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江流域傳統貿易規則與商業文化研究
- 徐曉光
- 1568字
- 2019-06-28 22:37:42
第一章 清水江木材貿易中的商人團體
清初時期,清水江沿岸有諸多生苗村寨,未歸王化。康熙初年黔陽知縣張扶翼說:“相傳峒木出天柱清水江者為佳。清水江,木所由以出,而非其產也。由清水江入生苗扳巖數百千里,悉皆苗寨,各有分界……又經諸生苗寨,必與其酋長交歡,遞相傳送,遞者稍侵其界,即執刀相殺。雖有往者,嘗苦不得出,此其所以難也。”民國時人蘆隱在《南京上新河木業志》中曾追溯清代的木業經營狀況:“產廣木之境曰苗。采木者嘗從湘逾黔而桂。歷苗河,入搖山,涉水登山,穿林越溪,逾越掉絕,顛仆瞞珊(蹣跚),豺狠當道,熊黑是膽,有歷數年而不歸者,其艱辛之況可矣。……洪江為進苗之孔道。可達黔之會同、黎平,是為苗境,即產木之區。采購者寓食于洞家(苗人或 ‘黑苗同類’有山產之主家),或少數,或多數,或占山約數,寓而收購,或一年,或數年。事蔽,運木止于洪江,循洪江而至常德。”
這里說的是木商跨省采木的艱難。清朝時期,每年來三江購木的水客約有千人,都是來自全國各地資本較大的商人。營利是商人的目的,馬克思說:“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清水江木材本錢大、買價低、運繳大、利潤高。清朝前期木商運木獲利情況還不得而知。到了中期這類資料就比較多了。《姜氏族譜·世系紀略》記述了嘉慶年間姜仕朝的經商經歷:“仕朝自幼失怙,惟母教是從。及長興家創業,生理大順。晚年值坌處與卦治爭江,兩年不通買賣,吾祖(仕朝)罄其所有,廣囤木植。嗣事結(爭江平息),沿江半屬我家印木。以一二年購進萬數之木,四五旬盡賣之,獲利數倍。其時,雖未廣置田產,然黃白已冠千家。”下面以民國木商李萬昌經營一次木材為例來加以說明,民國22年(1933)李萬昌在劍河南嘉鄉購買青山砍伐樹木,其木每株平均約有木碼五五錢,購價每株為銀元1元,共砍伐1300株,總計木碼680余兩。運到王寨每株合成本5元(包括購價、砍伐與陸地拖運、水上放運以及稅款在內),兩株合木碼1兩,每兩成本為大洋10元左右(王寨市價為每兩18元左右,則利潤每兩8元左右,利潤率高達80%)。此單木材的成本共折大洋6820元,運至茅坪木塢成排運銷洪江,需付運費282元,撬排工資328元,大小纜索費1126元,修頭、做篾、鋸木等工資474元,木塢、包頭費51元,雇排頭工10名,工資300元,解廂工5名,工資75元,筏排工56名,工資1200元,關稅310元,沿途木塢、清椿雜費共50元,總付運繳雜費4196元,其成本共計11016元。再改成大排,直放陬溪轉運漢口。在整個運輸途中,每兩木碼平均放運工資6元,需付4080元;每兩纜索費2.16元,需付1468.6元,每兩拖輪費2.03元,需付1380元;此段運程共付費用6929.2元,其總成本為17945.2元。在漢口出售,每兩木價34.8元。全部木材按漢口篾尺頭計算即出碼25%,增為850兩木碼,共得價款29580元,除按九五扣除“行用”外,實得28101元,共獲利潤10156元,利潤率高達56.59%。據民國時期《臺拱縣文獻紀要》“物產”項載:“杉木出縣東南區,滿山蒼翠,有輪圍合抱者,近年來,江路開通,販運三江出售,其質較他處所產堅實,價值亦較他處為優。”光緒《黎平府志》卷二“山水”條載,黎平府境內“杉木歲售百萬金”。該條又載:“……遠商來此購買。在數十年前每歲可賣二三百,今雖盜伐亦可賣百余萬……”又據《貴州經濟》載:“查清水江自平越之羊老、經黃平之重安江入劍河、錦屏、天柱等縣,其中森林最多者,首推天柱、錦屏、劍河等縣。”
在清水江木材貿易過程中木商的作用最大,本章主要介紹水客、山客和行戶在木材貿易中的地位和經濟關系。從整體上看,清水江木材貿易活動中山客、水客和主家三者形成連通生產和大規模流通的紐帶,共同活躍了清水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的商品經濟,推動著清水江流域地區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