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三年,我先后在暨南大舉教了九年書,其間多可喜亦可悲,該說的也真太多了。那年,一位暨大舊同學汪竹一從臺灣到香港來,同學會聚餐了一次,汪君席上說到了“暨南精神”;我聽了老半天,也不知道他究竟說了什么。他是在暨大畢業的,但他在暨南所讀的書,一定不會有多少。到了二年級,就以學生會代表的地位參加了汪精衛改組派的政治活動;其后,他總是在南京的日子為多,大學的功課只能算是遙領了。當時的校長鄭...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從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三年,我先后在暨南大舉教了九年書,其間多可喜亦可悲,該說的也真太多了。那年,一位暨大舊同學汪竹一從臺灣到香港來,同學會聚餐了一次,汪君席上說到了“暨南精神”;我聽了老半天,也不知道他究竟說了什么。他是在暨大畢業的,但他在暨南所讀的書,一定不會有多少。到了二年級,就以學生會代表的地位參加了汪精衛改組派的政治活動;其后,他總是在南京的日子為多,大學的功課只能算是遙領了。當時的校長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