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道教篇

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國大陸的學術界尚視道教為“封建迷信”和“精神垃圾”,學術研究是步步為營沖開禁區的。90年代初,道教研究雖被學術界接受,但“內丹學”仍被某些人譏之為“偽科學”,迫使我不得已借用陳攖寧“仙學”的名號。近十年間,我在80年代提出的“內丹學”名稱已被學術界廣泛采用,道教也被高等院校宗教學系搬上學術的殿堂。本篇探討了道教的定義、道教的文化特征,并簡明扼要地寫出一部道教史,且對道教發展的前景作了探討。如果道學文化是全人類最后的文化,那么道教和佛教將成為人類最后的宗教。道教中蘊藏著中華民族所有文化和全部歷史的秘密,是中華民族的根柢,人們由此可以得知中國最原始的古老文化成份。

第一章 何謂道教

中國現代的學術,隨著近代史上清王朝的覆滅,曾經開拓了一個新局面。有一段時期,幾乎可以和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景象相媲美。當時國外的各種哲學思潮都先后被介紹到中國來,中國的古代文化都有人著手整理,不同學派展開自由爭論,中國涌現出一代著名學者和開拓性的學術著作。然而在這些學者中,專門研究道教的學者以及有關道教的專著并不多。在中國現有的有關道教的專著中,更沒有誰給道教下過定義。這倒并不是因為這些學者沒有能力給道教下定義,其原因可能是從中國的文化觀念看來,道教就是道教,不言自明,用不著再下定義。可是西方國家和日本的學者將道教同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這三大世界宗教作比較,至今已給道教下了大約幾十個定義。他們從宗教學的角度判定道教的特征,由于對道教的了解深淺不同,各國學者甚至連道教是不是宗教都有爭議。下面,我們將從宗教學的角度,給出道教的定義,并進一步探討道教產生的條件和文化特征。

第一節 道教的定義

什么是道教?世界上的宗教本來就是千差萬別的,它們不可能都用西方基督教的標準統一起來。根據我們對道教的研究,將道教的文化特征從其形成和發展歷史的角度作如下概括:


所謂道教,是中國母系氏族社會自發的以女性生殖崇拜為特征的原始宗教在演變過程中,綜合進古老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傳統、各類方技術數,以道家黃老之學為旗幟和理論支柱,囊括儒、道、墨、醫、陰陽、神仙諸家學說中的修煉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分和倫理觀念,在度世救人、長生成仙進而追求體道合真的總目標下神學化、方術化為多層次的宗教體系。它是在漢代及以后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汲取佛教的宗教形式,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母體中孕育和成熟的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國民眾文化特色的宗教。


這個道教定義表明,道教淵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自發的原始宗教;它是漢代黃老之學的神學化和方術化;道教將中國儒、道、釋及多種文化要素都雜取博收進自己的大葫蘆中;道教的目標是度世救人,長生成仙和合道通神。

第二節 道教產生的條件

道教并不像某些西方宗教那樣是由一個教主在短期內創立起來的,而是有一個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宗教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先秦時北方和南方的道家之學、齊國稷下的黃老學派、陰陽家騶衍的方士之學以及方仙道和黃老道,雖然都和道教有聯系,但還都不是真正的道教。道教是在東漢順帝后才產生的,道教始創后,經過魏晉時期的過渡階段,早期道教產生分化,神仙道教形成,至南北朝時期才發展為成熟的教會式宮觀道教。這樣,我們把東漢順帝以前作為道教產生的準備階段,這個階段的方仙道和黃老道可以看作前驅的道教形式。從東漢順帝至東漢末年稱作道教的始創階段,這個階段產生的民眾道教結社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定名為早期道教。南北朝時期的道士有了較完善的宗教組織,在道觀中修行,我們把這種宮觀教團稱作成熟的教會式宮觀道教。道教的產生是漢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諸要素交叉作用的結果,這些要素的出現存在著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下面我們僅就道教本身的因素結合外部社會歷史狀況來追溯道教產生的條件。

