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與呵護新生兒
我們應該徹底地去了解新生兒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從一出生就給予他們完好的照顧,并使他們安全平穩地邁出生命中的第一步。照料新生兒必須具備相當的知識,而且要以新生兒自身的需要為根本。即使僅僅是抱一抱孩子,也要十分溫柔謹慎地去做。如果不能夠做到輕柔地對待新生兒,那么最好不要隨便移動他。我們一定要知道,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以及在他滿月之前的時間里,都需要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來進行發育和成長。在這段時間里最好不要給孩子穿衣服,也不要把他包裹起來,只要做到使嬰兒在室溫下得以保暖就可以了。因為嬰兒這時候還不太能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來調節自己的體溫,所以穿衣服對他們來說不會有什么實質性的幫助。
我的這個觀點受到了一些非議,有些人認為我忽視了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傳統育嬰方式。但是,我的確對于各種不同的育嬰方法都有一定的涉獵。正因為我曾經在很多國家進行過研究,對各種不同的育嬰方式進行了深入的觀察,才發現了這些方式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缺失。請允許我再一次說明,這些育嬰方式所真正欠缺的,是一種心理意識上的覺悟,即沒有在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時,花時間做好一切準備。
事實上,不管哪個地方或哪個國家,兒童都沒有被徹底地了解。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大人的潛意識里就開始充盈著一種不安的感覺。成人總是想要極力保護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即便有些東西實際上根本沒有多少價值。他們擔心孩子的到來會打亂他們平常的生活秩序,房間也會被孩子弄亂弄臟。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心態,所以我們照顧孩子的方法,不外乎就是跟在孩子身后,隨時準備拯救那些可能會被他破壞的東西。成人在采取這些行動的時候,是在努力使孩子變得有教養,但同時也壓抑了孩子特有的“隨心所欲”的天性。
有些時候,我們會將孩子隨心所欲的性情誤認為是一種任性的表現。實際上,孩子一點兒也不任性,只是我們對孩子的了解還不夠而已。我們往往因為對孩子的性情了解不夠,而在教育方面犯下一些錯誤。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從1歲開始,尤其是在2歲時,會有一種傾向——希望看到東西都擺放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而且使用每樣東西都必須是固定的方法。如果有人打破孩子習慣的生活秩序,他就會非常不高興,感到沮喪,甚至會想盡辦法把東西放歸原處,來安撫自己的心情。即便是年齡很小的孩子,也有這種“物歸原位”的要求。在我們的學校——“兒童之家”里就曾發生過類似的情況。
有一回,一個孩子低頭看著地上的一攤沙子。他的媽媽看到了,就隨手把沙子弄散了。沒想到,孩子居然一下子哭了起來。只見他急忙把散開的沙子聚攏起來,捧回原處。這時,媽媽才知道了孩子為什么會突然哭起來,而她原來還把孩子的這種需要和反應看成不乖的表現。
另外一個孩子的媽媽講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天,她覺得天氣非常暖和,就把外套脫下來拿在手上,孩子因為這樣而開始哭鬧。大家都不知道孩子為什么這么傷心,直到媽媽重新把外套穿上以后,孩子終于安靜下來,大家這時才恍然大悟。
上面的例子中,影響孩子情緒的主要原因,都是他們看到物品沒有放在他們原本熟悉的位置上。大人或許覺得,這樣的孩子應該受到懲罰,只有懲罰才能讓孩子改正錯誤,彌補缺點。成人通常不能了解孩子某些行為的真正用意,就自認為這些行為說明孩子不乖。其實,等孩子長大后,有些缺點就會自然地消失,那么現在則沒有必要糾正孩子的缺點。成人肯定不會因為有人脫下了外套就在公眾場合大哭起來。我們應當清楚,孩子某些長大了以后會自然消失的缺點,不值得我們過分地擔心。當開始接受和了解孩子時,我們就會慢慢知道有許多糾正他缺點的措施都是多余的,因為有一天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守禮、明理的大人。
最后再舉一個例子:
我認識一個2歲大的孩子,他的保姆每一次幫他洗澡都在同一個浴缸,而且都用同樣的方式。而當這個保姆有事不得不離開一段時間,另外一個保姆來接替她的時候,每次洗澡,孩子都要哭。新保姆也弄不明白到底問題出在哪里。直到原來的保姆回來之后,她問孩子:“為什么每次洗澡你都要哭呢?新保姆不是個很好的人嗎?”孩子回答:“新保姆對我是很好,可是每次洗澡,她都倒著來。”原來,以前的保姆幫孩子洗澡都是先洗頭,可新保姆卻是從腳開始洗起。
對這個孩子來說,洗澡的先后順序是生活規律的一部分,所以他才會努力進行捍衛。然而,孩子這種對規律性的追求,卻常常被成人看成不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