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上古神話傳說中的洪水災害

關于上古洪水的傳說和記載有很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究竟有沒有這場曠日持久的洪水;二是大洪水肆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下面我們就抽絲剝繭,從現存古代典籍文獻和史書的片段描述中,尋繹出那場洪水災害留在人們記憶中的深刻印跡。

一、現存古代典籍中的上古洪水記載

英國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宗教學家詹姆斯·喬治·弗雷澤在《〈舊約〉中的民間傳說——宗教、律法與神話的比較研究》一書的第四章“大洪水”[1]中對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大洪水神話作了詳盡論述,包括巴比倫、希伯來、古希臘、古印度、現代印度、東亞、印度群島、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與密克羅尼西亞、南美洲、中美洲及墨西哥、北美洲、非洲等,卻對中國的大洪水神話只字未提。他說:“據我目前所知,在他們卷帙浩繁和古老的文獻里,沒有發現我們這里討論的大部分人類被淹死的世界性洪水泛濫的傳說。”[2]這里弗雷澤強調的重點是“大部分人類被淹死”和“世界性”,可能是他所看到的現存文獻中沒有對這兩點進行濃墨重彩的描述,有的只是神話傳說中的輕描淡寫,以及典籍文獻、史書里的只言片語。再加上儒家的傳統是“不語怪力亂神”,“孔子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實用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說,俱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無所光大,而又有散亡”[3]。因此,關于中國上古大洪水的波及范圍和巨大影響也就無從考證。

真相到底如何,讓我們先來看一下現存古代典籍文獻和史書中的記載。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歷史文獻,《尚書·堯典》中有這樣的話:“上天降災,下昏民墊。”又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傳》曰:“凡平原出水為大水。”[4]今本《尚書·皋陶謨》亦載:

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皋陶曰:“俞!師汝昌言。”[5]

這是我國關于上古洪水泛濫的最早記載,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洪水的氣勢非常之兇猛,“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來勢洶洶的大水包圍了山岳,漫過了丘陵,中原大地一片汪洋。從《慎子·外篇》中也能找到佐證:“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曰:‘洪水滔天,下民昏墊,由不能櫛奔風,沐驟雨,愁其五臟,以為天下役。’”[6]足見堯時確實有洪水之災。《孟子·滕文公上》曰:“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7]《孟子·滕文公下》又說:“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從“橫流”“逆行”“泛濫”等詞語可知洪水波及的范圍之廣,而且持續時間很長。《呂氏春秋·季夏紀》曰:“水潦盛昌,命神農將巡功,舉大事則有天殃。”[8]《呂氏春秋·恃君覽》則對黃河水災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載:

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禹於是疏河決江,為彭蠡之障,干東土,所活者千八百國。此禹之功也。[9]

大水幾乎淹沒了整個中原地區。《管子·揆度》云:“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天下。”[10]共工氏當政的時候,天下水域占十分之七,陸地占十分之三,正是堯禹洪荒時期。虞世南《北堂書鈔》轉引《尸子》曰:“燧人氏時,天下多水。”[11]《荀子·富國篇》云:“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復熟,而陳積有余。”[12]《韓非子·飾邪》:“昔者舜使吏決鴻水,先令有功而舜殺之;禹朝諸侯之君于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13]《韓非子·五蠹》:“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14]《國語·魯語上》云:“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鯀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鯀之功,契為司徒而民輯,冥勤其官而水死。”[15]韋昭《國語注》引《毛詩傳》曰:“冥,契六世孫也,為夏水官,勤於其職而死於水。稷、周棄也,勤播百谷,死於黑水之山。”[16]冥治理黃河亡于水,可見夏朝建立百多年后黃河水患仍舊很嚴重。《楚辭·天問》在說到鯀禹治水時,有“不任汨鴻,師何呂尚之”[17]之句。關于這場洪水,《淮南子》提供了更多的證據: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18](《淮南子·覽冥訓》)

禹遭洪水之患,陂塘之事。[19](《淮南子·齊俗訓》)

中央之極,自昆侖東絕兩恒山,日月之所道,江漢之所出,眾民之野,五谷之所宜,龍門、河、濟相貫,以息壤堙洪水之州,東至碣石,黃帝、后土之所司者,萬二千里。[20](《淮南子·時則訓》)

