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鈐經(中華兵書經典叢書)
- 魏鴻譯注
- 1248字
- 2019-01-03 14:37:12
教戰(zhàn)第十四
【題解】
本篇內容又見于《通典》卷149《兵二》。《通典》之文引自《大唐衛(wèi)公李靖兵法》,因此,清人汪宗沂輯錄《衛(wèi)公兵法輯本》中也予以收錄。
本篇所載為戰(zhàn)陣訓練之法,也就是軍事訓練中的基本隊列訓練。軍隊以五十人為一隊,排布陣形,然后聽從鼓角號令,集合或展開隊列、戰(zhàn)斗、收隊,等等。通過本文,我們可以了解唐宋時期戰(zhàn)陣演練的具體情況。
諸教戰(zhàn)陣,每五十為隊,從營繕緝槍幡〔1〕,教場左右?guī)饕狸牬谓忉α㈥牎N橄嗳ジ魇剑植际咕F漶v隊塞空,去前隊二十步。列布訖,諸營士卒一時即向大將麾下聽令。每隔一隊,定戰(zhàn)隊,即出向前各進五十步。聽角聲第一聲絕,諸隊即一時散立;第二聲絕,諸隊一時捺槍、張弓、卷幡、拔刀;第三聲絕,諸隊一時舉槍;第四聲絕,諸隊一時跪膝籠槍坐,目看大將黃旗,耳聽鼓聲。黃旗向前亞,鼓聲動,齊喝“嗚乎”,齊向前到中間,一時齊喝,聲殺齊入。賊退敗訖,可趁行三十步〔2〕。審知賊徒喪敗,馬軍從背逐北。聞金鉦動〔3〕,即須息聽卻行〔4〕。膊上架槍,側行回身,本處散立。第一聲絕,一時捺槍便解幡旗;第二聲絕,一時舉槍;第三聲絕,一時簇隊〔5〕。一看大將處兩旗交,即五隊合為一隊,即是二百五十人為一隊。其隊法及卷幡、舉槍、簇隊、斗戰(zhàn)法并依前。一看大將處五旗交,即十隊為一隊,即是五百人合為一隊。其隊法及卷幡、舉槍、簇隊、斗戰(zhàn)法如前。聽第一聲角絕,即散二百五十人為一隊。如此凡三度,即教畢,諸士卒一時聽大將賞罰進止。第三聲角絕,即從頭引隊伍還軍。
【注釋】
〔1〕繕輯:修繕整治。
〔2〕趁行:相隨而行。
〔3〕金鉦:古代軍中用以發(fā)號令的打擊樂器。
〔4〕息聽卻行:底本作“聽去行”,據(jù)明抄本改。
〔5〕簇隊:集合。底本作“旗隊”,據(jù)明抄本、《四庫全書》本改。下文兩處“簇隊”同。

【譯文】
教練戰(zhàn)陣:每五十人為一隊,以營為單位,整治槍幡,在教場左右兩側依次解幡列隊。每伍相距十步,均勻分布。后隊交錯排列在前隊空隙處,距離前隊二十步。列隊完畢,各營士兵同時向大將麾下聽令。每隔一隊,確定一個戰(zhàn)隊,出列向前,各前進五十步。聽角聲,第一聲畢,諸隊同時散開;第二聲畢,諸隊同時按槍、張弓、卷幡、拔刀;第三聲畢,諸隊同時舉槍;第四聲畢,諸隊同時收槍跪坐,注視大將黃旗,耳聽鼓聲。黃旗向前傾,鼓聲響起,齊聲喝“嗚乎”,一齊向前沖到中間,同時喝呼,向前刺殺。敵人退敗,可以隨行三十步。如果確定敵人是喪敗而逃,派騎兵從背后追擊。聽金鉦聲響,就停止前進,向后退行。胳膊上架槍,側行回身,回原位站好。金鉦第一聲畢,同時按槍,解幡;第二聲畢,同時舉槍;第三聲畢,同時集合。一看到大將站在兩旗交匯處,就將五隊并為一隊,也就是二百五十人為一隊。其列隊之法,以及卷幡、舉槍、集合、戰(zhàn)斗之法一并如前。一看到大將處在五旗交匯處,就十隊合為一隊,也就是五百人為一隊。其列隊之法,以及卷幡、舉槍、集合、戰(zhàn)斗之法一并如前。聽到第一聲角畢,就散開,每二百五十人為一隊。如此訓練三次,就教練完成了,士卒一齊聽候大將賞罰進止。第三聲角畢,從頭引隊伍回原隊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