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3章 梭子

  • 回到民國做球星
  • 賺奶粉錢
  • 2790字
  • 2013-11-26 02:20:30

“梭子”起源于70年代,被認可于80年代,盛行于90年代,及后卻盛極而衰。它因為種種原因而迅速消亡,迅速得讓中國球迷還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長什么樣子,就幾乎立馬不見了。

據說,之所以外國教練總是不能在中國獲得成功,就是“梭子”惹的禍。

各色外教的本意,是讓某球員打“梭子”位置的,可是該球員卻不知道什么是“梭子”,只能依照自己的錯誤理解去行事,結果變成了邊后衛,或者是不上不下的邊前衛。從這點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足球以為自己是足球校園里的小學生,是大錯特錯的,你根本就連幼稚園都沒能畢業,連這么基礎的東西都不知道。

或者這就是國家的邊路球員總是表現不佳,而且總會惹出事端的重要原因。

其實“梭子”是一種對球員特殊打法和特殊位置的稱謂,與清道夫、自由人及錨人等相當。

而要說起“梭子”,就應該先從邊后衛說起。

邊后衛,顧名思義就是負責扼守邊路的后衛球員。本方進攻時,它往往還需要壓上參與。最早的事例可以追溯到1958年世界杯。在《貝利自傳》中曾有這樣一段描述:“尼里頓*桑托斯的踢法是亦守亦攻,他那粗得像樹干一樣的腿不停地前后奔跑,毫無倦意。早在對奧地利的那場比賽,尼里頓*桑托斯就主張不要單純防守,而應主動進攻,那次我們的第二個進球就是他射入的。后衛射進球這種事在世界杯比賽中是極斯少見的。現在他已進入前場,我們正在瑞典隊球門區。他朝我們大腳踢來一個很遠的高球,我們用大腿停下來,再挑高一點,球往下掉的時候我來了個大轉身,球還沒有落地,來了個凌空射門。斯芬森奮不顧身地撲去攔球,但球在他的左方,他鞭長莫及,球勢也太快,他來不及了。他撲倒在地上,手伸得很長,但球還是飛進了網。”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知道“邊后衛助攻”古己有之,而不象現在很多專家說的那樣后來才出現,只不過當時的助攻,縱深和頻繁度不如今天罷了。

不過,“邊后衛助攻”被證實是普遍的、行之有效的打破平衡的方法,還得歸功于拉姆塞爵士的442無邊陣型。這個陣型雖然沒有邊鋒,但邊路進攻依然威力不減。它依靠邊后衛的輪番助攻去占據邊鋒的位置,并發揮作用。

但邊后衛參與進攻,還是有很多的缺陷與不足,它太刻板、太易預見甚至是缺少節奏,對手很易截斷和封堵,甚至會成為對方反擊的防守漏洞。

邊后衛助攻,往往需要突然而快速的插上,方能見成效。當然,這不是絕對的,比如現在的廣州隊就有一個例子,他們其中的一個邊后衛在進攻之始,就會事先插上到邊鋒的位置上參與進攻。這是一套來自于意大利的戰術,被一些國人稱之為“三個半后衛”,意思是其中的一個邊后衛兼顧著邊后衛和邊前衛的任務。為達成這一戰術,另外一個邊后衛必須要有“右后衛+中后衛”一人包辦的特點。

另一方面,邊路防守有一個特殊性,那就是邊線本身就是一道防守線。對手在邊路控球時,即使只被一名防守隊員進行緊逼,他也會感到至少有面對兩人的壓力。

因此,教練們鑒于邊鋒的局限性,都開始嘗試著取消邊鋒。

可是事情哪有這么簡單。

邊鋒被取消了,可是邊后衛助攻卻不給力,那該怎么辦?不要緊,“梭子”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梭子”指的是頻頻穿梭于一條球門線和另一條球門線之間的球員,它集邊鋒、邊前衛和邊后衛的角色于一身,但它又不是單純的邊鋒、邊前衛和邊后衛。當對方進攻時、它應該作為后衛隊員進行防守,而一旦自己的隊控球后他又會馬上變成前衛、前鋒,一秒鐘也不再耽于防守,至于失球后它并不急于回撤,而是立刻開始緊盯對手,爭取搶到球重新發起進攻。它是全面型足球的產物,歐洲人稱之為“變鋒”、意大利人取名“轉動邊鋒”、阿根廷人則叫作“鼓風機”。

確切地說,“梭子”源于德國足球專家迪特瑪爾*克拉麥爾(國際足聯講師,曾于1976年至1978年執教拜仁慕尼黑隊),他于1974年世界杯為對付荷蘭隊的全攻全守,而專門設計了“梭子”的戰術打法。

如果一個原本印象中的歐洲足球弱國,它的聯賽俱樂部球隊,卻忽然連續奪得了歐洲冠軍杯,難得的是,該球隊的成員還全是本土球員,那么,以這支歐冠冠軍俱樂部球隊為班底組建的國家隊,會是世界杯上的弱旅嗎?

