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為什么引入國民待遇原則
19世紀后期,知識產權國際保護主要有兩大國際公約,即1883年制定的《巴黎公約》(旨在保護商標、專利和工業設計)與1886年制定的《伯爾尼公約》(旨在保護版權產品)。在此之前,國家之間使用互惠原則而不是國民待遇原則協調他們在國內知識產權政策上的分歧(Yu,2004);而在此之后,國民待遇原則成為眾多知識產權公約的首要原則,也是現行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基石
(Macrory等,2005;Reinert等,2009;Lal Das,1999; Nguyen,2010; Singham,2007; Ortino,2004;Evans,2001)。
國民待遇原則的基本含義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各成員國之間相互給予平等待遇,使成員國國民與本國國民享受同等待遇。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是,在國民待遇制度下,發明人的發明動機不依賴于其所居住的處所,也不受當地知識產權法律的影響,即使存在各國保護制度上的特異性,也不存在發明人動機的特異性(Scotchmer,2004)。
追本溯源,國民待遇原則的引入是為了達到兩個目標:第一,便于國際司法解釋;第二,在采用不同保護標準的國家統一法律適用(US Congress,1986)。國民待遇原則便于國際司法解釋,是因為如果適用國民待遇原則,則在權利人尋求司法保護的國家中,司法決定不取決于權利人的國籍,故而法院判決更加一致和明確,因為相較適用其他國家法律,法院顯然能更有效地解釋本國法律。另一方面,很多堅持國民待遇原則的國家相信,國民待遇原則會導致國家間更良好的政治關系并能逐步統一各國的保護水平。之所以持此看法,是因為這些國家相信,一旦保護水平較低國家的權利人在國外獲得了更高水平的保護,則必然會對本國政府施加壓力以提高本國的保護水平。亦即,國民待遇原則可以提高國家間的保護水平,并將其統一到一個共同標準。
在確立國民待遇原則前,互惠原則(reciprocity,又稱對等原則)是協調國家間知識產權法律或政策分歧的重要工具。根據互惠原則,只有國家乙同意保護國家甲的國民的作品時,國家甲才會按照其本國的最低標準來保護國家乙的國民的作品。而國民待遇原則的運作與互惠原則不同,兩者的最重要區別在于適用互惠原則不要求國際條約的存在,一個國家只要認為其他國家會給予本國國民對等優惠,就可以單方面采用互惠原則(Dratler,1991)。
《巴黎公約》簽署后,隨著知識產權公約的增多,國民待遇原則取代互惠原則。各成員國之間不再要求互惠待遇,而是每一成員國必須將其給予本國國民的待遇同樣給予其他成員國的國民。通常認為(Bodenhausen,1968),只要遵守公約就可以充分保障各成員國之間的互惠。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公約各成員國的國內知識產權立法并不完全相同,國民待遇原則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各成員國國民所享有的待遇之間存在某種程度的不公平。即便如此,從國際知識產權制度上看,這種不公平仍然要優于由互惠原則帶來的司法混亂(Ladas,1975)。當然,也不排除在某些情況下,公約允許互惠原則作為國民待遇原則的例外
(Colston等,2010)。
- 動產擔保制度精要
-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法典:注釋法典(2014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2013年版)
- 合同效力研究
- 人格權基本問題論綱
-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實用版(2013年版)
- 李建偉講民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2016年版)
- 現代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匯編(第二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法規匯編2015年第2輯(總第216輯)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
-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系列)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典:注釋法典(2012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關聯對照、新舊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