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跪安不值錢

老師在2011年3月20日,以106歲高齡作別人間,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孫中興師兄為文追悼,道出了毓門弟子共有的遺憾與感傷:“對我來說,太老師(孫教授的國中老師陳中庸也是黌舍弟子,孫教授后來也入黌舍,尊稱毓老師為‘太老師’)一直是神秘的,像萬仞宮墻,讓我難窺全貌。老師的姓名和生日,我一直沒弄清楚,他過往的經驗,也是到他逝世后才在網絡上看到相關的記載。過去,我怯于請教和請問的,現在沒有機會知道了。”

不只孫師兄怯于請教和請問老師的名字和生日,幾乎多數黌舍弟子都不知道老師的名字和生日。

清朝在1911年夏歷(老師說,中國年歷源自堯帝,《尚書》有“蠻夷猾夏”之語,“夏”是中國之稱,《詩經》因而叫“夏聲”,中國年歷也應該叫“夏歷”)十二月二十五日,由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懿旨,中華民國并于公元1912年陽歷元旦開國。老師就清朝王爺之位而言,陽歷年元旦是亡國日,夏歷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又在春節前夕,清朝皇族從此不過年,老師曾半開玩笑說,中山先生不厚道,不讓過年。老師生日在公元1906年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隔天,陽歷年的10月27日。

老師在1947年,由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安排來臺灣,“毓老”這個尊稱,并非老師初來臺灣的名號。老師在清朝皇族祖宗出生的龍興之地興京(今新賓縣),辦過“新民農校”,免費收窮人學生。老師初到臺灣,住在草山(今陽明山)沒多久,因緣際會到臺東農校當了教導主任。

貴為王爺的老師初到臺東農校,獨自一人,心情郁悶,并未立即入境隨俗,仍穿長袍(滿人的長袍是常服,赴宴或開會才披馬褂),農校師生一見老師服飾不同,氣宇又非凡,探得老師是禮親王裔孫,尊稱老師“王爺”。

老師覺得他個人被移管到臺灣,清朝也已亡國,再稱呼“王爺”不妥。有人見老師署名“毓鋆”,改稱“毓老師”,后來干脆尊稱“毓老”了。老師那時才四十多歲,還不老。

因為“毓老”稱呼習慣了,多數人會以為老師姓“毓”。

“毓”是清朝皇族貴胄的輩分。漢族文化常用伯(孟)、仲、叔、季來分別季節、出生排序;清朝皇帝康熙、乾隆讀了不少中國書,并從漢字中找出最尊貴的十三個字,作為他們這一支系的皇族輩次,依序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恒、啟、燾、闿、增。

“毓”這個字少用,《周禮·地官大司徒》中有“以毓草木”,“毓”通“育”。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輩次是“溥”字,老師名“毓鋆”,身為弟子的我們,很自然地認為老師名字中的“毓”字,是接順著“溥”字而來。但徐泓師兄卻指出,禮王府的輩次排序,非依康乾二帝所選擇的胤、弘、永、綿等的排次。老師的“毓”字乃溥儀所賜。

老師是“愛新覺羅”的子孫,老師的姓即為“愛新覺羅”;“愛新覺羅”是滿文的直譯,“愛新”意譯是“金”,“覺羅”意譯是“族”。溥儀滿族全名是“愛新覺羅·溥儀”,老師全名是“愛新覺羅·毓鋆”。

不過,清王朝入關后,為了統治人口多過滿人數十倍的漢人,要求滿人入境隨俗,也要自行取個漢姓。像端親王載漪的孫女漢名是“羅毓鳳”,“羅”字取自“愛新覺羅”。許多滿人為示不忘本,自認是后金子孫,漢姓“金”。老師認為既然要取漢姓,漢人武功以漢唐為盛,漢高祖姓“劉”,老師的漢姓就用“劉”字,但老師漢姓名字,似乎未曾透露過。

老師曾在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系當過系主任,校刊登載老師之名是“劉毓鋆”,老師早期的洋博士弟子尊稱老師為“劉先生”,后期弟子也尊稱老師為“毓老”。

“鋆”念“云”。上“均”,下“金”,多數人就念“均”,有一個師弟聽我念“云”,糾正我要念“均”,我跟他說明:“我在老師跟前念‘均’,老師糾正念‘云’。”