禹鑿龍門,辟伊闕,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21](《淮南子·人間訓》)

禹之時,天下大水,禹身執蔂垂,以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東海。[22](《淮南子·要略》)

《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23]這些敘述雖角度、用語不同,但傳達出的信息是一致的:舜時洪水浩洋不息,人們被迫生活在水里,大禹治理后河水退去才得以重返陸地。

綜合上述諸多文獻資料,我們可以大致理出一些脈絡:上古時洪水頻發,女媧氏、燧人氏、共工氏時代都有發生,共工氏并因此得到了政權。堯時則有大旱,舜時洪水卷土重來,較之前更加迅猛宏大,負責治水的諸侯共工氏、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精力,卻以失敗告終。舜命禹子承父職,禹開九州,疏通河道,過了十幾年后洪水才得到了基本控制,但到了夏中葉時黃河仍大面積泛濫,水官冥也因此亡于大水之中。

雖然這些神話傳說與文學家的敷衍說理未必盡然可信,創作者們在敘述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揣度,再經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有一些出入是極有可能的。由此,我們完全可以斷定堯、舜、禹時期中國確實發生過大洪水,這一點,從漢字的寫法上也可以看出來,如“昔”字的古體寫法:

img

“昔”與“今”相對,表示很早的過去,無論甲骨文、金文,還是大篆、小篆,只有天上的太陽和地上的洪水,足于證明上古時期洪水的存在。袁珂先生說:“畫一個太陽,下面或上面畫作水波洶涌的光景,意思是說:從前曾經有過可怕的洪水泛濫的日子,大家不要忘了。”[24]

二、中國上古洪水神話中的洪水起因

謝選駿先生在談到中國的上古洪水神話時說:“各種洪水傳說和治水故事實際上是孤立的,各個故事片斷并沒有組成一個大致完整的故事序列,因而無法顯示整個故事的前因后果。”[25]這個特點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社會的文明程度有著密切關聯,從這些零散的記錄中,我們可以試著找出堯舜時期大洪水暴發的原因。

對于這個問題,古今中外的研究者的觀點雖不盡相同,說法也各異,但歸納起來有以下四種相對比較合理的說法:

一是由共工所致。《淮南子·原道訓》曰:“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26]《淮南子·天文訓》亦曰:“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27]《列子·湯問》曰:“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28]這些說法比較一致,都認為是共工與顓頊爭帝,失敗之后怒撞不周山,使得天柱折斷,天向西北傾,地向東南傾,星辰全移到了天之西北,大水匯集到了地之東南。這里共工和顓頊都是具有神性的氏族首領,因為權力爭斗引發了洪水。但《淮南子·本經訓》與《淮南子·兵略訓》兩部書中又有著不同的說法。《淮南子·本經訓》曰:“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滓,民皆上丘陵,赴樹木。”[29]《淮南子·兵略訓》曰:“炎帝為火災,故黃帝禽之;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30]共工制造了大洪水,被顓頊誅殺。《列子·湯問》亦曰:“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后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31]女媧補天在共工撞不周山之前,這說明洪水早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共工的任性而為加重了水勢,使局面變得更危急。

二是共工之臣相柳氏作亂所致。《山海經》中沒有關于共工觸山的記載,《大荒西經》說西北海之外有“禹攻共工國山”,說明禹與共工氏之間發生過戰爭。禹是管理水務的司空,他們之間戰爭的起因是因為共工之臣相柳氏發動了洪水。《海外北經》曰: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32]

相柳,一名相繇,是個九頭蛇身的人面怪物,所到之處一片汪洋。禹誅殺相柳氏之后,相柳之血腥臭,所流之地草木不生,足見其毒。《大荒北經》亦有同樣的記載:“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昆侖之北。”[33]共工氏掌管水務是在堯及堯之前,舜執政后因其治水不力被流放,由禹的父親鯀接任,據此不難推測,禹攻打共工氏,主要戰爭對象是“相柳氏”,因為此時用《淮南子》里的說法,共工氏已經后嗣無人。

