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獵犬”號科學考察記
- (英)達爾文
- 7087字
- 2019-06-24 15:12:29
動物標本
我在馬爾多納多停留期間,采集了一些四足動物、80種鳥類和許多爬行動物的標本,里面還包括9種蛇類。
野原鹿
本地大大小小的哺乳動物,現在常見的只有野原鹿了。這種鹿在拉普拉塔河沿岸和北巴塔哥尼亞地區數不勝數,以小群體行動。它們天生好奇心重,要是有人匍匐著靠近它們,它們還會走近一探究竟。我曾經用這個方法,在同一地點,殺死了同一個小群里的三頭鹿。它們雖然性格溫順,不過要是騎在馬上靠近它們,它們會變得十分機警。當地人習慣出門時騎馬,所以鹿群只對騎著馬和手拿套索的人懷有戒心。
在北巴塔哥尼亞地區新建的布蘭卡港,我發現這種鹿對槍聲毫無感覺。我在72米遠的地方向一頭鹿開了10槍,結果槍聲還不如落到地面上的套索讓它感到害怕。最后,我用光了彈藥,這頭鹿也沒動一下,我只能大聲吆喝著,把它趕跑了。對于我這個擅長獵殺飛鳥的人來說,這件事簡直是奇恥大辱。
野原鹿身上有一種強烈的味道,非常難聞。這種氣味簡直難以形容。我曾經制作過一個這種鹿的標本,剝制時幾次惡心得想要嘔吐。這個標本后來保存在英國動物博物館里。我曾用絲綢手帕裹住鹿皮帶回家。這條手帕,我一直用著,也洗過很多次,非常干凈,但自那之后的一年多,我每次打開它,都能清楚地聞到那股氣味。這件事情也說明,有些容易揮發的物質,能夠保持很久的味道。每當在鹿群所處地帶的下風處走過,我就能聞到空氣中揮之不散的惡臭。雄鹿的鹿角發育成熟時,特別是當帶著茸毛的表皮褪干凈后,那種味道最為強烈,此時的鹿肉也最不好吃。不過,據高喬人說,把鹿肉埋在新鮮泥土的下面,很快就可以除去臭味。我曾經聽過類似的說法,在蘇格蘭北部的一些島嶼,那里的人也用同樣的方法處理以魚為食的鳥類的肉。
達爾文說
在南美洲,我一共收集到27種鼠類,其中13種已被阿拉扎和其他學者描述過。在動物學會的會議上,沃特豪斯先生給這些鼠類命名并進行了描述。在此,我懷著感激之情,再次向沃特豪斯先生和其他給予過我幫助的人表示感謝。請恕我冒昧,感謝你們由始至終地給了我如此多的無私幫助。
水豚
這里有許多嚙齒動物,單鼠類就有8種之多。其中有一種常見的叫水豚的動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嚙齒動物。我曾在蒙得維的亞捕到過一只,重達89千克,從鼻尖到短尾約有1米長,體圍1.2米。這些巨型嚙齒動物有時會跑到拉普拉塔河沿岸的島嶼上,那里有咸水,不過在淡水湖和河里,會看到更多的
水豚。在馬爾多納多一帶,水豚通常三四只組成一群,在一起生活。白天,它們時而躺在水邊休憩,時而去啃草原上的草。從遠處看,水豚的步態和外形都很像豬,只有在蹲坐和用一只眼觀察東西時,才像同類的豚鼠和兔子。由于頜部凹進去很多,無論從側面看,還是從正面看,它們的頭部都有些滑稽。馬爾多納多的水豚都非常溫順。

