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中華水崇拜(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
- 向柏松
- 1086字
- 2019-01-03 14:42:28
史前文化遺跡與典籍記載
迄今可見的最早的水體崇拜痕跡應是史前文化遺址中的陶器刻紋。仰韶文化、細石器文化、印紋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等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繪有大量的條紋、渦紋、三角渦紋、漩紋、曲紋、波紋等代表水的紋飾。對原始初民來說,把水的各種形象繪制在陶器上,絕不是出于審美和裝飾的目的,因為“人最初是從功利觀點來觀察事物和現象,只有后來才站到審美的觀點來看待它們”。陶器上的水紋,是先民們為功利目的而刻繪上去的,它們體現了先民們對水的信仰與祈求。陶器上的水紋,直接表現了水的各種流動形態,說明水崇拜最初的對象就是水體本身。
水體崇拜在典籍中也有所反映。在典籍中,一些河水或泉水被稱為甘水、甘露、玉膏、白水、丹水、酒泉、神泉等,并被賦予種種神奇的功效,反映了原始先民神秘的水體崇拜意識。

繪有波紋的出土陶器
甘水。《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說:“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關于甘水的作用,《山海經·大荒南經》中說:“東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羲和浴日,是指她為新生的十個太陽兒子洗浴。這是人世間新生兒洗禮習俗在神話中的反映。民間俗信認為經過水洗禮的新生兒能獲得生長的力量,健康成長。羲和浴日也蘊含了這樣的俗信觀念,浴日的意義在于使新生的太陽獲得生長的力量,而用于浴日的甘水則是生命力的象征。
甘露。《山海經·海外西經》中說:“諸夭之野,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凰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所欲自從也。”《太平御覽》卷十二引《瑞應圖》中說:“甘露者,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可見,甘露是甜美的祥瑞之水。
神泉。《淮南子·墜形訓》中說:“(昆侖)河水、赤水、弱水、洋水,‘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神泉有調和百藥、滋潤萬物的功效。
赤泉。《山海經·海外南經》郭璞注:“有員丘山,上有不死樹,食之乃壽;亦有赤泉,飲之不老。”赤泉是能讓人長生不老之泉。
酒泉。《藝文類聚》卷七二引《神異經》中說:“西北荒中有酒泉。人飲此酒,酒美如肉,清如鏡。其上有玉樽,取一樽復一樽出,與天地同休,無干時。飲此酒人,不死長生。”酒泉的泉水是一種天然的美酒,也有使人長生不死的神力。
白水。《楚辭·離騷》中說:“朝吾將濟于白水兮,登閬風而馬。”王逸注:‘“《淮南子》言:‘白水出昆侖之山,飲之不死’。”白水也是一種使人長生不死的神水。
上述各水,或有生長的力量,或能招致祥瑞,或可調藥治病,或有使人長生不老的功效,等等,所蘊含的種種信仰,都根源于人們對水的生殖力、生命力、生長力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