三是持續降雨所致。《淮南子·覽冥訓》曰:“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34]淫水即指長時間不止的大雨。《淮南子·齊俗訓》也說:“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人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35]

在黃帝時也曾經發生過洪水之患,興風作浪、引起大降雨的罪魁禍首是蚩尤:

有係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妭。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妭,雨止,遂殺蚩尤。妭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妭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36](《山海經·大荒北經》)

黃帝與蚩尤大戰時,黃帝之臣應龍和蚩尤對峙于冀州平原。應龍是水神,《山海經·大荒東經》載:“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37]《山海經·大荒北經》載:“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38]雙方都使用水攻,應龍畜水,蚩尤請來風伯、雨師助陣。一時間天上風雨大作,地上大水橫流。黃帝派青衣天女妭幫助應龍,才止住了大雨,殺了蚩尤。女妭因神力耗盡而不能再回到天上,造成人間大旱。妭,又寫作“魃”,即是旱神,人多稱為旱魃,如《詩經·大雅·云漢》:“旱魃為虐,如惔如焚。”[39]《說文》曰:“魃,旱鬼也。”因為妭所經之地皆大早,被黃帝派田神叔均置于赤水之北,永世不得南行。女妭常常逃亡,她所到之地便會出現旱情,人們要想驅逐她,便禱告說:“神啊,請向北去吧!”還事先清除水道,疏通溝渠。因妭在北方,應龍居南方,故北方少水,而南方多雨。

四是環境破壞所致。《孟子·滕文公上》記載,為了治理洪水,“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40]《管子·國準》曰:

桓公問于管子曰:“國準可得聞乎?”管子對曰,“國準者,視時而立儀。”桓公曰:“何謂視時而立儀?”對曰:“黃帝之王,謹逃其爪牙。有虞之王,枯澤童山。夏后之王,燒增藪,焚沛澤,不益民之利。殷人之王,諸侯無牛馬之牢,不利其器。周人之王,官能以備物。五家之數殊而用一也。”[41]

虞舜采取的安民措施是斷竭水澤,伐盡山林,這樣的做法顯然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是很不明智的。因此《管子》批評說:“燒山林,破增藪,焚沛澤,猛獸眾也。童山竭澤者,君智不足也。燒增藪,焚沛澤,不益民利。”(《管子·國準》[42])《呂氏春秋·仲夏紀》也說:“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43]

如果把以上四種觀點聯系起來看,它們之間是有著因果關系的。堯在位時遇到了連續數年的大旱,水竭民困,到了舜執政時,他采取了筑壩堵水的辦法來緩解旱情,再加上疏于防范,連續不斷的大雨使得黃河決口,造成了洪水之災,也為治水埋下了隱患,數十年洪水不退,各種蛇蟲禽獸與民爭食,致使國力衰弱、民生疲弊。

三、中國上古洪水神話中的民本思想

面對滔天洪水、家園破敗和生命危機,華夏先民所表現出來的勇敢態度和堅強意志是世界其他國家神話故事里所沒有的。在中國上古神話傳說里,人與神共同協作,對抗洪水,尤其是堯舜時期的大禹治水神話,更是形成了被后世人所稱頌并傳承至今的民族精神。

通過洪水神話,我們可以看出其中有著濃郁的民本精神。當人間災難爆發之后,天帝屢次派神仙幫助治理,如《山海經·海內經》曰:“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44]天帝賜給羿天弓神箭,讓他到凡間為民除害。羿到民間后除四兇、射九日,可謂功勛卓著,可他卻射傷了水神河伯,搶走了河伯的妻子。《楚辭·天問》記載了這件事: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嬪?