“鋆”字更是少見,《玉篇》、《五音集韻》中“鋆”即“金”,老師解釋即“美金”(美好的金子)。清文宗時就有狀元叫章鋆。

老師曾向我說,“毓鋆”是御賜嘉名。我原以為,皇族貴胄子孫出生,皇帝就會賜名。老師合了生辰八字,缺金,當時的光緒皇帝賜個“鋆”字。

但白培霖師兄卻記得老師說:“毓鋆”是在偽滿洲國取的。當時溥儀為了要每一個滿人都記得是后金的后人,所有人都取新名字,里面都有金。由此可知溥儀賜老師之名不是一個“鋆”字,而是“毓鋆”兩字。

老師的阿瑪則給老師命名“金成”,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阿瑪望子成龍,希望老師成就后金的盛世大業。老師說:“金成”是父命之名。

“金成”既然是父命之名,“金”就非姓,有些人因為滿族人漢姓“金”的不少,就以為老師漢姓是“金”。臥龍街的“天德黌舍”掛有“金寓”門牌,并非老師姓金,而是事有湊巧,該屋主人是當時陽明山管理局金仲原局長的寓所,租借給老師。

事有湊巧的還不只一樁,老師曾告訴我,他的漢姓是“劉”,我不敢請教老師的漢名。老師的公奠禮上,我看到馬英九的褒揚令,褒揚令開始文字是“當代經學家劉柱林,本名愛新覺羅·毓鋆”。

我初看,以為老師早年的漢姓是劉,名字是“柱林”,其實這也是湊巧。“劉柱林”是內地一個人的名字,這人救了老師一命,剛好也姓劉,老師為報答劉柱林的救命之恩,在臺灣戶政事務所登記的姓名,就用“劉柱林”。我知道“劉柱林”這個名字,也是在老師作古后才知道的。

中國人不只有姓有名,還有字有號。

孔子名丘字仲尼,當時可能不流行號。長輩對下輩稱呼和自稱用名,平輩或下輩對上稱呼用字。

成年時,老師也給自己取了字“安仁”,取自《論語·里仁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初到臺灣,老師自號“安仁居士”,但一般人似乎稱呼不慣。國民黨撤退到臺灣時,來臺人士依身份、年齡大小,盛行用“公”、“老”尊稱對方,我遇見名畫家楚戈時,他才四十多歲,大家都叫他“袁公”。五十多歲的黎明工專老師潘壽康認識我時,我還不到三十歲,他叫我“許公”。老師是王爺,后來又蓄了漂亮的長胡,尊稱“毓老”,順口自然。

“毓老”是外人的尊稱,老師自號“安仁居士”,老師有兩枚常用印章,一是有乾坤畫和龍虎圖形的“乾坤龍虎”章,另一枚是“安仁居士”章。

老師七十一歲,遵母命“刊經籍廣圣學興治藝”,恭上太師母九十一歲千秋,印行《易經來注圖解》,用的字號是“仁匃遁者”,“匃”通“丐”。八十歲將來氏易重印,定為《新校慈恩本周易集注》,跪上慈親百壽千秋,老師的自號是“明不息者”。

古時父母在,不能言“叟”及“翁”,所以老師自號用“者”,父母不在了,老師才將“仁匃遁者”改易“仁匃遁叟”,“明不息者”改易“明不息翁”。

老師恭繪觀音大士圖,自號“天德侍者”;老師九十三歲,在滿族龍興地新賓縣皇寺“地藏寺”的題字是“奉元老人”。“天德”、“奉元”是我們毓門弟子讀經的私塾書院名。

老師的每一自號都蘊含深義,非熟讀中國經典,不能了悟,像“明不息翁”取義自《易經》明夷卦(ざ)“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象》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箕子不臣周,老師以箕子之貞自況;“仁丐遁叟”是為仁而丐,“丐”原字作“匃”,有求之意,這個境界如同“仁者安仁”的安仁境界,有求仁得仁之意,而“遁”字是《易經》之卦名,卦的象辭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老師以禮律身,守己甚嚴,無可議之隙,凜然不可犯,不惡聲厲色待小人,小人自遠。

老師的自號有哲理在,外間罕用此稱號,“毓老”兩字說來平順親切,以至于五六十年來,胡適、于斌、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甚至孔老夫子裔孫孔德成院長都稱呼“毓老”,而不少同門也異口同聲“毓老”,這個尊稱其實是不合弟子身份的,應該尊稱“毓老師”才合宜。

