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水與戰爭(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
- 武善彩 歐陽金芳
- 2086字
- 2021-04-30 12:13:10
《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序
古人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管子》);“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太一生水》)。又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八章》);“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
水,是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上分布最廣的一種物質,浮天載地,高高下下,無處不在。水是生命之源,是包括人類在內的萬千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F代人經常仰望星空,不斷叩問“哪個星球上有水?”因為有水的地方才會有生命的存在?!八?,民生文,文生萬象”。水養育了人類,它給萬民帶來的恩惠遠遠超過世間其他萬物;同時,人類作為大自然的驕子,不但繁衍生息須臾離不開水,創造文化更少不了水的滋潤和哺育。
文化者,人文教化之謂也,民族靈魂之光也。中華文明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燦爛的文明之一。中華本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疾熘腥A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不難發現,水與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孕育、發展關系實在是太密切了,中華文化中的許多方面都有水文化的光芒在閃耀。比如,人們習慣把黃河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和中華文明的搖籃,在一定意義上道出了中華文化與水之關系的真諦。
水文化是一個非常古老而十分新穎的文化形態。說它非常古老,是因為自從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有了人類的活動,有了人類與水打交道的“第一次”,就有了水文化:說它十分新穎,是因為在我國把水文化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文化形態提出來進行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末以后的事。
那么,何謂水文化呢?
水文化是指人類在勞動創造和繁衍生息過程中與水發生關系所生成的各種文化現象的總和,是民族文化以水為載體的文化集合體。而人水關系不但伴隨著人類發展的始終,而且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舉凡經濟、政治、科學、文學、藝術、宗教、民俗、體育、軍事等各個領域,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水文化因子,因而水文化具有深厚的內涵和廣闊的外延。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人是創造文化的主體。而水作為一種自然資源,自身并不能生成文化,只有當人類的生產生活與水發生了關系,人類有了利用水、治理水、節約水、保護水以及親近水、觀賞水等方面的活動,有了對水的認識和思考,才會產生文化。同時,水作為一種載體,通過打上人文的烙印即“人化”,可以構成十分豐富的文化資源,包括物質的——經過人工打造的水環境、水工程、水工具等;制度的——人們對水的利用、開發、治理、配置(分配)、節約、保護以及協調水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過程中所形成的法律法規、規程規范以及組織形態、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精神的——人類在與水打交道過程中創造的非物質性財富,包括水科學、水哲學、水文藝、水宗教等。與此同時,這些在人水關系中產生的特色鮮明、張力十足的文化成果,反過來又起到“化人”的作用——通過不斷汲取水文化的養分,能滋潤我們的心靈世界,培育我們“若水向善”“樂水進取”等方面的品格和情懷。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越來越強烈。水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使之從神秘的殿堂中走出來,讓廣大民眾了解和認知,也就成了一個大的問題。目前,水文化還是個方興未艾的學科,有關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書籍雖說也能擺一兩個書柜,但大多因為表達過于“專業”,不太適應大眾的口味和需求。有道是,曲高和寡。就水文化而言,深入深出,只有少數專家學者能消費得起,而大多數人則望而卻步,敬而遠之,更遑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了。
但用什么方式把水文化表達出來,讓“圈外人”都能看懂、理解,當然,如能在懂得、感悟的基礎上會心一笑,那是再好不過了。思來想去,還是深入淺出最好,但如何走出水文化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做到平易親和,生動活潑,讓廣大讀者樂于接受呢?這需要智慧,需要創意。
好在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匠心獨運,諸位編輯在思維碰撞、智慧對接中策劃出“圖說”——這種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講述人與水的故事;繼而經過多位水文化學者和繪畫專家的經之營之、辛勤耕耘,終于有了這套《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要說明的是,盡管這套叢書有九冊之多,但在水文化的宏大體系中,不過是冰山一角,管中窺豹。
在設計這套叢書的編寫內容時,一方面,我們注意選擇了水與人們生產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命題,如衣食住行中的水文化、文學藝術中的水文化等,力求展示人水關系的豐富性和廣泛性;另一方面,也選取了一些“形而上”的命題,如先秦諸子論水、治水與中華文明、中華水崇拜等,力求挖掘人水關系的深刻性和厚重性。在表達方式上,我們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人水關系的故事,強調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的有機融合。至于書中的一幅幅精美的圖畫,則是為了讓圖片和文字相互陪襯,使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引人入勝,從而為讀者打開一扇展現水文化風采和魅力的窗口。
雖然我們就叢書編纂中的體例、風格、表述方式等有關問題進行了反復討論,達成了共識,并力求“步調一致”,落到實處,但因整套叢書由多位作者完成,每個人的學養、文風和表達習慣不同,加之編寫的時間比較倉促,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靳懷堾
2014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