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2章 51區和昆侖考證(5)

  • 上古第51區
  • 流浪的爆米花
  • 15223字
  • 2014-05-30 12:46:40

顧實先生謂“黑水即XJ葉爾羌河”(《穆傳講疏》六六頁)。葉爾羌河源出蔥嶺,與

顧先生所認為昆侖山脈或托古茲達坂無關,且河身太短,不稱四大水之實。顧先生又謂XJ

喀什噶爾河為洋水,西康境之怒江上游喀喇烏蘇河為青水,均見《穆傳講疏》六三頁至六六

頁。

黃河以外,洋、弱、赤、黑、各水與今日昆侖山脈亦均不能發生關系。古今學者,于此

四水,牽之、挽之、揉之、搓之,望其與昆侖山脈,打成一片,而顧此失彼,總不自然。赤

水之名,僅見野史,既難捉摸,只有付之不論。黑水、弱水名見經書,安敢不為探討,而迷

離恍惚,依然悶壺盧一個。故宋代毛晃廢然嘆曰:“史志及諸家言黑水弱水互有異同,率多

牴牾,姑撮其梗概,辨其誤而闕其疑,以俟博達君子而折衷焉”(《禹貢指南》卷二)。魏

源則直指弱水為荒誕(《釋昆侖》上),近人蒙文通先生亦歸黑水于神話(《古史甄

微》),是豈無故而然哉!夫竭二千數百年學者之聰明才力,不能解決此區區四水之問題,

言之可笑而亦可哀矣。使《山經》、《淮南》所言昆侖果在中國,四水果為中國之地理,又

烏得有此現象耶?

中國古人于昆侖四大水印象頗深而除借重潛流,勉強牽合之黃河外,其他三水之所在,

則苦于無法證實。乃為“四瀆”之說,以為慰情聊勝之計。《爾雅·釋水》:“江淮河濟為

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應劭《風俗通》:“江、淮、河、濟為四瀆,瀆,通也,

所以通中國垢濁。”淮水發源河南桐柏山,濟水發源河南王屋山,其長度比江河不及十分

一,濟水尤細微,與江河并稱四瀆,實為不稱。唐太宗即曾以為疑,問許敬宗曰:“濟甚細

而在四瀆,何哉?”對曰:“瀆之為言,獨也。不因余水,獨能赴海者也。濟水潛流而屢

絕,狀雖細微,其實尊也”(見《唐會要》)。是言亦甚矯強,今淮奪于運,濟奪于河,中

國四瀆僅存其二而已。

(B)印度阿耨達山之四河《長阿含經》:

“雪山頂上,有阿耨達池。縱廣五十由旬。其水清冷澄澈,無穢,七寶砌壘。其池底金

沙充滿,華如車輪,根如車轂。華根出汁,色白如乳,味甘如蜜。池東有恒伽河,從牛口

出,從五百河,入東南海。池南有新頭河,從師子口出,從五百河,入西南海。池西有縛叉

河,從馬口出,從五百河,入西北海。

池北斯佗河,從象口出,從五百河,入東北海。”

《釋氏西域記》(《水經注》卷一引):

“阿耨達大山,其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焉,即昆侖山……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

大水名幸頭河……”

《華嚴經音義》:

“香山頂上,有阿耨達池,四面各流出一河:東面私陀河,出金剛獅子口。南面恒伽

河,出銀象口。西面信度河,出金牛口。北面縛芻河,出琉璃馬口。”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

“贍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也(原注:唐言無熱惱,舊曰阿耨達池,訛)。在香

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余里,金、銀、琉、璃、頗胝、飾其峰焉。金沙彌漫,清波皎

鏡。大地菩薩,以愿力故,化為龍王,于中潛宅。出清冷水,給贍部洲。是以池東面銀牛

口,流出歿伽河(原注:舊曰恒河,又曰恒伽,訛也),繞池一匝,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

口,流出信度河(原注:舊曰辛頭河,訛),繞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馬口,流出

縛芻河(原注:舊曰博叉河,訛),繞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

河(原注:

舊曰私陀河,訛),繞池一匝,入東北海。或曰潛流地下,出積石山,即徙多河之流,

為中國河源。”

諸釋典所言四大水,有似出于想象。幸而其中有歿伽河,即恒河(GangesR.)

也。有辛頭河,即印度河(IndusR.)

也。但須覓得此二河之策源地,便知阿耨達山何在?而二河實出XZ阿里之岡底斯山,

故知岡底斯即阿耨達也。按喀喇昆侖山脈至XZ阿里境,與喜馬拉雅山脈相合,成岡底斯山

脈。其最高峰為僧格喀巴布山,次高峰為岡底斯山。岡底斯山者,非所謂“眾山水之根”,

亦非所謂“雪山”,乃由恒河原音Ganges而得名。岡底斯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旋又

