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許多人畫了不成功的圈,都是因為忽視了圈外。所以,我們要畫好一個圈,就要憑借著堅持的毅力將問題徹底搞清楚:一個真正的圈包括圈里與圈外。
美國一位名叫伊萬斯美的科學家,為了“生物圈二號”實驗的成功,耗巨資進行了研究,將30年的時間都用在這個實驗上。為了這項實驗,他幾乎走遍了全世界的所有的原始生物聚集地,最終才找到了一個在他認為已經足夠制造出一個適宜人類生存的動植物圈。
對此,美國政府也對他給予了大量的支持。在一開始,伊萬斯美教授在美國亞利桑納州地下用鋼筋水泥建造了一個足有十個足球場大、20層樓高的實驗基地。實驗基地里面模擬自然生態體系,有空氣、水、土壤、各種動植物以及森林、湖泊、河流和微型海洋,甚至還有模擬的陽光。在他看來,這樣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生物圈”,而里面的人們也完全可以過著與真實的世界一樣自給自足的生活。
隨后,他的事情被人知曉后,就幾十名男女志愿者愿意去嘗試這種生活,被送進了“生物圈二號”。他們在生物圈喝生態系統自然生成的水,呼吸植物釋放的氧氣,吃自己種出的糧食。看到這種情景,伊萬斯美教授十分自信。他認為生活在生物圈里的志愿者都算是與世隔絕,他們的健康也會有保證。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8個月后,實驗被迫結束,因為那里的氧氣已經不能維持志愿者的生命,雖然經過輸氧加以補救,但是25種小動物中,就有19種滅絕,由于傳播花粉的昆蟲全部死亡,植物也停止了繁殖。
這個結果讓伊萬斯美教授十分不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生物圈二號”實驗的失敗呢?于是他分析各種原因,繼續對實驗室進行全面研究。直到2003年,他才發現,“生物圈二號”的問題不是出在生物圈本身,而是出在混凝土墻壁上。土壤里的細菌在分解土壤有機質的過程中耗費了大量氧氣,而它們釋放出寶貴的二氧化碳又被混凝土墻壁吸收,從而使模擬的生物圈全面崩潰。
最終,伊萬斯美教授歸結實驗的失敗原因:因為自己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能夠自給自足的生物圈本身,而沒有想到生物圈外面的各種因素。
由此可知,伊萬斯美教授所犯的是一個簡單的邏輯錯誤,但是在世界紛繁的各類表象下,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邏輯其實存在著很大的學問,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得出,想得明白。人生也是如此,不斷地在畫著一個又一個圈,包括社交圈、工作圈、親友圈……,這世間許多人畫了不成功的圈,都是因為忽視了圈外。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也分圈里圈外,它們是無形的,但又是真實存在的。比如各種官場圈、文化圈、娛樂圈、教育圈、朋友圈、婚姻圈等。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而無奈,羨慕圈外的天地,然而,圈外何嘗不是另一個圈。圈里的人想沖出去,圈外的人想沖進來。然后不顧一切地追隨它。
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人也都有自己理想的圈,比如《圍城》中講的婚姻圈。愛情的美好吸引很多人走進這個圈。但婚姻生活中的瑣碎平凡又讓部分人忍受不了,不愿擔負這個對社會的重任,于是便想離開這個圈。總之,人活著都會有自己想要的圈,即使你想進入的那個“圈”,有時候拼命擠進去了,到頭來卻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甚至還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其實,圈內圈外如同世界萬物一樣是有著內在聯系的,而且有不同的階段。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別人看自己,就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自得了。圈里圈外,重要的是秀出自己。
所以,我們要畫好一個圈,就要像伊萬斯美教授那樣在失敗后,并沒有選擇放棄,而是憑借著堅持的毅力將問題徹底搞清楚:一個真正的圈包括圈里與圈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