馮珧利玦,封稀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45]

天帝不肯享用羿的祭祀,因為羿的一些所作所為已經偏離了他的初衷。但天帝并沒有因此懲罰他。王逸《楚辭章句》在注“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嬪”一句時有這樣的記載:“傳曰:河伯化為白龍,游于水旁,羿見而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訴天帝,曰:‘為我殺羿。’天帝曰:‘爾何故得見射?’河伯曰:‘我化為白龍出游。’帝曰:‘使汝深守神靈,羿何從得犯?’汝今為蟲獸,當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歟?”[46]河伯被羿射瞎了左眼,就找到天帝告狀,請求殺掉羿以解心頭之恨,天帝不但沒有同意,還為羿開脫。由此可見,天帝所關心的是民生疾苦,對羿表現出了很大的寬容。當鯀竊息壤治理人間水災時,天帝開始表現的態度是忍耐,直到久治無果,眼見百姓遭受的苦難更加深重,才殺了鯀,接著任命鯀的兒子禹繼續使用息壤治水。《淮南子·地形訓》曰:“禹乃以息壤填洪水以為名山,掘昆侖虛以下地。”[47]可見,天帝處罰鯀并不是因為不想用息壤治水,而是因為鯀不但“竊”,還不能真正發揮息壤的作用。《尚書·洪范》曰:“昔鯀堙洪不,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48]由此可以看出,天帝其實是先民心目中的明君形象的化身,是后世“君以民為本”思想的濫觴。與古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王宙斯相比,中國人心目中的天帝更加仁慈、愛民、無私,他關心百姓疾苦,一切行為都是為了使宇宙間的秩序更加穩定,萬物更加和諧。

天帝公正嚴明,有著人的情感。因為“神力”歸根結底要靠人為來實現,人間的帝王被稱為天子,意即天帝的兒子,是天帝意旨的執行者。《尚書·皋陶謨》:“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49]意謂天不自下治民,故人代天設官行其事。如揚雄《百官箴·大鴻臚箴》云:“蕩蕩唐虞,經通垓極。陶陶百王,天工人力。畫為上下,羅條百職。”[50]《尚書·堯典》曰:

舜曰:“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僉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

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谷。”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51]

舜任命禹為司空、棄為后稷、契為司徒,并指出為政之道在“寬”。

禹接受治水任務后,一心為民、心無旁騖。《淮南子·精神訓》曰:

禹南省,方濟于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乃熙笑而稱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勞萬民。生,寄也;死,歸也。何足以滑和!”視龍猶蝘蜓,顏色不變。龍乃弭耳掉尾而逃。禹之視物亦細矣。[52]

他早就把個人利益與生死置之度外,天大的困難都不怕,所以兇惡的黃龍在他眼中不過如蝘蜓一樣渺小,根本不足以撼動他的精神意志。《淮南子·修務訓》亦云:“且夫圣人者,不恥身之賤,而愧道之不行;不憂命之短,而憂百姓之窮。是故禹之為水,以身解于陽盱之河。湯旱,以身禱于桑山之林。”[53]正是這樣的民本思想與犧牲精神,使得禹在治水時不遺余力,輕身忘家、公而忘私。《尚書·皋陶謨》大禹自述曰:“予創若時,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54]《列子·楊朱》云:“鯀治水土,績用不就,殛諸羽山。禹纂業事讎,惟荒土功,子產不字,過門不入;身體偏枯,手足胼胝。”[55]《呂氏春秋·仲夏紀》曰:“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漻水以導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56]《史記·夏本紀》曰:“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57]又說:“禹為人敏給克勤;其思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58]在這種強大意志力的支配下,大禹跋山涉水,幾乎踏遍了中國的大小山川。《呂氏春秋·慎行論》曰:

禹東至樽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攢樹之所,捪天之山,鳥谷、青丘之鄉,黑齒之國;南至交址、孫樸續樠之國,丹粟漆樹沸水漂漂九陽之山,羽人、裸民之處,不死之鄉;西至三危之國,巫山之下,飲露吸氣之民,積金之山,其肱、一臂、三面之鄉;北至人正之國,夏海之窮,衡山之上,太戎之國,夸父之野,禺強之所,積水、積石之山。不有懈墮,憂其黔首,顏色黎黑,竅藏不通,步不相過,以求賢人,欲盡地利:至勞也。得陶、化益、真窺、橫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績銘乎金石,著于盤盂。[59]

