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苦后甜,是父輩及老師教誨人的常用語,聽上去很在道理,實則其本質與新聞里的官話并無不同。單就字面的意思看當然不錯,可其并未注明你要先苦多久,方能后甜,興許四十歲?五十歲?亦或如梵高氏一般只能用靈體來享受那甜的感受。我想除了上帝確切知曉你苦多久盡,甘幾時來外,則再沒法預料。所以我們清楚的僅為一個規律,而非必然的結果,那么該規律又是怎樣總結出的?
不知諸君是否愛看成功人士的分享講座,倘看得多咯,便不難發見,幾近所有成功人士說話的模套都是同一的,總以苦來開頭,以甜來收尾。觀眾們的聽賞法兒也莫名巧合,多把焦點集中于前頭苦的部分,且愈苦愈佳,最好到能使人落淚的地步,這樣到得末尾的甜時,觀眾才能收獲一杯回味無窮的“美酒”,仿佛自己親歷一般,頃刻掌聲如潮,既是予臺上的人,更似給他們自己的。
若臺上的人把鋪墊去了,從頭至尾都在說甜,絕口不提苦的部分,那“不忘初心”或要變作“矜炫自夸”的壞印象。而富家子弟也辦不成這種講座,不是他們沒苦過,只大眾主觀以為他們一出生便含著金鑰匙,就是甜的,聽不得他們解釋。實則先苦后甜是無論貧富的,興許富人比窮人還更苦,正所謂:“阿斗的江山——白送。”一個紈绔子弟,假使不學無術,他豈能繼承前輩?到底是坐等人吃罷了。
可見,這先苦后甜的規律,實來自大眾對甜的渴望。而這種渴望之下又分三種人:首先是不敢輕易吃苦的,他們畏于苦的不可知性,最多生受點小苦,每在長苦、久苦前望而止步;其二是吃苦吃一半的,也即是我們耳熟的挖井故事,明明就差一鐵鍬子的事兒,卻以為還有萬丈,被苦海無涯唬住了,更是被自己唬住了,從而前功盡棄;末的正是吃苦吃到底的了,他們既然確信先苦后甜的規律,則無管苦上多久,都不會輕易失去對甜的冀望。
所以我不明的是,鳥兒初生之時雖光禿溜溜,但我們知道它會有展翅翱翔的一日;桃樹抽芽之時雖貌不經風,但我們知道它會有結苞開花的一日。那先苦后甜的規律又有何不同?非要通過一場場講座,一碗碗“雞湯”來證明一個已經證實了的道理么?與其這樣坐在臺下聽講,不若親身經歷,用自己的雙手發掘苦盡之日來得實在。
道理規律就光明正大擺在那兒,好比計算公式業已給了你,余下只需用汗水來填充數據,要么干脆承認自己不想吃苦的事實,否則別故作疑態道:“這個公式對不對呀?”委實可笑。自己該吃的苦,永遠不能借別人的苦來抵消,別人該有的甜,自然也不可能平白甜在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