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次也沒在家鄉見著過楊絮,而今可算長了見識,那鋪天飄雪的棉狀物,幾盡充斥滿了整個校園。我是一點也不喜歡這東西的,成群地直往你面上撲,稍不留神,便鉆進了鼻子嘴巴里,好可難受。若我僅是通過鏡頭了解它,興許會覺得稀奇有趣,搞不好美言它幾句,像什么,如棉花糖般柔軟與潔白,十分讓人想試吃一口云云。呵,切身處地的我只討厭它。
除卻同我樣的學生外,商販們也不喜歡它,各攤主都紛紛拉起了網子,以隔開楊絮,免其飄到食材上,油鍋里。加上中午些時候較熱,我想悶在一個小間內做飯,應是件極辛苦的事兒。而推波助瀾,使楊絮滿天的不獨是風,還有那過來去往的車,也無用飛馳,只需輕輕一帶,則剛落于地的絮就打著旋兒飛將起來,繼續撲騰你。
我去網絡上搜了搜,唯雌株楊樹才會到處飛絮,且到處散播的楊絮會造成環境污染,把它用于行道樹,實在不是個明智的選擇。當然,也是可以戴口罩的,卻要忍悶受捂,且還吃喝東西不便,所以是個沒辦法的辦法。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規劃布局該照顧好每個細節的借鑒。
我寫的話雖帶點調侃意味兒,卻也是實事求是地說法。或許初衷是為了營造一種夢幻么?可設想上的美好,并不能替代現實的經驗,正如人們向往森林大海,而易忽略其表象之下是毒蟲鯊魚一般。倘是壓根沒考慮過,那也就是我上頭的說法了。至若其它什么原因,或是它生長了百年,就不能改換么?我想社會到底是要朝利于人的方向發展的。
那么我再看不出什么不去根治的理由,物質人力上的支持應是不缺的,偏偏視而不見,或靠灑水來治標不治本,真搞得倒來不去。
看到這或有人問“跑題否?”恰恰沒有,因為這正是由楊絮引發的感想,十分的合切。我更還要多牢騷兩句,就辦事的效率上,愈是個龐然大物,就理應愈慢嗎?大錯特錯,慢,只能顯得你冗而不實,虛有其表。就拿我們偉大的祖國來講,先無論什么樣的結果,在執行力上,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巨量工程,通通不在話下。
所以管他大小與否,靠著精明的制度,優秀的人力,任何機器都能高效運轉得起來,絕不會這拖那欠。所謂“良禽擇木而棲”,關鍵不在禽,而在這木頭上,提點我們一塊好木的重要性,然后才激勵你去做那良禽。一塊好木不獨是它那優尚的條件,亦是在你發見其短處時,其能迅速改進,愈趨完美。得過且過并兼具拖延癥的人,我們都不會看好他的未來,而將之換作一家、一眾、一國,也自然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