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學通論(2018年修訂版)(全2冊)
- 胡孚琛
- 16530字
- 2019-01-10 16:59:40
第五章 道學文化的現代意義
再過三年多的歲月,我們就要跨入下一個千年紀元之門。在世紀之交,學術界關于文化問題的討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是因為海內外華裔學者似乎有一個共識:中國要現代化,社會要發展,必須以文化為先導。那么,文化中的科學、哲學和宗教之間的關系如何?世界文化發展的大趨勢是什么?道學文化的現代意義及其發展前景?這些都成了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
第一節 世紀之交的科學、哲學和宗教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它本身是一個不易界定的復雜概念,拋開政治、經濟的層面不說,它至少還包括科學、哲學、宗教、文學藝術以及同民族性格及其價值體系密切相關的風俗習慣等倫理學要素。文學藝術是異質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的先驅,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可以觸動異族人的心弦,能被人類所共同鑒賞。風俗習慣則積淀在文化的底層,是社會倫理的載體,而且和宗教的信仰密不可分,往往隨著宗教的傳播而擴散到異質文化中去??茖W、哲學和宗教是文化中的三大基本要素,它們代表著文化的不同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在中國,由于儒家的倫理觀念也滲透進道教之中,中國的民俗基本上是屬于道教的,道學包括了科學、哲學、宗教信仰的民族特色,因之魯迅先生有“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之論。老子的道論成為中國科學、哲學、宗教、文學藝術及風俗習慣得以創生及發展的源頭活水,這是不難理解的。道論能激發科學與文學藝術的創造精神,能給哲學以辯證思維和究天人之際的恢宏氣度,能深入人心、移風易俗為基層民眾所信仰,這同道家大慈大善、大誠大信的悲天憫人的信仰情懷密不可分。
《老子》講“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尊道貴德,不棄人,不棄物;使人求以得,有罪得免;常善救人,以百姓心為心;不善者亦善之,不信者亦信之;對道要敬畏,如冬涉川,若畏四鄰,儼兮若客,皆體現出宗教家的博大崇高之胸懷,故能為中國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之忘我探索精神奠定下堅實的信念。因為一個民族的科學和哲學的發展,必須有一批科學家和哲學家去忘我探索,這和儒生讀經求官的人生動力不同,而是要以一種價值觀和信念為基石。自然界及科學技術體系本身給不出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判斷,因為價值判斷皆是以人為主體抉擇的。人的主體作出價值抉擇,又須有一種信念,深信科學與哲學探索事業有價值,才肯為之做出犧牲。這種信念,歸根結底來源于對道的終極信仰。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發明創造,中國哲學史上諸家學說,說穿了,都是古代科學家和哲學家對天地之道和人之道的忘我追求,他們揭示道的奧秘的理性思維是建立在對道的本體存在之非理性的終極信仰之上的。在西方,近代科學和哲學的迅猛發展,其驅動力亦來源于宇宙具有內在理性的信念,這些信念植根于基督教特別是《舊約》創世觀的傳統,又受古希臘柏拉圖哲學的孕育。愛因斯坦1940年在美國紐約舉行的“科學、哲學與宗教大會”上說:“有科學而無宗教乃是跛足的科學,有宗教而無科學則是失明的宗教?!睂τ钪娴淖诮糖楦心耸墙茖W家推進科學研究的最高驅動力,開普勒與牛頓能夠解開天體運行的奧秘,也是依賴對宇宙理性結構的信仰,依賴于要理解宇宙顯示出的一點一滴的理性的渴望。由此看來,宗教文化既是哲學也是科學的母體。
中國的諸子百家學說都源于先民原始宗教的巫史文化,這是不爭的事實。原始巫術是人類童年階段非理性思維活躍時期的產物,它是不能和迷信畫等號的。這種巫史文化包羅在道學之中,而中國的古代科學,又是從道學中孕育出來的。西方近代科學的發展也源于宗教,科學史家W. C.丹皮爾就在《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一書中探討了科學、哲學、宗教三者之間的同一性。牛頓、開普勒那代科學家獻身科學的動機來源于上帝創世的宗教信念,他們相信上帝創造的世界是有秩序的,因之行星運動三定律發現后不去爭發明權,而是首先給上帝寫贊美詩。日本學者佐藤進教授也認為,“哈密頓最小作用量原理”是在基督教教義的基礎上產生的,而運動守恒定律是根據神的單一性原理推導出來的結論。
在科學、哲學、宗教三者關系中,由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而是最活躍的因素。它給哲學不斷提供新問題,促使人們世界觀的轉變,并迫使宗教退出地盤和更換教理體系。科學家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指導,他們的創造思維也常常到宗教文化中尋找靈感。宗教是對人生的終極關懷,它從非理性的角度滿足人類情感和信仰的需求,它的作用不是理性思維的科學和哲學所能取代的。有關人生和人類心靈的認識本來屬于未來哲學和科學研究的重點,卻在關心瀕死體驗和心靈歸宿的宗教母體中長期孕育著,宗教徒的宗教體驗和修道感受也為科學和哲學特別是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素材。由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當科學理論和實驗事實發生沖突時,只能是修正理論以解釋實驗事實,而不能否定事實而曲從理論。科學革命是以發現違反舊理論范式的事實開端的。
