植園利潤豐厚、發展迅速,隨之而來的就是對大量廉價勞動力的迫切需要。殖民政府為了與斐濟人民建立良好關系,禁止種植園雇用斐濟本土人。因此,為了解決勞動力來源問題,斐濟殖民政府與印度殖民政府達成了一個契約協議——將印度契約勞工運至斐濟,合同期為五年;五年之后,勞工可重獲自由,返回家園。印度契約勞工很快就開始以每年約2000人的規模抵達斐濟,并且大多數勞工在合同結束后依然選擇留在斐濟。1919年1月,契約制正式結束,此時在斐濟的印度契約勞工共有60537人。
1970年10月10日斐濟宣布獨立,成為英聯邦成員,結束了英國長達96年的殖民統治,卡米塞塞·馬拉(Kamisese Mara)成為斐濟的第一任總理。
1987年4月,代表印度族人利益的民族聯合黨和工黨組成了聯合陣線,在當年的議會大選中擊敗了長期執政的聯盟黨,首次組成以印度族議員為主的內閣。蒂莫西·巴萬德拉(Timoci Bavadra)當選總理。對此,斐濟族人十分擔心斐濟會成為印度族人的國家,唯恐印度族人控制的政府會剝奪自己的土地和權利,遂群起反對,游行示威,使得種族緊張局面一度失控。
1987年5月14日,陸軍中校斯提文尼·蘭布卡(Sitiveni Rabuka)率領10名斐濟軍人沖進正在舉行會議的議會大廳,挾持了包括斐濟新任總理巴萬德拉在內的全體內閣成員和部分議員。這是自1970年獨立以來斐濟發生的首次軍事政變,也是南太平洋現代史上的第一次軍事政變。1987年9月,蘭布卡再次發動軍事政變,宣布斐濟為共和國,并廢除了1970年憲法。10月,斐濟被開除出英聯邦。1990年7月,蘭布卡頒布了新憲法,即《1990年憲法》。該憲法主要是保護斐濟族人的土地和權利,明確不同種族的斐濟人在政治體系中的地位。憲法實施后,印度裔斐濟人感到生存空間受到嚴重的壓縮,紛紛移民海外,對斐濟的經濟發展造成了重大打擊。1997年,迫于日益嚴重的壓力,蘭布卡公布了新憲法,恢復多種族民主制度。同年,蘭布卡為1987年的軍事政變向伊麗莎白女王致歉,9月30日,斐濟恢復英聯邦成員資格。
1999年5月,在參議院的選舉中印度裔黨魁馬亨德拉·喬杜里(Mahendra Chaudhry)就任新總理,組建新政府。2000年5月,商人喬治·斯佩特(George Speight)發動政變。政變之后,成立了以萊塞尼亞·恩加拉塞(Laisenia Qarase)為總理的看守政府。2006年5月6日,由恩加拉塞領導的團結斐濟黨(United Fiji Party)在大選中獲勝,此后,《促進和解、寬容和團結法案》得到了更加積極的推動。而軍隊司令喬薩亞·沃倫蓋·姆拜尼馬拉馬(Josaia Voreqe Bainimarama)對此法案表示十分不滿,他認為這些法案傷及族裔平等,僅有利于土著斐濟人而不利于印度裔斐濟人,故而多次警告恩加拉塞。12月5日,姆拜尼馬拉馬發動政變,宣布接管國家行政權力,并解散政府和議會。2007年1月,斐濟成立臨時政府,姆拜尼馬拉馬出任臨時政府總理。
2009年4月9日,斐濟上訴法院宣布斐濟臨時政府非法。隨后,伊洛伊洛總統宣布廢除憲法并解除所有法官的職務,重新任命姆拜尼馬拉馬為總理,同時將國家更名為斐濟共和國,并再次脫離英聯邦。17日,伊洛伊洛任命斐濟臨時政府土著人事務、省級發展和多種族事務部長奈拉蒂考為副總統。11月5日,奈拉蒂考接替退休的伊洛伊洛就任斐濟總統。2015年10月,喬治·科努西·孔羅特(Jioji Konusi Konrote)當選斐濟第五任總統。
2014年9月17日,斐濟舉行大選,在本次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大選中,現任總理姆拜尼馬拉馬所領導的斐濟優先黨獲得大勝。22日,姆拜尼馬拉馬宣誓繼續就任總理一職。
四 政治
斐濟是議會制共和制國家,議會居于國家的政治中心地位,政府(內閣)由擁有多數議席的政黨組成并對議會負責。
