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博士來回答:我們身邊最有趣的為什么
- (加)杰·英格拉姆
- 1702字
- 2019-01-03 12:22:26
為什么人在壓力下會失手?
說到失手,多數人會聯想到體育比賽,腦子里閃現出勝利即將來臨的場景。身逢大賽,即使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在一展身手之際,竟有時會輸得一塌糊涂。這種現場也常見于教室或會議室,但都沒有在體育比賽中來得生動。棒球手比爾·巴克納(Bill Buckner)在1986年的關鍵比賽中漏接了一記尋常的地滾球;大白鯊格雷格·諾曼(Greg Norman)
在1996年的高爾夫大師賽上以6桿領先進入最后一輪,最后竟反輸了5桿。

心理學家有云:激勵愈大,表現愈佳。不過這得有個度,超過了限度,即使刺激再大,表現也會滑坡。關于失手的原因,有兩個截然相反的解釋,一是專注下降,一是專注過度。當然還有第三說:心情太激動,弦兒繃得過緊,以至神經系統不堪重負。
我們以高爾夫推桿為例。無論是在高爾夫俱樂部,還是在迷你練習場,你可能經歷過壓力陡增的時刻,也許是有人來挑戰,也許是贏后有獎。接下的一桿很簡單,都練過無數遍了,你準備,你推桿——球卻停在了離洞一米遠的地方。怎么可能失手?太失常了,這球閉著眼都該進!
專注過度的假說有一點很有道理:不斷的練習已使動作可以不假思索地完成,如遇到意識干擾,反而妨礙了發揮。每臨關鍵時刻,猶豫最不可取,你要是出桿前瞄準、瞄準、再瞄準,多半會瞄而不準。其實下意識的動作已經千錘百煉,臻于爐火純青,過多關注反使原本流暢的下意識動作停下來了。有一現象頗具啟發,球場老手往往時間越緊擊球越準,而菜鳥倒是準備時間多多益善。其間的道理恐在于下意識的技術環節是否熟稔。
相對于專注過度,另一套理論則更強調注意力分散的影響。想象一下,重任當前,在你需要全力以赴的時候,腦子里突然涌進了別的事情,你分了神,要同時處理兩件事情,結果卻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第三種理論則認為,過度興奮和過度刺激會使人們的表現打折扣,特別在極端情況下(比如爭奪奧運獎牌)。該理論的解釋是:過多的能量無處宣泄,導致了注意力無法集中。
芝加哥大學的沙恩·貝洛克(Sian Beilock)試圖通過研究高爾夫球手的表現來弄清:球手在最不利的情況下,如果有意識干擾,他們是否更易發揮失常。貝洛克的試驗沒有涉及職業選手,而是使用了學生。為了讓學生們有足夠的專業性,研究者讓他們進行了成百上千次的推桿練習。隨后,學生們被分成三組,第一組涉及錢的輸贏,第二組旁邊有語言干擾,第三組面前有攝像機拍攝。
相對于常態,“輸贏組”與“干擾組”的每桿擊球都表現得更差,而“攝像組”則表現自如,發揮沒有受到影響。研究者解釋說,學生們對被拍攝早已習以為常,不會為此分心而影響發揮;相反,另外兩組則受到了壓力影響,發揮失常。
在另一項研究中,貝洛克有了新的發現,專業球手可以記起一桿好球的所有重要細節,但對于剛完成的擊球過程卻印象有限,而一個新手卻正好相反。心理學家稱此現象為“專長致忘癥”(expertise-induced amnesia)。作為專業選手,其技巧已是自發地、不假思索地全憑神經系統支配。這便有如學習開車,當你成為一個老手時,你開車就走,哪會細想一個個具體步驟。

另一項研究也同樣發現,意識能引發表現失常。這項研究還給出了解決的良方:在你出手的同時(比如推桿),從100倒數以占住意識思維,由于大腦忙于數數而無暇他顧,你便能挺住壓力獲得成功。
也須承認,在任何運動項目上要成為高手,其過程很可能改變大腦。雜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拋接火棒或鋼刀時,如果去想動作要領,那真有血光之災了。通過訓練,雜耍的動作已變成了下意識的反應,與此同時,大腦的運動控制系統產生了新的神經連接。停止訓練后,大腦會逐漸恢復原狀。不過,即使產生了新的神經連接,如果雜耍者承受了超常的壓力,大腦的其他區域便會插手,帶來不妙的后果。
多數有關失手的討論都會對意識與潛意識進行區分。所有的信息通過五種感覺系統流入大腦,其中能被意識到的大約只有百萬分之一,其余的都是潛意識。以開車為例,你不會去想開車的細節(如該看后視鏡了,該觀察前方了,該檢查車速了,該加大油門了),你只是在開車而已,具體的操作全由潛意識打理。現在我們換個場景,你馬上要去完成乾坤一擊,觀眾山呼海嘯,相機咔咔作響,10萬美元在向你招手。你強迫自己不要多想,這最后一擊,這夢想成真的一擊,這一擊一定要:專——注!!但,怎么感到,自己,卡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