當自然科學叩開20世紀之門時,人們普遍相信牛頓、拉瓦錫等人奠定的科學大廈已經完美無缺,以后不會再有驚人的新發現了。1900年4月27日,英國物理學家凱爾文勛爵(即威廉·湯姆遜)躊躇滿志地宣稱,物理學的天空已經明朗潔凈了,只剩下兩朵“烏云”,一朵“烏云”聯系著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另一朵“烏云”和麥克斯韋——玻爾茲曼能量均分學說有關。然而,正是這兩朵“烏云”在20世紀釀成了一場空前的科學革命,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人們知道,西方的思維方式是以形式化的邏輯體系為基石的,因之數學便成了所有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如經濟學)的標準,能否數學化是判定一個學科是否發展成熟的標志。在19世紀末,數學、邏輯工具也日益完善,亞里士多德的演繹科學的理想似乎接近實現,人們期望著全部數學定理的形式化。然而,20世紀以來,哥德爾不完全定理證明在形式體系中完備性和一致性不可得兼,由此打破了西方追求普遍完美的邏輯形式化體系的迷夢。在量子力學領域內,海森堡發現了測不準原理,使決定論的物理定律變為統計性的幾率描述,“上帝也玩骰子”的事實使愛因斯坦陷入苦惱之中。愛因斯坦和維特根斯坦終于發現人類理性是有極限的,愛因斯坦推崇直覺在科學發現中的作用,維特根斯坦認為對理性極限之外的東西就不要用語言去描述它。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哲學的研究進展,后現代思潮和非理性主義興起,展開對神圣化了的理性統治和科學主義的批判。人類要科學,但不要對科學的迷信;人類要理性,但不要被神圣化、違背人性的理性;唯科學主義和工具理性萬能的西方傳統觀念被西方有識之士所唾棄。這樣,20世紀與其說是科學的世紀,不如說是在科學面前恢復人的尊嚴的世紀。
中國的情形則不然,在20世紀初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真正的挑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覺察到了維護家長制宗法政治的儒家倫理綱常是阻礙社會進步的病根,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盡管現在看來“五四”運動的先覺者倡導“全盤西化”等反傳統思潮失之過激,但他們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當時對民主和科學的理解也很膚淺)真正抓住了改造中國傳統文化的關鍵,因為離開民主與科學便無法使中國現代化。而后,馬克思主義的學說和共產主義的理想激起千百萬中國青年的熱情,使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得以成功。20世紀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將“五四”以來的反傳統思潮推向極端,卻導致“現代迷信”和封建宗法思想的復辟,受到歷史辯證法的懲罰?!拔幕蟾锩眲倓偨Y束,人們又呼喚“民主”和“法治”的口號,“商品經濟”和“人權”的觀念也逐漸被人們理解。盡管眼下人們對“民主”、“法治”、“人權”的內容還有不同解釋,但鑒于“文革”以來不少人生命安全、人格尊嚴被任意踐踏的歷史教訓,人們是不會拒絕將這些珍貴的文化要素融入自己的民族文明之中的。
20世紀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及“文化大革命”而得到經驗教訓,中國的思想家和學者們應該學會對自己的文化包括科學、哲學和宗教進行冷靜的反思。由于20世紀上半葉中華民族以救亡圖存為主題,因之“五四”運動也以救亡為主,新文化運動的任務并沒有完成。然而卻由此引進了西方的科學和哲學,中華民族的古代科學思想和儒、道、釋互補的哲學傳統因之中斷。在哲學上,外來思想必須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才能成活,這是歷史規律。20世紀中國思想界那些激烈的“反傳統”的思想家們,實際上他們的思想都沒能真正脫離中國傳統文化的窠臼,這是頗耐人尋味的。馬克思主義學說為什么能在中國知識分子中引起巨大共鳴且站住腳,其文化背景和內部機制是什么?這是一個值得繼續認真研究的學術課題。人們至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接引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思想要素。例如古代“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和共產主義的理想有相近之處;歷代農民戰爭的思想資料可以鼓舞“反剝削”、“反壓迫”、“打土豪、分田地”的階級斗爭;老子的道家哲學使人們對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似曾相識。當然,外來的馬克思主義學說也必然會受到中國傳統思想特別是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比附和融匯,在這方面我們只要研讀一下《毛澤東選集》和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就清楚了。至于社會主義的革命實踐也無法根絕數千年的封建宗法家長制意識的影響,這也是毋庸諱言的。
近年來不少中外學者發現,道學的思想對引進先進的西方文化要素,克服現代西方文化的弊端更有用處。在信息發達的現代社會里,地球變小了,各民族人民之間的距離變近了,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道學文化的現代意義。在科學上,對中國的大多數民眾來說,說接受西方科學思想不如說接受西方的科學啟蒙主義思想更確切一些。20世紀以來中國亦步亦趨地照搬了西方的現代科學以及20世紀之前的科學迷信,廣大民眾對于科技促使人類最終進步并造福人類這種啟蒙主義者制造的神話仍然深信不疑,而對工具理性萬能的思想會給自己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卻沒有根本的反省,缺少西方后現代思潮那種對科學主義的批判意識。在宗教上,中國的思想家還一直缺少睿智的反思,多數民眾則被導入意識形態的誤區。因為中國是一個有著君權至上政治傳統的國家,需要爭民權而抑君權;沒有西方中世紀神權至上的宗教傳統,因之不能正確理解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爭人權而抑神權的文化背景。由于“中國社會從來沒有像西方社會那樣把人類生存的最終價值建立在宗教的根基上”,沒有看到西方社會人類生存的權利意識是“基督教文明的產物”,反而對啟蒙主義者出于抑制神權的需要對人權等價值觀的“世俗化解釋”覺得很合“口味”。特別是我國由于長期受前蘇聯反宗教、無神論宣傳的影響,學術界對宗教的文化功能認識不足,多數人缺少宗教學的知識,錯誤地把宗教等同于迷信活動,誤認為反迷信就要反宗教。有的學者至今還堅持西方啟蒙思想家的觀點,認為宗教信仰是愚昧落后,是“傻子遇到騙子”,他們把宗教同科學、哲學對立起來,忽視三者在文化起源及發展中的依存關系。