首先,秦漢以來中國思想文化運動的進程為道教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三代以來的母系氏族原始宗教傳統和巫史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用理性精神和人文主義的篩子進行了篩選和分堆,道家、墨家、陰陽家等理性程度較高,再有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等數術派,皆是原始宗教文化母體中的分泌物。由于人類理性的覺醒,不僅巫史分家,巫醫亦分家,巫的社會地位被理性色彩較濃,文化程度較高的方士取代,三代以來受人尊崇的巫從國家輔相一級的地位跌落到四夷和民間。這樣,醫經家、經方家、房中家、神仙家等方技派也從巫史文化中分化出來,最后剩下那些祭祀鬼神、禳禍祈福、講說怪異災病之類的低層文化,被巫覡帶到民間去傳播。這些新生學派在這個時代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到戰國末期已脫卻原始宗教的古樸外衣,不復原來的舊面目了。戰國以來百家之學又出現了相互融匯的趨勢,黃老之學產生。前漢初黃老之學尚是君王南面的政術,漢武帝黜黃老而用儒術,使黃老學中楊朱派的尊生全性說得到發展,在前漢末演變為修身養性之學。后漢時黃老學又開始同神仙家、陰陽家、五行家、方技家、術數家相融,進而演變為祭祀黃老的黃老道。東漢末年產生的道教文化,首先將黃老之學宗教化和方術化,同時又將原從巫史文化中派生出來的道家、墨家、陰陽家、神仙家、方技家、術數家,連同民間的巫術,包括儒家的倫理道德,一股腦兒裝進道教的大葫蘆中,重新進行消化和融合。古代傳統的原始宗教文化在春秋時分化,在戰國時重組,秦漢以來又在更高層次上綜合為道教的事實,反映出文化現象的運動有其本身的規律性。再從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看,理性主義思潮和信仰主義思潮總是互補的,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也呈現此起彼伏,此長彼消的趨勢。夏、商、周三代時宗教文化濃厚,世俗文化薄弱,春秋戰國時理性精神和人文思潮充斥于世俗文化之中,宗教文化遂退于次要地位。漢代連世俗文化也出現了宗教化的傾向,宗教文化的發展便成為大勢所趨。因此,儒家的神學化,佛教的引入和道教的產生,都發生在漢代。

其次,大一統的家長制封建帝國對人民進行統治的政治需要是道教產生的根本原因。秦漢時中國成了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皇帝要強化家長制的獨裁政權,迫切需要以神道設教的方式控制民眾的思想。由于中國社會底層的農民、漁人、樵夫等勞動民眾皆處于不識字的文化蒙昧狀態,他們看不懂《論語》、《禮記》、《孝經》等儒家著作,要他們不造反當奴才,只能靠宗教來教化。漢代皇帝出于這種政治需要,先是大力復興周代傳統的宗法禮教,繼而掀起造神運動,推進儒家的宗教化。他們召開御前會議,有意推波助瀾,將《白虎通》欽定為國家教科書,神化“三綱五常”,將孔子奉為教主,建廟尊孔祭孔,以“忠孝”的尺度選拔官吏,從全國到家家戶戶都推行家長制。自從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封禪求仙活動復活了宗教的古魂,漢代社會的政治、學術皆被宗教的迷霧籠罩。東漢時讖緯神學成為儒家的正統,儒家學派同傳統的宗法禮教結合得越來越緊,古代宗教的幽靈完全依附在禮教身上。當漢末社會危機加劇,依附于國家政權的儒家禮教失去了維系社會人心的作用,道教便不可避免地應運而生了。歷史上每當統治階級的思想發生信仰危機的時候,都是新的宗教意識產生和滋長的良機。道教是為了代替禮教履行救世的職責,為帝王興太平才出現的。道教既然接受儒家的倫理教條并當作成仙的必要條件,這就注定了它沒法取代禮教占據統治地位,而只能在維護宗法封建秩序方面輔助禮教,從宗教的社會功能上講,道教成了封建皇帝的“第二禮教”。