水豚
達爾文說
我解剖過一只豚鼠,在它的胃和十二指腸中發現了大量的淺黃色稀汁,這其中連一根纖維也找不到。歐文先生曾告訴我,水豚食道具有特殊的構造,只要食物比烏鴉的羽毛管粗,就不能通過食管下降到胃部。水豚的牙齒和頜強大有力,可以把吃進嘴里的水生植物研磨成汁液。
我曾悄悄接近一群老水豚,離它們只有3米遠。它們之所以溫順,大概是因為美洲虎近年來被驅離此地,而高喬人也不屑于捕捉它們。我在靠近的過程中,聽見它們頻繁地發出奇怪的聲響,算不上叫聲,更像是一種短促的哼哼,或者說是突然噴出氣體而發出的聲響。我覺得這種聲音很像一只大狗在狂叫之前發出的聲音。距離這些水豚僅有一臂之遙時,我看著它們,它們也盯著我,就這樣兩兩相望了幾分鐘,然后它們突然尖叫著扎進水里。它們在水里潛了一會兒,重新浮上水面,露出臉來。據說雌水豚帶著幼崽在水里游時,幼崽就坐在它的背上。
捕殺這種動物非常容易,然而它們的皮毛沒有多大價值,肉也不怎么好吃。在巴拉那河的島嶼上,它們不計其數,是美洲虎的日常獵物。
吐科吐科
巴西櫛鼠“吐科吐科”也是一種嚙齒動物,習性與鼴鼠相近。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物。南美洲的某些地方有很多吐科吐科,但它們從來不鉆出地面,所以很難捕捉。它們也會在地洞口碼個小土堆,不過土堆比鼴鼠的要小一些。馬爾多納多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它們掏空了,所以從這里經過的馬匹經常深陷在土里。吐科吐科好像是群居動物,幫我弄到標本的那個人曾經一口氣捉到過六只。據他說,這再正常不過了。

吐科吐科
吐科吐科習慣在夜里活動,以植物的根為生,因而它們的洞又長又淺。眾所周知,它們發出的聲音十分奇怪。第一次聽到這種聲音,人們會很驚訝,既無法判斷聲音的出處,也無法猜出是什么動物發出的。它們的聲音短促卻不刺耳,有一些鼻音,可以連發四次?!巴驴仆驴啤边@個名字,就是模擬它們的叫聲起的。這種動物聚集的地方,一天到晚都會聽到它們在叫,有時候聲音好像就是從腳下傳出的。將它們帶到室內仔細觀察,會發現吐科吐科的動作十分緩慢而笨拙。它們的后腿總向外翻動,而且它們的股骨窩沒有韌帶,因此不能豎起來跳躍。它們蠢笨地不知道逃跑,生氣或害怕時,只會發出叫聲。我養過幾只吐科吐科,有幾只自捕到的那天起就很聽話,從不咬人,也不逃跑,而另外幾只則有些野蠻。
達爾文說
還有一種生活在北巴塔哥尼亞內格羅河一帶的動物與吐科吐科習性相近,可能屬于近緣種,但我并沒有見過這種動物。據說它們的聲音與吐科吐科的不同,只能發出兩三次哼叫,還斷斷續續的,但聲音洪亮。從遠處聽,這種叫聲很像用斧子砍小樹的聲音,所以我對這種聲音是這種動物發出的表示懷疑。