斐濟原共有16個政黨,2006年政變后停止活動。2013年1月,斐政府頒布《2013年政黨法令》,規定任何政黨須登記才合法。截至2014年9月,經登記注冊的合法政黨共7個,分別為:斐濟優先黨、社會民主自由黨、斐濟工黨、民族聯盟黨、人民民主黨、斐濟團結自由黨和壹斐黨。
根據《2013年憲法》,斐濟最高權力部門——議會實行一院制,共設50席。議會選舉每4年舉行一次,僅設全國范圍單一選區,年滿18周歲的斐濟公民有投票權。在議會中占最多席位的黨派領導人出任政府總理??偨y是國家元首并禮節性擔任斐濟武裝部隊統帥。司法上,設最高法院、上訴法院、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不超過7名法官組成。
1975年11月5日,中斐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76年中國在斐設大使館,并派常駐大使。兩國自建交以來,在經濟、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都有著密切的交流。1997年兩國正式簽署了《政府間貿易協定》; 2005年簽署互為旅游目的國協議;2006年4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斐并出席在斐濟舉行的“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兩國宣布建立和發展重要合作伙伴關系;2014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斐濟進行國事訪問,兩國宣布建立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戰略伙伴關系。
五 經濟
斐濟是太平洋島國中經濟相對發達、發展較好的國家。制糖業、旅游業和服裝加工業是斐濟的三大經濟支柱產業,此外,椰子加工、木材加工、黃金開采以及漁產品加工也占有重要地位。斐濟的主要出口國為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日本和新西蘭,主要進口國為新加坡、美國、中國等,主要進口燃料、運輸設備、化工產品、食品等,出口蔗糖、魚類、黃金和木材等。
六 文化
斐濟文化既保持著自己獨特的原始風情和濃厚的歷史神秘感,也不斷吸收和傳承其他外來文化,如印度文化、中國文化、南海各島文化和歐洲文化。不同的文化釀就了不同的語言、藝術、禮儀和習俗,鑄就了斐濟文化多姿而又獨特的魅力。
(一)語言
斐濟憲法規定了三種語言為官方語言,分別是英語、斐濟語和印地語。其中英語由英國殖民者引入,印地語是居住在斐濟的印度族裔的主要語言,而斐濟語則是斐濟本民族的語言。斐濟憲法規定,斐濟公民有權利使用其中任何一種語言同政府機構溝通,需要的話政府應及時提供翻譯人員。由于斐濟受英國殖民統治近一百年,英語現已成為斐濟本民族和印度族裔最常用的語言。不同族群間溝通一般是用英語,政府機構、教育機構、金融和法律機構也一般以使用英語為主。
(二)體育運動
自從斐濟和英國士兵在1884年舉行了第一場橄欖球比賽后,英式橄欖球就成為斐濟國家的第一運動。斐濟在七人制橄欖球比賽中擁有不俗的成績。所謂七人制橄欖球,是從傳統15人制的英式橄欖球中派生出來的,上下半場只有7分鐘,在斐濟十分受歡迎。2005年,斐濟隊獲得世界杯七人賽冠軍。2014年,斐濟先后贏得了7人制橄欖球巡回賽迪拜及東京站的冠軍。2009年,七人制橄欖球入選2016年奧運會比賽項目;2016年里約奧運會,斐濟以43比7的比分摘得七人制橄欖球金牌,這也是斐濟歷史上的首枚奧運金牌。橄欖球對于斐濟人的意義,已遠遠超過了一項單純的體育運動,維提島的每座村莊里幾乎都有自己的橄欖球場。
(三)傳統工藝
1.木雕
斐濟木雕是當地廣受歡迎的旅游工藝品,其中以傳統卡瓦酒儀式上使用的檀木碗最為珍貴。另外,沿襲傳統工藝制作出來的粗棍棒、長矛和叉子在旅游市場上也頗有銷路。而精美的椰殼小碗以及富有裝飾性的三腳圓鼎依然是斐濟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斐濟東部勞群島的木雕可以說是南太平洋諸島中最為精巧的。
