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難忘
2016年10月18日,星期二。
沂蒙的秋雨合著雷聲綿綿而至,驅走了夏的炎熱,帶來絲絲的涼意,秋雨來得正是時候,“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雨淋漓,心中也充滿秋的愜意。聽著淅瀝的秋雨不停地敲打,“啪嗒—啪嗒—”,仿佛一首奏鳴曲的演奏,時而緩慢,時而快速,時而強勁有力,時而輕松柔和,甜美流暢……
此刻,手機鈴聲響起,打斷了我正游走的思緒。
來電話的是張玉軍老兄,他簡單明了地對我說,“一涵,有人想找你寫一本書,讓我給引薦一下。你看好嗎?”
“好的!我在辦公室,您讓他直接過來?!?
半個小時后,玉軍老兄帶著一位身材高大魁梧的男士來到我辦公室。
寒暄之后,我便得知此人朱孔作是玉軍老兄的親戚。
我一邊泡茶,一邊與朱孔作攀談起來,“是您個人想出書嗎?”
“不是我個人。我想請你為我們村的老支書寫一本書,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
我有些愕然地問:“哪個村?”
“東朱團村,屬于河東區相公街道辦事處。”
這個村子的名字我很陌生,但對于相公莊那個兩千年流傳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美談——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印象頗為深刻。
“老支書是個很有故事的人!”朱孔作如數家珍地為我講述著:
1959年冬天,老支書擔任東朱團大隊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廣大黨員和村民積極響應,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政策與號召,不畏艱難,勇往直前,戰天斗地,搶抓機遇,整地劃地、修路、推行稻改、創新小麥苫播技術、種紅麻、栽桑養蠶、筑水塔、通自來水、挖大井、建排房、整村容村貌,發展多種經營,增加群眾收入……從而使昔日人心散、日子窮、房屋破、街道爛、人見人搖頭的東朱團村,一舉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明星村,用汗水和智慧譜寫了一曲曲催人奮進的動人之歌……
聽朱孔作這么一聊,我想起了習近平總書記到臨沂視察時,親切接見的兩位基層黨支部書記,一位是平邑縣九間棚村的劉嘉坤,另一位是沂南縣后峪子村的梁兆利。老支書的故事與他們如出一轍,他們都是中國村莊靈魂式的人物。在支書生涯中,他們把整個村當成了一個家,自己就是當家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片土地和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美好。
沂蒙山有千千萬萬像他們一樣在農村基層工作的黨支部書記,他們是我們黨在基層的杰出代表,是農村老百姓的脊梁骨;他們全心全意帶領全村廣大黨員忠實地踐行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在他們身上彰顯著偉大的沂蒙精神……老支書這個人物的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對當今社會有著現實意義和影響。
早在幾年前,朱孔作就與東朱團村在外工作以及村中有代表性的老人商量,想寫寫這段歷史,可苦于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文字寫作水平,這件事一直被擱淺。
朱孔作是繼老支書的大兒子朱孔清之后,較早跳出農門,吃上國庫糧的中專生。在老支書眼里,朱孔作從小就是個天不怕,地不怕,調皮搗蛋的臭小子。
有一次,朱孔作因為好奇貪玩,一邊追逐正在行駛的拖拉機,一邊伸著兩手攀爬,這樣十分危險。剛好,這一幕被路過的老支書發現了,他有些生氣,毫不猶豫地用他的大手沖著朱孔作的小屁股打了一巴掌,讓他長長記性。這一巴掌的確很管用,很有威力,從那以后朱孔作再也不敢攀爬拖拉機了。如今,想起這一巴掌,朱孔作記憶猶新,他常跟老支書開玩笑道:“打是疼,罵是愛,不打不罵不自在?!?