再次,生活在東漢末年的勞苦民眾遇到了比自然力量更強大的社會異己力量,陷入無法忍受的苦難之中,由迫切解除苦難的愿望而產生了強烈的宗教需求。東漢自順帝以后,宦官和外戚交替弄權,政治腐敗,貪淫成風。桓靈時士族名士和太學生起而清議朝政,抨擊宦官,朝廷便興黨錮之禍,殘殺士人,壓制輿論,使民心失盡,國本動搖。官僚豪強又兼并田地,使農桑失所,流民日增,災害頻仍,經濟崩潰。在中國家長制的農業社會里,凡是朝廷制造冤獄,殘殺士人;社會上出現龐大的流民階層;盜賊流寇遍地作亂;各種教派和秘密會社競相傳播,往往便是亡國的預兆。當時“漢世已衰”已成為人們的普遍感覺,盼望新的“太平盛世”成了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共同愿望。這樣,早期道教便利用社會危機和人民的現實苦難布道,聲稱神秘的“太平氣”將到,有德之君將出,神人下降解除人們的苦難,流行的災異、邪氣、病痛都將得到清除。在人民流離失所的情況下,這種道教結社有相互救濟,安撫災民的作用;在農民沒法忍受壓迫奮起反抗的時候,道教結社又成了組織農民起義的最好形式。這樣,道教在漢末大興成了勢不可擋的潮流。

復次,佛教的傳入刺激了道教的建立并影響了道教的宗教形式。佛教是一種成熟的世界宗教,它的教理、教義、組織形式和修持方法都很完備,宗教素質遠遠高于政教合一的宗法禮教和早期道教。這種宗教傳入中國,激發了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自覺,迫使華夏文明以模仿和抵制的雙重方式做出反應。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儒教先聯合道教以“華夷之分”為旗幟慫恿帝王打擊佛教,繼而又加速完善道教來同佛教抗衡。佛教的傳播無疑是促使中國建立和完善自己民族宗教的動力,同時又給中國的民族宗教提供了一個宗教素質較高的樣板。道教一方面大力汲取佛教的宗教形式以提高自己的宗教素質,一方面又加強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來同佛教對抗。佛教的傳入對于打破中國自古政教合一的文化傳統,促使道教在官府和家族之外另設教團,以獨立的宗教形式發展成教會式宮觀道教,無疑起了關鍵的作用。如果沒有佛教,道教的宗教形式和發展方向肯定不是這個樣子,甚至它能否建立起后來的宮觀教團、叢林制度也很難說。

最后,方仙道的活動為道教的產生開辟了道路。春秋時期追求長生不死的神仙家,后來逐漸和陰陽家、方技家、術數家合流,在戰國末期組成修習各類道術的方士集團,史家稱為“方仙道”。《史記·封禪書》云:“自齊威、宣之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矯、充尚、羨門高、最后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西漢社會上形成龐大的方士階層,專以各種神仙方術謀生,方仙道極為活躍。漢武帝封禪、祀太一,淮南王劉安學道,是方仙道幾次較大的活動。漢元帝之后公卿中儒臣排擯方仙道,成、哀之際朝廷移甘泉泰于長安,由儒臣主持,且指斥方仙道為“左道”、“奸人”之術,方仙道由盛轉衰。新莽時期讖緯經學流行,神仙思想大興,連王莽也自稱“神仙王”,促使黃老之學大量接納神仙養生思想。后漢以來黃老學派和方仙道合流,神仙方士皆以黃老為宗,修黃老養性之術,方仙道一變而為黃老道,再度興盛起來。

漢末黃老道風行于整個社會,它不僅接引佛教入中國,而且使早期道教得以依托成立。據史書記載,漢明帝時楚王英已奉黃老道,桓帝時皇宮中已建黃老之祠。《后漢書·王渙傳》載:“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說明黃老道的發展壓倒了其他房祀活動。黃老道成了漢末社會上廣為盛傳且得到朝廷認可、推崇的宗教信仰,早期道教結社乃至組織其他教團的教首不得不打著黃老道的招牌布道。《后漢書·皇甫嵩傳》記載:“初,巨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這說明早期道教的教首原為黃老道的信徒,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只不過是黃老道的異端教派而已。因此,我們追溯道教產生的原因時,不能不承認方仙道及其后身黃老道為道教的成立起了搭橋鋪路的作用。