在這方面,唐逸教授的論述可謂振聾發聵。他說:“現代世界是文化多元的世界。然而容許不同文化信仰平等共存的前提是什么?仍然是信仰自由。信仰乃是關乎一個人的全人格全經驗的內心最深處的愿望與抉擇,也是一切人類價值的終極依據。故信仰自由乃是人的根本自由。惟其人是價值抉擇的主體,人方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的尊嚴便在于此。如果一個社會不尊重人的價值主體性,則對人的尊嚴之踐踏可以沒有止境,勿論怎樣踐踏亦可以振振有詞,如有理焉。也惟其信仰為價值的依據,故多元文化價值平等共存的前提,便是信仰自由?!薄吧鐣嬖?,需要最低限度的意識形態,即多數人的共識,多數個人的信念之可公約部分,成為一種傳統,方有法治的可能。因此,法治的基礎,也是價值信念。如果社會沒有這內在的理性秩序,即使有完備的法制,也不可能有自覺認真的遵守,也就沒有法治。故法律既以信仰自由為前提,又要調節信仰,保證不同信仰有平等的權利,并通過教育立法及實施,以促進社會對信仰的尊重及不同信仰間的交流與理解。宗教組織是一種世俗權力,一如其他世俗權力,也應受一般法律的制約,以保證公民的不同信仰自由?!彼€認為只有對無限本體的終極信仰,“方能給人以統一于人格的完整價值,給人生以根本的解決。”“以此之故,一切有限之物,一切可能誤導無條件信奉之物,皆不能承擔人的信仰。人固可以將有限之物作為信仰的對象,但人類歷史經驗反復證明,信仰有限之物,皆有可怕的后果。無條件地信仰圣人、領袖、教派、教義、主義、國家,皆曾產生殘酷的壓迫與流血。信仰科技,而科技造出毀滅人類的武器,雖也有造福人類的成果,但究竟使用什么成果則不取決于科技。信仰一切有限之物,皆可能導致狹隘的情緒沖動、偏見、迷信乃至仇恨。而信仰那不涵歷史規定性和局部利益的終極本體,則提供宇宙觀點,來觀照人類價值,既對有限之物持理性批評的態度,又對同類同胞生出油然的悲憫,以最寬容最謙卑的心情來構建人生價值,以最深沉最謹敬的態度省察自身的過失。這并不是說,終極信仰在邏輯上導致此種態度。而是說,前者為后者提供一種可能,一種開放,一種心靈的傾向而已。”“然而本體信仰畢竟提供一種土壤,對終極信仰和未來科學同等開放。一個社會有無這土壤,于該社會的生存質量實有莫大關系?!?img alt="唐逸:《信仰情懷》,1997年10月德國奧古斯汀《道家傳統與現代》國際研討會論文。"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99709/12197306504726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93935-xx4n3xJJKKAyXha8oK8qklpC9HhZ5IVP-0-113aa78e515206a0b212e975bebbe12d">
中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汲取了西方的科學和哲學,但買櫝還珠式地拒斥了基督教文化的信仰情懷,而這種信仰情懷卻是我們的民族走向現代社會所必備的,因之引進的是一種不完全的西方文化。這樣不僅造成在科學思想上比西方社會慢半拍,而且在宗教學的認識上缺乏高度和廣度,陷入信仰有限之物的怪圈之中。中國歷史上之暴君殘忍荒淫,禮教之“殺人如草不聞聲”,近世軍閥割據、政治斗爭之殘酷慘烈,社會上缺少悲天憫人之信仰情懷,當權者肆無忌憚,搞得冤獄遍地,家破人亡,造下無邊惡業,皆與信仰有限之物有關。對無限本體的信仰為宗教之根本特征,而信仰有限之物實為迷信,信仰對象不同判明了宗教和迷信的分界線。而今我國思想界尚對此缺乏認識,分不清迷信與宗教之真偽,反而使真正的宗教信仰屢遭擯斥。過去我國的宗教學研究一直時緊時松地受到批判封建迷信政治運動的沖擊。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中國大地泛起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狂想,到“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政治動亂,《憲法》規定的宗教信仰自由被否定,宗教文化被斥為封建迷信,宗教學的研究被劃為禁區,不僅宗教界愛國人士深受其害,而且連馬克思主義的宗教學者也不遑寧處。社會實踐證明那種認定宗教是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反動、落后意識形態,企圖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強制手段一舉消滅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是背離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的,是完全錯誤的和非常有害的。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沒有實事求是的宗教學理論研究作指導,在“文化大革命”以后民眾的宗教意識復蘇的背景下,必然出現某些和信仰情結相關的復雜社會現實問題。中國幾千年來儒家政教合一的傳統不僅同政教分離的現代社會不相容,而且往往在宗教狂熱中摻雜進政治因素,成為造成社會動亂的隱患。宗教問題往往和民族問題糾纏在一起。歷史上民眾的宗教信仰渠道被堵塞必然導致“邪教”叢生,“妖言”流傳,民心沸動,而宗教革命的出現往往又催發社會革命,這說明宗教是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道教是惟一土生土長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宗教,又有政教分離的特色,但不改革是沒法頂替西方基督教的功能的。我們應對民眾的宗教信仰需求予以高度重視,理順有關宗教的政策,使宗教信仰成為公民個人的私事,改革宗教以適應現代化的進程。
現在我們即將叩開21世紀的大門,新世紀的科學、哲學和宗教呈何特色,新的科學革命的前景又如何呢?