想當年,十幾歲的朱孔作每天除了上學,放學后還要下地干農活。一次,他實在累極了,將鐵耙一扔,咬牙切齒地發誓,“我一定要好好讀書,走出這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土地?!惫黄淙唬?984年,朱孔作以高出分數線40分的好成績,考上了濟南一所警校。畢業后,他如愿以償,當了一名人民警察,現在臨沂監獄工作。
直到2016年,朱孔作又多次與朱孔軍、朱崇俊等人聊起東朱團村的歷史,回憶起過去發生的那些激動人心的故事。于是,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心愿,就是用文字還原歷史。
朱孔作說:“歷史是一個村莊的根,記憶是一個村莊的形,不能讓老輩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到我們這輩兒斷了。趁著現在一些老人還健在,要趕緊行動,回顧歷史,搶救資料,收集整理,用文字、圖片或者口述的方式還原真實的人物事件。再過幾年,若是一些老人都去世了,采訪起來就有很大的難度。記錄歷史,回憶過去,就是讓我們不忘初心,讓子孫后代傳承老一輩的精神,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這時,朱崇俊接過話茬,感慨道:“東朱團村里有我們的誠、善、和、美的初心,有我們無法割舍的牽掛,有我們夢想的起點,更有我們共同的根脈,應該好好寫一寫,留住我們的鄉愁?!?
朱孔作是個辦事干脆利索的人,他把寫書這件事提上了日程。
很快,他通過玉軍老兄聯系上了我,希望我來幫他們實現這個心愿,于是就有了開頭的一幕。
當然,不忘初心,傳播正能量也是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
當天中午,在朱孔作的引薦下,我見到了本書的主人翁老支書朱崇敏。
今年82歲高齡的老支書朱崇敏精神矍鑠,身板硬朗。
在他慈祥寬厚的臉上,流露著謙和質樸的笑容。微微下陷的眼窩里,一雙深褐色的眼眸,仿佛悄悄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老支書走起路來雖然沒了年輕時的風風火火,可依然讓人感覺矯健沉穩。只要他一開口,你就能發現這位老人的與眾不同。他說話聲音洪亮,底氣十足,并且雙手會隨著語速的變化而上下擺動,極具感染力,使人依舊可以感受到這位風云人物的強烈氣場和人格魅力。
席間,大家推杯換盞,暢所欲言。
老支書回憶起當年那些老搭檔:朱崇來、朱時太、朱崇本、諸葛效蘭、朱崇光、朱崇衛、朱孔勝、朱崇健……他很是傷感地說:“當年的老搭檔老伙計都走光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了?!?
老支書的言語之中充滿著無限的懷念和落寞。
也許,我接下這個艱巨任務的決心就來自那一刻。
這些年,我提著筆桿子進城,以文字書寫著世界大同,城市安好,卻有意無意疏遠了鄉村,疏遠了那方沉寂的土地,淡忘了那些曾經朝夕與共的鄉鄰。當激情的文字肆無忌憚地為城市揮灑,鄉村的落寞正成為一個時代的悲涼……
接下這個任務,寫一本書告慰曾經與老支書朝夕與共的父老鄉親,告慰東朱團村人,對我來說也是一次心靈的安慰和對自己家鄉遺憾的彌補。還好,現在的東朱團村還沒有“被上樓”,村莊的田園還郁郁蔥蔥,不少房子還保留著原貌。更重要的是,東朱團村的老人還能講述,我們聽他們講如煙的往事,聽他們回憶村莊的點點滴滴,聽他們感嘆這個不愁吃穿的時代,聽他們嘮叨村莊的種種幸與不幸……
《沂蒙老支書》歷時十個月,全書十六萬字,采寫內容的時空跨越八十余載。我從老支書出生開始寫,一直寫到今天。
我不想把老支書寫成“高大全”的人物,而只想還原一個真實的老支書,個性的老支書,人性的老支書……
《沂蒙老支書》體裁上采用了報告文學的寫作形式。
報告文學不同于純文學。純文學是虛構的,可以天馬行空,可以發揮的空間多。而報告文學既要保持真實性,又要有可讀性,真是“帶著鐐銬跳舞”。
報告文學是一種歷史敘事、歷史書寫。這種經歷時間積淀之后嚴肅認真的文學書寫,體現了報告文學的擔當精神、使命意識和歷史責任感,體現了報告文學作家的人文關懷、人性關照和人間情懷。
話說回來,我寫《沂蒙老支書》時,確實遇到了瓶頸和難度,畢竟我是80后的年輕人,對當時老支書所經歷的歷史背景、政治運動、人物事件等等知之甚少,但經過反復采訪,仔細核實以及查閱有關歷史資料,最終通過種種努力,克服了許多困難。
