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老子》導讀(1)

陳鼓應

“道”:萬物的本原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道家學派的開創者。老子與孔子同時代,年長孔子約二十歲,哲學上的老子和文化上的孔子,其關系亦師亦友。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創始人,《老子》一書為老聃自著,近年湖北荊門郭店出土并公布的竹簡《老子》——這件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實物證據的問世,有力駁斥了《老子》晚出的錯誤說法。

老子其人其書

老聃,世人尊稱為老子(約公元前五七○年至?),一如尊稱孔丘為孔子、墨翟為墨子(“子”為先生之義)。司馬遷說:“姓李氏,名耳?!边@是漢人的說法。根據高亨先生考證,春秋二百四十年間并無“李”姓,但有“老”姓?!袄稀薄ⅰ袄睢币灰糁D,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變為李。而“耳”、“聃”字義相近,故稱作耳??傊?,“老聃”被尊稱為“老子”在先秦典籍中屢見,毋庸置疑。

老子是陳國人,后陳被楚滅,故稱楚人?!俺嗫h厲鄉”,即后來的安徽亳州府,現在隸屬于河南省鹿邑縣。老子曾為周朝史官,《史記》稱他為“周守藏室之史”?!笆夭厥贰毕喈斢趪覉D書館館長。司馬遷說:“孔子之所嚴事者,于周則老子,……于楚,老萊子?!保ā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罚┛鬃臃謩e問學于老子與老萊子,都有著作傳世,著書篇目各不相同(“老子著書上下篇”,“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但梁啟超、馮友蘭等人出于粗心或有意扭曲,以至于把老子和老萊子混淆不清。

老子與孔子同時代,孔子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五五一年),老子生于公元前五七○年左右,比孔子年長二十歲上下?!妒酚洝酚涊d“孔子問禮于老子”之事,當屬史實。先秦典籍如《莊子》、《呂氏春秋》及《禮記·曾子問》等不同典籍都曾提及此事。

《呂氏春秋·當染》說“孔子學于老聃”。老子和孔子的關系亦師亦友,在多種文獻記載中值得我們留意的有這幾點:一、同源異流:老子與孔子同是殷周文化的繼承者與創新者。同源中的“異流”則是孔子為中國文化史上繼往開來的第一人,其“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神,更使他成為教育史上的“萬世師表”。老子則是中國哲學的開創者,他所構建的“道”論,不僅發先秦諸子所未發,更成為中國古典哲學的主干。二、文化與哲學的對話:文化的孔子與哲學的老子進行對話,二人談論的細節雖不得而知,但從各書記載中可以窺知孔子的問題屬于文化層面(“禮”);而老子的解答則總會從文化的議題引向哲學層面(“道”)。故孔、老間的對話就是屬于文化與哲學的對話。三、對話的開放心態:儒、道開創人首次的對話,彼此學術間的立場與觀點雖異,但對話的心態卻是真摯而開放的。這和后來孟子惡意攻擊楊、墨,以及宋明儒者為了維護道統而排斥佛學的狹隘心態相較,真有天壤之別。故老、孔之間的對話誠為思想史上令人神會的一個開端。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開山鼻祖,老聃自著的《老子》是先秦哲學中最早的一本哲學著作?!妒酚洝访鞔_記載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司馬遷這里所說老子著書的篇目、主旨和字數,都與通行本《老子》相吻合。一九九八年北京文物出版社印行《郭店楚墓竹簡》,首次公布了湖北荊門郭店出土的竹簡《老子》,這件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實物證據的問世,有力駁斥了《老子》晚出的錯誤說法。

陳楚文化圈是孕育老子思想的原鄉,中年以后他入朝任史官,長期沉浸在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帶。他精于思索宇宙的奧秘及人生的哲理,在孔子到周室拜訪他時,他已是當時學術界的泰斗。隨著他那精簡而深刻的著作流傳各地,我們從先秦典籍廣泛引用《老子》書中的重要概念與文句,可以證實它成書之早與影響之廣。如《論語?憲問》明確引用《老子·六十三章》“以德報怨”;其后,《墨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約十條;《管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多達三十一條;《莊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多達一百二十二條;《荀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十三條;《韓非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達七十二條;《呂氏春秋》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多達二十九條。由此可見,《老子》思想對道儒墨法各家各派影響的廣遠。