我的一些同門師兄為表尊崇,行文偶爾會用“夫子”或“子毓子”的尊稱。

老師與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同年生。溥儀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老師于重陽節后一天(夏歷九月十日,陽歷10月27日),誕生于今北京西皇城根南街西側的禮王府。蔡元培所辦的私人學校華北學院即租禮王府下院。

禮王府有個大花園,和圓明園都在海淀區。禮親王四世孫福彭任職軍機大臣,禮王府花園最早成園應在康熙年間。

曹雪芹曾祖母孫氏即康熙嫫嫫(奶娘,全稱是“嫫嫫額涅”)之一,所以曹雪芹祖父曹寅為康熙的“奶兄弟”。

福彭與曹雪芹為親表兄弟,曹家被抄家,曹雪芹曾住于禮王府,所以禮親王花園也被寫進《紅樓夢》,成大觀園原型。

民國以后,禮王府花園抵售給同仁堂樂家,更名為樂家花園,禮王府曾做孫連仲華北行轅、傅作義的司令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歸八一中學,曾是民政部的辦公室。

“樂”(樂)字中間有“白”字,目前的“白家大宅門食府”,占用樂家花園最好部分,“樂家宴食府”(原名樂家怡園),租的是樂家花園偏房套院。

據了解,“白家大宅門食府”興建時,拆了一些夾壁,發現許多珠寶金銀,樂家平白賺了一座大花園。

溥儀在三歲進入紫禁城即帝位,年號“宣統”,六歲進入“毓慶宮”就學;毓慶宮在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日精門內,齋宮之東,南為敦本殿。毓慶宮和齋宮為明代神霄、宏孝二殿所改,毓慶宮后來代上書房,成為同治、光緒兩朝皇子讀書之所,皇子一至六歲開始上學,老師進入毓慶宮當了溥儀的伴讀。

清朝皇帝,因年幼坐上“真龍天子”寶座的是六歲的順治帝福臨,由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溥儀接帝位才三歲,由他的阿瑪醇親王載灃攝政。

天子是否賢能,關系朝代的興衰、兆民的福祉,天子的啟蒙、培育是國家大事。帝王師的選擇禮聘自然集眾臣智慧嚴選。

曾有一部轟動一時的電影《末代皇帝》,拍攝的是大清最后皇帝溥儀的生平故事。這部榮獲奧斯卡多項獎項的劇情片電影,由尊龍飾演溥儀,劇中的帝王師由曾主演過《阿拉伯的勞倫斯》而獲得奧斯卡影帝殊榮的彼得奧圖飾演。

《末代皇帝》劇情張力十足,觀眾很容易入戲,并因而認定溥儀的天子教席就是莊士敦。

莊士敦的確是溥儀皇帝的老師,1919年入宮,他所教授的是英文和西學,溥儀向莊士敦拜師已是十三歲,也就是溥儀已在毓慶宮讀了七年的中國傳統典籍四書五經。

老師說,莊士敦喜歡吃御膳房的點心。有一天,邀請老師一起用西餐,餐桌上的馬鈴薯,老師未曾見過,太師母問午餐吃了什么,老師說“土豆”,太師母詫異道:“土豆?土豆不是喂豬的嗎?”

莊士敦在1900年起,就當了當時香港總督的秘書,也當過英國在威海衛租界的行政長官。莊士敦游歷了中國四大名山,對中國經史子集及佛經都下過工夫,甚至還鉆研過唐宋詩詞,說一口好中國話。

莊士敦通過李鴻章三子李經邁,以及曾任清廷太保、后來當了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推薦,成為溥儀西學教席。溥儀在十七歲結婚,結束了毓慶宮的讀書日子,莊士敦被派去管理頤和園,溥儀在1924年被馮玉祥逼迫離開皇宮,莊士敦也回到英國。溥儀在天津、長春時,莊士敦雖然也曾專程探訪,但只是做客性質,反觀溥儀在毓慶宮的國學天子教席,不只深深影響溥儀,有的還一路相隨,襄助溥儀“復辟”。

