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江流域傳統貿易規則與商業文化研究
- 徐曉光
- 2710字
- 2019-06-28 22:37:45
一 牙行與清水江木行
牙人、牙行是中國封建社會商品交換活動中起中介作用的人和組織。它們主要通過中介和為買賣雙方服務的活動,向所服務的對象抽取傭金,也稱“牙傭”。牙人的活動范圍廣,涉及行業較寬,幾乎遍布市鎮、集、場、墟各行業。即使在房地產業、人口買賣以及東南沿海的外貿交易中,也有牙行介入。清代繼承明代的政策,由朝廷批準設立牙行,“貿易貨物設立牙行,例給官帖使平準物價”, “凡城市鄉村諸色牙行及船之埠頭,并選有抵業人戶充應。官給印信文簿,附寫(逐月所至)客商船戶住貫、姓名、路引字號、物貨數目,每月赴官查照。……凡客店每月置店簿一本,在內赴兵馬司,在外赴有司署押訖,逐日附寫到店客商姓名、人數、啟程月日,各赴所司查照”
。“官帖”“印信”也叫牙帖。帖內注明牙人姓名、地點、經營范圍等。一般是“照貨設行”,“各行各帖,例有分別,貨有專責”
,所以牙帖相當于營業執照,或營業許可證。“文簿”是記載交易雙方姓名、籍貫、貨物數量、往來地點的登記簿,以備在發生問題時查證。
除領帖的牙行之外,還有一些未領帖的私牙。“其私立牙店,坐列估價,謂之主人,城邑鄉里,在在有之”, “乃地方棍徒,于瓜果、菜蔬等物亦私立牙帖名色”
。不過官府禁止私牙經營,“或有私立牙店,坐列估價,以蠹鄉販者必禁之”
。
對牙行承充人的資格,官府規定:“投認牙行必系殷實良民,取有結狀,始準給帖充應。” “有抵業人戶充應”,所謂有抵業,即富有之家。湖北省規定,“家有產業者,取具保鄰甘結,方準給帖承充”。牙行承充人申請牙帖的過程和手續,有的是由縣衙門發牌示,招募牙行承充人;有的是由愿意經營牙行的人,向州縣衙門提出申請。申請時要填報承充人姓名、籍貫、外貌特征、身家情況,說明開設牙行的地點、經營商品名稱,申明自愿納稅,并附互保甘結,加蓋印章。材料由縣衙門審核,寫詳冊上報所在府衙。府衙再向省布政司申報。布政司查核審批后,經總督批準,上報戶部備案。布政司簽發牙帖和批札,注明從某年開始繳納牙帖稅。然后,將札文、牙帖下發府衙,層層下轉,最后發給承充人,并收繳牙帖稅,登記注冊,手續方才完成。牙行有如下職能。第一,牙行起中介、服務作用。不同類型的牙行職能有所側重。一種是在商品交易中起中介作用的牙人、牙行,一般稱為居間商,或稱經紀人。它們以所經營的商品劃分,在經營的商品行業范圍內起中介作用,撮合買賣雙方,促使成交,以取傭金。第二,牙行有代替官府對市場進行管理的職能。其職責之一是代繳稅金;職責之二是平準物價,監督度量衡;職責之三是維護地方治安,對往來商人、船戶、車戶、腳夫進行管理,監督經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第三,牙行還有為官府財政及各項工作提供某些服務的職能。
由此可以看出牙行相當于今天我們所稱的行紀人、中間商、代理人。三江木行在木材交易中充當中間商,具有牙行的作用,雖稱其為木行,但未領牙帖。