2.陶器
斐濟陶器技藝精湛,最初是由拉皮塔人在3000多年前帶到斐濟的,時至今日,一些現代陶工仍在使用傳統技藝制陶,其中坎達武島就以制作傳統陶器而聞名。他們在坯內襯以石砧,同時用不同形狀和尺寸的木板擊打外部,以塑造出陶器的外形;也有人使用盤筑和泥板拼合等技藝。等泥坯干透之后,人們將其置于燃燒的椰殼中以明火燒制。后來,斐濟婦女在黏土中加入了細沙,使陶瓷制成品更加結實耐用。
3.樹皮布
馬西(Masi),又被稱作塔帕(Tapa),是斐濟的傳統服裝——一種赭色和黑色印花設計的樹皮布。樹皮布的藝術性很強,可以說是一種專屬于斐濟女性的手工藝,很多斐濟設計元素都源于對樹皮布圖案的借鑒和靈活運用,如斐濟航空的赭色標志。
樹皮布制作的精妙之處在于其精致的赭色和黑色印花圖案:斐濟人在制作過程中,通常采用構樹的白色樹皮為原料,將其浸泡在水中并刮洗干凈,然后連續捶打制成米白色的具有片狀紋理的布匹,再使用天然的染料,諸如當地海濱的紅樹林樹皮或紅色黏土,印染出赭色的精細圖案;如果需要黑色,則只需將樹皮焚燒后的煙灰用作染劑即可。現在,樹皮布除了用于制作斐濟人的高級禮服和慶典裝飾品外,在斐濟知名的工藝品市場中也很常見,如用樹皮布制成的明信片、地圖、壁掛、手繪畫等,頗受旅行者的追捧和喜愛。
4.手工編織品
大多數斐濟本土家庭都用露兜樹葉子編織籃子、地毯和品質優良的席子。按照傳統,村莊里的女孩要學習編織,很多人如今依舊如此。人們將露兜樹葉子摘下來后,放在戶外進行加工,去除邊上的毛刺之后,蒸熟并曬干,再用貝殼對其進行刮擦使之變柔韌,然后將它們分成1~2厘米寬的長條進行編織。傳統的席子邊緣經常用鸚鵡羽毛來進行裝飾,而今則使用色彩艷麗的羊毛代替。
(四)禮儀與習俗
1.“bula”問候
在斐濟的大部分地方,當地人經常用“bula”(你好!歡迎?。┖鸵粋€露齒的微笑來表達自己對外地游客的熱烈歡迎。斐濟人以熱情親切的待人態度贏得了世界上“最友好國民”的美譽。
2.斐濟時間
“It's Fiji time! ”是當地人經常說的一句話,意為“別著急,慢慢來”。所謂斐濟時間,其實代表著一種富有彈性的時間觀念和慵懶愜意的生活態度。厭倦了現代社會的“快餐文化”和快節奏生活方式的游客,不妨來斐濟感受一下悠閑自在的島嶼生活。
3.走火儀式
在斐濟的所有文化中,貝卡島的走火儀式可以說是最令人難忘的。斐濟人稱走火儀式為“維拉維萊雷”,意為“跳進火爐”。走火儀式開始的時候,人們先挖一個大坑將石頭、樹枝、木柴放在里面,并用火點燃,等到石頭熾熱、發燙,走火者便光著腳,縱身跳到石頭上,在上面忽快忽慢地行走,而這些走火者的腳底卻絲毫不會被燙傷。這種儀式在太平洋港藝術村、大型度假酒店和蘇瓦一年一度的紅花節上都有表演,吸引大批慕名而來的旅游者。
4.乖,別摸頭
在斐濟人眼中,頭部是十分神圣的,摸別人的頭是對他人最大的羞辱,所以,在斐濟千萬不要去觸碰人們的頭。同時,在斐濟,戴帽子和太陽鏡都會被視為一種無禮的行為。
5.女孩的成人禮
在斐濟,維兜兜族少女舉行成人禮要遭受螞蟻啃咬之苦,其寓意是希望她們在承受住痛苦的同時也要像螞蟻一樣團結;而提庫納族少女在成人禮上則要剪去全部頭發,只在頭頂留一小撮頭發來表示傳宗接代,而那撮頭發被視為和祖先聯系的一個橋梁。同時,邊上有族人打鼓,吟唱,然后有專人為少女穿耳洞。如果為了防止嬰兒將來不能安然度過成人禮,父母也可以提前給孩子穿耳洞來表達自己對孩子未來幸福生活的寄望。
6.穿裙戴花的斐濟男人
斐濟人愛美,而且男人比女人更甚。這里的男人喜歡在身上佩戴各種飾品,尤其是紅色的扶?;?。扶?;?,又稱木槿花,是斐濟的國花,每年都會開放。在以前,扶桑花的佩戴位置與個人的婚姻狀況有關:把花戴在左邊表示未婚,把花戴在右邊表示已婚。而現在,戴花已無任何特殊意義,僅僅是裝飾而已。