溥儀的啟蒙,由太傅陳寶琛負責。陳寶琛二十歲點了翰林,三十歲當了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被稱為“福建才子”;首選入宮的首批天子教席共三人,另外二人是中過狀元,當過大學士,寫了一手極好館閣體楷書字的陸潤庠,以及中過滿漢雙榜進士,負責教導滿文的伊克坦。

隨著溥儀年歲的增長,陸潤庠死后,帝師后來又多了頗有文名的徐坊、少年就入了翰林的朱益藩以及辭章家梁鼎芬,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前一兩年,又延請了鄭孝胥、羅振玉、王國維等望眾士林的學者。

這些帝王師,自然是毓老師的啟蒙恩師,也是“天德黌舍”門下弟子的太老師。

清朝早期皇子都在上書房讀書,宮中制度極嚴,每日寅時(早上三至五時)起床,卯時(五至七時)授課,其實是三時起床,五時授課;大年三十照常上學,但提早于辰正(八時)下書房。皇子六七歲入學即習武。

毓慶宮讀書,不是單為溥儀而設,只因溥儀入毓慶宮讀書,已經當了皇帝,所以溥儀成為“正讀”,老師和其他皇子則為“伴讀”。

毓慶宮伴讀從每天早上八時至正午十二時。老師和其他伴讀皇子每日寅時起來,先自行溫書,溥儀在辰正才進入毓慶宮。

太傅見皇帝,不必跪安,挺直身子對視,就完成君臣相見之禮。伴讀的皇子仍要跪安,口說“皇上吉祥”。

陳寶琛太傅性情和易,為人處事圓融,富于忍耐性,句句肺腑之言,老師認為陳太傅是清流派的領袖。

溥儀童幼頑性很重,不聽勸,陳太傅無可奈何,常皺眉頭說“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意思是做皇上的不自重就沒有威儀,溥儀讀了《論語》這句話后,很快活用,每逢太傅說這句話,他就接了下句話“學則不固”。

陳太傅最令溥儀和老師不解的是不愿意洗澡。

科技未昌盛的年代,用水不易,要找水源,還要打水、挑水。一般人家,每個月分上浣日(上旬)、中浣日、下浣日各洗一次澡,每月共洗三次澡,有皮膚病的陳寶琛卻認為人生一世只要洗三次澡,生下來洗一次,結婚洗一洗,死后沐尸一次。(老師還說,古人無牙刷之前,飯后男用酒潄口,女用香料,小孩以黑布擦口,傳言黑色能消小孩之毒。)

陳寶琛有一得意門生佟濟煦,當著皇帝的面,曾委婉勸陳太傅:“老師,常常洗澡比較好,老師患有皮膚病,能常常洗個澡,一定很快就好。”

陳太傅涵養功夫確是了得,嚴肅反問道:“你說的這番話,有些道理,不過老朽余年雖未經常洗澡,卻也健飯如恒,可是你呢,卻不斷地洗澡,為什么還不免于時常鬧病呢?”

北方天冷干燥,容易發癢、生皮膚病,就用如意搔癢。如意在古時功用可大,不只有止癢之能,后輩跪安,就用如意的頭輕點后輩的頭,祝他“如意”。

如意功能發揮最大者就是挑選皇后。

光緒在新婚前,由慈禧太后從無數對象中,給選出幾個人來,然后再讓光緒自己挑選。候選對象一個個站在光緒面前,光緒手拿一柄如意,看中了誰,便把如意遞到她的手中,手持皇帝所賜如意的人就成了皇后,皇后就得了“如意郎君”。

天子教席對付任性的溥儀有時并不如意,但不敢面責天子,只好訓伴讀,讓溥儀有愧。老師代溥儀受氣,心有不平,難免有時跟溥儀吵架,甚至不管真龍天子貴不可言,竟然沒有伴君如伴虎的感覺,有時還和溥儀動起小手腳。

天子讀書,依例總有一個太監侍立一旁,太監就會在老師還未回禮王府前,趕去向太師母打小報告討賞,說是小王爺欺負萬歲爺,太師母一頓訓誨,在祖宗前罰跪思過,在所難免。

老師出生雖比溥儀遲九個月,但比溥儀身體強健,在幾個陪讀皇子中,老師常領頭氣哭溥儀。陳太傅每逢溥儀掉淚,就命老師向溥儀“跪安”,老師一聽,二話不說,就撲通跪倒,向溥儀請安,直說:“皇上吉祥!”

