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創造奇跡:熊繼柏診治疑難危急病癥經驗集
- 熊繼柏
- 1896字
- 2020-04-17 10:42:57
4.治“流腦”昏迷、高熱、抽搐的病人(急性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危重病癥)
【診療經過】
1967年春季(3~4月間),當時正是“文革”開始的第2年,在石門縣農村有“流腦”流行,有個病人周某,男,17歲,在當地醫院被確診為“流腦”。
病人突發高熱、惡寒、劇烈頭痛、噴射狀嘔吐、抽搐,幾天后昏迷,身發紅斑(3塊)、像開水燙的紅皰,口中頻頻發出烏鴉一樣的“呵、呵”叫聲。醫院下了“病危”通知,請家屬將病人抬回家。剛走出院門,遇當地村民,他們建議找熊醫生看看,于是由“革委會”主任找到了正被當作“反動技術權威”而受到批判的我。
診見病人高熱(41℃)、昏迷、手足抽搐不止、角弓反張、雙目上翻、口張不合,遍身有多處斑疹,舌黑而干燥,脈數而疾,便處以清瘟敗毒飲,用的大劑量,用兩張報紙包的藥。因其距家太遠,就讓家屬把病人留在醫院內,立即煎藥服用。由于藥量很大,煮藥用的是農村煮紅薯的大吊鍋,生石膏用到半斤(250g),生地黃、玄參等均用至1~2兩(50~100g)。處方:生石膏250g,生地黃60g,玄參60g,梔子30g,連翹30g,黃連30g,黃芩30g,知母30g,赤芍20g,牡丹皮20g,淡竹葉15g,鉤藤鉤30g,羚羊角片30g,犀角片15g,甘草10g。令煎水置冷,半小時喝1碗,頻頻灌飲,直到天明。
第2天上午病人抽搐止,下午熱退,晚間蘇醒。病人獲救了。
這事在當地引起了轟動,正值“流腦”流行期間的農民們,把大量的“流腦”病人抬到了我的診室,以致每天要診治多個“流腦”病人。
當時我只有25歲,至今已40多年了,而這個病人周某仍然健在,算來現在他已經60多歲了。最近,病人的哥哥來看望我,進門便稱謝,一再感謝當年的救命之恩。
【簡要闡述】
(1)關于“流腦”的中醫診斷 “流腦”屬中醫的“春溫發痙”。其主癥是高熱如火,頭痛如劈,劇烈嘔吐,四肢痙攣,角弓反張,進而神志昏迷,身發斑疹,舌紅脈數。春溫屬溫熱病,溫病是有季節性的,《內經》云:“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
夏至之前(春季)的自然氣候以溫熱(風熱)為主,風熱當令,外感熱病稱溫病(或風溫、春溫);夏至以后的氣候以暑濕當令,外感熱病稱暑病(暑溫)。
風溫與春溫的區別:風溫是感風熱之邪的外感熱病。而春溫是一開始雖有風溫的癥狀,但緊接著出現高熱、口苦、心煩、尿赤。進而迅速進入氣分,出現高熱,甚至深入營分、血分。這種熱勢來得很猛的溫病,古人稱之為“伏氣溫病”,認為是冬季受寒,寒氣郁遏在內,郁久化熱,到春天受外感之氣引發,稱為“春溫”。
作為醫生,當然不能從其冬天是否受寒而辨別其是否為春溫或風溫,只能在臨證時通過其癥狀來分析判斷。
這個病人初起有外感癥狀,旋即高熱如火,并發抽搐、昏迷,肯定是“春溫發痙”。
春溫的發病特點是,開始兩天為外感發熱、惡寒、頭痛、口渴,進而高熱、抽搐、昏迷、發斑。按照溫病學的辨證原則講,那就是邪熱從衛分,很快發展到氣分、營分,乃至血分。氣、營、血的癥狀同時出現,并且抽搐,這就叫“春溫發痙”。
(2)關于清瘟敗毒飲 清瘟敗毒飲是清代疫病學家余師愚治瘟疫的專方,疫病的特點是“發熱,煩躁,頭痛如劈,兩目昏瞀”。這是他的原文描述癥狀。
清瘟敗毒飲可用來治“流腦”、“乙腦”,主要用于治療“流腦”。該方的特點是清熱解毒,涼血化斑。余師愚稱“是十二經清熱的總方”,將氣、營、血分之熱同清。其中包含了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我在診治周某時用此方還加了羚羊角、鉤藤,目的是加強熄風作用。
(3)治暴病有膽有識,治久病有守有方 中醫治急暴病癥,一要有膽量,二要有見識。選方用藥要求“穩、準、狠”,首先要準,然后要穩,最后要狠。在弄清楚病證以后,大病必須用大藥,如果不狠,對于如同大火一般的疾病,只用一桶水的力量去治,好比“杯水車薪”,無濟于事。對這個熱勢猛而病情急的病人,如果不用大劑量,而只用小劑、中劑是治療不好的。當然首先選方必須準確,但是如果用藥劑量不夠,服藥速度進展慢,估計這個病也是治不好的,這就叫有膽有識。換作是在今天,我已經70多歲了,遇上這個病,可能不會用半斤生石膏這種大劑量,一定會十分慎重,反復思考,當醫生就是這樣,年紀越大考慮事情越復雜。而治慢病久病要有守,能守得住,要有方略,有系統工程的方略,一步一步怎么走,標本緩急怎么安排,臟腑調治、虛實錯雜怎么解決,都要有個系統的考慮。清代大醫家吳鞠通云:“治外感如將,治內傷如相。”意思是說,治療外感病、急性病,猶如行軍作戰一樣,要機動靈活,兵貴神速;治內傷病、慢性病,要從容不迫,全盤考慮。這是中醫治病的兩個大方略。
我在農村當中醫20多年,又在城市當中醫30多年。在農村看病,急性病要占多數;在城市看病,慢性病要占大多數。當中醫既要學會治慢性病,又要學會治急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