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東朱團村的宗族宗派矛盾日益激化,村里的黨支部書記像走馬燈似的,七年八個書記換,換了一茬又一茬。
俗話說:“小村狗橫,大村人歪。”
東朱團村算是個大村,能人多,難纏戶多,刺頭高草也多,一扒拉一大筐,特別難收拾。
在這種情況下,相公公社黨委研究決定,調整東朱團大隊領導班子,由黨支部副書記朱崇敏擔任黨支部書記。在那個講成分的年代,朱崇敏是貧下中農出身。公社黨委又擺出三條理由:一是品嘗過苦辣,磨練過意志,思想純潔,作風正派,勤勞樸實,誠實可信;二是從農村基層工作做起,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三是責任心強,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與父老鄉親關系密切,對人的理解非常到位,尤其是貧苦人家。
1959年冬天的一天,天空正飄著大雪,相公公社黨委書記任桂祥來東朱團大隊找朱崇敏。
任桂祥說:“崇敏,我今天來到東朱團大隊,代表公社黨委傳達一個決定:經公社黨委會研究決定,由朱崇敏同志接任東朱團大隊黨支部書記,黨委認為你有農村工作經驗、工作能力強,組織紀律觀念強、思想活躍、適應形勢變化能力強、接受新鮮事物快、致富門路廣、思想素質好,今后重任在肩,希望你解放思想,大膽工作,團結支部同志,充分發揮黨員先進作用,組織帶領廣大社員發展經濟,讓老百姓早日過上好日子,不要辜負黨組織的重托,不要辜負老百姓的期盼。”
“任書記,俺村的情況您也知道,這‘七年八個書記換’,人心渙散,情況復雜啊。再說,我年輕又沒啥經驗,擔不起這么重的擔子。”說著,朱崇敏臉上露出了為難的神情。
任桂祥見朱崇敏不愿接這個擔子,有些生氣,狠批道,“朱崇敏,你身為一名共產黨員怎么能不服組織安排,不聽從黨的指揮?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在關鍵時刻要迎難而上,要把為父老鄉親謀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越是困難,越要勇于面對,勇于向前……”
朱崇敏被批得頓時臉上火辣辣的,一時無語,他眼前浮現出站在鮮艷的黨旗下,眼望鐮刀斧頭,舉起右手向黨宣誓的一幕。
那一刻他的心臟劇烈地跳動著,從此他有了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為了東朱團村父老鄉親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都過上好日子,我自愿加入中國共產黨,不怕死、不怕苦、不怕吃虧,跟黨走一輩子不變心,不回頭。”
入黨宣誓儀式一結束,朱崇敏就跑到母親面前跪倒在母親的膝下,告慰苦水里把自己養育成人的母親:“娘,我也是黨里的人了……”
話未說完,朱崇敏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
想到這些,朱崇敏心潮澎湃,堅定地向任桂祥表態:“只要組織上、老百姓信得過我,東朱團村需要我,我就敢挑這副擔子,感謝上級公社領導的信任,我向組織表態,盡管我文化水平不高,工作能力有限,對組織的決定,堅決服從,既然讓我當村里的‘一把手’,我就要按照上級黨委的意圖,想著如何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絕不做坑害鄉里百姓的事。”
聽了朱崇敏鏗鏘有力的表白,任桂祥皺著的眉頭舒展開了,拍著他的肩膀說:“崇敏,好樣的,我就等你這句話。”
任桂祥在告別朱崇敏時,緊緊握住他的手,仿佛是把東朱團村的發展和未來交付給了這個年輕人。這一年,朱崇敏才24歲,是相公公社60多個大隊中最年輕的黨支部書記。
“在咱窮村,當這個支書受罪。”有的社員勸他說。
“能為老少爺們不再受罪、不再受窮,我義不容辭。”朱崇敏回答。
“咱村土薄地瘠條件差,人心渙散,干群關系不怎么樣,不如還干副職省心。”社員說。
“要說只打個人的小算盤,我副職都不干。”朱崇敏回答。
“都怨咱生在了窮地方。”社員說。
“生在哪里自己不能選擇,把窮地方變成富地方,咱們應該自己說了算。”朱崇敏說。
朱崇敏接過東朱團村這個爛攤子時,就是一個“空殼”村。
大隊窮得叮當響,賬上只有一毛四分錢。全村957口人,向外逃荒要飯的就有30多人。
一天,朱崇敏聽說村里的幾個年輕人要去東北關外逃荒。
他想,要是年輕人都走了,村里就剩下老弱病殘,這日子還能有好嗎?留住年輕人才能留住希望。朱崇敏馬上跑到幾個青年家里做思想工作,想挽留他們不要走。
其中一位青年的母親拍著兒子骨瘦如柴的身子,老淚縱橫地說:“崇敏呀,你讓他走吧,留在村里就是等死,你總得給俺家留條根吧!”