根據湯淺光朝的分析,世界科學中心從意大利相繼轉移到英國、法國、德國,1920年美國成了世界的科學中心。21世紀能否轉移到世界的東方,這要看東方國家能否具備成為科學中心的條件。從科學方法論上看,西方文化還原論的分析方法面臨革新,將被東西方結合的辯證的有機整體觀所取代。本世紀發展的量子場論、系統科學、自組織論、耗散結構、協同學、混沌學、分維學等為研究復雜巨系統提供了工具,實際上是東西方科學思想在方法論上的結合。西方輝煌的科學技術并未窮盡宇宙的奧秘,東方民族的智慧照樣可以發現真理。我們決不能滿足于現有的科學理論,而拒絕接受未知世界無法用舊理論范式解釋的事實?,F代科學對宏觀和微觀的物質世界都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而對于人自身,對于人的大腦,對于生命和意識的本質,對于人的心靈活動卻所知甚少。當代科學在這些領域還被一片“烏云”籠罩著,許多生命現象和心靈潛能的效應因為和舊理論范式有沖突在學術界引起一次次爭議。按照科學發展的規律,可以斷言21世紀的帶頭學科將是生命科學,特別是腦科學、人體生命科學、心理學、心身醫學等生命和認知科學領域會獲得突破性的進展。與此相應,21世紀的哲學和宗教也將以人為主體展開,宗教學的研究將成為學術界的熱點,這是世界文化運動的大趨勢。
第二節 道學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在世紀之交,道學文化越來越受到全世界有識之士的重視,《道德經》成了其譯本數目僅次于《圣經》的在各國廣為傳頌的圣書。盡管國內外學者對道學著作還有許多誤解,但它的文化價值震撼著千千萬萬人的心,人們可以從中看到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智慧閃光。在下一個千年紀元中,道學的根本精神將為世界上東西方文化所普遍接受,現代社會的人們將愈來愈珍惜道學文化的啟示。道學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它給現代社會哪些啟示?這是我們下面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 道學的平等、寬容精神
《道德經》云:“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保ㄊ拢案哒咭种抡吲e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保ㄆ呤哒拢叭f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保ㄈ恼拢┑缹W在看待人和萬物的關系上,沒有人類中心論的觀點,認為人是域中四大之一。在文化上,道學主張多元化,容納不同的價值觀,否定高低貴賤之分,反對自我中心論。道教不排除異教和異神,沒有發生過宗教戰爭。道學平等視物,以天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對外界其容若水,容萬物而不惟我獨尊。道家以道并包天地,澤及天下,常寬容于萬物,顯示了高尚博大的胸懷。道學的這種平等、寬容的精神,符合世界上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潮流,必將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一個民族,只有確實樹立起“平等”的社會觀念,才有可能形成社會的公正原則和對人權的普遍尊重;一個國家,只有高揚起“寬容”的精神,才有可能鼓舞公民對自由的追求和實行真正的民主制度。
二 祈求太平、愛好和平的思想
道學以兵為“不祥之器”,“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七十四章),公開提出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并祝愿人民遇上“太平盛世”?!短浇洝肪褪堑澜唐砬筇绞⑹赖慕浀?。老子也向往一種使人民“安平泰”的社會。道學反對濫殺人,不得已用兵戰勝侵略者也要以喪禮處之,不能冤冤相報,傷害無辜。老子斥責那些“代大匠”而屠戮人民的劊子手,必然得到“其事好還”的報應,“希有不傷其手矣”。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那些行事傷天害理的人多行不義必自斃,那些以權力殘害人民的獨夫民賊是沒有好下場的。道學的這些思想,必將成為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主義、反對強權政治、反對戰爭的理論武器。
三 周窮濟急、救人救物的人道主義觀念
道學提倡取有余而補不足,要人們周窮濟急,以使社會上無棄人無棄物?!短浇洝吩疲骸盎蚍e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罪不除也?!崩献诱J為善救人者無棄人,善救物者無棄物,反對個人依仗權勢聚斂財富和壓抑人才,倡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社會。社會上那種財富權力化,權力私有化,以權力化公為私,多撈多得,剝削人民的趨勢,是違背道學中和之德的;那種依靠權力通過不公平競爭暴富起來,不肯救濟貧窮,使天下有才能之士困于逆境無法為社會效力,皆是無道的行為。道學的這些愛人惜物的人道主義觀念,這種以勞取酬、均有財富的社會理想,也必將為世界絕大多數人所擁護。
四 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生態智慧
