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致虛極,守靜篤。

【王弼注】言致虛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真正也。

“致虛極,守靜篤”,“致”“守”二字為動詞,“虛”“靜”二字為名詞,也是功夫。

“致虛極”,“虛”就是無,有“無”才有用,也就是說“虛”才有用。因此,要“致虛極”,要使我們“虛”的德行、“虛”的功夫達到極點。

“守靜篤”,我們守住“靜”的德也特別的篤實。

總之,“致虛極、守靜篤”這是兩步功夫。一個是虛,一個是靜;一個是到“極點”,一個是得“篤實”。但是這兩個都是天之道。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王弼注】動作生長,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于虛,動起于靜。故萬物雖并動作,卒復歸于虛靜,是物之極篤也。

“萬物并作”,“作”,生也。“萬物并作”,萬物一同生也。道家“萬物并作”,這個觀念和《中庸》“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相似。

“吾以觀復”,萬物共同謀生,而萬物之生,并不是一次就生完了,所以我們就以萬物之生、萬物之作,來察“復”的道理。“復”是什么呢?就是生而又生,生生不息,亦即終始之道。“萬物并作,吾以觀復”,我以萬物共同謀生,就因它他的“生”,拿這個“生”,就了悟了“復”之道,就知道了生生不息。“復”給人無窮的盼望。

《易經》中復卦(こ),地雷復,最下一爻為陽爻,陰陽一交,即為復卦,就因為它復,才生生不息。復者生生不息,就是終始之道。以人事言,亞當、夏娃必偷吃禁果,一偷吃禁果則復。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王弼注】各返其所始也。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蕓蕓”,就是眾眾。凡物眾眾,雖然是多,可是不亂。也就是說我們看天下蕓蕓眾生,這么多,不必怕,不要被嚇住,因為“各復歸其根”。蕓蕓眾生每個都回“根”,根就是“始”,始就是“道紀”。《禮記》和《春秋繁露》中說過,不論葉怎么茂,絲怎么亂,不必心急,因為葉“茂而有間”(《禮記?禮運》),絲雖亂必有端,自“間”入手,自“端”入手(《春秋繁露》“言以元正天端”),必成功,與此章正相發揮。這也一樣,蕓蕓眾生雖多,不要被嚇住,只要你懂得“玄”“元”“始”“道紀”,自根入手,也就是從“道紀”入手,必定成功。

更土氣點說,你有蕓蕓眾生沒關系,我找你爸爸媽媽,便可以管住你,這就叫道紀。明白這,則不怕“蕓蕓”,因為我以一御萬,以簡馭繁。老子在前面說“三十輻,共一轂”(第十一章),“轂”就是“一”,“一”就御三十,因為“轂”就是“始”,就是“元”,就是“玄”。

前面王弼注:“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于虛,動起于靜。故萬物雖并動作,卒復歸于虛靜,是物之極篤也。”虛即無,有生于無,動起于靜。可與此反復參悟。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王弼注】歸根則靜,故曰靜,靜則復命,故曰復命也。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常之為物,不偏不彰,無皦昧之狀,溫良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以往,則邪入乎分,則物離其分,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兇也。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用白話來說,歸根叫靜,這就叫復它的天命。

“復命曰常”,復命叫“常”,常道即天道。簡言之,前面我們說過,“夫物蕓蕓各歸其根”,什么事我們只要自根想,懂得道理之后,以此為“道紀”,就能處理事情。

這里更進一步闡明,歸根叫什么呢?歸根叫靜,所以我們要是能了解靜,就能御一切事。“歸根曰靜”,歸根叫靜;“是謂復命”也就是復命,回到天命。何為天命?天之所賦,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因此,歸根也叫復命;復命就是常,常是什么?常就是道。

“知常曰明”,就是“知道曰明”。前面我們說過,“常”就是靜、就是根、就是復命、就是道。所歸之根是道,所復之天命是道,常也是道。所以儒家稱之為“常道”,這和道家所講的道理,沒有區別。