老太太流淚,朱崇敏眼圈也紅了,他說不出一句話,心里那個疼啊!
他語重心長地對幾個青年說,“集體也像一家人過日子,總不能天天都有財神爺守著,都有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護著。有黨和政府的關心,天塌下來咱們當被子蓋,絕不會讓新社會的東朱團村餓死一個人!”
幾個青年聽了老支書的話,心也慢慢安定下來了。
離春節還有兩天。
老支書朱崇敏、大隊長朱崇來、副書記朱時太各擔了重重的一擔白菜,會計朱崇光、朱崇衛各扛了一筐蘿卜,他們走得大汗淋漓。
來到大隊部,朱崇光放下了肩上的蘿卜,顧不得抹去臉上的汗漬,就坐在一張破舊的桌子前,拿出預先造好的花名冊,正準備按戶頭宣布。
這時,老支書擦了一把臉,向朱崇光示意,并說:“我有事要向大家交待,你就等一下吧!”他邊說邊走到社員中間,顯得心情沉重。
良久,老支書才慢慢地說:“大家都來了,請你們稍等等,我要向你們交待兩句:今天是臘月二十八,離我們祖先傳下來的日子——‘過年’,只有短短的中間一天了。今天開始發糧,上級指示,每人每天平均半斤原糧。咱們村里討論,私下給大家增加二兩。大家要了解,目前還處在困難階段,這‘二兩’的增加,都來之不易呢!另外,咱們地窖里還有兩萬多斤地瓜,目前,沒有請示領導,從今天起,每天按人發一斤。這些,都是瞞著上面私自干的。所以,我有一個要求,必須為這件事保密。如果被上級查了出來,我在你們面前表態,與大家無關,一切后果全由我承擔。我是一名堂堂正正的共產黨員,決不連累大家!這是第一。其次,后天,是一年一度的春節,按咱們農村的習俗,這個日子是應該熱鬧的:要放鞭炮、大門上掛大紅燈籠、給老祖宗們燒香燒紙;小孩子們穿新衣、戴新帽……今年呢?上級多次打了招呼,不但要大家勤儉節約,而且必須按上級的指示辦:過個革命化的‘年’。一、不許燒香燒紙,這是舊封建‘迷信’,必須徹底除掉。二、不許放鞭炮,嚴防引起火災。三、必須嚴防階級敵人的造謠破壞,大家必須提高無產階級的警惕性。按上級的指示,過年,每人補一斤原糧。下面稱糧時,請大家按花名冊上的戶主姓名順序,不要擁擠,喊到誰,誰就去。好,開始吧!”
社員們聽到這位新上任村支書的心里話,心里踏實不少,覺得東朱團村有希望了。老支書那份不顧及個人安危,只為社員著想的冒險精神,著實讓老少爺們感動。有幾位年紀大的老人,竟被老支書感動得流出了眼淚。
社員們提著領到的口糧回家了!
又高又瘦的老支書披著一件褪了色、縫了又補的黃大衣,站在大隊部門口,看著社員們被饑餓所折磨成的樣子,熱淚在眼窩里打轉,禁不住心潮翻涌,眼前這冷落陰森的村子,使他想起了大躍進前的“今天”!那時過年,全村那份歡喜熱鬧的場面,整個村子炊煙繚繞,孩子們追逐嬉戲,社員們忙著張羅置辦年貨……
這一切,在今天,也在這“大躍進”的號角聲中,也在這過一個“革命化”年的指示中,全都消失了!消失得無半點影子!
老支書說得好:“只要能基本上填飽社員的肚子,這也算是一種滿足了!”
在大年夜,社員們即使是沒有香、紙、燭敬奉列祖列宗,桌上能有一碗“白飯”也應算不錯了!只要心誠意真,跪在桌前,向先祖祈禱,說明自己的苦衷。一旦先祖知曉后,也會對自己的子孫們寬恕,也會改變歷代相傳的封建陋習,而原諒這一代的凡夫俗子。
老支書抽著自卷的旱煙,默默地站了良久,又長長地嘆了一口氣,“想不到——真的!這次‘反瞞產風’的政策不知是出于何人之手?黨中央,他們如果能親自目睹農村的這場慘景:這遍地的饑餓,這遍地的哀鳴,不知又有什么樣的想法呢?”
