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理財從入門到精通
- 武慶新
- 2002字
- 2019-10-16 10:44:18
第一節 分析財務狀況,設立合理目標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是一句關于投資理財的十分通俗又非常精辟的話。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過程中,如果我們沒有一定的投資理財意識,沒有一定的理財目標并準備充分付諸實施,那么財富非但不會主動找上門來,還會在你不知不覺間悄悄溜走,讓你的財富逐漸縮水。而要順順利利地開展這一切,需要投資者能夠對自身的財務狀況有一個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并能夠根據自己的財物狀況設立合理可行的投資理財目標。
俗話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投資理財活動的最終成功就是由一次次的理財積累和準備堆積起來的。也正是因為這樣,使強者更強、富者更富,使我們的投資理財活動越來越順利暢達。這其實也就是“馬太效應”。
所謂馬太效應,是指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如果在金錢、名譽或是地位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就會形成一種積累優勢,很快就會有更大的成功與進步到來。這種效應在投資理財活動中同樣適用。如果我們最初進行投資理財活動之前,就分析把握好自身的財務狀況,設立合理的理財目標,并依此延續下去,一直保持良好的理財習慣,時時關注自身的財務狀況并據此調整投資理財目標進行操作,那么我們積累的財富就會越來越多,投資理財活動也能夠逐步深入,為我們贏得更大的回報。
由此,是否進行投資理財活動,不在于我們財富的多少,而在于我們能夠清楚地知道自身的財務狀況,如表2-1所示,并根據自身的財務狀況作出合理的安排和操作。甚至說,財越少越應該理財,越不富裕越是要對自身的財物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好好打理和安排自己的資金去向,使有限的資金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在邁出第一步,對自身財務狀況有準確的把握后你就會發現,其實自己并不是沒有什么財可以理,或者說你拿出來用于投資理財的閑錢遠比你想象的要更多。
表2-1 自身財務狀況分析

為了達到這一點,我們就要多關注自己的收支情況,對自己的收入、支出、存款數額、必需的生活花銷、剩余閑錢的利用程度及去向等都有清楚而準確的把握。對此,我們需要設立家庭賬本,并定期進行檢查和審視,對下個周期的資金去向和配置有一個合理的安排,從而摸索出最適合自身以及家庭的投資理財方案。當然,在設立投資理財方案的時候,投資者要明確自己的理財目標、風險屬性,制定出一套構建投資組合的可行性方案。最重要的是要以風險承受能力為出發點進行配置,且配置的投資理財資金必須是“閑錢”或本來打算作為銀行儲蓄的錢。
如果我們的風險承受能力比較高,就可以考慮選擇具有較高收益和較高風險的理財工具,比如股票、股票型基金等;若是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那么就可以考慮選擇低風險的理財工具,比如貨幣型基金債券型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在確定了自身的風險屬性,看好了投資工具后就可以根據自身的財務狀況進行合理的投資分配,設立投資目標,在資產安全保值的前提下追求投資收益。
對于投資理財目標,我們還可以參照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來確定。其中,最先參考的就是投資理財的回報率。對于初涉投資理財的新手來說,投資回報率不宜設得太高,一般在7%~10%即可。最初階段需要是穩健地積累財富和投資理財知識及經驗,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恒心;其次要明確自我的執行能力有多大。投資理財不僅需要制訂科學合理的理財計劃和方案,更需要有強有力的執行能力,在確定了計劃和操作策略之后就要落實實施,除非市場行情出現了決定性的變動,否則就要及時止損、止盈。要嚴格控制投資金額、把握資金動向,不能沖動盲目,否則,投資理財到頭來就成為一場破財之災。
同時,還要對自身的心理素質狀況有清楚的了解,看自身的心理素質是否過硬,是否適合投資市場行情具有較大波動的理財工具,是否能夠在關鍵時刻果斷處置、理智判斷而不被其他信息干擾,不會因一時的虧損而失魂落魄,不會因一時的獲益而忘乎所以。如果投資者做不到這些的話,最好還是選擇一些穩健的收益理財工具,比如儲蓄、債券型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因為心理素質較差的投資者在高風險的理財工具面前是非常脆弱的,極易遭受損失。
另外,還要確定制訂的投資理財目標是否符合實際、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說,投資理財目標必須是清晰的、具體的、切合自己實際情況和各項指標的,而不是一時沖動或盲目跟風或在一味追高的狀況下做出的安排和籌劃。更何況,投資理財市場向來不是安穩的避風港,有些理財工具市場變動較大,未來走向沒有人能夠百分之百的確定,若是我們把投資理財目標設得過高,好高騖遠,不切實際,非要硬著頭皮選擇那些具有極高風險的投資理財項目,那不是在抓住機會,而是在超出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之外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滿盤皆輸,給自己帶來巨額損失。
總之,雖說投資理財是實現我們財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但是也絕不能把投資理財當成是一夜暴富的掘金利器。在對自身財務狀況有清楚把握和了解的狀況下,我們一定要設立科學、合理、切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投資理財目標、計劃和方案。如此,才能夠在各項投資理財活動中游刃有余,盡可能地減少投資風險,獲得最大收益和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