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逐漸形成一種信念,認為大自然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可以在征服自然中獲得經濟的無限增長和盡情的物質享受,而不需向大自然支付什么。他們認為發展科學技術以征服世界便意味著社會的進步,這種高科技的進步是不可停止的。然而“科技萬能”的工具理性固然改善了物質生活,但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的破壞。這種大自然的報復終于延伸到文化層面,人成為科學技術產品的奴隸,環境的危機帶來心理上、生理上的多種社會病,空氣污染、氣候異常,資源匱竭、人口爆炸、生物滅絕、毒品泛濫、恐怖活動、災疫流行、核彈及生化武器、臭氧層破壞等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人們生態環境意識逐漸覺醒后,一些污染性工業又輸出到急于實現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中國在現代化建設中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當前,西方社會有識之士越來越重視道學文化的生態智慧,我國更不應該走西方國家工業發展的老路,而需要在道學文化的啟示下找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新路。道學主張天地與我為一,萬物與我并生,這和培根以科技征服自然的觀念是不同的。人類應該是大自然的朋友,同大自然和諧相處,才不會招致大自然的報復。
五 返樸歸真、反對異化的價值取向
道學尊重人性和人的主體價值,提出“因道”、“因性”的主張;反對社會對人的異化,主張返樸歸真。現代社會不僅因片面追求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人淪為科技產品的奴隸,而且因世俗文化的發展造成道德墮落、人性扭曲的文明異化現象。異化的實質是通過工具理性控制自然和社會并形成一套思維方式與權力機制,從而脫離開道家以人的生命為中心的思考方式。現代的“科學主義”、“技術主義”、“理性萬能”的思潮使人們越來越失去自然和社會的詩情畫意,而緊張的社會競爭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又使人們身心交瘁活得很累,以工業化為主要內涵的現代化使人的勞動變得工具化和公式化,這都使人們發覺現代化并沒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從而向往道家返樸歸真的生存狀態?,F代化使人們距離自然界越來越遠,世俗社會的倫理教化也給人的心靈套上數不清的枷鎖;道學卻主張人類的生存應回歸自然,解脫世俗社會教化強加給人性的層層束縛,以恢復人的本性和生活的自然狀態,消除人類的生存危機。在現代社會里人和人之間殘酷競爭、罪惡事件迭出、人人緊張奔忙、物欲橫流的現實狀態下,道學返樸歸真、反對異化的價值取向無疑是一服清醒劑。
六 崇儉抑奢、知足守道的生活原則
道家在生活上提倡勤儉樸素,反對奢侈浪費,對那種窮奢極欲、暴殄天物的生活作風深惡痛絕。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集團、一個家庭,莫不由勤儉樸素而興盛,莫不由窮奢極欲而敗落。天地生萬物供養人類,人類要珍惜萬物,知止知足,不應超過限度地高消費,更不應該以鋪張浪費掠奪和傷害自然和社會的恩賜。天地賜人以財,是要人替天行道;社會賜人以權,是要人為民造福,如人挾持財權以自重,背道喪德,倒行逆施,必遭天譴。道家認為金玉滿堂,高官重權,“不如坐進此道”。有了道,就可以超越外物,不受物欲之惑;就可以超越社會,不以榮辱為懷;就可以超越自身,達到心靈的凈化和升華。社會上達官顯貴一擲千金,而農村少年卻因無錢讀書而失學;社會上豪門權要盛開華宴觴詠管弦,而貧窮地區民眾卻不得溫飽,因而道家崇儉抑奢、知止守道的原則,對社會人心有著現實的教化意義。
七 尊重女性、敬老愛幼、慈善謙讓的社會倫理
道家哲學是一種女性的哲學,因而特別提倡尊重女性;道教繼承了中國孝順父母、慈愛子女的傳統美德,倡導敬老愛幼的社會倫理規范?!短浇洝分^男得天氣為陽,女得地氣為陰,天地合而陰陽交,“今天下失道以來,多賤女子,而反賊殺之,令使女少于男,故使陰氣絕,不與天地法相應”?!澳信驄D者,主傳統天地陰陽之兩手也”?!肮史彩抡?,像此兩手,皆當各得其人。并力同心,像此兩手,乃吉安太平之氣立至也?!笔郎系哪信?,家庭中的夫妻,像兩只手一樣,同心協力,辦事可成,太平盛世可至;如果重男輕女,殘害婦女,則是無道,陰陽不調,必致兇咎。道家這一主張,是對儒家宗法禮教男尊女卑傳統的抗議。《太平經》又云:“天地之道,乃一陰一陽,各出半力,合為一,乃后共成一。”“男女各出半力,同志和合,乃成一家?!痹诩彝惱碇?,男女也應該是平等的,男女和合的人道與陰陽和合的天道是對應的。道家的男女之別是生理自然狀態之別,而不是被文字符號、社會觀念異化了的男女之別,因之道家之女性解放思想是解脫男權社會對女性的異化。道家倡導對人要慈,行事要善,自處要謙,處人要讓;天下利益爭則不足,讓則有余,以慈善謙讓的態度待人接物,敬老愛幼,尊重女性,整個社會的倫理關系就達到道的境界。
八 少私寡欲、無己無待的人格修養
道學在自我人格塑造上要求人們“無己無待”、“不為物累”、“少私寡欲”、“嗇精節情”,以完成心靈的自我超越,達到道的境界?!独献印吩疲骸拔迳钊四棵?;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保ㄊ拢爸稳耸绿欤魡?。”(五十九章)道學是以人體生命為出發點的學問,因之不主張把生命能量消耗在追求聲色滋味等外部刺激上,要節制自身追求外物的欲望?!独献印愤€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四十四章)外界的虛名、財貨等比起自己的生命來,哪個重要呢?獲得這些東西而喪失生命,哪個更有害?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道家是一種追求內在超越的生命哲學,反對“傷性以身為殉”?!肚f子·駢拇》云:“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當今世上有人身壯如牛,力舉千鈞,外物之打擊不能傷其毫毛,但其內心的煩惱、焦慮、忿怒卻足以使其殘生損性。人心的憂傷、焦躁又從何來呢?無非是私己的欲望不遂,名利難得,人生道路的窮通晦顯所致。由此可知少私寡欲,無己無待,確是解脫人生心靈枷鎖的仙丹妙藥,是通向大道的人格修養途徑。
九 重生養生、功行兩全的修持方式
