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水與戰爭(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
- 武善彩 歐陽金芳
- 1897字
- 2021-04-30 12:13:13
曾公亮《武經總要》論水
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號樂正,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官至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門下侍郎兼吏部尚書,奉魯國公,終以太傅致侍。1043年10月,曾公亮與丁度、楊惟德受命于宋仁宗,編撰《武經總要》,歷時4年完成。曾公亮主持具體編纂工作,并負責兵制、兵法、兵器、邊防、戰例等內容。《武經總要》是一部集古代兵器之大成的百科全書式兵書,也是我國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修的兵書。全書分前、后兩集,每集20卷,共40卷,其中曾公亮負責撰寫的內容占80%。他在《前集》中的《防毒法》《尋水泉法》《水攻》《水戰》等篇中論述了戰爭與水的關系,并在《后集》中的《乘風雨破敵》《半渡可擊》《饑渴可擊》《水戰》《濟水》《斷船路》《引水灌城》《擁水誤敵》等篇中選取了眾多的案例加以評述以佐證其觀點。
曾公亮對水與戰爭關系的論述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對以水代兵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和評價。曾公亮認為地形在以水代兵戰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凡水,因地而成勢,渭源高于城,本變于末,則可以遏而止,可以決而流,或引而絕路,或堰以灌城,或注毒于上流,或決壅于半濟,其道非一。”中國古代戰爭史中的“汾水可以灌平陽,濟水可以灌安邑;河水可以灌大梁,洧水灌潁川。韓信夾濰水決沙囊而斬龍沮,曹公引沂泗注下邳而克呂布”,“皆控帶山阜,得地形之利也”。如果是平坦的陸地引水灌城,則勞力費工,利害相半,如歷史上的智伯(一說知伯)因水攻而亡就是例證。他還高度評價了水攻的作用:“夫水攻者,所以絕敵之道,沉敵之城,漂敵之廬舍,壞敵之積聚。百萬之眾,可使為魚;害之輕者,猶使緣木而居,縣釜而炊。”即采取水攻的方法,可以切斷敵人的道路,淹沒敵人的城邑,沖潰敵人的營舍,破壞敵人的積聚。那么,如何進行水攻呢?他不僅轉載闡述了使用唐代李筌所述水平儀進行水攻的方法,而且還加以圖示說明,更加直觀形象地示范了水平儀的使用方法。
二是對防止飲水中毒的方法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曾公亮認為,防止飲水中毒的方法有5種:其一,剛占領的敵人的陣地,切勿飲用井泉之水,防止敵人預先下毒;其二,流動的泉水源流于敵人境內,不能飲用,以防止敵人在上游偷偷投毒其中;其三,不流動的死水,不能飲用;其四,夏天連續降雨,水勢上漲,從小溪、水塘中流出,顏色發黑、帶有好像水沸騰的泡沫,或者顏色發紅、味道發咸,或者顏色渾濁、味道苦澀,不能飲用;其五,地境內原有毒草、毒樹、毒蟲、毒蛇,如有含沙、水弩、鬼蜮等之類的東西,都必須仔細地告訴軍士,以防止中毒。
三是對野外行軍下營尋水泉法作了較為具體的闡述。曾公亮總結歷代兵家兵書記述,分幾種情形闡述了尋水泉法:其一,部隊行軍時,右虞侯(古代官職名,掌管水澤出產)在前,同時觀察水草,路中遇到水,則揭開青旗告訴眾軍士。其二,部隊行軍所到之處沒有水源,觀察沙磧中野馬黃牛的蹤跡,一路循跡找去,找到它們所到的地方,就能找到水源;野外鳥獸聚集的地方,或者水鳥聚集的地方,就能找到井水;葭葦、菰蒲等生長之地,同時有蟻壤之處,就能找到泉水。其三,部隊冬天行軍,兵士可攜帶冰片,以備饑渴時飲用。其四,發現水泉,如有峻山阻隔,可以用去除了竹節的大竹引水而上。
四是圖文并茂地全面總結概述了水戰船艦及武器的形制及其用途。戰船主要有樓船、斗艦、走舸、海鶻,潛襲船艦有蒙沖、游艇,水戰武器主要有拍竿。
五是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渡水的方法及簡易器材。曾公亮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部隊徒步渡水的注意事項:其一,水的上游不斷有浮沫漂來,要等它平定下來,探測水勢沒有上漲,可以渡過。其二,在特殊地域,水勢洄泭險惡,有蛟、鼉之類的水害出沒,一定先找到向導問清情況,以免危害部隊。其三,即將渡水的時候,先在岸上四面列陣,派人乘高遠望,以騎兵四處打探,防止敵軍偷襲,然后部隊分批快速渡過。其四,渡水時,首先是作戰部隊。渡水上岸時列為方陣,派人乘高遠望,防止敵人半濟而擊,其他部隊快速渡過。其五,如在嚴冬大寒時渡水,水上冰面尚未完全凍合,可以巨繩橫絕在水面上,一會等冰面凍合,可以踏著解凍的巨繩渡過。其六,遇到溪流無法通過時,根據溪水闊狹,把軍中車用鐵索連在一起,橫絕中流,再用土囊填充,以遏止水勢。等溪水稍淺時,各軍可涉水渡過。他還介紹了如“遇津渡泛濫,及入山谷,逢水暴漲,則止無舍,濟則無舟”的特殊情況時,“臨事制宜,能利涉”的幾種浮渡或輔渡“器用素具”,如簰筏、束木、蒲筏或葦筏、飛、浮囊、皮船、浮罌、槍筏等。
六是分類集中闡述了“乘風雨破敵”“半渡可擊”“饑渴可擊”“水戰”“濟水”“斷船路”“引水灌城”“擁水誤敵”等眾多戰例。

浮囊,古代渡水作戰的一種浮渡工具,多用羊皮制成,吹氣后,可攜帶浮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