《呂氏春秋·孝行覽》亦曰:“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賢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澤之湛滯壅塞可通者,禹盡為之,人也。”[60]大禹并不是只憑一己之力,而是招攬賢才,依靠民眾,最終在皋陶、化益等人的協助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戰勝了滔天的洪水。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詩云:“江從西南來,浩浩無旦夕。長波逐若瀉,連山鑿如劈。千年不壅潰,萬里無墊溺。不爾民為魚,大哉禹之績!導岷既艱遠,距海無咫尺。胡為不訖功?湖水斯委積。洞庭與青草,大小兩相敵。混合萬丈深,淼茫千里白。每歲秋夏時,浩大吞七澤。水族窟穴多,農人土地窄。我今尚嗟嘆,禹豈不愛惜。邈未究其由,想古觀遺跡。疑自苗人頑,恃險不終役。帝亦無奈何,留患與今昔。水流天地內,如身有血脈。滯則為疽疣,治之在針石。安得禹復生?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劍,重來親指畫。疏河似剪紙,決壅如裂帛。滲作膏腴田,蹋平魚鱉宅。龍宮變閭里,水府生禾麥。坐添百萬戶,書我司徒籍。”[61]這首詩是我國歷史上對洞庭湖水患的最早記述。詩人寫了洞庭水災的危害,希望大禹能夠重生,手提倚天劍,疏河決壅以解民生疾苦,反映出了大禹治水及其表現出的民本思想對后世的巨大影響。

大禹治水時雖然強調以民為本,但他更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他不妄為,不強為,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制定切實可行的治水方案。這是他留給后代最重要的治水經驗。《孟子·告子下》載:“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付謂之澤水——降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62]白圭認為自己治水的本領比大禹還要高強,孟不以為然。孟認為大禹治水順應水性,重在疏導;白圭治水卻高筑堤防,重在堵塞;大禹將水導入四海,利在天下而無貽害;而白圭卻把水引向鄰國,是損人利己的行為,只能為仁者所厭棄。《呂氏春秋·慎大覽》曰:“禹通三江五湖,決伊闕,溝回陸,注之東海,因水之力也。”[63]《慎子》亦曰:“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治水者茨防決塞,九州四海,相似如一。學之于水,不學之于禹也。”[64]《淮南子·原道訓》亦曰:“修道理之數,因天地之自然,則六合不足均也。是故禹之決瀆也,因水以為師;神農之播谷也,因苗以為教。”[65]禹治洪水以拯黎民,他的精神澤被后世。他以水為師的科學精神,也啟示人們在面對自然災難時應該既合乎民心,又順乎民意,要有自覺遵循規律、甘于吃苦奉獻、實地調查研究的求真務實精神。如果一味照搬大禹治水的做法,不知依照水情適時變通,違背自然規律,不但勞而無功、勞民傷財,還會招致更大的災禍。

中國上古神話傳說是最生動又具原生貌的文學作品,它不僅是中國文學創作的源泉,而且有著不可忽視的文獻價值。華夏先民穴居巢處、茹毛飲血、結繩而治,他們面對自然災害時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與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我們民族中最寶貴的財富,而這種精神得以傳承,《山海經》《楚辭》《淮南子》《列子》等典籍的作者們可謂功不可沒,許多史實依靠這些神話才能保留至今。這些書中關于洪水神話的記載各具特色,但卻有著明顯的趨同性,使它們能夠互相印證與補充,從而為我們還原了堯舜禹時期那場世界性特大洪水的部分真相,使我們能夠更加準確而深刻地理解洪水的起因,體會以大禹為代表的治水英雄的無窮智慧與強大能力,學習他們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務實精神和敬業奉獻精神,在見證昨天的同時也給我們的今天和明天提供更好的借鑒,以防患于未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汨罗市| 万盛区| 临漳县| 通辽市| 万年县| 忻城县| 临泽县| 尖扎县| 玛沁县| 谷城县| 仙桃市| 梁平县| 济源市| 阳山县| 绵竹市| 安福县| 铜陵市| 常山县| 社会| 宁陕县| 通许县| 和龙市| 饶河县| 江孜县| 中方县| 大石桥市| 保亭| 沽源县| 林芝县| 文成县| 六枝特区| 东乌珠穆沁旗| 军事| 嘉定区| 遂平县| 夹江县| 江达县| 昌江| 大城县| 霍州市| 佳木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