老師的跪安其實不是認錯,老師常被罰跪祖宗,在太師母面前朗讀經文,也是跪讀,老師笑說:“跪安就跪安吧!反正跪安不值錢嘛!”

陸潤庠是蘇州人,1841年生,同治年間狀元,擅寫一手極好的館閣體。館閣體是流行張掛于樓館閣屋及科舉試場文字的書體,這一書體特點是字形勻正、墨色烏亮。明成祖命令沈度書詔令文正圓潤,成為標準的官體。清代益加工整,程式甚嚴。

陸潤庠青壯年得意風流,與同是同治狀元的洪鈞結為兒女親家。洪鈞號文卿,陸潤庠在蘇州城上下塘,看中一個年約十四歲的畫舫青倌(陪客不賣身的妓女叫青倌,陪客又賣身的叫紅倌),名叫趙彩云,陸潤庠竟然幫洪文卿牽了紅線,趙彩云成了大她三十三歲的洪文卿的妾,八抬大轎迎進洪家大門的“狀元夫人”。

洪文卿納趙彩云為妾后的隔年,奉光緒令出使俄、德、奧、荷四國,成為欽差大臣。元配洪夫人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舊時大戶人家,不愿隨夫婿拋頭露面,由趙彩云陪同洪文卿就任,趙彩云艷驚西方貴族社會,成為來往友邦貴族口中的“東方第一美人”。

柯興所作《賽金花傳》記載,趙彩云的西方貴族友人,其中之一就是幫助德皇威廉二世趕下俾斯麥首相的權臣德意志陸軍參謀長瓦德西。(賽金花自傳云,在德國她根本不認識瓦德西。)

洪文卿在1893年過世,才二十一歲的趙彩云就守了寡。十分不幸的是,洪家在洪文卿死后,決定將趙彩云趕出去,陸潤庠不但沒施援手,反而附和洪家決定,趙彩云被迫重操舊業,在上海成為第一名妓。陸潤庠認為趙彩云艷幟高張,有損洪文卿顏面,設法逼走趙彩云。趙彩云只好北上天津謀生,在天津租了一家名為“金花班”的舊妓館,趙彩云自勉要賽過原本的金花班妓館,故而改牌“賽金花”。

賽金花為人頗有義膽俠情,與盧玉舫結為換帖拜把,時人稱盧玉舫為盧大爺,賽金花為賽二爺,老師因此叫賽金花為賽二爺。

《賽金花傳》記載,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瓦德西成為聯軍統帥,兩人重逢。由于瓦德西十分敬重賽金花,賽金花為中國講了不少好話,勸說瓦德西約束軍隊,救了不少中國人。陸潤庠在八國聯軍時被捉去掃大街抬死尸,也懇求過賽金花相助,放過陸潤庠。賽二爺當時壓倒南朝金粉,賽過北地胭脂,她斡旋議和,促成談判,譽滿九城,但八國聯軍過后,中國起了翻天覆地大變革,賽金花竟然躲不過算計,一個妓女的死竟然推說是為賽金花逼死,三十一歲的賽金花下了大獄。后因慈禧太后的關心,賽金花才給釋放了。

陸潤庠在1910年任東閣學士,辛亥革命后,成為溥儀的師傅,授太保。

影響賽金花一生的陸潤庠成為帝師,對頑性甚重的小皇帝溥儀一點輒也沒有。有一天,平素謹守君臣分際的陸潤庠,見溥儀淘氣不受教,突然發出晴天霹靂吼聲,大喝道:“不許動!”

溥儀貴為天子,平常再怎么胡鬧,臣仆都只能低聲下氣忍受。溥儀哪想到陸潤庠居然喝令他不許動,他呆愣半晌,乖乖坐好,按部就班習字讀書。老師笑說:“皇帝再高貴也是人,有時也會欺善怕惡。”

陸潤庠在1915年過世,年七十四歲,在毓慶宮當帝師只有三四年。陸潤庠死后,又請了徐坊、朱益藩和梁鼎芬三人。

溥儀欺善,有時會作弄老師。文名甚盛的徐坊眉毛很長,溥儀常夸獎說:“老師的眉毛長得真好哇!”徐坊聽皇帝稱贊,不免眉飛色舞起來。

有一天,溥儀計上心頭,有意開老師一個小玩笑,一面夸說,一面手摸老師長眉,出其不意將其中最長一根眉毛給拔了下來。

溥儀純屬好玩,不料徐坊不久就死了。太監就嚼舌說:“徐老師的壽眉被萬歲爺拔掉,怎能不死呢!”