分離,并行而東,其中為雅魯藏布江谷。岡底斯之東南有二大池,一曰拉葛池,一曰瑪那薩

羅沃池——《大清一統志》稱之為馬品木**池,今西人稱之為麥那薩落瓦湖(ManAa*

螅幔潁錚潁睿幔頡。蹋幔耄澹F涿搿洞筇莆饔蚣恰分⒛瞧糯鴝喑叵嘟粗泄慫

脛Ⅰ翊锍匾印S《妊爬踩吮揪酉猜砝派劍室源松轎ド劍撕ズI窕壩敕

鵓蘭按撕擼擋灰歡恪*

徐松《西域水道記》卷一,謂此山分為四干,東出者曰克喀巴布山,XZ語為“馬

口”。其水曰崖魯藏博楚,義猶“馬泉河”,即雅魯藏布江也。南出者曰部沁喀巴布山,藏

語曰“象口”。其水曰狼楚,義猶“象泉河”。西出者曰瑪布佳喀巴布山,藏語“孔雀

口”,其水曰麻楚。北出者曰僧格喀巴布山,藏語“獅子口”,其水曰拉楚,義猶云“獅泉

河”。

狼楚、麻楚、拉楚三河相會,始名岡噶江,即恒河也。會雅魯藏布江,東南注孟加拉灣

而入大海。拉楚河又西北流,會狼河那古河為印度河,西北入印度境,折而西南流入阿拉伯

海。徐說蓋根據《大清一統志》而又參以西域見聞而成之者。

筆者按:岡底斯諸泉與佛經所記同,特名目略異(魏源謂皆喇嘛所偽造,未免誣喇嘛太

甚。天下惟作偽之事最為容易,喇嘛果有心作偽,何不依據佛經以立四水之名?又何必留孔

雀之異?故筆者寧謂此四水之名實自來所有)。又四方之方向不同耳(然《大唐西域記》與

《長阿含經》、《華嚴經音義》,即相互牴牾)。察XZ地圖,諸水所出,并不如徐松所云

之整齊,若如佛經所云之東西南北四面各出一水,各繞池一匝,各從五百河,分注東西南北

四大海,則更無其事。印度人強實際之岡底斯,為其理想之蘇迷盧(其黃金、白銀、琉璃、

玻璃之四口,即影射蘇迷盧之四寶合成之四面),故描繪得異常熱鬧。吾人若信以為真,按

圖以索驥,則非上印度人之大當不可。

然則康泰《扶南傳》謂恒河有五大源,奈何?余于XZ地理不熟,殊不敢強為解釋,疑

康泰五大源之說,實指印度河彭甲伯(Pan-jab)一帶之五河,誤以下流為上源耳。

《梁書》五十五:“國臨大江,名新陶,源出昆侖,五江總名曰恒水。”新陶即辛頭,亦即

印度河。印度河上游分二支在中國人口中,稱東西恒河也。或曰歿伽即恒河,辛頭即印度

河,二大水,今聞命矣。其縛芻徙多二河,果即狼楚、拉楚諸河乎?

曰:此又不然。狼楚,拉楚乃河源耳,而縛芻、徙多則與恒河、印度河并列為四大水,

且其末流均注海者也。《大唐西域記》謂“徙多潛流地下,為中國河源”,則當系指塔里木

河而言。《西域記》又云:“大龍池……東面一大水東流,東北至疏勒國西界,而徙多合而

東。”此大水者指塔里木河之上源喀什噶爾河,漢疏勒國,唐時為法沙國、清為喀什噶爾。

其地正當此河流也。又云“西北(指大龍池之西北)一大流,與縛芻河合而西,至達摩諦

國。”達摩諦國為今蔥嶺西之什克南部地。魏源謂縛芻即《水經注》之媯水,即《元史》之

日者布河,亦作阿梅河,亦即南懷仁《坤輿圖》入咸海之阿書河。今則曰阿母河。阿母與阿

書,乃縛芻之音轉云云(見《釋昆侖》下)。近代中外地理學者,亦多作此說。

惟塔里木之下游黃河,雖云入海,而其上源喀什噶爾河源出蔥嶺。阿母河源更在蔥嶺以

西,與岡底斯皆全無干涉。阿母河末流入咸海,不過一大湖而已,非大海也。強此二河與岡

底斯發生關系,則非借重“潛流”、“重源”之學說不可。筆者固言此種學說,不但中國人

信仰,印度學者亦非常信仰。彼對黃河既屢作此論矣,今更請徵之《水經注》。《水經注》

卷二,言媯水與握羅跋諦水同注雷翥海。又引《釋氏西域記》:

握羅跋諦出出阿耨達山之北,西經各國,至安息注雷翥海。據魏源考證,媯水即阿母

河,握羅跋諦水即烏滸河,雷翥海則為里海。阿耨達(即岡底斯)在帕米爾高原以東,里海

則在帕米爾高原以西。今出阿耨達之媯水與握羅跋諦水能注于里海,則非利用潛流學說,如

何可通?魏源擁護此說,但尚以里海為非大海,而謂其竟注于地中海,言阿母河潴于咸海,

潛行地底而注里海,再由里海以西,潛行地底,重源再出,而為大乃河,長二千四百里,分

三道入墨的湖而達地中海(見《釋昆侖》下)。

總之,印度僅恒河與印度二河,真發源岡底斯。徙多縛芻,發源及入海,均須借重“潛

流”。(C)阿拉拉特之四河

今言及本題矣。舉世仙山,既皆出西亞阿拉拉特,則阿山固舉世仙山之祖也。惟此仙山

傳衍及他國,皆變為神話之境,且傳合之以本國河流(如印度阿耨達),探索殊為不易,幸

《舊約》伊甸,同產小亞細亞,四河皆有主名,而其中有兩大河尤為地理上真實名字,舉以

為證,問題便易解決。至伊甸故事在阿山前?抑在其后?《圣經》學者或可言,淺學如余,

安敢置喙?按《舊約·創世紀》第二章:“耶和華上帝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

造的人,安置在那里……

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里分為四道:第一道河名叫比遜(Piao

n),就是環繞哈腓拉(Havilah)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金子是好的。

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紅瑪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訓(Cihon),就是環繞古實(Ethio

pia法文譯本作Cousch)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結(Hiddeke法文譯本