1974年的荷蘭國家足球隊,就是以這種強大而神秘的姿態,傲然出現在世界杯的賽場上。

如此有競爭力,而且具備全攻全守的先進戰術的對手,怎么可能不被意圖劍指冠軍的東道主西德隊所重視呢?

決賽中,早有準備的西德隊針對荷蘭的433陣型缺乏邊前衛的固有弱點,發起了一輪輪致命的攻擊。西德隊首先以解放福格茨、施瓦岑貝克和貝肯鮑爾組成了一個緊實的三角防守根基;其余的球員幾乎都囤積中路,給邊路的兩名隊員布萊特納(原左邊后衛)和邦霍夫(原右邊前衛)留下了很大的活動空間和自由度。

布萊特納和邦霍夫都改變了自己的踢法。他倆來回穿梭在整個邊路,時而象衛、時而象鋒,特別是對方大兵壓境的時候,兩人竟然脫離防守向中線游弋。

到最后,西德隊如愿地捧走了金杯,荷蘭隊卻無奈地成為了“無冕之王”。

西德隊的成功,讓世人開始體會到了“梭子”的威力,并行之效仿。因為“梭子”總是可以與三后衛聯系在一起,由此產生的352陣型也備受推崇。所謂的“三五二”與“五三二”的相互轉換的模式——進攻時壓出成352、防守時回收成532,其實是錯誤的說法。

日本國家隊的崛起過程中,也運用到了“梭子”。它用兩個“梭子”球員,完成了原本應由六個邊路球員負責的任務,其余的球員怎么可能不因此而顯得接應點極多,配合精妙以及進攻立體呢?

不過,90年代的越位規則修改,使得三后衛的防守體系備受考驗,盛行一時的“梭子”打法,也因此受到了毀滅性的影響。此后,國際足球就好像被洗了一次牌,一些不適應新規則的球隊,例如阿根廷和德國這兩個打“梭子”戰術的國家隊,比賽成績變得一落千丈,僅能保留一個“強隊”的頭銜。而懂得利用新規則的球隊,例如法國隊和西班牙隊,則榮幸地加入了世界杯冠軍的俱樂部。

當然,也有拋棄原有觀念,重新崛起的國家。德國就是其中之一。別的國家,都是青年隊學習成年隊的打法和戰術,而德國隊則不然,它勇敢地用成年球隊,去繼承青年隊的新戰術和新打法,從而獲得了如鳳凰涅槃般新生。

巴塞羅那俱樂部主教練瓜迪奧拉就稱贊道:“德國隊敢于擺脫自身的傳統打法!”而勒夫則說:“2004年歐洲杯后,我們決定啟用年輕球員致力于一種新的打法風格,基于更多的控球、主導控制比賽、更積極的進攻方式和更敢于承擔風險。其目的在于王動給對手施加壓力,而非根據對手做出反應。”

至于意大利隊,這個崇尚靈活運用足球戰術的國家,好像每次的規則改變,都對它影響不大,反而可以占盡便宜。

直到2013年,“梭子”一詞依然有影響力,很多外文報章都會引用它,但是更多的所指,卻是兩個能上能下的邊前衛。

而陳樂為傅思遠和邰怡夫兩人安排的新角色,就是這樣的兩個梭子。或者可以用當今最簡單最普遍的說法來形容一下,就是兩翼齊飛。

下底傳中,兩翼齊飛!這是陳樂早就想完成的構想,隨著益智球員的日漸成熟,球隊已經可以初步嘗試這個戰術打法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城市| 遂溪县| 潜江市| 和田县| 和硕县| 嘉义市| 镇坪县| 金秀| 天镇县| 屏南县| 麻城市| 万安县| 仲巴县| 海宁市| 龙陵县| 浦东新区| 清丰县| 娄烦县| 永福县| 子长县| 北川| 普陀区| 台南市| 泸水县| 沂源县| 同仁县| 宿州市| 内江市| 常山县| 安图县| 成都市| 漾濞| 来安县| 石阡县| 棋牌| 南靖县| 邵阳县| 克拉玛依市| 云安县| 永顺县| 青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