捉過吐科吐科的人都說它們看不見東西。我用酒精保存的一只標本就是這樣的。里德先生認為,這是瞬膜發炎導致的結果。當這只吐科吐科活著的時候,我把手指放在它眼睛前面的一兩厘米處,它完全沒有反應。不過,它可以在屋子里四處活動,跟其他幾只眼睛正常的沒有區別。鑒于它們的活動范圍在地下,所以失明不會給它們的生活造成影響。讓人費解的是,吐科吐科的眼睛總受到瞬膜發炎的困擾,卻依然很好地存活于世。根據拉馬克的推測,一種生活在地下的嚙齒動物鼢鼠,以及一種生活在水下黑暗洞穴的爬行動物盲螈
,都是慢慢失明的。這兩種動物的眼睛覆著一層腱膜以及皮膚,幾乎沒有什么用處。倘若他知道吐科吐科的情況,一定會非常高興的。鼴鼠的眼睛非常小,但是功能正常,然而許多解剖學家都懷疑,它們的眼睛沒有連接真正的視神經。它們只有在離開洞穴時才用到眼睛,所以眼睛的功能不會有多強。吐科吐科的眼睛很大,但毫無用處,不過對它們來說沒有任何不便。拉馬克要是知道的話,肯定會說吐科吐科很快就接近鼢鼠和盲螈的狀態了。
紫輝牛鸝
馬爾多納多連綿不絕的草原上,有著多種鳥類。有一個科的幾種鳥類,習性很像英國的椋鳥。其中一種紫輝牛鸝,習性很特別,它們經常成群地站在牛背或馬背上。晴天時,它們棲息在樹籬上,整理羽毛,偶爾發出嘶嘶的聲音。這種聲音很奇怪,像從水里冒出小氣泡的聲音,快速而響亮。根據阿扎拉先生的說法,這種鳥像杜鵑,喜歡把蛋下在其他鳥的窩里。當地人也跟我說過很多遍,這種鳥有這種習性。幫我采集標本的人做事細心,他曾在本地的一種雀類的窩里,看到過一顆比其他蛋都大、顏色和形狀迥異的蛋。北美洲有一種牛鸝屬鳥類,叫作單卵牛鸝,也有借窩下蛋的習性,而且其各方面都很像拉普拉塔地區的牛鸝,也很喜歡站在牛背或者馬背上。不同的是,單卵牛鸝體形略微小一些,羽毛和蛋的顏色也與南美洲的牛鸝有所區別。在一個大陸的南北兩端,竟然有習性類似的動物,這種情況盡管平常,卻也讓人覺得十分有趣。
斯文森先生曾經說過,除了單卵牛鸝(應再加上紫輝牛鸝),杜鵑是真正稱得上具有寄養后代習性的鳥類,即它們“依附于另一種鳥類來孵化自己的幼鳥,其幼鳥以養親提供的食物為生,所以養親死亡,幼鳥也活不下來”。值得注意的是,杜鵑和牛鸝中的某些種類,而不是所有都喜歡借窩產蛋。另外,牛鸝和杜鵑在其他習性上均相反:牛鸝喜愛群居,和椋鳥一樣,在寬闊的平原上生活,不善偽裝;而杜鵑卻非常孤僻、怕生,喜歡棲居在森林深處,以果實和毛蟲為食。在身體結構上,這兩種鳥類也相差甚遠。
有許多理論,包括顱相學理論,都曾嘗試解釋杜鵑借窩產蛋的緣由。我覺得,只有普雷沃特先生通過親身觀察,得出的答案最有說服力。據多數觀察者稱,雌杜鵑每次產4~6個蛋,而普雷沃特發現,雌杜鵑每次只產一兩個蛋,之后要與雄杜鵑再次交配,才能產蛋。依照此種情況,如果雌杜鵑要自己孵蛋,它或者把蛋下完一起孵,但這樣先下的蛋肯定會因為放太久而腐壞,或者每次只產一兩個蛋來孵化。然而,杜鵑是候鳥,和其他候鳥不同,它們在某地停留的時間很短,所以無法分次孵蛋。所以,從杜鵑多次交配、分次產蛋的習性上看,我們就能了解它們借窩產蛋、把幼鳥讓其他鳥類照顧的原因了。我知道,南美洲的鴕鳥有類似習性,也相信下述觀點的正確性:鴕鳥也是借窩產蛋的動物,雌鴕鳥會聚成一群,在同一個窩里產下幾個蛋,再由一只雄鴕鳥來完成孵化的任務。