作Tigre),流在亞述(Assyria)的東邊。第四道河,就是伯拉河(法文譯本

作L.Euphrate)。

以《山海經》、《淮南子》所言四大水,合之中國昆侖山脈及印度阿耨達,鑿柄齟齬,

百無是處。合之阿拉伯半島,則如斷符裂契之相投,泯然無復痕跡。謂余不信,請徵之希伯

來人伊甸之四河。中國昆侖印度阿耨達,希臘奧林匹司皆在國境西北,而伊甸獨東,是伊甸

在阿拉拉特叢山之第一鐵證。

蓋從建國于半島西部之希伯來人言之,阿拉拉特固在其東也。

上帝造亞當夏娃于伊甸,而阿美尼亞高原,相傳為人類之搖籃,挪亞方舟又擱于阿拉拉

特山頂。凡此種種,皆可證明阿拉拉特與伊甸之關系。

今且論伊甸四河之一即第三道河曰希底結者。所謂希底結(Hiddeke)本非希伯

來人語。但《創世紀》明言此河在亞述東邊,故《圣經》學者知此河即構成兩河流域最重要

之一條大河替格里斯(Tigris)也。此河長一千一百四十六哩,為亞洲大河之一,發

源于阿拉伯半島阿美尼亞大叢山,亦可謂出阿拉拉特之東北群山,引而東南流,經過尼尼微

等大城,一路溝渠無數,灌溉處皆為沃壤,東南入波斯灣而達阿拉伯海。

伊甸第四道伯拉河即幼發拉底斯河也。幼發拉底斯河,發源于阿美尼亞叢山,其源近阿

柴(Arze),近代則曰奧柴龍(Erzeroum),在阿拉拉特之西北。初為甚細之

泉源,流而向東,遇喀巴圖亞山(Coppadocia)阻其道,折而南流。會自阿拉拉

特山南部流來之大河曰阿剎尼亞斯(Arsanias)者,又納瑪納特河(Manner

t)遂成洪川。一路所入運河亦無數,最后與替格里斯相合而入波斯灣,以達阿拉伯海。河

長一千七百八十哩,比替格里斯尤長。

希臘人名此河曰佛拉特(Phrat),義猶云土地肥沃,產殖豐碩也。希伯來人則名

曰伯拉(Perath)(即《創世紀》第四道伯拉河),波斯人則稱之為幼佛拉透(Uf

ratu),或西里阿克(Syriac),或奧發拉特(Ephrat),或幼拉特(E

urat)。

我國古人,謂黃河之源為二,其源指羅布泊所注之塔里木河也。然塔里木河之源實四

(酈道元《水經注》謂為三源,已糾正其誤),故深滋后世疑議,然若知彼等所聞者實為西

亞幼河,則渙然釋矣。幼河確有二大源,一曰卡刺特(Karat),一曰慕刺特(Mur

et)。黃河并不出昆侖,而幼河則確出阿拉拉特之東北陬。《爾雅·釋水》謂河并一千七

百渠。黃河在戰國時,雖有溝渠,恐不如此之多,而幼河則運河縱橫如織。

《山海經》曰:“河水……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淮南·地形訓》:“河水出昆侖東北隅,貫渤海,入禹所導積石山。”可見此河出海以

后,始入積石,兩書之言,非常明白。但中國黃河則先入積石,后乃入渤海,與兩書之言正

相反。《山海經》亦有兩積石。《西山經》第二:“又西(軒轅丘西也,距西王母玉山七百

八十里)

三百里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海外北

經》第八:“博文國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鄧林在其東,二樹

木,一曰博文。禹所導積石之山在其東,河水所入。”二積石一在國中,河水冒以西流,一

在海外,為禹所導,河之所入。則二積石截然不同,于此可見。中國大小積石之辯,始于魏

王泰,然中國地理上,確有兩積石。《山海經》今多佚文,但初入中國時,疑有兩積石之明

文,故中國人受其暗示而仿置焉。西經所言軒轅丘西之積石,當是西亞之小積石山,距阿美

尼亞叢山不遠。北經所言河水所入之積石,當是西亞之大積石山。河水貫渤海,即阿拉伯

(Arab)海也。“渤”與rab蓋為甚切之對音矣。出此海外,即西而北,始入禹所導

積石山,則此積石山當在印度洋中。惜聶耳、博文、鄧林之所在,皆恍惚難明,不然,固不

難考得其處耳。

替格里斯與幼發拉底斯今日同流入波斯灣,再流入阿拉伯海,但古時兩河各有其入海之

道。

第一道河比遜,《創世紀》謂其環繞哈腓拉全境。《圣經》學者不知哈腓拉為何地,故

亦不知比遜究為何水?有以哈腓拉系在波斯灣以東者,有以系靠近里海西岸之地者。筆者則

以比遜河當是流入黑海之大水,在《山海經》、《淮南子》書中名之曰洋水,又曰黑水,又

曰敦薨之水。注入黑海有兩大河,一名吉瑞爾伊拉馬克(KigilIramak);一曰

薩卡耶(Sakarya),而吉瑞爾河較長,其發源亦較近阿拉拉特,以此河為黑水,比

薩河為合理。筆者尚有一證焉。前文曾言,中世紀時意大利天主教教士馬黎諾里游于印度,

聞地堂之說。所謂地堂即伊甸園,印度人謂伊甸園在錫蘭島之東名曰科倫白姆(其發音宛與

昆侖相近,已見本書《海外之昆侖》條),其間流出之水,其名與《創世紀》一一吻合。至

其言第二河(《創世紀》為第一河)曰肥遜(Phison),流經印度,環繞愛威拉克

(Eviloch)全境,抵契丹(中國之謂)境,河乃名喀蘭摩蘭(Caranora

n)義猶黑河也。馬氏肥遜原文Phison,與《創世紀》比遜原文Pison僅一字母

之差,印人名之為黑河,豈非《山經》、《淮南》之黑水(洋水)哉?然馬氏又謂此河流至

喀發(Caffa)對岸,沒于沙中,后乃再出,過塔納(Thann)而潴于巴庫海(S

eaofBacu)云云。巴庫海乃里海也,設黑河流抵契丹(中國)為黃河,又流至喀

發、塔納,而潴于里海,則黃河居然又由東向西回流矣,有是理乎?