從一個民族的社會心理的角度來分析,人的心理不僅需要理性思維的滿足,還需要非理性的情感的滿足。科學和哲學能夠滿足人們理性思維的需要,信仰卻可以滿足人們情感的需要。宗教信仰并不簡單地等同于愚昧和迷信。一個民族要發展不能沒有信仰和理想,而在古代社會里,信仰和理想大都是通過宗教來表現的。這就是說,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中,不能沒有科學和哲學,也不能缺少宗教。缺少正規宗教的民族反而會使愚昧迷信在世俗生活中泛濫,并在世俗文化中混淆進準宗教信仰的成分,影響科學和哲學的發展。人類固然珍惜理性思維的花朵,但往往也有對神秘主義的超自然力的追求;人類在生活中需要以理性的社會規范和倫理道德約束自己,但同時也需要非理性的情感刺激來宣泄自己的苦悶。中世紀的世界是宗教占統治地位的時代,科學和哲學只是宗教的婢女。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是有宗教免疫力的,當然中國也不例外。這樣,道教自漢代產生于中國,完全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和希臘、以色列、印度在出現一段理性思維的閃光后又復進入黑暗的中世紀的情形是一樣的。

第三節 道教的特征

道教在南北朝時期成熟后,經過唐代的國教化,宗教素質越來越高。從宗教人類學、宗教歷史學、宗教心理學、宗教社會學的觀點來分析,道教完全具備了構成宗教的基本要素。同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這三大世界宗教相比,道教不僅具備一般宗教的特征,還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特點。道教的一般宗教特征表現如下。

(1)宗教神學都要求人們對現實世界不存在的神及其偶像無條件地信仰和崇拜,而這些崇拜和信仰的對象,都是人們心靈中產生出來的東西,其中包括在現實社會里支配和壓迫人們的異己力量在天國里的影像。道教神學也是這樣,道教信仰和崇拜的神仙包括其最高主神,也只能是異己的自然力量和異己的社會力量在人們頭腦中幻想的反映,是中國人心靈的神化物。

(2)宗教神學都要制造出一個超越現實世俗生活的彼岸世界,在這種宗教理想境界中異己的人間力量采取了超人間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超自然、超人間的神圣性。道教里逍遙自在、長生不死的神仙境界顯然是一種神圣的彼岸世界,在這種世界里神仙具有無所不能的巨大神通,顯示了超人間化的神秘力量。

(3)宗教神學都要曲折地反映國家的社會政治和人們的現實生活關系,以天國的幻想給處在苦難世界的人們以“安慰”和麻醉,并把一朵朵假花裝飾在統治者的鎖鏈上來束縛被壓迫的人們。中國家長制的封建宗法社會是世界上最野蠻、最專制的社會,這種社會制度無疑是現實世界里人們最感痛苦的社會異己力量。道教的神仙不僅戰勝了人們無法抗拒的生老病死等異己的自然力量,而且輕而易舉地逃脫了專制君主及其官僚制度的社會束縛。道教給人們提供了自由自在、適性逍遙的神仙生活的幻想,在超人間的神仙世界里補償了中國社會的缺陷和滿足了現實人生的一切欲望。在統治階級將道教納入國家意識形態之后,道教又把中國統治階級的意志搬進人們的信仰世界,把封建宗法觀念和倫理道德變成神學教條來束縛和麻醉忍受苦難的中國民眾,使道教成為維護家長制社會秩序的工具。

(4)宗教神學都有一套包括靈魂觀、神靈觀、神性觀、生死觀、命運觀等宗教觀念與思想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形成統一的教義和經書。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長期孕育成一些不同于三大世界宗教的獨具特色的神靈觀、神性觀、靈魂觀、生死觀等,具有了一套自成體系的宗教觀念和宗教思想。在此基礎上,道教形成了自己的教義和積累了大量經書,有著豐富的宗教理論。