杜鵑借窩產蛋
大食蠅霸鹟與嘲鶇
生活在馬爾多納多的其他鳥類,我想再說一下其中最常見的兩種,它們也都是因生活習性而聞名于世的。一種是大食蠅霸鹟,其是霸鹟科龐大的美洲群的典型代表。其在體形上很像伯勞鳥,習性卻和普通鳥類差不多。我經常在野外看到這種鳥像老鷹一樣盤旋在某處上空,然后再轉移到另一處??吹剿鼈冊诳罩斜P旋的樣子,即便離得很近,人們也會誤以為這是一種猛禽。不過,大食蠅霸鹟俯沖的速度和力量與猛禽相比可差遠了。平時,它們在近處的水面上尋找獵物,跟翠鳥一樣靜待小魚浮出水面,然后飛過去捕捉。也有人養過這種鳥,他們要么將其養在籠子里,要么剪短翅膀養在院子里。大食蠅霸鹟非常溫順,動作笨拙,像喜鵲一樣惹人喜愛。因為它們的頭和喙很重,飛起來容易上下起伏。晚上,它們喜歡站在路邊的灌木叢里尖叫,發音有點兒像西班牙人說的“bien te veo”(看見你真好),因此也得名“bien te veo”。
當地有一種雀類,屬于嘲鶇的一種,發出的聲音比所有鳥類都好聽。實際上,這種鳥是我在南美洲見過的唯一以唱歌為生存目的的鳥。它們的歌聲可與葦鶯相媲美,但比之更響亮。其曼妙婉轉的顫音中,還夾雜著幾聲尖銳的高音。但它們只在春季發出這種悅耳的聲音,在其他季節里它們的叫聲都很刺耳,令人無法忍受。在馬爾多納多地區,這種鳥非常溫順,不害怕人類,常成群結隊來到村里,啄食掛在室外的肉。要是有別的鳥也參與進來,它們會趕走異類。
在巴塔哥尼亞廣袤的草原上,有一種與嘲鶇相似的鳥,道爾比尼先生把它們叫作巴塔哥尼亞小嘲鶇。這種鳥生活在荊棘叢生的山谷中,野性難馴,鳴叫聲也與嘲鶇不太一樣。這兩種鳥習性上差別微小。我第一次看到巴塔哥尼亞小嘲鶇時,從嗓音上講,我覺得它們和馬爾多納多的嘲鶇分屬兩類。后來,我弄到一個標本,粗略地比較了一下兩者的外形,發現它們非常相似,于是我改變了之前的看法。可據古爾德先生
說,它們確實是兩個種類的鳥,不過他并不了解這兩種鳥在生活習性上的差異。
食腐鷹類
南美洲以腐肉為生的鷹類,數量龐大,性情溫順,習性卻不招人喜愛,讓習慣于北歐鳥類的人第一次見后會感到非常驚訝。這樣的鷹類包括四種:長腿兀鷹(卡拉鷹)、紅頭美洲鷲、南美大兀鷹和南美禿鷹。
長腿兀鷹從體形上來說,屬于鷹類。不過,人們很快就發現,不應把它們分到這么高貴的種類里。從習性上來說,它們和這里的烏鴉、喜鵲、渡鴉類似,后面三種鳥雖幾乎遍布全球,卻只有南美洲不見蹤影,所以南美洲的居民只好把長腿兀鷹歸為鷹類。
長腿兀鷹是一種南美洲常見的鳥類,分布范圍廣泛,在拉普拉塔一帶的草原上尤其多。當地人把它們稱作“卡朗察鷹”,常見于巴塔哥尼亞廣袤的平原上。在內格羅河和科羅拉多河中間的荒原上,它們也會成群地出現在路邊,啄食那些因疲憊或干渴而死的動物腐尸。不僅在干旱的平原上,而且在干燥的太平洋海岸線上,以及巴塔哥尼亞西部和火地島那些潮濕的密林中,也常能見到它們。