成為天子教席的帝師后來又陸續增加不少。其中較有名的是鄭孝胥、羅振玉、王國維、康有為、柯紹忞、葉玉麟等人。

《新元史》撰著者柯紹忞,在民國成立后,就成為溥儀侍講。經陳寶琛引薦入宮成為帝師的羅振玉、王國維、鄭孝胥,時間大約在1923年至1924年。溥儀在1924年被趕出紫禁城,所以羅振玉、王國維、鄭孝胥三人為溥儀和老師等伴讀在毓慶宮講書,為期時間只有極短的一兩年,多數時間在天津張園。鄭孝胥女婿葉玉麟和康有為太老師只在張園為溥儀和老師等伴讀講書。

老師評論所有太老師中,鄭孝胥最嚴厲。教授《通鑒》的鄭孝胥書法非常有名,徐志摩、林語堂、曹聚仁等弟子,都能弘揚鄭派書風,鄭孝胥還是《辭源》最早編寫人。

鄭孝胥早起,自號“夜起庵叟”,書齋名“夜起庵”。在天津時,鄭孝胥要伴讀的皇子住在宰相府,早起遲了,太監會以熱毛巾包臉拉起來。

老師拜康有為為師,學的是“公羊春秋”。

公元1898年,光緒皇帝發布“明定國是詔”,宣布實行新政,變法圖強,重用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等人,參與變法維新。三個月內,康有為根據光緒授意,發布不少新政詔書。慈禧太后終而出面干預,史稱“戊戌政變”,光緒皇帝遭囚禁,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前后不過百日,史稱“百日維新”。

康有為逃往日本后,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后,康有為于1913年返回中國,主編《不忍》雜志,宣揚尊孔復辟,一直謀劃溥儀復位。1917年,康有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但沒幾天即在北洋政府總理段褀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老師曾畫南海先生(康有為字南海)講經圖。老師并未拜梁啟超為師,梁啟超和老師是師兄弟關系;百日維新當時叫“康譚變法”,而非“康梁變法”。

康太老師的書法自成一格,他寫給老師阿瑪的《詠豳軒》,老師為追悼亡父和追憶師恩,帶到臺灣,加框懸于課堂中。

不過,影響老師最大的是太老師王國維。

太老師王國維在十八歲曾留學日本,民國成立后,在北京清華大學國學院當導師。王國維以治文學及殷墟書契聞名于世,他寫的《人間詞話》、《宋元戲曲史》是大學文科的教本。清宮延請王國維入宮教讀,老師成為王國維弟子。

王國維主張復辟,恢復清廷,上課時慨然以匡復天下為己任,慷慨陳詞,溥儀和老師都不免動容。

1925年,清華大學國學院聘請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詞作者)為“四大導師”,王國維請示溥儀后就任,講授經、史、小學,并研究漢魏石經、古代西北地理及蒙古史料。

王國維特別指示老師旁聽。老師因而說,他是清華大學第一個旁聽生,他的學歷就只有“清華旁聽生”;梁啟超當時也在清華講《墨辯》,老師曾前往旁聽,有些學者如梁啟超弟子張其昀就稱老師是“同門”,老師笑說梁啟超是師兄。

1927年5月2日上午,傳來年僅五十一歲的王國維于頤和園昆明湖溺斃。

民國成立十余年,王國維仍一心眷念前清王朝,發猶結辮,都未剪除。國民革命軍北上,將入北京之際,王國維在此時自殺,多數人認為王國維憂心滿懷,以“經此事變,義無再辱”的忠節,自沉而死;同在清華國學院當任導師的陳寅恪,卻認為王國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是為“文化殉節”。

王國維死訊傳到老師耳里,當時情況不明,老師以為遭人暗算,悲憤莫名,腰插雙槍前往。

王國維尸體撈起時,發現內衣遺書。老師坐在頤和園除了惋惜傷痛,心里想著:“一個學富五車的人,臨到用事時卻沉湖了,留下了些什么?”“天天教別人救世的人,為何不能自救,這豈非矛盾?”

