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周麟,給浩波一一介紹了今天到場的所有嘉賓,他們之中,有數學家蘇曼,火箭專家吳騰,物理學家錢楓,機械專家嚴松,化學家周元和生物學家劉濱等人。
因為浩波最小,所以大家都稱呼他為小兄弟。
在浩波和這些人的接觸中,他發現這些理科的大家,一個個說話嚴謹,從不夸張的說一個詞語,讓他感到可能這就是文理兩科最大的區別。
戰爭將來終有結束的哪一天,可華夏的科學發展,將來需要這些人去領導和開拓。
這些人,大部分都在紐約的大學任教和研究,也有幾個在附近城市的大學。
因為曉玲的原因,浩波專門找到蘇曼教授請教了一下,蘇曼說,聽你的講解,這個女孩絕對是一個天才,如果有機會帶她到紐約來看看,并告訴他,要想在美國有大的發展,就應該到東部來,美國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在東部,唯一的不變就是回到家鄉的時間長了一些。
和蘇曼教授交流之后,也讓他有了一個計劃,那就是把自己投資的重點,慢慢從西部向東部轉移。
在他和周麟交談的時候,周麟說,之前我們華人來到美國后,能吃苦耐勞,所有美國人不愿意干的活兒,我們華人都愿意干,像礦場、農場、雪茄廠、木材廠等,后來經濟大蕭條,城內的大部分人,都失業了,而我們華人卻有活干。
這樣就遭到了美國人的忌恨,加利福尼亞州通過了《排華法案》,使我們西部的大部分移民,在那里沒有了生存的空間,都逐漸來到了東部,這幾年,美國經濟大蕭條,西部有些人,又在暗中鼓搗這樣的事情,不過他們的議論和提案,這一次遭到了很多正義人士的反對。
兩種力量,正在空前的交鋒,一時間,還沒有一個結果。
浩波來到美國后,一門心思撲在經商上,很少關心政治的事情,現在聽到周麟這樣說,讓他想起自己從西部來的時候,二叔那張憂愁的面孔,可能就和此時有關。
如果美國因為這次大蕭條,就在西部再次實行排外政策的話,首當其沖的就是華人。
因為這幾年國內戰爭,來到美國的華人,首先是在西部發展,他們受到的影響,應該最大。
在他和蘇曼、周麟的交流中,他們兩人,都或多或少,給他傳遞了一種信息,那就是西部不利于華人的發展,要到動東部來。
在和吳騰的交流中,他告訴浩波,我們國家在和世界的對比中,已經落伍的太多,所以今天倭寇才敢踏上我們的國土,進行搶劫和掠奪。
他說,將來火箭的發展,在戰爭中,會起到關鍵的作用,因為它可以打到千里、萬里之外,所以一個國家今后,要想不被人欺負,就首先要科技強國。
而物理學家錢楓告訴他,現在世界上,正在發展一種大威力的炸彈,他們的物體有過去炸彈的大小,但是威力卻比過去的炸彈,高出了上萬倍。
他和機械專家嚴松熱聊。
嚴松對他說,將來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要用機械化的普及度來衡量。
浩波在和他們的交流中,從不同層面,得到了很多新內容和知識點,讓他的眼界和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這樣讓他到東部來的方案,就基本定了下來。
他不知道,美國會不會在西部第二次實施排外方案,但是,到東部來,不但有利于在美國的發展,也可以避免這些風險。
結束了酒會,和眾位族人精英道別離開。
在他和黃澤道別的時候,他對黃澤說,自己決定今后把發展的重點,放在東部。
黃澤聽完,也支持他的決定,并說,美國經濟的重點在東部,要想長期在美國發展,就應該到東部來。
第二天,他來到了紐約的唐人街。
在這里,他猶如回到了祖國的感覺,這里到處都是華人的面孔,華夏的建筑風格,他走過一條條街道,好像有走不盡的感覺。
在其它城市,他可能走上幾條街區,就結束了。
在這里,他連續走了十幾條,都還在延續。
他邊走,邊在這里購買了一些特色小吃,品嘗著家鄉的風味,讓他對這里更有了親切感。
這里和祖國不同的地方,就是更加現代,從裝飾到衣著,讓你看到了,世界頂級生活的水準。
他最終目的地,是二叔女兒華瑩開的華夏烤鴨店。
他來到店鋪前面,發現門前,有一個外露的大爐子,上邊有很多鴨子,正在被燒烤,就信步走進了店內。
這個時候店內,已經滿員,還有很多客人,站在那里等待座位。
客人也是各種膚色,應有盡有。
白人在互相交流,用筷子的心得,阿三在用手直接品嘗。
在大廳內,一位女子正在指揮店員,給客人上菜。
浩波一看便知,那是自己的堂妹華瑩,無論到了什么地方,家族的血脈,始終相連,都有感覺。
他等了一下,看到有了時間空隙,這才走上去說道:“你是堂妹華瑩,我是浩波。”
聽到浩波這樣講話,她看了一眼浩波,沒有立即說話,而是喊了一個叫做阿月的女子,讓她照看一下大堂,自己有事到對面的茶吧。
這才對他說道:“堂哥浩波,你來到美國幾年了,我們也沒有見上一面,走,到對面找個地方聊聊。”
“店里這么忙,等閑的時候,我再來找你。”
“天天這樣,沒有閑的時候,走吧。”
華瑩說著,就往外走去。
浩波跟著華瑩,來到了斜對面的一家茶吧。
華瑩問浩波喜歡什么茶,浩波說綠茶,而她則給自己要了一杯紅茶。
兩個人坐下之后,華瑩這才對浩波說,這幾年他沒有見到自己的原因。
原來她在這里大學畢業之后,就想留在這里發展,可父母不同意,就想讓她回到舊金山。
雙方就這樣僵持了下去。
你們不同意,我就在舊金山發展,哪一天你們同意了,我再回家看望你們。
這就是華瑩的信念。
因為華瑩,在舊金山打拼,她的父母就斷絕了經濟上的相助。
她在這里打拼期間,沒有經濟來源,白天就在餐廳當服務員,晚上學習中國美食。
后來他的哥哥華奧來到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