或將曰此則是矣,《創世紀》所言黃金、珍珠、瑪瑙之事又如何?曰前文因曾舉《山

經》沃民之國有璇瑰、瑤碧、瑯珷、白丹、青丹、多金銀,產鳳卵。《隋書·西域傳》亦列

舉波斯以產真珠、頗黎、珊瑚、瑪瑙、水精、金銀、銅鐵并大鳥卵,蓋里海、黑海、地中海

一帶古時皆然。或古時黑海一帶所產更豐,故《創世紀》加以特舉。

《創世紀》第二道基訓河,究為地理上何水?則今日最淵博之《圣經》學者,亦莫能解

答矣。馬黎諾里游記,有一段關于此河之語。其言曰:“吉昂河(Gyon)環繞依梯俄皮

亞洲(Ethiopia即非洲),洲中居民皆為黑種……埃及國之尼羅河相傳與此水相

通,中隔阿拔斯梯(Abastry即今日阿比西尼亞)一帶之地云云(同上書)。按蘇彝

士運河未鑿通以前,非洲與阿拉伯半島,原自相連,然未聞半島西部有何大河流入非洲,環

繞非洲東岸之全部,并牽至阿比西尼亞,果如此,則此河非長萬里不可。且馬氏地堂四水全

同《創世紀》,又謂幼、替二河,構成兩河流域,曰“米索博達米亞”,并列舉尼尼微、巴

比倫各大城市,謂皆二河之所經,則其地固為阿拉伯半島矣。乃又謂地堂在印度錫蘭島東之

科倫白姆,距錫蘭不過四十里,水流之聲,錫蘭島居民聞之了了。竟不知此四水如何流法?

除非地堂真在月球中耳。印度接受基督教甚早,將伊甸園強移至錫蘭島東,馬氏又不仔細考

察,遂有此種荒謬可笑之記載。張星YR先生已痛駁之。故其所言基訓河流至非洲,似亦不

必重視。

但《舊約》“古實”本指非洲黑人國,前文已舉例以明,錯誤亦不始自馬氏。但“古

實”有兩解,一指非洲東岸,一指阿拉伯半島南部沿紅海邊之一帶。《舊約·民數記》(N

umAbers)第十二章第一節:“摩西娶了古實女子為妻,米利暗和亞倫,因他所娶者

古*蹬游蓿突侔!憊攀滌腫粑潘!讀型跫汀罰ǎ耍椋睿紓螅┑謔噠露

慕冢骸把鞘鐾醮影捅嚷住⒐潘⒀峭摺⒐硨臀鞣ㄍ摺⑶ㄡ閎死矗倉迷諶雎昀塹某且兀

嬉隕腥恕!薄妒ゾ費д呶劍捍酥攀滌牘潘甘蛋氳何髂蝦旌1咭還還

派海ǎ茫酰螅瑁幔睿欠侵摶病H绱耍頡洞詞蘭汀分島尤栽詘氳壕襯冢謔呂斫蝦

稀*

筆者主張《創世紀》第二道河基訓乃阿拉斯河(Araxes)也,亦發源于阿美尼亞

高原之北部叢山,其源有二,其一在阿拉拉特之西,繞過其前,其一在阿拉拉特山之北,東

流曲折而北,迎北來之庫拉(Kura)回而南趨,卒入里海。

或者又將問,然則《創世紀》古實問題奈何?曰此則不知,特謂為紅海邊古珊,亦未

必。或古時里海一帶多黑人耶?

《圣經》古實一語亦未必指非洲,前文已言。

《創世紀》四河順序系自北起,歷東南至西而止,即北——吉瑞爾河;東——阿拉斯

河;南——替格里斯河;西——幼發拉底斯河。

前引《山海經·西山經》第二,四河排列順序與《創世紀》正相反,乃反時鐘方向,乃

系從西算起,即西——河水;南——赤水;東——洋水(當是青水之誤);北——黑水。

《淮南·地形訓》四河順序同,即西——河水;南——赤水;東——弱水;北——洋

水。

余以前曾作一假設,謂《山經》弱水常與青水相連,洋水常與黑水相連,知弱與青為一

水,洋與黑亦系一水。弱、洋乃河本名,青、黑則河別號,乃注文之誤為本文者也。《淮

南·地形訓》帝之四神泉,敘述明白,而赤水之東曰弱水,斯足證矣。設以弱、洋為二水,

則昆侖有六水矣。安得曰“帝之四神泉”?

至環繞昆侖之弱水則指大瀛海。昆侖代表大地,弱水猶死水,言瀛海難濟。弱水三千亦

同,與此異。至前引《山經·海內西經》第十一,四河順序則自南算起,至東而止。即南—

—赤水;西——河水;北——黑水;東——青水。

四水排列之順序,無論順起算,逆起算,或從中間起算,青赤白黑之四色,必與東南西

北之四方相符,若謂其非同出一源,其誰能信?