老師認為,恩師王國維的書寫得很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近現代最杰出的學者,在文史哲諸方面,都有劃時代的成就。后人都當成專門學問研究,但實學卻說不上,讀書著作與行事合則智,分則愚。“講道容易,行道難呵!”這使老師有了警惕,也有了志向。古書是死的,能用才能活,古書不能當死書讀,要當智慧書讀,以古人智慧來啟發自己智慧。

太老師王國維字靜安,又字伯隅,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生平著述六十二種,批校古籍逾二百種。梁啟超稱他為“學界重鎮”,郭沫若譽之為中國現代文化的“金字塔”,魯迅說:“要說國學,他才可以算作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太老師王國維之死,使老師更加體會太師母的教誨苦心。

老師先前給自己取了“安仁”的字,寫在紙上恭呈太師母,原以為太師母會美言幾句,太師母卻在“安仁”二字旁,另加二字“慰蒼”;“慰蒼”之意,慰問天下蒼生之謂也,為學若不能慰問蒼生,只是記誦自高,無益世道人心,學而何用呢?

綜觀老師拜師求學的過程,應該算是單純清楚:老師六歲進入毓慶宮成為溥儀伴讀,常將溥儀氣哭,太傅要老師跪安。但溥儀在偽滿洲國結束后,被押于撫順戰犯管理所,其撰寫的《我的前半生》,卻寫了伴讀“只有毓崇一人”,后來再加上親弟溥杰,所以有人懷疑老師可能沒有在毓慶宮伴讀,而是在天津張園伴讀。

盡信書不如無書,《我的前半生》是懺悔錄,溥儀在引言中說“我寫的這本書就是我前半生所走過的既骯臟又見不得人的一段丑惡經歷”,且形容自己是坐在“毀人爐”式的皇帝寶座上。溥儀筆下的老師大臣個個都是封建余孽,像寫太傅陳寶琛吹噓胡說,經常癡人說夢般發表那個自畫自贊式的“治國平天下”的杜撰思想。溥儀形容因“復國”有功,賜葬清太祖陵寢旁的鄭孝胥是偽滿洲國成立的罪魁禍首、漢奸總理,連老師認為書呆子的羅振玉,溥儀都用“臭名僅次于鄭的羅振玉”。

溥儀寫他的上半生其實腦筋是清楚的,像現在許多被告,常把自己的犯錯推到一些死人的身上,盡量遮掩一些仍存活的親朋好友,所以對伴讀強調“最初只有毓崇一個人伴我讀書,后來又加上了溥杰陪我讀漢文,我叔伯溥信陪我讀英文”。

小孩子讀書要有伴,雍正選皇子集中在上書房讀書,有時候一天不只看一回。同治后,皇子移到毓慶宮讀書,溥儀雖已成皇帝,也不可能像今日家教式的一對一,或一對二的教學。

老師說,他十三歲背完經書,太師母還斥他“別的皇子十二歲就背完,你為什么多花一年,沒出息”,就因為毓慶宮伴讀有幾人,老師自己就曾說,伴讀不止一人,而他常領了幾個皇子氣哭溥儀。“跪安不值錢”這個調皮搗蛋的說辭,大概也只有小時候在皇帝面前跪安的人才說得出。

老師于1979年在溫州街買房,客廳天花板上的浮雕,老師說是仿當年毓慶宮的模式。

老師傳奇又神秘的一生中,我對老師是否在毓慶宮伴讀的謎題,提出了個人的第一個看法。

常人認為,能當皇帝的伴讀,是祖上有德。老師的確祖上有德,澤及后代,先祖和碩禮烈親王代善兩度以禮讓國。

清朝太祖努爾哈赤未預留遺囑,沒有宣布繼承人選,只指示有實力繼承大位的八王一個共推原則,當時最具實力的就是老師的太祖代善。

努爾哈赤長子禇英英勇善戰,企圖心強烈,但性情孤傲,心胸狹隘,鋒芒畢露,容不得不同意見,報復心強,更容不得他嫉恨的人。努爾哈赤雖知禇英心術不正,處事不公,仍命令他代管政務,可惜禇英不能珍惜,陽奉陰違,威脅和自己關系不好的弟弟、大臣,揚言他繼承汗位后,將全部殺掉。努爾哈赤得悉真相,先是收回權力,令他閑住家中。禇英仍然不知悔改,詛咒父親、弟弟和大臣。努爾哈赤不得不逮捕監禁,并意識到禇英存在,他百年后,勢必危害整個后金政權,不得不下令將年方三十六歲的禇英處死。