毛主席他老人家了解嗎?在這要餓死人的時候,還高喊大叫:“單產面積已過千斤關。誰刮缺糧風,誰就是造謠破壞,這就是給共產黨臉上抹黑,給社會主義抹黑。對這樣的階級敵人,誰來嚴加懲辦……”這一連串的疑問,像走馬燈般在老支書的腦子中縈繞,找不出一個可以解答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
朱崇光在屋里叫:“崇敏啊,站在外面不冷嗎?進來烤火!”
老支書又仰起臉來,凝視著天際,深有所感地說:“開天了,老天也該有眼,讓大家能過上一個‘晴朗’年,也是好的,總比天寒地凍的好!”邊說邊轉過身,向屋里走去。
“什么事……”
“沒有什么,想……”
“外面那么冷,會感冒的,這邊坐吧!”
“不坐,我得走,出去看看,如果出了問題,今后就麻煩了;如果事情一旦被管理區發現了,那就是偷雞不成,還要反蝕一把米?所以,我得去做做群眾工作,要他們做得越縝密越好,必須把大家的體力恢復起來,待春耕來時,才能有力氣!否則,把明年的生產懈怠了,怎么辦?”
朱崇光見老支書這副忐忑不安的神情和為了全村人而表現出來的那份赴湯蹈火的豪邁氣魄,心里不禁贊許道:“東朱團村人有福了!這朱崇敏有擔當,有氣魄……是個好支書啊!”
老支書接著說:“必須做好保密工作,如果一旦‘事發’,這責任,我是應該負的,因為糧食是我發的,當然應由我去承擔責任!”
朱崇光堅定地說:“你——朱崇敏,你是全村的頂梁柱,你要照顧全局,我們不能把你扯進去,這點,我早就有了思想準備!”
聽朱崇光這么說,老支書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敢……承擔?!”
朱崇光歪著頭,不眨眼地凝視著老支書,良久,斬釘截鐵地說:“你說……什么?難道我是膽小鬼!你……怎能這樣小看我!”
老支書被朱崇光這既認真,又顯得委屈的表情所感動。
“平時倒看不出呢!朱崇光竟有如此膽略,真是不能按常規去判斷人啊!”老支書心里想。
老支書略略地點了一下頭,用一份驚異的目光在朱崇光臉上掃了一下,說:“我不是說你‘怕’,就是你去向公社‘自首’,說是你獨自把大隊里的糧倉打開了,在上級指定了的吃糧標準上加了二兩……你考慮考慮,上級會信?再說,如果你是管理區書記,你信嗎?這個‘自首’人的后面,能說沒有陰謀,沒有主使的人?否則,你一個會計,敢去冒這樣大的風險?!崇光,你去承擔,這不是又多賠上一個‘替死鬼’?而對主張多發糧的人的‘罪債’,還能減輕?你——又何必呢?如果有兩百斤的重擔,我擔不上肩,當然,你可以給我擔一點!可是,這件事和挑擔子不是一回事!”
說到這里,老支書不禁凄然地一笑!老支書這番入情入理的話語和淡然的表情,朱崇光都一一聽進心里,看在眼里,心想那只好認命了!
“怎么樣?想通了嗎?”老支書問。
“你全說盡了,我還有什么可說的!只是……只是……”朱崇光本來要說:“只是你一人去承擔,我們能心安嗎?”可這句話卻哽在喉間,沒有說出口。
“崇光,記住,第一,如果上級有所發現,來追問你,你只是說,我是會計,是按大隊書記的指示辦,他怎么說,我就怎么發。第二,必須給社員們做好工作,不能透露給外人。這兩點,你做到了,就算你為東朱團盡了你應盡的‘貢獻’。”
老支書這后面的話說得那樣的懇切,那樣的動情,使得朱崇光的那顆心也被鼓動起來了!他豪情款款地說:“對,崇敏,我們不管遭到什么樣的不幸,也要把現有的人保住,更為了明年的春耕生產,我一定不辜負你的信任,做好你交待的工作。我看,社員們決不會昧著良心去向上級‘告狀’。”
老支書帶著一份驚奇的目光看著朱崇光,說:“但愿是咱們想象的這樣!”