以上《山經》、《淮南》所言皆為西亞地理上之水道,至于中國實際地理,夏商前蘇末

之一支遷來中國,以山東半島為根據地,雖將泰山當作世界大山,黃河當作幼河,而黃河自

大陸西部流來,其源極遠,決不能附會其策源于泰山,唯有姑置。印度恒河最大而長,久視

為圣河,無奈恒河源出XZ岡底斯至印度東面入海,地理形勢如此,無論如何不能強改,故

《華嚴經義》,《長阿含經》及《大唐西域記》皆直言其為東,其他三河所流之方向皆與我

國《山經》、《淮南》異。

印度亦有五色河說,想其顏色已不能代表方向矣。

至希臘地下之四河,回教天國之四河,均未言及如何流法,只有不論。

現請將四水顏色,再為一論,以顏色代表五行,亦西亞人首創,七星壇之色余已有介

紹。顏色又象征春夏秋冬四時,東南西北方向。今請再言四水之顏色。余于兩河流域地理不

熟,未知其河流顏色究竟如何,我國黃河作黃色,長江水色亦殊混濁,凡長大河流經歷之地

多,多夾泥沙雜質,固難求其瑩澈也。聞替格里斯、幼發拉底斯兩大河系作咖啡色,度其他

河流亦然。乃《山經》竟有青水、赤水、黑水之名。印度阿耨達山乃西亞阿拉拉山即世界大

山之翻版,宋陳善《捫虱新話》謂:“昆侖即須彌,亦即阿耨達,彼中又名之為雪山。

有四天下,東弗子伐,西瞿耶波,南閻浮提,北郁單越,雪山在中天竺國,正當南閻浮

提之中。山最高,頂有池,名阿耨達池。池中有水,號八功德水,分派而有青黃赤白之異

色,今黃河蓋其一派也。”陳氏喜覽佛書,其言必有所本。“黃”之一色,疑其涉黃河而

誤,佛經或為黑色。

昆侖傳至我國,四水亦隨之而來。凡昆侖所在處,赤水、黑水紛擾不已,已見前文。今

言半島水道,請按《創世紀》四河排列之順序更言之。

(1)黑水黑水為北方之水,以其地為幽都所在,而幽都之色本為黑。《海內經》第十

八:“北海之內,有山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鳥、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

尾。”又曰“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國,有赤脛之民。”《河圖始開圖》曰:

“昆侖山北地轉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萬里。”按北海,即黑海也。其位置在半

島北。

有數大河注入,其中以吉瑞爾河為長。當以吉河為代表。

(2)青水為東方之水。阿拉斯河注入半島東部之里海。

(3)赤水為南方之水。《創世紀》言明其在亞述之東,即替格里斯也。替河與幼發拉

底斯兩河古時各有其入海之道,前文已言。《山海經·西山經》言赤水注于汜天之水,《海

內西經》則言注于南海厭火東。《淮南·地形訓》則言赤水南注南海丹澤東。余曾在某外文

書上見替河所注之海有紅赤色字樣,則替河必為赤水矣。

(4)白水白水即幼發拉底斯河也。《創世紀》稱之為伯拉河,已見前。《淮南·地形

訓》:“疏圃之池是謂丹水,飲之不死。”王念孫云:“丹水本作白水,此后人妄改之

也……

《楚辭·離騷》‘朝吾濟于白水兮’,王注曰:‘《淮南》言白水出昆侖之原,飲之不

死。’”《文選·思玄賦》“斟白水以為漿”,李善即引王注。《太平御覽·地部》二十

四,亦云:

“《淮南子》曰‘白水出昆侖之原,飲之不死’,則舊本皆作白水明矣。”洪興祖引

《河圖》曰:“昆山出五色水,其白水入中國,名為河也。”洪氏注《九歌·河伯》章曰:

“授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河。’《山海經》云:‘昆侖山有青河、白河、赤河、黑

河,環其墟。其白水出其東北陬,屈而東南流,為中國河。’”今本《山海經》無“白

水”、“白河”字樣,宋時則尚有之,可見《山經》散佚之多。古人指河為誓,曰:

“有如白水!”黃河色本黃,今曰白水,則其指神話的河可見。

西亞幼河色如咖啡,亦曰白水,蓋白者西方之色也,實際河色,在所不拘。

余按埃及巴比倫神話“生命草”以外,均有“生命水”,飲之永生。印度人之“不死甘

露”,殆混合生命草及生命水而成者。《新約·啟示錄》(Revelation)第二十

二章“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上帝和羔羊的寶座流

出來。在河這邊和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

民。”疑此語與西亞河之傳說有關。希伯來人文化固受兩河流域之影響者也。

既曰“明亮如水晶”,則此水色白無疑。

余前固曾疑“潛流”、“重源”之說皆創自古西亞人。前人竟謂中國黃河源于黑海,斯

真奇事也(《山經》既為西亞地理書,則所言“河”者乃彼中圣河也,但古人竟誤為中國黃

河)。《山海經·西山經》第二:“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

岳宗之山,東望氵幼澤,河水之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北海經》第三:“又北三百二

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瓢,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于氵幼澤,出于昆侖

之東北隅,實惟河源。”《史記》、《漢書》皆言于闐大河入鹽澤,并言其西域之名為蒲昌

海,但未曾言鹽澤即《山海經》之氵幼澤。混二者而一之者,殆始自郭璞。璞注《西山經》

第二:此條文字有云:“河南出昆侖,潛行地下,至蔥嶺出于闐國,復分流歧出,合而東

流,注氵幼澤,已復潛行南出于積石山而為中國河也。氵幼澤,即蒲澤,一名蒲昌海,廣三

四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增減,去玉門關三百余里,即河之重源,所謂潛行也。”

郭注除加“氵幼澤即蒲澤,一名蒲昌海”二句外,其余皆襲自《漢書·西域傳》。故知

此注并無任何新資料,足資其根據,然則氵幼澤即蒲昌海,乃郭璞之臆說耳。彼輕輕一筆,

竟扭氵幼澤與鹽澤而一之。酈道元注《水經》,又采其說云“河水又東注于氵幼澤,即經所

謂蒲昌海也。”從此氵幼澤成為羅布泊之別名,至今言地理者,尚無不宗其說焉。

筆者謂氵幼澤即黑海也。中國古有黝字,孟子有北宮黝之名。《爾雅·釋器》:“黑謂

之黝。”《釋宮》:“地謂之黝”,注:

“黑飾地也”,疏:“以白飾墻謂之堊,以黑飾地謂之黝,《周禮·守祧職》云:其

祧,則祧守黝堊之是也”(阮刻《十三經注疏》)。《周禮·夏官·牧人》“附祀用黝

牲”,注:“讀若幽,黑也。陰祀祭地,北郊乃社稷也。”《說文》于黝字,亦云“微青黑

色”。氵幼字則最初見于《山海經》,郭璞注《西山經》第二,氵幼山之氵幼云“氵幼音氵

幼黑之黝。”余于是知我國古人本譯黑海為“黝海。”特《山海經》雖為兩河流域正式地理

書,而譯筆則異常拙劣,恐有牟利之商人,淺學之方士,參與譯事。

“氵幼”者乃譯書人所寫“黝”之別字耳,不然,則當時之簡筆字。《說文》于此字但

言“澤在昆侖之下,”至《唐韻》、《集韻》始注其音為“于糾切,音黝,水黑色也,”皆

后起之音義。

故知氵幼字不見他古書,乃《山海經》譯人所特創者。

古人謂黃河源于黑海,自幼發拉底斯變為西亞圣河后,殆亦謂其發源黑海。所以然者,

殆以生命水故。余按西亞神話女神易士塔兒情人旦繆子(Tammuz)遭不幸而死。易士

塔兒上窮碧落下黃泉,求所謂“生命水”(WaterofLife)者,以返其夫之魂。

聞此水在幽都(Nether),為女神亞蘭豆(AlAlatu)所主。乃下冥界以*蛑

搶級顧簦芫〈烊瑁鋼斂幻狻L羯襝纜硇尬胖е釤焐裎首鎘畝跡慚搶

級菇資克頭擰Q遣壞靡眩順讎裼詰賾蠱涔諉嶂槭我律眩侵平鴇ψ忠

隕胰紋潢闥ィ鵲╃炎傭鈐啤0<芭癜N鞅甲嘰蟮兀倨浞虬氯鎪怪

嘣椒玫賾氪舜礎*

意大利教士馬黎諾里旅印度而得錫蘭島東地堂之說,前文已屢言之矣。地堂,其黑河流

至契丹,即中國。《大唐西域記》亦言香山大仙池,分東南西北流出四大河,其北方流出之

徙多河,潛流地下出積石山,為中國河源。徙多河即黑河也。河源即我國黃河之源也(洪興

祖引《河圖》及所見《山海經》佚文白水入中國為河,恐中國人所改。彼等能知黃河代表之

色為白,已難得矣)。吉河流入黑海后,再東潛萬里而為中國黃河,凡我中國人聞此說后,

對于西亞之吉河安能不產生其極深之情感耶!

古兩河之人不但信河水能潛行地底,且信其能潛行海中,如河出渤海而后入禹所導積石

山,赤水則入南海而窮于汜天之山,黑水則窮于不姜之山(《大荒南經》第十五),青水則

窮于麗涂之山(同上)。度此類大山皆在大洋之中,距離各河出海口處不知其幾千里,而河

流海中,居然能保持原來狀況,一波不亂,而各歸其應歸之山。此種地理觀念,寧非奇異之

極?

吾意山脈與地脈觀念,亦肇自兩河。惜今《山海經》尚無可考爾。

回敬之天園亦伊甸之衍化也。《古蘭經》形容天園,輒有“諸河流在其下”之語。全經

屢見不一。則與“潛流”之說不能無關。又回教天園河流之數似亦為四。《古蘭經》卷二十

六第四十七章:“天園的情形……內有常久不濁的‘水河’,滋味不變的‘乳河’,在飲者

感覺味美的‘酒河’和清澈的‘蜜河’,他們在那里享受各項果實,并蒙其養主的饒恕。”

希臘奧林匹司山無河可以附會,遂將四水安置于冥界:一曰司蒂克斯(Styx),此

河為諸神所敬憚,凡起誓必用之,指河為誓之后,無論如何,不能翻悔。中國古人亦有指河

為誓之事,印度則指恒河,似為同一淵源。二曰Acheron,為“悲苦之河”(Riv

erofWoe),支流甚多。三曰Phlegethon,為“火河”。四曰Gocyt

us,為“哭河”(RiverofWailing)。

然則諸地之實際昆侖果皆僅有四支大水歟?我中國仿制之昆侖在西域者即有于闐南山、

巴顏喀喇、岡底斯,所有之水大小皆不止四數;印度有六大水(見前引《釋氏西域記》),

即昆侖正身所在之西亞大河亦不止四,強名之為四者,不過以代表東南西北之方向耳。兼地

理乃天然的,各種文化觀念乃人為的。人為與天然豈能完全合拍?只有勉強扭捏以言之而已

矣。四水發源未必皆出阿拉拉特,但彼中固有潛流學說為之解決,不必深究,而四大水果皆

入海則不誤。余堅主《山海經》乃西亞古地理書,不其可信哉?六昆侖與中國

我國自稱“中國”,蓋閉關時代,本部與四裔相對待之名詞。顧此語亦受兩河文化影

響。今日西亞楔形文字發現于地底者,尚不見自稱其國為“中國”之語。然觀乎昆侖號為地

中央,及冀州齊州之號為中國,吾知“中國”一詞亦來自西亞矣。今請觀《淮南·地形

訓》:

“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

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扶木在陽州,日之所罷。建木

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

《河圖·括地象》:

“地中央曰昆侖……”

“昆侖之墟下洞,含有赤縣之州,是為中則。”

“昆侖山為柱、氣上通天。昆侖者地之中也。”

“昆侖居地之中,其勢四下,名山大川,皆有氣相承接。”