(5)世界上各種宗教都注意培養教徒的宗教感情和宗教體驗,有一套獲得宗教經驗的修持方式。道教同樣注意培養道士對神仙的依賴感、敬畏感、對神圣力量的驚異感、接受神仙保護的安寧感、違教褻神的罪惡感、與神交通合一的神秘感,并有一套修持方法使道士獲得宗教經驗。道教在修煉方術上追求天人合一,返樸歸真,人與道的一體化,后世全真道士還把內丹仙學作為合道成仙的途徑。丹道學幾乎是世界所有宗教中最系統最完美的修持方法和行為模式。

(6)各類宗教都包含有自己的法術、禁忌、對神的祭祀和祈禱以及由此而來的一套宗教禮儀,這些都是教徒實現宗教行為和進行宗教活動的基本內容。道教的道士也能夠體現自己的宗教行為和參加宗教活動。道教是以法術見長的宗教,它不僅將我國自古流傳的方技術數包容無遺,而且逐漸形成一套宗教禮儀和齋醮程式。

(7)宗教是一種群體性的活動和社會化的現象,因此宗教組織和宗教制度是構成宗教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世界宗教都擁有一批固定的宗教職業者,并形成與之相應的宗教機構和教階系統,教徒自覺地以成文的教規戒律約束自己的行為,以符合規范化的宗教規則。道教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宗教組織系統和制度,為道士制定了嚴格的教規和戒律。南北朝以后的道士已在固定的宮觀中修行,金元時的全真道更有一套完善的叢林制度。道士們穿著特殊的服裝,服從道規和戒律,成為按道階組織起來的宗教職業者。

(8)宗教本質上是對社會和人生的終極關懷,它不僅提供一個無限性的宇宙本體作為人類的終極信仰,而且對困惑著人們的生命和心靈本質、出生、死亡乃至性的秘密作出解釋。道教將“道”作為宇宙的無限本體和人類的終極信仰,這無疑提高了道教的宗教素質。道教中的丹道學包含了人類生命、心靈及生、死乃至性的秘密,人們可以在內丹的修持中領悟這些人生的真諦,從而解除人類的困惑,邁向仙真的境界。

由此可知,中國道教具備宗教的普遍特征和基本要素。道教是自發的自然宗教和人為的倫理宗教的結合體,它沒有絕對惟一神的信仰(不像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那樣的一神教),但有至上神的信仰。道教不僅信仰人格化的主神(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而且還有等同于自然界本性的泛神論的“道”的信仰(類似于印度教的“大梵”,大乘佛教的“佛性”)。由于近世以來道教中沒有發生由著名高道領導的重大宗教改革,道教的整個宗教體系還沒有脫出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色彩,因之還沒發展到現代宗教的水平。雖然道教還缺乏現代宗教的素質,但它的基本修持方法(丹道學)卻包含著科學的內容,為現代社會的人民所需要。道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宗教,而且還流傳到東南亞,說明它也具備了世界宗教的某些品格。

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和儒教、佛教既相互分立又相互補充,共同為維持家長制的封建政權服務。過去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是一個宗教薄弱國家的認識是一種誤解,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大國里,統治者如果不依靠比西方各國的教會更強大的宗教力量,要維持這種東方奴隸制政治達數千年之久是不可想象的事。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儒家禮教是論證這種專制制度合理性的宗教法典和實行社會教化的行為規范;佛教是恐嚇、誘惑、麻醉人民群眾安心作奴隸的精神鴉片;道教則一方面同禮教此唱彼和,一方面熱心為同統治者不合作的知識階層提供精神寄托,為在皮鞭和鎖鏈下生活的勞苦大眾止痛止癢,讓他們暫時忘掉這個黑暗的世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經世型的儒家禮教文化的核心是神化“三綱五常”,從而成為專制君主及其官僚體系的精神支柱。超世型的道教文化出現的根源是知識階層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失望,但結果卻造成了人們對現實社會的容忍和逃避。從這個意義上說,封建社會的道教是一種遁世的宗教。他們通過逃避社會來抗議社會,但結果卻把積極的反抗力量轉化為消極的旁觀者和遁世者,終究還是對維持現存秩序的統治階級有利。直到唐宋以來的封建君主有意識地利用道教,道教就成為他們手中的政治工具了。