清初各地木商進駐清水江流域采木,為方便木商停泊船只,江塢也逐漸建立起來。為使木材易于運送,木材交易經常就地在江邊進行。隨著來往采木商人的增多,江邊木材交易也越來越頻繁,本地木商與外地木商聚集于此,形成了初始的木材交易場市。場市一般也鄰近村寨,所以木材場市形成與鄰近的村寨有密切關系。因村寨靠近江邊,早期進入清水江的商人選擇停船于此,以這些村寨為據點,委托寨里的人代他們進山采購木材。接受委托的村民按照木商的要求代他們采購各色木材,并從中收取一定的傭金。木材在江邊場市交易時,各寨村民們也為交易方做一些保障工作(如維護市場秩序、衛生等),也會從中獲取報酬。傳統村寨社會奉行“平均主義”原則,江邊場市被分成若干股分配給鄰近各寨,各寨再將股分給各村民,他們按股提供勞務和獲取利潤。在錦屏文斗的河邊村(現已被三板溪水庫淹沒),當時就有這樣的業務和習慣規定。在嘉慶、道光時期河邊村(四里塘)木排塊塊相連,有時過河無需舟楫,兩岸有數十根拴木排的大石樁,上下兩寨相連一體。當時該村人口稠密,有“千家寨”之稱。寨中石板道兩旁店鋪排列,木客、佃客穿梭其間,這種景象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
但該地的自然環境可能不適合建立碼頭,所以沒有形成大的交易市場。

圖2-1 三板溪水庫
“苗木”的交易最早是在湖南黔陽縣的托口鎮(現懷化黔陽市,該鎮舊址前幾年已被新建水庫淹沒)進行,之后移到天柱的遠口,兩地清朝初期都屬于湖廣。明代托口就有木市,當時的苗木交易是在“歇店”進行,“歇店”是最有利可圖的行業。明末的一場戰火,摧毀了托口的繁榮,木市西移至天柱遠口司,木材交易場所上移的原因是遠口更接近“苗木”原產地。清朝中期“皇木采辦”進一步帶動了清水江流域木材交易的興旺,官辦木商來此征派“例木”的同時也私自購木販賣,獲利頗豐,故而后期吸引不少外地木材商人涌入。外省商人沿清水江而上深入苗地購木,他們與當地苗民接觸中常常因為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等而發生沖突,經常出現交易阻礙,有時還發生打斗,甚至導致外地商人喪命。此種交易風險使木材商人不敢輕易深入苗地。林區山大箐深、路徑坎坷,商人欲深入林區,則曠日持久,資金滯留,不利商賈。即或有個別膽大的商人冒險前去,亦效果不佳。嘉慶十一年(1806)卦治文鳴岐等向鎮遠府黎平府控告坌處阻客截排、擾亂江規的狀詞中說,“雍正廿二年,不意平略苗民,勾客人入山看木,致斃客商,報經各憲會議詳明在案”,“下河木商”聽說死了人,便望而生畏,卻步不前。此時“內三江”地域和語言的優勢在貿易活動中便很快顯現出來了。在豐厚的商業利潤面前,追求利益的商人急需通曉當地習俗及語言的中間人幫助他們進行交易。
起初,錦屏境內的木行只是接待少量的外地商人,幫他們聯系購買木材,出售木材的都是山中居住的苗人,木材交易量并不大。木行在他們之間穿針引線,促成交易,從中收取少量的服務費。雍正以后隨著清水江的疏通,更多的外地商人進駐到清水江采購木材,苗民或所謂“黑苗同類”這批人將先期獲得的收益用于建房舍、修碼頭,以便接待更多客商,逐漸形成了本地商人團體。
村寨中的“歇店”即旅店、伙鋪、客棧。歇店店主是木材交易的中間人。生意做成以后,木商要按照成交的金額,從每兩白銀中提取四分交給店主,作為買賣雙方住宿、伙食、木材看管以及起運扎排的費用。早期為木商代購的寨民們到后來逐漸成為木行的老板,他們在代木商購木中慢慢地積累資本,建造房舍,雇用工人開起了木行,成為木材交易的中間商。當時在錦屏境內開設木行的有王寨、茅坪、卦治三寨,俗稱“三江木行”。三寨由于歇店的豐厚利潤而爭開木市,不久王寨的王姓、茅坪的龍姓、卦治的文姓人家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后經官府調解達成協議,才形成了三寨按年輪值,分享利益的民間制度。三寨值年當江制度源于當地木材交易長久的“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