老子思想

林語堂在他的英文著作《老子的智慧》中說:“孔子的學說過于崇尚現實,太缺乏想象的意涵。”“孔子的哲學是維護傳統秩序的哲學,主要處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倫常關系,不但不令人激奮,反易磨損一個人對精神方面的渴求,以及幻想馳奔的本性。”這里隱約道出儒家是通過社會規范的建立來提高人的道德價值;道家是通過哲學精神的建立來提升人的心靈境界。林語堂又說:“儒道兩家的差別,在公元前一三六年,漢武帝獨尊儒術后,被明顯地劃分出來:官吏尊孔,作家與詩人則欣賞老莊。”這里指出漢以后,儒道分途:儒家在中國政治社會中成為顯文化及官方哲學,而道家則成為潛文化及民間哲學。

陳榮捷1在他的英文著作《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中說:“假如沒有《老子》這本書的話,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性格將會截然不同。假如不能真正領會這本小書里的玄妙哲思,我們就不能期望他可以理解中國的哲學、宗教、政治、藝術和醫藥?!彼€說:“在某些層面,道家進入生命之道更深更遠,所以雖然古代從諸子百家都各道其道,但道家卻得獨享其名?!?

進入老子的思想領域,讓我們先從他的“道”談起。

可道之“道”與不可道之“道”

“道”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國哲學的最高范疇。而第一位將道視為最高范疇的哲學家就是老子。《老子》第一章便指明“道”是天地萬物之始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是第一個將道提升至形而上地位的哲學家,他認為一切萬物皆由道所出,甚至連天地都由道而來。但是道一開始并非具有形而上意味,因此我們有必要先說明“道”的原義及轉化到形而上的道。

“道”這個象形文字就具有特殊的意涵。道從“首”從“走”,象征著人從四肢落地的動物群中抬起頭來,當人類昂首挺立開始活動,便在天地間創造出一部輝煌的歷史。所以在“道”的字源中,就隱含著行走的意象與創造的意義,所以老莊說“道行之而成”,又說道創生萬物(“道生之”)。

“道”的字義由行走、運行引申出秩序、方法、規準、法則等意涵。這些重要意涵,為老子之前的思想家及老子之后的戰國諸子所共同使用,并各自賦予特殊的內涵。自殷周以來,人們探索日月星辰等天象運行的規律,稱作“天道”;建立人類社會行為的規范,叫作“人道”。各家的關注雖有所不同,如孔子“罕言天道”而用心于“人道”;老子則不僅借“天道”而彰顯“人道”,而且進一步將“天道”與“人道”均統攝于其形上之道中。

老子是第一個提出形上之道的概念和理論的哲學家。老子之前的思想家都只思考“形而下”的存在問題,也就是只探討現實世界(亦稱現象界或經驗界)的問題。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都有名字,都可以命名的(所謂“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老子卻指出,除了“可以命名的”(“可道之道”)之外,還有超乎形象的“形而上”存在。這“形而上”的存在是現象界萬物之所由來——稱之為“道”。

人不是一個無頭無根的存在,老子的哲學正是要探究人之存在的源頭與根由,并試圖在紛紜的萬物中尋找其活動的法則及始源。當我們讀到前面引用的《老子》第一章文句時,就將人們的思考從常識世界中帶入另一個新天地。

《老子》一書不只提出萬物本原(“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的問題,還提出宇宙生成的問題(如四十二章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并提出宇宙變動歷程的問題(如四十章謂“反者道之動”,二十五章謂“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作為萬物本原和本根的“道”是無形、無限性的,因此老子簡稱它為“無”;它是實存而且萬物都由它以生,所以又稱之為“有”,《老子》第一章的“無”、“有”乃“異名同謂”的指稱形上道體的兩個面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城县| 济源市| 洛南县| 连南| 夏津县| 桂阳县| 巴中市| 防城港市| 武鸣县| 石棉县| 淮阳县| 乃东县| 乌审旗| 永善县| 申扎县| 佛山市| 胶南市| 双鸭山市| 繁昌县| 崇礼县| 河津市| 嘉义县| 日土县| 社旗县| 黄大仙区| 边坝县| 友谊县| 华亭县| 惠来县| 松桃| 大姚县| 石首市| 抚松县| 清涧县| 金山区| 织金县| 普宁市| 土默特左旗| 孟村| 容城县|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