“昆侖地之中也,其外有五色弱水,橫繞三千里,深十三尋。”

次則請究“冀州”、“齊州”。中國所謂九州者,自《禹貢》(宋王應麟《玉海》,古

帝如伏羲等亦有分州之說,當然不足取)。禹所分者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

雍九州。《爾雅·釋地》,則為冀、豫、媵、荊、揚、兗、徐、幽、營等九州。《周禮·夏

官·司馬》所分為揚、荊、豫、青、兗、雍、幽、冀、并等九州。此三書皆中國之經書,代

表正統文化者也,而其所記九州之名,便已不能一致。然此尚可推諉為夏商周三代制度有

異,故州名亦不同。至《淮南·地形訓》及緯書之九州,名目與經書亦有參差。《地形

訓》:

“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吉廾州曰并

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臺州曰肥土,正北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士,正東陽州曰申

土。”

《河圖·括地象》:

“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邛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吉廾州曰并土,正中冀州

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咸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信土。”

今但論冀州。《周禮·職方氏》“河內曰冀州”,孔安國曰:

“舜分冀州之城為幽州、并州。”孔穎達曰:“據職方氏,幽、并山川皆冀州之城,故

安國知之。”冀州為今河北、山西及河南黃河以北之地。《爾雅·釋地》“兩河之間為冀

州。”而中國古時冀州實在東河之西,西河之東,南河之北,三河以內,與《爾雅》不符。

毛晃解之曰:“案《禹貢》導河積石,自積石而下南河謂之西河,至于華陰,折而東,經底

柱山,又東徑孟津,東過洛水以北,皆東流,謂之南河。至于大懷山,折而北流,過降水,

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謂之東河。《爾雅》言兩河者,舉其二,

則三可知也”

(《禹貢指南》卷一)。

又有為望文生義之解者。《晉書·地理志》:“《春秋玄命苞》云:‘昂畢散為冀州。

亂則冀安,弱則冀強,荒則冀豐。’”

《釋名》:“冀州地有險易,帝王所都,亂則冀治,弱則冀強也。”

杜牧《罪言》,“《禹貢》九土,一曰冀州,程其水土,與河南等重十一二。以其恃強

不循理,冀其必破弱。雖已破弱,冀其復強大,因以為名。”此種繚繞曲折之解釋,乃吾國

文人慣技,實不足道。

吾人須知《淮南》與《括地象》所言者乃鄒衍之大九州也,觀其與東南神州對舉便可了

然。彼之冀州與《爾雅》、《禹貢》小九州之冀州本非一地,何能強合?《淮南》、《括地

象》皆有“正中為冀州”之語不容忽視。高誘注《淮南》此語云:“冀州,大也,四方之

主。”宋均注《括地象》此語云:

“冀州,昆侖之山也”(疑原語為“昆侖山之所在也”)。郭璞注《爾雅》“兩河之間

為冀州”,曰:“自東河至于西河。”諸人或為漢人,或為魏晉六朝人,彼時緯書及道術之

類,尚未盡滅,其語必有所本。郭璞所謂自東河至西河中間為冀,謂其非指東之替格里斯,

西之幼發拉底斯中間之米索博達米亞(Mesopotamia)而言,豈尚有他哉!

屈原《九歌·云中君》:“覽冀州兮有余,橫四海兮焉窮!”

楚懷王大祭諸神以祈勝秦,屈原為作祭歌。楚國之地,戰國時,當《禹貢》揚荊諸州,

不及冀州。今屈原舍眼下風光之荊揚,而使神遠覽河北之地,亦殊可怪。前人雖有種種曲

解,余皆不取。余以為云中君亦是西亞傳來之神,為屈原根據外來神話而創作。“冀州”一

語乃屈原無意留于歌中者,觀其與四海對舉成文,知歌中冀州,實指中國,乃西亞人所自命

之中國。

《淮南·覽冥訓》:“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

州。”高誘注“冀九州中,今謂四海之內”,不失為佳注。蓋古人言洪水之禍,遍及中國,

女媧所濟者,不應獨為區區河北之地,則此冀州者又實指全中國而言,特非吾曹之中國耳。

道家書除冀州指中國外,齊州所指亦然。《列子》書中,此例尤夥:

《黃帝第二》:“黃帝……游于華胥氏之國,在吉廾州之西,臺州之北,不知斯(張湛

注:離也)齊(張湛注:中也)國幾千萬里也。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周穆王第三》:“四海之齊,謂中央之國。”

《湯問第五》:“湯又問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猶齊州也。”(張湛注:齊,中

也。)

《楊朱第七》:“衛端木叔者,子貢之世也,籍其先貲,家累萬金,不治世故,放意所

好……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聽,目所欲視,口所欲嘗,雖殊方偏國,非齊土所產育者,無

不致之。猶藩墻之物也。”以四海與齊對舉,可見齊為中國。按端木叔為衛國人,不言衛土

而言齊土,又以齊土與殊方偏國對舉,可見乃指中國而言。

《爾雅·釋言》:“殷,齊,中也。”《釋地》“九夷、七戎、六蠻,謂之四海。距齊

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北戴斗極為空桐,東至日所出為太平,西至日所入為大蒙。太平之人

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四極。”以齊州為地理中心,而推論四海四

極,則此齊州者,果為何地耶?《爾雅疏》“齊州”二字,則曰“齊,中也。中州為齊州,

中州猶言中國也。”唐李賀《夢天》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此齊州則為

鄒衍之大九州矣。此乃唐人之誤,大九州不能總名齊州也。若謂為中國之小九州,則中國九

州本系連接之大陸地,安得為九點煙形?