禇英死后,次子代善居長。代善戰功彪炳,重大戰役如薩爾滸之戰、伐烏拉之戰、滅葉赫之戰、攻蒙古之戰、遼沈之戰,代善居功厥偉,被努爾哈赤封為最高一等的“和碩貝勒”,序稱“大貝勒”。

代善八個兒子中,其中四個兒子岳托、碩托、薩哈廉、瓦克達,都是聲名遠播的年輕驍將,再加禇英長子杜度已成名將,在父親橫死后投靠代善,代善依實力、年歲排序,都是大位的不二人選,兄弟也都無異議推舉他,但寬厚的代善卻認為八弟皇太極最適合。皇太極是四大貝勒的四貝勒。代善召集諸位貝勒,向皇太極出示勸進書,皇太極再三堅辭。由于代善堅決支持,皇太極才登極大典,后人尊為“清太宗”。

太宗崇德八年(1643年),在位十七年的皇太極去世,繼承大位的人選有三人,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代善又是繼承第一人選,可代善卻又提出年僅六歲的皇子福臨繼位建議,且以大貝勒、皇太極長兄身份,召集諸王、貝勒、貝子,共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

代善以禮讓國,中國從古以來,能以禮讓國的只有周文王的伯父吳太伯和商朝末年的伯夷叔齊,后代君王只見爭國,豈聞讓國?皇太極在公元1636年建國號曰“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福臨登基第一件事,即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和碩”是滿人崇高尊敬之詞)。

“和碩禮親王”的“禮”字得來何其不易,中國皇帝賜封親王,自古以來就只有一個禮親王。

不過,代善二度讓國,雖然被冊封為至高無上、天歷首戶的禮親王,但兒孫對父祖一而再讓國,尤其讓給年僅六歲的福臨,不免不服。

代善的次子碩托和三子潁親王薩哈廉之子阿達禮,也就是代善之孫,十分不滿稚子福臨為帝,陰謀擁立睿親王多爾袞為帝,由于二人有意發動政變的動作十分猖狂,代善見此禍將至,斷然舉發,結果代善所喜愛的次子碩托及妻和孫子阿達禮及其母,全以結黨助逆罪名伏誅。

努爾哈赤為了政權安定,不得不處死長子禇英,代善也為了穩定大清江山,二子碩托和孫子阿達禮都正法伏誅,代善可說付出了慘烈的代價,康熙帝稱贊代善“大義滅親,比烈周公”,追謚“烈”號,因而,代善爵位全名是“和碩禮烈親王”,老師曾說太祖代善的謚號“烈”,得之何其慘烈。老師上課時曾感嘆“看破世情驚破膽,萬般不與政事同”,因為祖先政治立場不同,親手殺死兒子、孫子,謚號才取作“烈”,這就是“世情”,“看破世情驚破膽,萬般不與政事同”即針對此事而發。

1986年的春節前,老師在臺北新店的“靜園”貼上的對聯是“天下眾生仁者壽,世間凡事禮為尊”,不僅緬懷先祖的禮讓傳家風范,也沐手薰香敬告天地,此生無負禮王府的行仁門風。

附記:

太老師王國維遺囑原件珍藏于北京國家圖書館,廣州博物館系借展,行文豎寫,共八行,是寫給三子王貞明的書信: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我死后,當草草棺殮,即行藁葬于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于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陳寅恪)、吳(吳宓)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茍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西县| 普安县| 五指山市| 扶沟县| 明光市| 都江堰市| 英吉沙县| 平潭县| 宽甸| 台中县| 塔河县| 攀枝花市| 巴楚县| 电白县| 宁乡县| 缙云县| 宜黄县| 抚顺县| 阳高县| 安康市| 阳朔县| 松溪县| 屯门区| 来宾市| 德兴市| 綦江县| 同仁县| 汕尾市| 宁晋县| 佛冈县| 彰化县| 沛县| 徐汇区| 莱芜市| 北京市| 甘南县| 宜宾县| 虹口区| 綦江县| 蓝山县| 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