除了戴花,斐濟男人還特別熱衷于穿裙子。這種裙子在斐濟被稱為“梭羅”(Solo),源于斐濟人世代穿的蓑衣裙。在城市的大街上和酒店的海灘上,到處都可以看到身著花襯衣和齊膝毛料裙子的男人,甚至街上的男警察們也穿著“梭羅”。相比之下,斐濟女性則很少穿裙子,這大概是因為在斐濟風俗中女性不便袒露太多的肌膚。
7.神圣的“塔布阿”和“亞格納”
在斐濟,“塔布阿”(Tabua)和“亞格納”(Yaqona)被視作國粹。其中,“塔布阿”是指鯨魚的牙齒,“亞格納”是當地的一種土產飲料。斐濟人將敬獻“塔布阿”和“亞格納”作為對待酋長、長者、貴賓和親友的最高禮遇。
“塔布阿”是斐濟語對鯨牙的稱呼。自古以來,斐濟人對鯨就很崇拜,并把這種龐然大物視為神靈,他們弄到各種尺寸的鯨牙,刷洗清理,并用珊瑚沙加椰油打磨光滑,把用一種韌皮纖維編織成的帶有花紋的繩子系在鯨牙的兩端,以此作為向貴賓、親友饋贈的禮物。后來人們又專門選擇巨頭鯨和抹香鯨的牙齒,大者12~30厘米,作為珍貴的禮物獻給酋長。在當今斐濟,“塔布阿”不僅用于崇高的儀式,還被視為權力的象征。在斐濟的一些重要場合,如政府要員的辦公室、會議室、機場貴賓室,乃至社會地位較高人士的客廳里,都懸掛著神圣的“塔布阿”。另外,在斐濟的工藝品商店里就有“塔布阿”出售,但是價格都十分昂貴。
“亞格納”是斐濟人對卡瓦酒的土著稱呼,卡瓦酒雖然叫作酒,但并不含酒精。它是用南太平洋群島地區(斐濟、瓦努阿圖等地)的一種卡瓦胡椒的根部磨碎成粉用水調制而成的,因此又被稱為“卡瓦胡椒”。獻卡瓦酒儀式是一種高規格禮節,客人要以雙手擊掌三下,接過椰子殼,一飲而盡,然后將空殼還給主人,再擊掌三下以示程序完成。這種儀式在斐濟部落中是最高禮節的象征,歡迎外交使節、迎接貴賓、重大慶典、歡慶節日、婚禮等重大場合都少不了它。贈送卡瓦酒是民間的風俗習慣,游客參觀村莊時,需要到當地商店購買一瓶卡瓦酒。
(五)重要節日
1.斐濟新年
每年的1月1日是斐濟新年。在這一天,斐濟各地都會舉行各種慶?;顒樱ǔH藗兙墼谝黄穑硎苋胰嗽谝黄饒F聚的幸福時光。由于國際日期變更線從東側繞過斐濟,在這一天,人們可以看到全世界第一縷新年的陽光。
2.灑紅節
灑紅節(Holi Festival)又稱色彩節,是印度人的傳統春節,代表著色彩單調的冬季的結束,萬物復蘇的春天的到來。灑紅節的時間并不固定,為每年2月底3月初的月圓之日。傳說古代有一個國王希蘭卡亞西普生性殘暴,而他的王子普拉拉德愛護百姓,受到百姓擁護。王子對父親的專橫跋扈表示不滿,于是國王大怒,讓其不怕火燒的公主霍利嘉抱著王子跳入大火之中,準備把王子燒死。然而事與愿違,霍利嘉被燒成灰燼,普拉拉德卻因為維施努的保護安然無恙。百姓們為了慶祝,便向小王子身上潑灑紅顏色的水,灑紅節便由此而來。在這一天,街道是彩色的,人們是彩色的,這是一個消除怨恨、隔閡和誤會的節日。參加慶典活動的人們相互追逐打鬧,開玩笑地向彼此身上潑灑五顏六色的顏料和粉末。
3.穆罕默德誕辰日
這是為了紀念伊斯蘭教真主先知穆罕默德而設立的節日。在5月24日這一天,斐濟會在蘇瓦和楠迪舉辦大型的宗教活動,由阿訇念經,講述穆罕默德創建伊斯蘭教的功績和歷史。
4.皇后誕辰日
這是為了紀念斐濟皇后誕辰而設立的,在6月15日這一天,斐濟全國會舉行游行活動,人們載歌載舞,熱鬧非常。
5.斐濟獨立日
10月10日為斐濟獨立日。在當地,人們稱斐濟獨立日為“Fiji Day”,這是為了紀念1970年10月10日斐濟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而設立的。在這一天,斐濟會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儀仗隊整齊排列,民眾歡欣鼓舞,斐濟總統檢閱儀仗隊。
6.迪瓦利節
斐濟的迪瓦利節也叫“光明節”,是印度人的新年,也是印度教中最重要的節日。在10月11日節日這一天,斐濟全國都會舉行慶?;顒樱话阌袩麸椪购臀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