道教的這些特點還可以從道教的神靈觀上表現出來。同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一神教不同,道教中的神靈沒有排他性。對道教來說,不僅教內的諸神是互補的,甚至同異教的諸神也是相容的,過去有人在宮觀里將太上老君的神主同孔子、如來佛、回教的穆罕默德、基督教的耶穌的神主一起供奉就是證明。道教中不僅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三清四御等主神,而且還有風伯、雨師、城隍、土地、人體各部位的身神以及管理巨細事務的職能神,這種龐雜的神靈譜系是同中國的具體國情密切相關的。中國分散的小農經濟造成了人們多種神靈的觀念;龐大而無孔不入的官僚機構使神仙世界也職務雜多,大一統的專制帝國的政治傳統又必然導致至上神的出現。道教的主神中實際上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影響最大,其中元始天尊是道教公認的至上神。中國自古是一個大農業國,人們對天的崇拜處于壓倒一切的地位,這顯然是先民自然崇拜的延續。元始天尊的出現實際上是氏族原始宗教中對天的神化和信仰的繼承,在道教中元始天尊不但是最高的天神,同時又是道的化身。早期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教典,太上老君實際上是以創教的教主神面目出現的,他同時又是道的人格化。早在南北朝時期太上老君就退居于元始天尊之下,將元始天尊的至上神地位突出了出來。玉皇大帝在道教中出現較晚,他的地位隨著道教的政治倫理化進程不斷提高,至宋代被皇帝冊封為道教主神。玉皇大帝的出現完全是儒家“神道設教”的統治術在道教中的反映,是封建皇帝為維護現存的統治秩序利用道教神化君權的結果。中國的玉皇大帝和西方基督教制造的全知、全能、全善、全在的上帝不同,他是無限的權力、財富和統治意志的化身,是將專制君主的權威和欲望擴展到極限的象征。玉皇大帝實際上并不是單獨屬于道教體系內部信仰的神,他本質上是中國社會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國家宗教中的帝王神。玉皇大帝的出現將儒、道、釋三教的神權融為一體,將封建帝王的權力擴展到中國人的信仰世界。這樣,遍布全國的城隍、土地神對應著國家無孔不入的官僚機構;陽世間的衙門監獄對應著佛教陰曹地府的十八層地獄;天上的玉皇大帝對應著地上的皇帝,而且在中國無論天上地下、陰間陽世,都要以儒家“三綱五常”的教條當作神圣的教典。這種由皇帝管理有形世界,玉帝管理無形世界的模式是儒、道、釋三教神權結合的共有神靈體制,是封建宗法社會里皇權異化或對象化出來的宗教觀念。道教神權的封建倫理化使專制君主又多了一件維護家長制統治的法寶,勞苦大眾的脖子上又套上一具無形的精神枷鎖。道教畢竟是在全世界歷時最久的封建制度的大染缸里產生出來的社會產品,它不能不浸染上冷酷的封建宗法政治色彩。

同三大世界宗教相比,道教還有一些獨特的民族文化特點。

從道教的教旨上看,它追求肉身成仙,長生久視,重視現世利益,這同三大世界宗教追求靈魂的解脫,重視來世利益的特點大相徑庭。三大世界宗教都鼓勵人們追求死后天國的樂園生活,而以冷漠的態度對待社會人生的現實生活。道教卻直接否定死亡,認為光陰易逝,人身難得,只有速下手修仙,才能享受到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樂。張伯端說:“世人執其有身,而悅生惡死,黃老乃以修生之道,順其所欲而導之。”(《悟真篇后序》)這就是說,道教中的長生久視之道,只不過是誘人入道的津梁,道教修仙的最高目標,是要追求人與道的一體化,達到超脫生死的真人境界。蓋在修仙的人心中,別有一個世界,這就是天人合一、物我無分的最高的人生藝術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莊子所謂“上與造物者游,下與外死生、無始終者為友”,“與天地精神往來”,“澹然獨與神明居”,便是仙家解脫世俗之假我,達到與宇宙永存之真我的最高化境。世人每論及道教和丹道,便拘執在長生延年、不死成仙的圈子里,盲目地贊成或反對,殊不知未參透仙道的究竟,不能破除“法執”和“我執”,又怎能做到與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使天地物我的生命相互交流呢?我在給道教的定義中,把度世救人、長生成仙、與道合一作為道教依次追求的總目標,實是將仙道追求與宇宙精神相融的目標歸納了進去。因之,對仙道感興趣而未入門墻者,莫把丹道的工夫看得太簡單太粗淺了。學仙而曾入藩籬者,則切莫不解《老子》、《莊子》的奧義而但務方術。老莊之學在仙道中別有一番理解,須知世上未有不懂老莊而通仙道者。以上也是道教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宗教的特點。

