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必須辨證分析

我曾多次說過中醫治病必須辨證施治。《內經》講“審察病機”,“謹守病機”,就是強調辨證分析。不能辨證的醫生是沒有上水平的醫生,只有懂得辨證法則,懂得靈活辨證的醫生才是高手,才能治好有些西醫都治不好的疾病,才有能力問津疑難雜癥。辨證的前提是什么?辨證的前提就是抓住主病和主癥,這是第一要素。比如一個病人如果是關節痛,就要按照關節痛這個主癥來辨證。腰痛、腹痛、泄瀉、嘔吐等疾病也都應該這樣針對主癥來辨證。比如頭痛,分為外感、內傷頭痛,外感頭痛中有風寒、風熱、風濕等證型,內傷頭痛中有瘀血、痰濁、肝火、氣虛、血虛、風陽上亢等證型。我們在臨床上就要辨證分析疾病屬于哪一證型,對每一個疾病都是要辨證的。一般醫生治感冒用感冒膠囊、白加黑,老百姓自己都會。其實中醫治感冒不能這樣,必須分清風熱、風寒、夾濕、夾暑、夾燥、氣虛感冒,用方不一樣,絕不是一個方子能治好所有的感冒。一個簡單的感冒都是這樣,那還有其他更嚴重、更復雜的疾病何嘗又不是這樣呢?《內經》曰“司外揣內”,即從外在的表現來推測內在的病變。所以我們中醫治病的正確途徑就是把病人外在的表現、癥狀進行綜合分析,來推測內在的哪一臟腑的病變,這就是我們治病中審查病機的關鍵所在。

辨證的法則很多,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脈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等。這么多、這么復雜的辨證法則,其關鍵只有兩個,一個是辨別病邪的性質,簡稱辨病性;一個是辨別病變的部位,簡稱辨病位。辨病性中,外在的有風、寒、暑、濕、燥、火;內在的有瘀血、痰飲、食積、情志因素等。無論是外感的還是內傷的,每一個疾病性質都要搞清楚。

辨病位,首先要從大體上講,辨表證還是里證,是外感還是內傷。外感病要按照六經、衛氣營血辨證;內傷病則必須按照臟腑辨證。我們中醫一貫以五臟為核心,五臟稱為五臟系統,我們辨別病變的部位必須弄清楚屬于五臟的哪一系統,這個大方向要清楚。如果這個搞錯了,用藥就會南轅北轍。因此,病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之前舉了頭痛的例子,要問清楚頭痛的部位,而后判斷其歸經。根據發病的不同部位、病人表現的不同部位來推測臟腑經脈歸屬,這就是辨證的關鍵。我們對每一個醫生都這樣講,我們不能從表面現象去用一個方治療所有疾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治不好病的。這樣的例子很多,我舉幾個。

今年年初的時候,我治療了一個60多歲的病人,70天時間消瘦了21斤,每天平均消瘦3兩,家里人很著急,監測血糖、尿糖都不高,在醫院做了很多檢查都沒發現什么原因。但是病人有個毛病就是一直想吃東西,每次吃不了多少,吃了沒多久就餓了,這叫“少食善饑”,同時伴有口干,大便稍干不秘,舌紅少苔,脈細。抓住如上主癥,辨證為胃陰虛證,方用吳鞠通的益胃湯,藥物有: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冰糖。半個月后病人復診,口干和饑餓感明顯好轉,體重未再減輕,再服藥半月后病人徹底治愈了。這就是辨證:首先病位在胃,其次病性是陰虛,這樣一下子就解決了問題。

再講一個消瘦病癥的例子。一個30多歲的病人,姓吳,4年時間消瘦了30斤,每年體重遞減7斤,看病的時候他只有80余斤。患者的癥狀是精神疲倦,大便溏,一天2~3次,大便中時夾有菜葉,完谷不化,舌苔薄白,脈細。這叫飧泄,這是個典型的脾氣虛證。選方參苓白術散加干姜治愈。

有次從兒童醫院轉來了兩個腹瀉的小孩,兩個小孩的共同癥狀都是發熱、腹瀉。第一個小孩子,發熱,體溫38℃,腹瀉,解稀水樣便,舌苔薄白,方用柴苓湯,即小柴胡湯合四苓散。第二個小孩,發熱,體溫在38℃以上,腹瀉,解黃色大便,舌苔黃,紋紫,方用葛根芩連湯。表面上看兩個患兒都是因外感引起的發熱、腹瀉,可是前者是外感夾濕,后者是外感從內化熱,挾熱下利,所以兩者用方不一樣。兩個小孩都是在吃完第1付藥后退熱,第2付止瀉,第3付即痊愈。

所以說,中醫看病關鍵要看會不會辨證,四診是前提,我們將四診的資料綜合分析就是辨證。辨證的關鍵第一是弄清病邪性質,第二是弄清病變部位。只要把這兩者抓住了,在臨床中治病就有辦法了。無論是大病小病,并且越是疑難病,越要注意這一點,這就是中醫治病的奧妙所在。有些醫生為病人服務的態度很好,但是沒看好病,這不算是醫德好,真正的醫德是切實幫病人解決實際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札达县| 营口市| 邯郸县| 盐亭县| 阳山县| 嘉荫县| 石嘴山市| 汕头市| 巴林左旗| 社旗县| 江源县| 喀喇| 鄢陵县| 平泉县| 即墨市| 鄯善县| 阳原县| 沭阳县| 三穗县| 安西县| 澳门| 墨竹工卡县| 江油市| 三都| 屯门区| 景德镇市| 高台县| 汽车| 濉溪县| 鲁山县| 南漳县| 奉贤区| 土默特左旗| 池州市| 凤阳县| 同德县| 泸定县| 东山县| 河西区| 肃宁县| 永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