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體育健身理論與鍛煉方法指南
- 李小蘭 曹慶雷
- 2009字
- 2019-01-10 17:55:12
第三節 全民健身服務運行體系構建途徑
在多元經濟背景下,全民健身服務照搬發達地區的發展模式以求得跨越式的進步是不切合實際的。因為地域、資源、經濟、文化等的諸多差異,迫使全民健身服務必須探索出一條特有的發展路徑,以改善居民的體育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滿足全民健身服務需要,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共同繁榮。
一、政策基礎
(一)健全體育立法
加快推進《體育法》、《關于加快推進公共健身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等全民健身服務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與改善。將全民健身服務體系運行好的省市、地區、農村的有益經驗及做法形成文件,方便其他地區參考,做到有據可查,有法可依。當前,我國人均GDP正處于1000~3000美元。國際經驗表明,這一時期既是“黃金機遇期”又是“矛盾凸顯期”是走向繁榮富強文明還是走向落后貧困動蕩的分水嶺。制定的政策法規要充分考慮各種容易誘發社會矛盾的不和諧因素,以建設新城市為契機,擴大全民健身服務的覆蓋范圍,提高全民健身服務水平。
(二)制定鼓勵政策
全民健身服務是一個政府領導、部門組織、行業合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服務體系,近年來,由于各項情況復雜,政府的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全民健身服務開展狀況并不樂觀。因此,應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吸引社會、企業、個人參與到全民健身服務的整個流程中來,發揮它們的功效,以提高全民健身服務質量。
(三)推進工程建設
目前,“體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和“雪炭工程”等體育工程建設陸續出臺,應發揮多項工程的聯動作用,繼續做好全民健身計劃下一期工程的實施工作,改善和提升體育基礎條件和服務能力。
二、明確政府職責
政府是全民健身服務的主體,這個主體并不單為全民健身服務供給主體,還是全民健身服務過程的責任主體。即融資、供給等均可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提供多個主體,政府作為責任主體主要承擔整體統籌、政策扶持、任務分工等工作。因此,全民健身服務規劃,要合理界定政府、市場、社會在全民健身服務供給中的功能與定位,明確了解政府的角色與職責,優化全民健身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制度環境,形成全民健身服務的職責體系。確定哪些工作應由政府承擔,哪些工作可以通過市場來完成,哪些由市場完成的工作政府應該給予鼓勵、補貼或政策傾斜。
三、引進多元的投入
(一)體育設施投入
由于人口眾多、分布較廣且地域復雜,體育設施建設耗資較大,因此,該項投入仍考慮以政府投入為主體。首先,政府要把全民健身服務設施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規劃,納入工作部署,納入公共財政支出預算,政府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對全民健身服務的投入力度,不斷提高全民健身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以及GDP的比例。其次,改革和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政府財力更多地向農村、落后地區和困難群體傾斜,加大力度推進基本全民健身服務均等化。最后,以制度化的形式,使公共財政和體育彩票收入按一定比例進入公共服務建設過程。
(二)體育器材的投入
體育器材的投入應重點考慮體育器材生產企業,制定扶持體育公共事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吸引體育器材生產企業加入到體育公共事業中來。同時,創造優惠條件吸引社會各方力量投資興辦公共體育實體、建設公共體育設施、提供公共健身服務。
(三)健身活動的投入
健身活動主要是大型健身活動、賽事的舉辦,政府可以實行招標制,委托中標的中介組織來承擔。資金的投入一方面可以考慮使用部分政府投入的全民健身服務專項經費,一方面可以考慮吸引部分鄉鎮企業及成功人士的贊助。
(四)體育管理的投入
體育設施管理、健身活動組織管理、體育鍛煉組織管理、體育健身指導、體質健康監測等管理工作,一方面運用政府投入的全民健身服務專項經費,一方面應擴大城市全民健身服務的影響,吸引廣大體育教師、醫院醫生自愿加入到城市全民健身服務事業中來,無償貢獻他們的體育勞務。
四、建立供給標準
(一)建立以鄉、鎮為單位的最低全民健身服務標準
根據經濟條件、社會發展的體育需求,制定經費保障、場地設施、健身活動、體育組織、健身服務、信息傳播等基本全民健身服務的最低供給標準,并依據該標準供給體育公共服務。
(二)適時調整全民健身服務標準
根據各鄉、鎮、村經濟條件的不同及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調整全民健身服務標準,形成全民健身服務標準和居民體育需求的良性互動。供給的全民健身服務,有的地方可以高于全民健身服務最低標準,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執行與城市社區相同的標準,一切因具體情況而定。
五、強化監督管理
全民健身應設置專門的監督機構,為建立科學的健身服務提供績效評估體系,確保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可持續運營。監督的全民健身服務管理部門后續的完善計劃及其執行情況,周而復始,形成良性的考核、評估、反饋、監督機制。注重全民健身服務的產出和結果,提高全民健身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以促進全民健身服務水平的提高。并讓居民參與到監督系統中來。通過問卷調查、會議調查、電話訪談、走訪訪問等途徑關注居民對全民健身服務供給的滿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