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時間當作朋友(第3版)
- 李笑來
- 2279字
- 2019-01-03 15:36:07
6.與時間做朋友
與時間做朋友的方法很簡單: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正確的方法究竟是什么稍后再說,這里先說說什么是正確的事情。最可怕的不是效率不高,而是干脆做錯了事。如果做的事情是錯誤的,效率越高,結果越糟。如果做的事情是正確的,效率低一點也沒關系,因為做一點是一點,多收獲一點,多進步一點,動力就會更強一點,進而更容易持續地做下去。怎樣判斷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核心只有一個:看它是否現實。
幾乎一切愚蠢的行為都來自否定現實、逃避現實。只有接受現實,才可能腳踏實地,避免心浮氣躁、好高騖遠。如果我們把成功樸素地定義為“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并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的話,那么,大多數所謂的“時間管理技巧”實際上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只不過是花拳繡腿。真正有用的往往是簡單而又樸素的道理,例如“現實只能接受”。
接受現實不容易。有一個例子可供參考。
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觀察到,這個世界上的資源并非平均分布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有一種數學曲線能夠比較好地呈現這種分布情況,它就是正態分布曲線
。
正態分布是概率論中最重要的分布。大量的實踐結果與理論分析表明,大多數隨機變量均服從或近似服從正態分布,如測量的誤差、學生的成績、人類的身高和體重、產品的質量數據、投資的收益率等。

可以用一個相對簡單的例子解釋一下正態分布:建立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放在這個坐標系里,其橫軸表示一個人所擁有的各種資源的總量,縱軸表示與橫軸所對應的總人數(可以想象為占有資源量相當的人在橫軸的一個點上“疊羅漢”),據此勾畫出的曲線應該非常接近正態分布曲線。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只有極少數人在資源上極端貧困,也只有極少數人在資源上極端富有,絕大多數人屬于中等水平。
這種資源分布上自然的“不均勻”,看上去簡單易懂,但古今中外卻有很多人拒絕理解和接受它。他們甚至拒絕使用“不均勻”這個詞,而是用“不公平”取而代之。歷史上有無數次戰爭、無數次掠奪,但從本質上看,不過是因為把“均勻”理解成“公平”造成的。把“不均勻”理解成“不公平”,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打著“公平正義”的旗號為所欲為。
資源原本是有限的,經濟學里將這種現象描述為“資源稀缺”。在整體上資源稀缺的前提下,“資源并非均勻分布”體現在每個人身上,直接的結果就是“絕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夠多”。在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里,資源稀缺是客觀現實,也恰因如此,人們的主觀愿望肯定不可能全部得到滿足。
理解這種現象貌似不難,但在清楚地理解之后還能平靜地接受就不那么容易了。無法接受這種現象的人到今天還隨處可見。對那些無法接受現實的人來說,其實只剩下一個選擇——逃避。和蘇格拉底生活在同一時代的第歐根尼
,在意識到資源稀缺的時候選擇了逃避,而他采取的逃避方式是限制自己的主觀愿望。第歐根尼對這個世界說:“你不是資源稀缺嗎?那我不消費了。我沒有欲望總可以了吧?”所以,他主張清心寡欲,累了隨便找個木桶住下,餓了到垃圾堆里找點剩飯。他也喜歡享受,但是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進而只享受真正零成本的所謂“消費”——例如曬太陽。在這種情況下,他曾對專程來拜訪他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
非常不耐煩:“我希望你閃到一邊去,不要遮住我的陽光?!北M管亞歷山大大帝曾允諾,會滿足他的一個愿望。

2000多年后,卡爾·馬克思選擇了另外一種形式的逃避,即使用幻想。他注意到了資源的“分配不公”(準確地講應該是“分配不均”),但無法接受“資源分配與人性并無關系”這個事實。他認為,“資源的配置應該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在用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解釋自己對世界的觀察之后,他開始幻想,對這個世界說:“你不是資源稀缺嗎?沒關系。別看現在是這樣的,但是,早晚有一天,物質會極端豐富。到那個時候,人們就可以各取所需了!”事實上,在馬克思去世100多年之后的今天,物質和他作出以上論述時比,已經相對極端豐富,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物質依然稀缺且依然分配不均,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
現代西方經濟學緣起亞當·斯密的學說,經過大衛·李嘉圖
的補充,直至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才算是徹底正視資源的稀缺性,明確經濟學的根本目的——研究“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換言之,要在承認資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用”。
平靜并理性地接受“資源稀缺”這個現實,其困難程度超乎想象,以至從人類整體來看,理解并接受這個現實花費了將近2500年——從第歐根尼到凱恩斯。
盡管現實總是如此難于接受,堅強的你卻應該坦然。以上提到的種種現實,包括“速成絕無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獲”、“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遠存在”、“現狀無法馬上擺脫”,都既清楚又簡單,你必須要接受——不僅要接受,還要牢記;不僅要牢記,還要堅信,不容半點動搖。
最好時常把自己的一些念頭記下來,然后與這幾條現實對照,看看它們是否與這些現實相符。之后,你會和所有這樣做過的人一樣,發現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覺之間被一些實際上完全不現實的念頭所左右。這是正常的。但是,通過不時地記錄、思考與反省,你會越來越善于甄別那些不現實的念頭,進而擺脫它們的影響。這就是差別。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么不現實。之前提到的“既勤奮又懶惰”的人群,基本上都是把這些現實當作老生常談的道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從不記錄、從不反省,才常常作出荒唐的決定,最終墮落到那分田地。
百分之百地接受現實也許痛苦,但要醒悟——沒有其他的辦法。正如鳳凰涅槃,只有浴火才能重生一樣。
時間是現實的人的朋友,是不現實的人的敵人。時間不是故意要這樣做,只不過事實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