村干部經常更迭、“換馬”在東朱團村是常態。
到了1961年春天,宗族宗派矛盾再次激化,東朱團大隊黨支部面臨重新改選。
一天晚上,選舉結束后,朱崇敏回家已經10點多了,他進屋點上了油燈,悄悄躺下了,卻輾轉反側,徹夜未眠。以往每天晚上,無論多晚回家,他都要到母親床前,幫母親掖掖被子,或是陪母親說會話。
這晚,朱崇敏心里五味雜陳,仔細回顧這些年的點點滴滴。他不愿斷定村中的一些黨員受了拉攏,而愿把這次下臺歸于自己的能力不足。
苦思冥想中,天不知不覺亮了。
第二天,公社領導先找到朱崇敏談話,希望他擔任大隊團支部書記。
很顯然,東朱團村的掌舵人又要換了,朱崇敏是個聰明人,自然明白領導的意思。
朱崇敏很爽快地對公社領導說:“不管誰當選東朱團大隊這個黨支部書記,只要為老百姓好,我都全力支持。”就這樣,東朱團大隊黨支部書記由朱崇敏換成了朱時太。
我在村里采訪時,一位老人告訴我:“時太從春干到秋,只干了僅僅8個月。”
我問:“為什么朱時太才干這么短的時間?”
老人說:“時太這個人心眼好,干活也很賣力。你想想這么大的村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沒有方法管理是不好的!時太也感覺干起來很吃力,主動讓位給崇敏的。”
又何嘗不是呢?就連朱時太自己都經常對別人說:“崇敏他有思想有魄力,東朱團村的這個擔子只有他能挑,也只有他才能掌管好這個村莊,帶領咱們社員們過上好日子。”
發展是硬道理。廣大農村要實現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靠的就是村黨支部,靠的就是能夠傾心為民辦實事的“領頭雁”。
同年秋天,朱時太找到了朱崇敏,他倆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長談。
朱時太語重心長地說:“崇敏,咱村老少爺們把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我希望你再接過我的這個接力棒,繼續干下去!”
朱時太這短短的幾句話,讓朱崇敏掂出了其中的分量,也看到了朱時太這一位共產黨員的寬廣胸懷。
朱崇敏說:“你讓我干也可以,但咱倆必須搭檔,齊心協力,共同把東朱團村治理好。”朱時太沒有回答,也許默許就是最好的回答。
這時,從公社到大隊,從領導到群眾,讓朱崇敏再次出山的呼聲越來越多,越來越高。朱崇敏曾從心里暗暗發誓再也不干了,但一聽到老百姓那些鼓勁的話,心里又活動開了。
是官迷心竅嗎?不,朱崇敏認為當官一種是掌權為公,將自己的熱能通過所肩負的職責釋放出來,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建功立業,當好公仆;一種是為所欲為,把權力變成謀取個人和宗族利益的砝碼。
朱崇敏的出發點當然是前者,他愿意為這個村莊灑下一片汗水。
在東朱團村人急切盼望的呼聲里,朱崇敏重新掌管東朱團村。
那時,朱時太成了朱崇敏的最忠實的搭檔,擔任大隊黨支部副書記。
從1961年開始,他們一直搭檔干到1978年。1978年春天,朱時太查出患了癌癥,老支書便帶他到省城尋醫問診。可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同年秋天,朱時太去世了。
送葬那天,全村老百姓都哭著來送他一程。當著全村老少爺們的面,老支書致悼詞,他用手指著一排排漂亮的“四柱青”排房,淚流滿面,失聲痛哭,“老少爺們,大家看看,咱們能住上這令人羨慕的‘四柱青’排房都是時太的功勞。這些石頭都是他帶領大伙從東山上打來的。這些年,時太任勞任怨、不怕流血流汗,為東朱團大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他思想好、人品好、威信高,是一位優秀合格的共產黨員,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現在一提起朱時太,老支書還是感到很痛心惋惜。
一個村莊,往往被人們稱為一個“小社會”。
大隊黨支部就是這個“小社會”的“核心”,而支書又是這個“小社會”的“主心骨”。黨支部肩負著傳達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任,肩負著改變農村面貌、改善農民生活的責任。“拿錢不多,干活不少,責任挺大。”正如農村流行的順口溜,“村子富不富,關鍵在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在班長。”
再次上任后的朱崇敏在第一次村黨員會議上充滿激情地說:“我看到咱村今天的現狀心里很焦急,我朱崇敏上來,不光是要摘掉東朱團村的窮帽子,而且還要為咱百姓鋪就一條致富路。以后,黨支部成員看我的,全村黨員看支委的,我們全體黨員都要向社員叫響‘向我看齊’這個口號。”頓時,掌聲、歡呼聲,在村里久久回蕩。
這無疑成了老支書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6年來的施政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