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木工程材料(全國應用型高等院校土建類“十二五”規劃教材)
- 李舒瑤 張正亞
- 781字
- 2019-10-24 18:40:10
2.4 材料的環境協調性
在全世界大力發展經濟的今天,人們已經開始越來越多的注意到經濟發展與環境相協調的理念。材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先導。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在國際新材料的研究中,形成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即生態環境材料,由于環境問題以及環境問題的復雜化、多層次化和全球化,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得人心,人們越來越重視材料的環境協調性。
環境協調性是指對資源和能源消耗盡可能少、對生態環境影響小、循環再生利用率高。而且要求從材料制造、使用、廢棄直至再生利用的整個壽命周期中都必須具有與環境的協調共存性。
建筑材料是應用最廣、用量最大的材料。傳統的建筑材料在生產過程中不僅消耗大量能源和資源,還向環境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含氟氣體等)、固體廢棄物(如煙塵、粉塵、尾礦等)、污水等。某些建筑材料在使用過程中釋放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物質(如甲醛、苯、氨、氡等)。廢棄后的建筑材料被隨地堆放又成為新的環境污染。
生態環境材料是指賦予傳統結構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別優異的環境協調性的材料,并不僅僅特指新開發的新型材料。生態環境材料還包括那些直接具有凈化和修復環境等功能的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的主要特點首先是節約能源和資源;其次是減少環境污染,避免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的破壞;最后是易于回收和循環利用。
作為生態環境材料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生態建筑材料是指在材料的生產、使用、廢棄和再生循環過程中,與生態環境相協調,滿足最少能源和資源消耗,最小或無環境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環再利用率要求設計生產的建筑材料。
我國在1994年設立了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委員會,建筑材料中首先對水性涂料實行環境標志,制定了環境標志的評定標準。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國家制定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10)以及關于“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的國家標準,并于2002年正式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