道教以生道合一為綱領,以“我命在我”為號召,故養生文化在道學中特別發達。道教中興起的內丹仙學,更將養生學推向登峰造極的境界。道學貴生,將人類生命的價值放在首位,不僅珍惜自己的生命,還珍惜他人的生命,推而至于愛惜天下之生靈,將傷生害命作為世間不可饒恕的罪行。道學以養生養身為功,以愛生濟世為行,提倡功行兩全,“當為天下養身,不當為天下惜身”,以身為天下蒼生行道。明代張鼐松《卻金堂四箴》云:“省嗜欲,減思慮,戒仇怒,節飲食,此養身也。規利害,避勞怨,營窟宅,守妻子,此惜身也。”全真道丘處機帶18弟子千里跋涉去見成吉思汗,一言止殺拯百萬黎民生命于蒙古鐵騎之下,這顯然是為救天下蒼生而行道的典型。歷史證明,凡是道教關心社會,關心民眾疾苦的時候,道教就興旺發達;凡是道教脫離社會,不問國計民生的時候,道教就敗落下去。道學之重生養生,不可走棄世遁世的道路,而要為促進民眾的健康盡力,為老百姓的生死存亡說話,這種功行兩全的修持方式才是有社會意義的。
第三節 道學和21世紀的新文化
20世紀西方基督教文化風靡全球,在這之前一些古文化如巴比倫、埃及、蘇美爾、印度文化等皆相繼淪落或衰退,中國文化也受到強烈沖擊。20世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和大量局部戰爭,其中都有文化沖突的背景。中華民族在20世紀經歷了喪權辱國、抗日救亡、民族復興、“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事件,文化問題也一直是矛盾的焦點。在世紀之交,重新建構中華民族現代文化的歷史任務又重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中國文化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次重構。第一次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大約歷時550年,奠定了以儒家文化為表層結構,道家文化為深層結構,融匯諸子百家的中國文化格局,出現了大一統的漢代王朝。第二次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近400年間融進了大量異族文明并接引印度的佛教入中國,形成了儒、道、釋三教分立而互補的文化格局,出現了開放、強盛的隋唐王朝,中國成了世界上東方文明的中心。歷史上這兩次文化革新和重構都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得到加強,傳統文化的精華得到提煉和凈化。中國文化的第三次革新和重構是從20世紀初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的,估計在21世紀才能完成新文化的建構。這是由于“五四”時期擺在中華民族面前迫在眉睫的歷史任務是“救亡圖存”,根本來不及完成深入的文化大革命。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們高舉“科學”和“民主”的旗幟批判儒學和禮教,根本原因在于儒學和禮教與現代社會背道而馳,中國要前進就必須解除封建倫理綱常的枷鎖。而后中國共產黨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原因也在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由此看來,文化的選擇必須同社會進步的歷史潮流相適應,時代的主旋律將根據需要使民族文化被提煉和升華,淘汰掉那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要素。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們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它的興衰直接和我們的民族命運始終相連。中國文化的重新建構意味著我們民族精神的革新。中國的歷史背景、社會條件、文化傳統與西方根本不同,這就決定了中國無法亦步亦趨地照抄西方模式。然而,由于近世中國的思想家在民族危亡關頭難以抑制對傳統文化的偏激情緒,在這方面一直缺乏深切的認識和科學的分析,迫不及待地全盤西化,照搬蘇俄,都程度不等地吃了苦頭。現在,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總算有了某種程度的自覺。人們開始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同中華民族的血緣、地緣、國情、民情息息相關,它的遺傳基因融化進每個羲黃子孫的血液中,這是不以人的好惡為轉移的歷史事實,關鍵是如何引進優秀的外來文化優化它。任何外來文化要在中國扎根生長,要成為中國文化中的要素,首先是要適應中國社會歷史進步的需要,再是要和中國文化相互篩選、拼接、融匯和整合,這是符合信息傳遞和增殖的科學規律的。印度佛教引入中國變為中國佛教就是這樣,近代西方的科學、哲學、宗教根據需要進入中國本土也要有一個相互融匯的過程。
根據錢學森教授的分析,世紀之交的全世界已變成一個整體化的大社會。一方面,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社會制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仍然存在著激烈斗爭。另一方面,由于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成和信息、交通的發展,人和人之間的距離縮短,誰也無法再閉關鎖國,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促使世界社會化。這是繼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之后的一種過渡性的社會形態。它將逐漸打破地區、國家的界限,日益促使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為走向世界大同,奠定物質、精神、文化的基礎,從而叩開共產主義的大門。錢學森教授不僅提出“世界社會形態”的觀點,還在科學思想和方法論上,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整體觀,提出了集古今中外智慧之大成的“大成智慧學”。他認為各門科學研究的對象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區分只是研究的角度不同,這就從根本上填平了以往各學科之間似乎不可逾越的鴻溝,開辟了人機結合集智慧之大成的途徑。大成智慧學可以促使人們更新思維方式,創造性地從整體性、系統性、動態性上把握自然、社會中的復雜事物,找出科學、民主決策的最佳方案。因之21世紀的世界文化,必然以“多元并存,相互融匯”為基本特征,并逐步趨向世界文化的一體化。根據這一趨勢,我們要敢于以道學的思想接引現代西方文化中的先進要素,在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的融匯中重新建構新的道學文化,以使道學文化中的思想和觀念跟上現代社會發展的步伐。新道學應該是一種活的、發展的學說,要有時代精神,要研究現代社會的實際問題,抱殘守缺、務虛避實、固步自封的治學途徑是沒有前途的。