長腿兀鷹經常和齊孟哥鷹結隊光顧大牧場和屠宰場。要是有動物死在荒野上,南美大兀鷹會第一時間趕來,享受大餐,然后兩個種類的長腿兀鷹會把骨頭上的殘渣吃得干干凈凈。雖然這些食用腐尸的鷹類經常一同享受大餐,但彼此之間充滿敵意。長腿兀鷹習慣安靜地待在樹枝上或者地上,而齊孟哥鷹卻喜歡長時間地來回飛行,沿著半圓弧線,并在弧線的底端,攻擊比它們體形大很多的長腿兀鷹。而長腿兀鷹只有在被撞到頭時,才能察覺敵人來襲。
長腿兀鷹喜歡成群結隊地外出覓食,卻不群居。在一些荒野上,常見它們獨處的身影,抑或成雙成對。
人們認為長腿兀鷹詭計多端,會偷食大量的鳥蛋。它們伙同齊孟哥鷹一起啄食騾馬背上的瘡痂。海德上校曾經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一頭可憐的牲畜低垂著耳朵、弓著背,一米之外有一只鳥盤旋飛舞,死盯著一小塊讓人惡心的碎皮。這些徒有虛名的鷹類不會捕捉活著的鳥獸,而是和禿鷲一樣,愛吃腐肉。凡是在巴塔哥尼亞平原上露宿過的人都知道,睡醒時一定會看到附近的每座小土堆上,都有一只正虎視眈眈地看著自己的鳥。這已經成為此地獨特的風景。如果有一群人帶著馬和狗打獵,長腿兀鷹也會跟在身后。吃飽后,它們露在外面的嗉囊就會鼓起來。這時,它們變得慵懶、馴服而膽小,飛起來也緩慢而笨拙,好像英國的禿鼻烏鴉。長腿兀鷹不常展翅高飛,不過我曾看到過一只長腿兀鷹飛得很高,動作輕盈。它們會奔跑,而不是跳躍,并不像同類那樣敏捷。它們偶爾很聒噪,叫聲奇怪、刺耳、響亮,像西班牙語中的喉音“g”,跟著兩個小舌音“rr”。發出這種聲音時,它們會仰起頭來,直到頭頂夠到后背。雖然有人懷疑這點,但這是真的,我曾幾次見過它們的頭部后仰到背部。根據阿扎拉先生的說法,長腿兀鷹也吃蠕蟲、貝殼、蛞蝓、蚱蜢和青蛙,偶爾還會啄食剛出生的小羊羔,甚至會對南美大兀鷹窮追不舍,直到逼它們吐出剛吞食的腐肉。阿扎拉還說,五六只長腿兀鷹會一起追趕大鳥,連蒼鷺都不會放過。這樣來看,這真是一種勇猛、無所畏懼的鳥。
比起長腿兀鷹,齊孟哥鷹體形要小一些。這是一種雜食動物,有時候也吃面包。有人告訴我,在奇洛埃島上,齊孟哥鷹會把剛剛栽種的土豆根莖刨出來,毀了人們的耕作。在所有食腐動物中,通常齊孟哥鷹會最后離開動物的骸骨。它們常會鉆入死去的牛馬的肋骨中,就像籠中之鳥。
還有一種新西蘭兀鷹,在??颂m群島上常見到它們的身影。其習性與長腿兀鷹相似,以腐尸和海產品為食。在拉米雷斯島,它們完全靠海為生。新西蘭兀鷹性情溫順,不害怕人,經常出現在屠宰場,等著動物的殘渣。要是有一只動物被獵人殺死了,很快會有一群新西蘭兀鷹結伴前來,站在地上,耐心地等著。吃飽后,它們的嗉囊會凸起,看上去令人厭惡。要是有鳥類受傷,新西蘭兀鷹就會群起而攻之。我曾見過一只受傷的鸕鶿,漂到岸邊,馬上就被好幾只新西蘭兀鷹捉住,在不斷的攻擊下,鸕鶿很快死去?!靶~C犬”號抵達福克蘭群島的時間是夏季,不過在“冒險”號服役過的軍官們曾在那里過冬。據他們說,這種鳥膽大包天,可以捕獵食物。例如,對一只熟睡的大狗,在旁邊還有獵人的情況下,它們就敢撲上去。對被獵人捉到的幾只大雁,它們也敢爭搶。我還聽說,曾有幾只新西蘭兀鷹一起守在野兔的洞口外面,野兔一跑出來,它們就合伙撲上去。它們經常飛到港口的船只上,要是一不提防,它們就會撕壞船上的皮革,偷走船尾的野味和臘肉。