觀《淮南·地形訓》言東南神州曰農土,《括地象》則謂為晨土,形近而訛而已。鄒衍

謂中國曰赤縣神州,則此農土者,必中國矣(全部),乃又以冀州為中國,其安可哉?

余謂“冀”、“齊”音近,當系一音之轉,且為西亞人指其建國地點而言者。所指當即

是兩河流域之美索博達米亞。

夫亞洲文化固以兩河流域為最古,當全世界尚在草昧未開之際,而蘇末文化已高,巴比

倫、亞述諸國繼起,其天文、歷法、詩歌、美術,已燦爛光華,尤盛極一時。且名王輩出,

武功亦極輝煌,屬地之廣,史家謂其幾遍全亞,其王每自稱為“萬王之王”(TheKin

gofKings),則其侈然自負其國中阿拉拉特山處大地之中;且自負其建國地兩河流

域為九州正中之一州,亦人情之常耳,易足為怪?

回教源于阿拉伯半島,其承繼之文化亦與兩河有關,故亦稱回教策源地之天方為大地之

正中。劉智《天方典禮擇要·原教》篇謂真宰“造人祖于天方,降圣賢于中極”,自為解

曰:“中極,天方之地也。天方處六合之極中,故命曰中極,乃圣賢叢會之地,人民首出之

鄉。”又自為考證云:“《天方輿地經》曰:地為圓體,如球,乃水土相合而成,其土之現

于水面而為地者蓋球面四分之一也。地之平面自東至西,分為三大土,東曰東土,在西曰西

土,東西之間,則中土也。又自東至西作一直線,距南北兩極等,為地經中線,自北極至南

極,作一橫線,距東西海岸等,為地緯中線,兩線相交為十字形,天方當其十字交處。西諺

曰:大地如磨盤,天方盤之臍也。其形四面皆下,因其地為天地之樞紐,故萬方引向焉。”

希伯來民族亦謂耶露撒冷為世界中心。但丁《神曲》言之極詳。大概主張地為圓形,居

天體正中。自東至西畫一橫線,剖地球為南北二部分:北部為陸地世界,南部為海洋世界。

自魔鬼領袖露齊弗爾反叛上帝,被驅出天庭,摔于地上。

魔頭穿南半球而入,而達于北半球。但為地心吸力所牽,至地之中心不再進,上半身在

北半球,下半身在南半球,其臍恰當南北分界線之正中。耶露撒冷在魔鬼所居之地獄頂上,

《神曲》屢言此事,不一而足。雖耶露撒冷在魔鬼頂上,不在其臍,然以魔臍為南北分界則

亦疑其沿襲古代以地球之中心稱為臍之觀念。但丁《神曲》對于地球之界說,與傳統神學已

略有出入,庸詎知傳統神學不言耶露撒冷恰位置于魔臍哉?

希臘人則謂阿坡羅預言圣壇所在地迭爾腓(Delphi)為世界中心。神殿中有大圓

石稱為Omphalos,譯為“臍”,意即大地之臍(NaveloftheEart

h)也。印度古時稱Benares為圣城,謂其處大地正中,為“世界之臍”。南太平洋

復活島,彈丸黑子地耳,乃古來自稱為“世界之臍”。秘魯古印加帝國之象形文字,亦自號

其國為大地臍焉。

中國古代對于冀州之“冀”字有若干望文生義之解釋,而于齊州之“齊”字,則解釋較

確。《伏生尚書大傳》,言旋機玉衡,以齊七政曰:“齊,中也。”馬融注《尚書》亦有此

語。

張湛《列子注》,邢絆《爾雅疏》,于齊州之齊,一則曰:“中也。”一則曰:“猶中

國也。”固不失為佳注,然猶以未能道出所以為恨。清郝懿行《爾雅義疏·釋言》第二,于

“殷、齊、中也”引《玉篇》云:“中者,半也。《喪服小記》注:‘中,猶間也。’”隱

有齊(臍)居人體之半,及中間之義,而亦惜其未徹。惟《史記·封禪書》“始皇祠天主于

天齊”曰:“齊之所以為齊,以天齊也。”蘇林曰:“當天中央齊。”索隱曰:

“顧氏案:解道彪《齊記》云,‘臨前城南有天齊,五泉并出,有異于常,言如天之腹

臍也。’”而后乃將齊字真義完全達出矣。蓋古時文字簡單,腹臍之臍,作齊。《左傳》

“后君噬齊”,猶言“噬臍”也。泰山古名天中,言其居天下之中,是則泰山在古時蓋亦居

于昆侖地位。中國、希臘、印度、希伯來、阿拉伯、古南美洲,均以其宗教策源地,大神圣

壇,政治中心之京都為世界中心,且不約而同均有“臍”之一語。天下無心暗合之事,固亦

不鮮,而此種情形,則實堪奇詫。

此世界中心之觀念由阿拉伯半島而傳于全世界。除希臘之外又有中國、印度焉。今請先

言印度。印度稱其蘇迷盧為器世界之中心,而印度摩揭陀(Magadha)以文化較高,

國威較盛之故,亦自稱為中國。東漢時牟融已知此說。其《理惑論》有云:“佛……所生天

竺者,天地之中,處其中和也……

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以此觀之,漢土未必為天中也。”(《弘明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喀则市| 棋牌| 温宿县| 穆棱市| 广元市| 锦州市| 固阳县| 沐川县| 黔东| 额敏县| 孟村| 奇台县| 镇赉县| 石渠县| 金塔县| 三江| 长宁县| 福清市| 漳平市| 佛坪县| 辽源市| 南昌市| 中阳县| 五河县| 澳门| 双城市| 永川市| 凤城市| 靖西县| 卓资县| 十堰市| 南召县| 泰来县| 当涂县| 留坝县| 托克逊县| 玉门市| 隆德县| 定日县| 海口市| 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