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國家一批科學人文主義的學者如李約瑟、湯川秀澍、卡普拉等注意到了道家思想的現代性和世界意義,并在自己的著作中以現代科學和哲學汲取道家與道教文化的精華發展出道家的新形式,被董光璧譽為“當代新道家”。我們應該在中國學術界迅速培養出一批道家學者,改變陳舊的經學式的治學方法和思維模式,努力吸收現代科學和哲學的精華,實現道學的現代化,以涌現出一批中華民族的“當代新道家”。
同時,我們還應努力發掘道學文化的精華,糾正西方文化的弊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以東方文明的智慧來彌補西方觀念的缺陷。道家的智慧不僅可以糾正“科學主義”、“技術主義”的偏頗,給人類生活帶來詩情畫意,而且道家的價值觀也可以成為新科技發展的重要導向。老子的道家思想和西方哲人巴門尼德的“存在不能從非存在產生”的思想相反,主張宇宙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西方科學已從過去只研究“存在”,不研究“生成”和“演變”的根深蒂固的“構成論”舊觀念,向“宇宙萬物都是生成的”這種現代“生成論”的新科學觀念轉變,而“生成論”恰恰是道學思想的核心。道學思想不僅可以革新西方科學自古希臘原子論復活以來“構成論”的思維方式,而且在科學方法論上也會導致以分析為主的還原論方法向錢學森教授倡導的那種有機整體論方法的變革。從現代科學發展的大趨勢看,生命科學特別是認知科學必將成為新的科學革命中心,而生命現象乃至人的心靈是高度復雜的自組織系統,它是不適宜用拆成小零件的還原論分析方法來研究的??茖W觀念的革命為道學思想推向世界開拓了廣闊的前景。
更進一步,我們還應提出以道學等中國傳統思想的精華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任務,使道學的智慧直接應用于中國社會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為建設現代化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服務。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近幾年來一直倡導要用中國傳統思想的精華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是一項艱巨而偉大的學術工程,我們應當努力著手去做。
可以想見,在未來的新時代里,新道學將被世界發達國家的多數人所認識和接受,道教內丹學的科學內容也將被提取出來為人類服務。那時候,人們對出生、死亡和性的觀念將發生根本變革,修道將成為社會上極普通的事情,性享受也不會僅作為少數人的奢侈品像現在這樣駭世驚俗。因為社會歷史上每一次思想觀念的變革都會帶來一次性觀念的解放,死亡禁忌和性禁忌必將被新一代人所打破。隨著世界范圍的人口惡性膨脹和老齡社會的到來,人們將重新評價老子“小國寡民”的思想和老年養生學的理論,這是21世紀初期就可預見到的事情。
當前,國際上漢學界新儒學的研究如火如荼,新道學的研究尚是一片空白,這是不正常的。新儒家學派鼓吹“復興儒學可以救中國而化西洋”,客觀上只能是開歷史的倒車。《論語·先進》記載:“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這段話揭示了儒學始終為封建帝王和君權政體所必需的秘密。家長制的封建等級思想正是儒學的核心,中國文化中這種積淀數千年的封建陳腐觀念自“五四”運動以來雖受到較大沖擊,但至今還沒來得及徹底清算。儒家文化是一切封建帝王觀念的淵藪,封建特權觀念又是所有官場腐敗現象的總根源。因之,儒家的這種封建陳腐觀念不肅清,必然將“家長制”、“一言堂”、“君臨天下”、“權大于法”等舊傳統遺存到社會生活中去。儒家政治傳統無法解決選拔人才上的“任人唯親”傾向,也擺脫不了政權交接中的“傳宗接代”模式,很難從“人治”走向現代的“法治”社會。在內政上,政府官員按儒家的傳統必然由社會公仆演變為“民之父母”,以“納諫”和“為民作主”的心態統治人民,更不要說等而下之的“以權謀私”了。在外交上,則以“夷夏之分”、“接受朝貢”的心態看待鄰國和小國,落后于時代潮流。儒家的這些陳腐社會觀念和道家“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大邦以下小邦”的思想差別不可以道里計!就連新儒家標榜的那種與西方不同的“儒家式現代化”也缺乏科學根據,是一種紙上談兵的浪漫社會理想。幾千年來吃人的禮教給中國人戴上了無形的精神枷鎖,不打爛它就沒有全民族的精神解放,就無法以新的面貌斗志昂揚地面向新時代。在文化上,夫欲有所立必須有所破,立是要創立有時代精神的新道學,并繼承魏源、嚴復、吳虞乃至湯用彤、胡適、陳寅恪、王明、陳攖寧、金岳霖、方東美、蒙文通、宗白華、蕭天石等人的道學傳統,形成當代的新道家學派;破是要反省和揚棄儒學的封建傳統觀念和落后倫理思想對人性的束縛,而不是全盤否定儒學,取其人文思想和進取精神為我所用,化腐臭為神奇。我們要以道家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汲取包括新儒學在內的中外文化優秀成分,使道學成為中西文化的交匯點,為重新建構現代中國的新文化而努力。中國的思想家和學者們應該認清世界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在傳統文化特別是道學文化現代化方面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實施新道學的文化戰略,由此促使我國從文化的層次進行社會觀念的更新,順應世界潮流邁向21世紀!