我說的難度有三層,而且層層遞進。
第一,報告文學創作很難。報告文學既不同于新聞,新聞較為簡單,短平快;也不像小說,小說可以虛構,情節安排也不必對號入座。
報告文學的艱難既體現在采訪上,要像采寫新聞一樣做到三勤:腿勤、手勤、口勤,又要在采訪后進行深度加工,高度提煉,揭示問題。這些都是非常煩、累、苦的事。
第二,寫眼前事物的報告文學更難。老支書其人其事,就是眼前的事物,寫起來肯定是難的,為什么呢?因為他活生生地擺在眼前,你寫得像不像,好不好,老百姓一看便知,要使老百姓接受你筆下這個典型,作家也必須有過硬的本領。
第三,寫平凡先進典型人物的報告文學難上加難。老支書是個先進人物,先進典型,但他是平凡中的先進,寓先進于平凡之中。正因為平凡,村里也沒有發生什么驚天動地的事件,他也并沒有遇到或處理過波瀾壯闊的場面,他是默默無聞地干,從小事點滴做起,要寫得生動是很難的。所以,我說寫平凡先進典型人物的報告文學難上加難。
好在,有諸位領導和老師們的關心指導,讓誠惶誠恐的我鼓起勇氣挑戰這一艱巨任務。
報告文學是最具有人間煙火氣味的平民藝術,是最接地氣、最有人氣和最冒熱氣的行動文學;報告文學作家總是要奔走在大地之上,穿行于人民之中。因此,我滿懷著與東朱團村人感同身受的深情,一次又一次地走進老百姓中間,用熱情、關切和愛護的目光,去搜尋、去發現諸多沒有被人發現的東西,去揭示、去反映許多沒有被人明了的事物。
東朱團村的青年企業家朱孔彪給我開玩笑說:“你這屬于第二代知識青年下鄉,為我們東朱團村送來了精神食糧?!?
這一年來,我去東朱團村大概有四五十趟,偶爾也會在村子里小住。
關于老支書的筆記和采訪錄音內容,與其他村民的采訪內容與我的觀察都大致相符。
在東朱團村的每一天,我都能聽到村民談論老支書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幾十年如一日,一心為民的新鮮事兒,并真切地感受到了村民與老支書之間那種濃濃的魚水深情以及與生俱來的血脈親情。
作為和老支書朝夕相處的東朱團村人,他們最有發言權。
我經常采用“拉家?!钡姆绞阶尡徊稍L的村民進入角色。這些東朱團村人把我當親人,掏心窩兒的話都告訴了我。其間,我時時被老支書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故事和精神所感動;被東朱團村人那種不忘初心的真情實意所感動。
在這一年的交往中,我從老支書身上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充滿正能量的氣場,這氣場這品質是如此震撼人,感動人,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和力量,以至于那些曾經存在過的讓人傷感的虛光幻影,都被這氣場擊得粉碎,不值一提。我想,不僅僅是我,很多在東朱團村生活過,對東朱團村有所了解或者讀過這本書的人,大概都有類似的感受。
這一年,我不僅對老支書,更對東朱團村滋生了一種敬畏。
東朱團村有永不過時的內涵,是一本耐讀的大書;老支書的精神永不褪色,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
老支書以他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追求并實現了東朱團村人的光榮夢想,為我們構思、譜寫出了一部部杰出的、令人值得記憶、懷念和珍藏的精品之作。
這些杰作,涂畫在大自然中,刻寫在沂蒙山的廣袤農村大地上。
我認真仔細地將東朱團村人敘述給我的有關老支書的故事,一樁樁、一件件、一遍遍反復查證落實,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樸實無華的事實告訴讀者,真正的共產黨員是什么樣的人,真正的黨的基層干部是什么樣的干部,以真正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來鼓舞今天正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所有讀者朋友們。
這就是我要寫《沂蒙老支書》這部作品的真正初衷。
是為序。
本書作者
2017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