那什么叫“知道”呢?以老子的話說就是:“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第十五章)事未來得豫兮,其成之后得猶兮,中間還得“裝”兮,見啥人說啥話,“無所不用其極”(《大學》),結果,“無入而不自得”(《中庸》)。此方為“知道”,方可稱作“明”。

“不知常,妄作兇”,要是不懂得道,不知“常”,不知“明”,不知“道”,不知“豫焉”“猶兮”等東西,“妄作”,亂七八糟做,那非兇不可。

知常容。

【王弼注】無所不包通也。

“知常容”,“常”即道,一知常,那就不得了了。因為“知常容”,知道“道”了,就“容”了。因為道生天地,造天造地,所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既能統天,那天地之內啥不能容?

容乃公。

【王弼注】無所不包通,則乃至于蕩然公平也。

“容乃公”,既是天地之內都能容,這一容就公了,所以“容乃公”。

公乃王。

【王弼注】蕩然公平,則乃至于無所不周普也。

“公乃王”,“王”者,“天下所歸往也”(《說文》)。要是一公,大家都歸往我們。所以王弼注:“無所不包通,則乃至于蕩然公平也。蕩然公平,乃至于無所不周普也。”既然沒有不周普,那當然天下都歸往我們,因此說“公乃王”。

王乃天。

【王弼注】無所不周普,則乃至于同乎天也。

“王乃天”,只要大家都歸往我們,我就是天了,就與天合德了。

天乃道。

【王弼注】與天合德,體道大通,則乃至于極虛無也。

“天乃道”,天就是道。

道乃久。

【王弼注】窮極虛無,得道之常,則乃至于不窮極也。

毓老師筆記

“窮極虛無,得道之常,方能至于治理無(不)窮極事物之適(音dí)然也。”

“道乃久”,王弼注:“窮極虛無,得道之常,則乃至于不窮極也。”光到“虛無”之境界還不行,得到了“窮極虛無”之境,才得了“道之常”。得了道之常,“則乃至于無窮極也”。然后處理事情都能達到“適然”;“適然”,即恰到好處,沒有過與不及。因“窮極虛無,得道之常”,“方能至于治理無窮極事物之適然”。到這時候就不窮極了,能夠治理不窮極之事,什么事都給你對付了,什么都對付得恰到好處,沒有過與不及;像一面鏡子,誰來照誰。(此有二境,老師具存之,細味之,有深意。)

沒身不怠。

【王弼注】無之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用之于心,則虎兕無所投其齒角,兵戈無所容其鋒刃,何危殆之有乎?

“沒身不殆”,一直到死都沒有什么危殆,都沒有危難,何以能“沒身不殆”呢?因為我們到了“道乃久”的境界。因為什么到了“道乃久”的境界,就能“沒身不殆”呢?因為我們前面已經說過,我們若果能到“窮極虛無”,得“道之常”了,然后處理一切事務都恰到好處,沒有“過與不及”。如此一來,什么都能對付;什么都能對付,那還有什么不妥當的嗎?這種人可以說他就是上帝,上帝就是他,那死八輩子也沒什么不妥當的,豈止死一次呢?那當然沒有危殆。

由此章觀之,老子和儒家相通之處極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考县| 乐业县| 尉犁县| 肇东市| 马龙县| 雷州市| 延庆县| 宿迁市| 西和县| 介休市| 永定县| 平邑县| 洞口县| 九寨沟县| 溧阳市| 漳州市| 西林县| 桂东县| 米脂县| 洛扎县| 滦平县| 延寿县| 铜鼓县| 平舆县| 敦煌市| 康乐县| 巴南区| 潜山县| 海伦市| 高阳县| 广平县| 兴国县| 克什克腾旗| 鄱阳县| 出国| 浪卡子县| 桐梓县| 大丰市| 保亭| 南木林县| 高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