從宗教的類型上看,道教同基督教等純社會倫理型的宗教不同,它是原始社會自發的自然宗教和階級社會人為的倫理宗教的結合體。因為死亡和災病首先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而后封建社會的國家機器對人們來說是比自然力量還直接的社會異己力量。因而,道教的神仙以克服死亡和災病、逍遙自在為特征,不僅是對超自然力量的神化,而且是對超社會力量的神化。道士正是為超越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壓迫,爭取理想的現世利益而修煉的。

從道教的風格上看,它以修習法術見長,對神秘的力量和圣物不像其他宗教那樣采取屈服、謙卑和祈禱的態度,而是盡力通過某種方式控制和支配它,將超自然的力量為我所用。道教要同人的生老病死的規律相對抗,要向熱力學第二定律提出挑戰,要使造化小兒屈服自己,要靠修習內丹學奪天地造化之功,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天道自然,人道自己”的口號。因此,道教一反其他宗教對待社會人生的消極態度,鼓勵道士將修習長生之道當作遠遠高出于世俗政治、功名利祿的一項大事業來做。葛洪講修仙“其在于少思寡欲,其在于全身久壽”(《抱樸子內篇·釋滯》),就把仙道看作人生的事業。張伯端更提出,只有修成大丹,“脫胎神化,名題仙籍,位號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悟真篇序》)這樣,撞開世網入道教,修成大丹作神仙,對那些在人生觀上追求建功立名、有事業心的古代知識分子來說,也有強大的誘惑力。

從道教的內容結構上看,它比三大世界宗教存留著較多的民間信仰和古代巫術,又雜取儒、墨、道、醫諸家和佛教的思想資料,在內容上有兼收并蓄、龐雜多端的特點,在結構上有明顯的層次性。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道教像個大葫蘆,它把正統的儒家文化不收的許多文化要素都收拾進去,在道教的教義下粘合起來。馬端臨《文獻通考》云:“按道家之術,雜而多端,先儒論之備矣。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也;服食又一說也;符箓又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這說明道教文化雖然龐雜,但有自己的類別和系統,不同類別的內容之間存在著有機聯系。道教文化在結構上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如劉勰《滅惑論》和道安《二教論》所說,上標老子(老子無為),次述神仙(神仙餌服),下襲張陵(符箓禁厭),即它是由宗教化了的道家學說、長生術和丹道、各類齋醮雜術三個相互聯系的層次組成的。道教在教團組織和布道活動上又分為上層神仙道教和下層民間道教兩個較大的層次。知識水平較高的神仙道士多誦老莊、修長生、煉大丹,而民間道士則在鄉村和世俗家庭為民眾療病去災、祭神驅鬼、畫符施術。宋元以來,正一派的上層道士也以齋醮、符箓為主要的宗教活動。

道教文化同中華民族的血緣、地緣、國情、民情密切交織在一起,它是一種具有民眾文化特征的宗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清县| 靖远县| 朝阳区| 绥滨县| 油尖旺区| 英山县| 敖汉旗| 新乡市| 历史| 红安县| 韩城市| 奎屯市| 中西区| 江都市| 兰溪市| 湟源县| 洪洞县| 鄂伦春自治旗| 梅河口市| 山西省| 常熟市| 禹城市| 南丰县| 铁力市| 宕昌县| 剑河县| 江北区| 方山县| 竹北市| 牟定县| 阜南县| 界首市| 巴塘县| 南投市| 缙云县| 西华县| 阳城县| 盐边县| 延寿县| 湘乡市|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