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水與風俗禮儀(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
- 史鴻文 王瑞平 陳超
- 1653字
- 2019-01-03 14:43:39
誕生禮與水
誕生禮是中國傳統禮俗之一,多在小孩出生三天后舉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誕生禮形式多有不同,但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項就是洗禮。這體現了水對人之初的重要意義。
●漢族的誕生禮與水
漢族的新生兒誕生禮儀與水有著不解情緣,這在福建莆田和廣東潮州地區表現尤為突出。
在福建莆田一帶,人們對誕生禮極為重視,誕生禮儀式非常隆重,從嬰兒降生后開始,儀式要持續整整一年。嬰兒降生后第14天,舉行“十四朝”儀式,娘舅家要置辦“十全果”為新生兒祝福。在嬰兒出生滿30天后,舉行“滿月”儀式,俗稱“出月”,此時要“洗兒”,即為嬰兒洗浴(按照莆田地區的傳統,新生兒要等到出月才能沐浴)。沐浴時,先舉行儀式備禮謝神告祖,然后用端午節留下的菖蒲、牡荊等干草作為“午時草”燒湯,澡盆中還要放上涂紅了的銅錢,請被認為是“命好、命硬”的老年婦女在廳堂上為嬰兒洗澡。
潮州人的人生第一次與外界事物接觸就從水開始。按潮州的風俗慣例,在嬰兒誕生后的第三天,要用一盆溫水給嬰兒洗人生的第一次澡。洗澡水是有講究的,要用柚葉、艾葉和老姜等煮成的湯。給嬰兒洗澡時要先把雙手在洗澡水中蘸濕,然后在嬰兒的胸脯和后背輕輕拍幾下,邊拍邊說:“搭心肝,正平安;搭膠跡,勿貼歇。”同時,還要在浴盆里放入一塊大石頭或秤砣,俗稱給孩子“做膽”。潮州人認為這樣做會讓孩子長大后有膽量,不易受驚嚇。這一誕生禮儀俗稱“洗三朝”。儀式完畢,產婦家還要請家中長輩和接生婆來喝喜酒,俗稱“三朝酒”。

在嬰兒誕生的第三天,潮州人用一盆溫水給其洗澡:在浴盆里還會放入一塊大石頭或秤砣,俗稱給孩子「做膽」
●少數民族的誕生禮與水
我國少數民族同胞的新生兒誕生禮儀之與水有著緊密的聯系。
在回族同胞的生活習俗中,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舉行“三洗”禮(也叫“洗三”),用熱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在“三洗”當天,主人用羊肉臊子面款待前來祝福新生兒平安健康、長命百歲的親戚、朋友和鄉親。鄉親、朋友們在這天,向產婦贈送長面、油香、鍋塊、雞蛋、肉等營養品。如果產婦在坐月子期間缺奶,其家人便拿著小碗去各家收吃“七家面”,這被回族同胞稱為“修渠引水”。
傣族人的新生兒一旦出生,呱呱墜地,接生婆和家人要立即用溫水給嬰兒洗澡,一方面洗去新生兒身上的污垢,另一方面也有祈求各方神靈保佑孩子清潔平安的寓意。如果產婦缺少奶水,家人會尋找一棵長不大的小樹(傣族人稱之為“帕賓”),剝其樹皮、摘其樹葉,用樹皮、樹葉和泡米水煮成藥水,讓產婦喝下,傣族人認為這種藥水能夠催奶。
彝族同胞對水也有著解不開的情緣。嬰兒出生以后要經過多個禮儀,其中的出門見天禮與水關系密切。這項儀式就是第一次將嬰兒在太陽初升時抱出門,拜見天地。出門見天禮一般是在嬰兒出生后的第三天至一個月內舉行,一般包括剪頭禮、凈身禮和命名禮三個環節,其中以凈身禮與水最為密切。

彝族人舉行出門見天禮這天,還要以「嬰兒手沾圣水」,以迎接這值新成員來到家庭并有后代像水一樣流長不斷之意
凈身禮即為孩子洗澡,所用之水十分講究,必須是嬰兒的父親用壇子從特定的井中或從流淌著的大河中取回的水,彝語稱之為“知依”(意思是“凈水”)。在取水回途中,忌諱將水倒灑出來,彝族人認為孩子使用這種水會出現嘔吐等不適,親人們用“知依”擦洗嬰兒的頸部、腑下、胯部等處,即表示已凈身。過去的傳統觀念認為,月子里,由于產婦和嬰兒穢氣重,用水為嬰兒凈身,目的在于驅邪避災。
在舉行出門見天禮儀式這天,一般還舉行一項接納嬰兒為家庭新成員的迎接儀式,彝語稱“阿依諾依若”,意思是“嬰兒手沾圣水”。這種迎接儀式也有另擇吉日舉行的。儀式由被稱為“畢摩”的祭師主持,他手端一碗水,口里誦著《招魂經》,在聲聲呼喚嬰兒名字聲中,嬰兒由其母親抱著,扶起小手,按男左女右的規矩,沾一下畢摩手中木碗內的清涼水即圣水,嬰兒沾了儀式中的圣水后,就是該家庭的一位正式成員了,既得到社會群體的承認,又受到家庭、家族成員及祖先們的護佑,同時也有繁榮家族的義務。手沾圣水,不僅意味著期盼孩子茁壯成長,而且也表示祈盼其后代也要像水一樣流長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