新西蘭兀鷹好奇心很重,無論地上有什么東西,它們都叼起來看看。它們曾把一頂黑色的禮帽叼到1.5千米之外,也曾銜走一對捉牛用的大鐵球。尤斯伯恩先生在考察期間損失巨大,他的卡特爾牌小指南針和一個紅色的摩洛哥皮套,都被這些鳥偷走了,再也沒能找回來。
新西蘭兀鷹好斗,生氣的時候,會亂啄地上的草。它們不是真正的群居動物,也不會展翅高飛,只會笨拙而緩慢地低飛。在地上時,它們跑得很快,像是野雞。新西蘭兀鷹喜愛制造噪聲,會發出好幾種刺耳的鳴叫,其中一種與英國禿鼻烏鴉的叫聲類似,所以捕獵海豹的人也叫它們“禿鼻烏鴉”。它們叫的時候,也像長腿兀鷹一樣,把頭往后仰,身體后傾。它們在海岸的巖石上筑巢,但只限于主島附近的小島,絕不會在兩座主島上。對于這種溫順而無畏的鳥來說,這樣的警惕性倒真讓人驚奇。據捕獵海豹的人說,這種鳥的肉煮完后呈白色,味道鮮美,但敢于吃下去的人一定非常勇敢。
再來說說紅頭美洲鷲和南美大兀鷹。從合恩角到北美洲,氣候潮濕的地區都能見到紅頭美洲鷲。它與長腿兀鷹和齊孟哥鷹不同,是一路飛來??颂m群島的。紅頭美洲鷲是種獨居鳥,最多成對出現。它們飛行姿勢優雅,翱翔于高空中,從遠處望去,一眼就能認出來。紅頭美洲鷲是真正的食腐動物。在巴塔哥尼亞西部的海岸上,在密林叢生的小島和陸地上,紅頭美洲鷲以海水沖到岸邊的東西及死海豹為食。海豹群聚的巖石上,常見這種動物的身影。
南美大兀鷹的分布地與紅頭美洲鷲不同,從不越過南緯41°。阿扎拉先生曾經提到過一個傳說,在歐洲人征服美洲之前,蒙得維的亞一帶還沒有這種鳥,后來它們才跟著人類,從北方遷入此地。如今,在蒙得維的亞以南約500千米的科羅拉多山谷中,有數量龐大的南美大兀鷹。也許,它們在阿扎拉的時代就已經遷入此地。它們通常喜歡潮濕的天氣,特別喜歡靠近淡水湖泊,所以在巴西和拉普拉塔河岸有許多南美大兀鷹,而在巴塔哥尼亞北部的干旱地區,只有在幾條河流附近可以看到它們。整個潘帕斯草原與科迪勒拉山脈之間,常能見到它們,但我從來沒有在智利見過一只南美大兀鷹,也從沒聽誰提起過。在秘魯,南美大兀鷹深受保護,因為它們可以清潔環境。這種鳥可算得上是群居動物,因為它們常常成群結隊出現,而不是為了同一只獵物才聚在一起。天晴時,可以看到一群南美大兀鷹盤旋在空中,每一只都姿態優美,不停地飛行。這顯然是為了鍛煉而飛,也有的是為了求偶而飛。
至此,除了南美禿鷹,我已經講完了本地所有的食腐鳥類。等我講到適合南美禿鷹棲息的地區時,再來詳細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