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祈雨習俗

祈雨就是通過一定的儀式來向傳說中掌控云雨的神祗加以祭祀,目的是達到求雨得雨,解除旱渴,緩解因干旱而帶來的生活苦難,并祈禳豐收,安民樂土。

1.雩而雨

從大量的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先民們對祈雨一直是滿懷信心的。如《晉書·禮志上》:“武帝咸寧二年春分,久旱……始祈雨於社稷山川,六月戊子,獲澍雨。”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念,是因為在古人看來,天上有一位掌管雨事的神靈,通過一定的巫術活動,人們是可以用誠意感動雨神的。因此,有時的祈雨活動要持續數日,直到下雨為止。《太平廣記》卷三四二引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趙叔牙》云:“通狀祈雨,期三日雨足。”但也有一些思想家對此是持懷疑態度的,如《荀子·天論》里說:“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

我國古代最早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活動稱之為“雩”。雩的最基本意思是通過一定的活動讓雨水充滿干涸的湖澤。《說文解字》里說:“雩,夏祭樂于赤帝,以祈甘雨也。”說明在夏代已經有了“雩”這種祈雨活動。《公羊傳·桓公五年》云:“大雩者何,旱祭也。”《論語》里竟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說明春秋時代的舞雩現象已很普遍。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中說:“莊公三十一年,一冬無雨,欲行雩祭祈禱。”

2.舞龍析雨

從我國古代大量的典籍中可以看出,任何祈雨活動都是一種巫術活動,因而要伴隨一定的巫術儀式,并且要有專門的法師來主持祈雨儀式。在各種祈雨儀式中,起舞作樂是一種普遍現象。早在《周禮·司巫》里就說:“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帥巫而舞雩。”在中國古代的祈雨舞蹈中,龍舞是最常見的一種,原因是天氣好壞往往是龍所左右的。白居易在《黑潭龍》中就描寫過求龍神降雨的情景:“豐兇水旱與疾疫,鄉里皆言龍所為。家家養豚漉清酒,朝祈暮賽依巫口。”這里的“賽”被認為是一種迎龍娛神的儀式。唐代詩人李約《觀祈雨》一詩寫道:“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中國古代有五色龍的說法,五條不同的龍各據一方,哪里干旱就要跳哪種龍舞祈雨。假托神農所著的《神農求雨書》說得很具體:“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為青龍,又為火龍,東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為赤龍,南方壯者舞之;戊巳不雨,命為黃龍,壯者舞之;庚辛不雨,命為白龍,又為火龍,西方老人舞之;壬癸不雨,命為黑龍,北方老人舞之。”

3.樂畫祈雨

除了龍舞,音樂和繪畫有時也有呼風喚雨的功能。《列子·湯問》曾很夸張地說到音樂的作用:“當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呂,涼風忽至,草木成實。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夾鐘,溫風徐回,草木發榮。當夏而叩羽弦以召黃鐘,霜雪交下,川池暴沍。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賓,陽光熾烈,堅冰立散。”《史記·樂書》:“師曠……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隨之。”《列子》張湛注也說:“師曠為晉平公奏清角,一奏之,有白云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隨之。”清厲鶚《東城雜記》卷上則記載了畫羅漢像祈雨的習俗:“信州懷玉山有畫羅漢,郡中每迎請祈雨。”

4.祈雨節

在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有祈雨的習俗。如每年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屬龍日,云南楚雄地區彝族要舉行一年一度的祈雨節,彝語稱為“門捏底”。因為季春三月往往干旱,又恰逢彝族插秧季節,為確保秧苗成活,彝族群眾要在畢摩的主持下,選擇一座山的山頂大龍樹下祭天求雨。龍樹下還要擺設祭壇,擺上酒肉茶米等祭品,敬奉雨神“天龍”施雨。貴州劍河溫泉西平塘坡的苗族群眾,每年六月第二個戊日也要舉行規模巨大的祈雨節,參加的群眾有數千至萬余人之多,每年祈雨節均由溫泉鄉巫門村主持這一活動。祈雨的地點在平塘坡龍王洞雙寺廳,常用的祭品為鴨、酒和香紙。祭祀完畢,當地的苗族群眾還要舉行賽馬、雀斗、踩蘆笙等文娛活動。當地人相信祭祀后當天必將降大雨,如當日不應驗,則下一個戊日再祭,直至降雨為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仆寺旗| 当雄县| 牙克石市| 阜南县| 积石山| 营山县| 肥西县| 湖北省| 鄢陵县| 高陵县| 浑源县| 响水县| 陆良县| 巴马| 大连市| 个旧市| 汾阳市| 丰镇市| 招远市| 安溪县| 滁州市| 平果县| 巴里| 满城县| 宜兴市| 师宗县| 黑水县| 新泰市| 西华县| 宜黄县| 静宁县| 安福县| 霍州市| 阿拉善左旗| 黑山县| 黄骅市| 佛冈县| 新安县| 府谷县| 丹阳市| 留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