附帶說明,本篇涉及對宗教問題的某些新觀點,甚至發掘出《道德經》中隱藏的宗教含義,請讀者不必駭怪。我原是一個自然科學工作者,接受前蘇聯反宗教、無神論的思潮順理成章,也相信“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然而“文化大革命”以來我耳聞目睹了那么多罪惡事實和商品經濟中人們見利忘義的齷齪行為,使我對反宗教的傳統觀點有了新的反思。20世紀以來,一方面是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投入了教會的懷抱,另一方面是學術界一批人認為宗教是野蠻人的迷信殘留物,該由科學啟蒙思想取代它,甚至連蔡元培先生都有“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想法,其他還有以“科學代替宗教”(胡適)、“以哲學代替宗教”(馮友蘭)、“以德育(倫理學)代替宗教”(張岱年)等提法,足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崇尚科學而厭惡宗教的情緒了。1902年,瑞士分析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在題為《論神秘現象的心理學及病理學》的博士學位論文中,提出了每個人都有一種追求“心靈完整”的自然性向的基本觀點。他在歐洲、非洲、美洲的長途旅行考察中,探討現代西方人與原始民族之間潛意識心靈的溝通和異同,并認真研究了中國和印度的古老文化。榮格發現,現代物質文明的進化并無法掩飾人類內心所具有的原始民族之心靈特征。他得出結論:現代人的精神之所以苦惱,部分是由于缺乏宗教的信仰寄托所致。每個人的潛意識中,不僅蘊藏著他的個體從胎兒、幼兒到童年時期的記憶,而且還包含著他的種族發生和演化的心理文化歷程。童話、神話、幻覺、夢等表現出來的原始宗教意識是每個人本能所具有的,換言之徹底無信仰心理的人是不存在的。科學、哲學、宗教、社會倫理、文學藝術都是人類文化的基本要素,五者是相互補充、交叉依存不可或缺的。科學和哲學是人類理性對“真”的追求,它們都以研究有限之物為基點,因而不能代替宗教作信仰的對象。倫理學和文學藝術是對善和美的追求,但也不能代替人的信仰。宗教是真善美的極致,是“全”的象征,是無限性和整體性的追求,是人類心靈的完整狀態,是文化的最高層次。
我描述的是人類的信仰情懷,這是一種形而上的“元宗教”文化觀念?!霸诮獭辈煌诒唤y治階級利用的具體的宗教,因為統治階級可以把社會上的某種宗教利用為麻醉人民的精神鴉片和控制人心的工具,而元宗教對無限本原的信仰情懷卻是統治階級無法抹煞的。元宗教是對無限之物(世界本原)的敬畏和信仰,元宗教觀念超越于現世的具體宗教,但又體現在現世的具體宗教特別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中,當然也包括道教。在世界歷史上,當統治階級蛻變為少數人既得利益集團的專制政權時,都不約而同地將人民的宗教信仰需求引向崇拜有限之物的迷信上,從而滋生出許多罪惡現象卻貌似有理。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釋三教,本來都包含著濃重的元宗教觀念,都對無限本原存有敬畏的信仰情懷,這曾經是中國社會數千年穩定發展的基本要素。佛道二教自不待言,就連宗教色彩隱蔽的儒教祖師孔子亦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保ā墩撜Z·季氏》)試想一個國家,人民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不畏天道,不畏倫理,不畏法律,為名利色權行險而無忌憚,這是最可怕的。如果大家都不把法律放在眼里,肆無忌憚地使用權力,不擇手段地謀取私利,什么傷天害理的壞事都可以做出來,社會必然充滿了罪惡,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渴望宗教的拯救,這說明宗教的出現也是社會的需求。光靠制定細如牛毛的法律而無人遵守仍無濟于事,刑事懲罰并不能遏止人們的貪欲,要維護法律的尊嚴不能沒有宗教。在市場經濟的時代里,人的宗教信仰情懷實際上是法治的基礎,一個缺乏元宗教觀念的民族是無法進入現代法治社會的。
李大釗先生曾說:“思想自由與言論自由,都是為保障人生達于光明與真實的境界而設的。無論什么思想言論,只要能夠容他的真實沒有矯揉造作的盡量發露出來,都是于人生有益,絕無一點害處。”(《危險思想與言論自由》)梁啟超和陳獨秀也反對“拿一個人的思想做金科玉律范圍一世人心”,主張言論自由不應受法律限制,“不應拘束人民的言論”。然而學術界至今還沒深刻認識到,宗教信仰自由才是人類最根本的自由,是人異于禽獸的文明標志。沒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則不可能爭取到言論自由,不可能有新聞、集會等其他自由,更沒有思想解放、民主和法治。以上觀點雖與蔡元培先生有異,但我相信堅持“自由”、“寬容”精神的蔡元培先生一定會說:“我雖然反對你的意見,但是堅決認為你有發表你的意見的權利!”至于如何分析我國在宗教意識復蘇的背景下出現的一些社會現象,如何使宗教信仰真正成為公民個人的私事,如何使經受商品經濟洗禮的社會長治久安且邁向現代法治的軌道,這都要留待讀者自己去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