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全民健身概述

第一節 全民健身產生的背景

全民健身是我國當下為了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提高我國體育運動水平而提出的一項重要工程。隨著全民健身理念的提出和《全民健身計劃》的貫徹實施,我國全民健身運動已初見成效,并形成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本章對我國全民健身的現狀及發展進行分析,以了解全民健身產生的背景、發展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對策,從而促進我國全民健身得到更好的普及與開展。

一、全民健身產生的國際大眾體育背景

隨著現代體育和社會的發展,大眾體育逐漸發展成為國際體育發展潮流。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之父——顧拜旦于1919年1月首先提出“一切體育為大眾”(All sports for all)的理念。顧拜旦在致力于推動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強調大眾體育活動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基礎。顧拜旦提出的口號奠定了國際大眾體育的理論基礎。從最初理念的形成,到逐步成熟,再到當今的快速發展,大眾體育已經成為國際體育的發展潮流。

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來,發達國家已相繼進入經濟穩定增長期,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性提高。同時,由于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大大下降,再加上大多數發達國家居民營養過剩和運動不足等原因而直接導致了發達國家“文明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如何全面提高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水平已經越來越成為世人所關注的焦點。1985年,國際奧委會設立了“大眾體育委員會”,1986年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組織召開了自此開始每兩年舉辦1次的第1屆“世界大眾體育大會”。1989年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的第11屆世界健康大會調查表明,世界上有89個國家提出了“大眾體育”的目標。1990年5月在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大眾體育健康與營養大會進一步顯示發展大眾體育的國家數已接近100個。1993年6月,國際奧委會和世界衛生組織在洛桑簽訂了雙方合作備忘錄,指出“雙方合作的核心,是全民體育和全民健身”。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開始與國際奧委會一起資助和組織“國際大眾體育聯合會”。1994年在烏拉圭舉行的第5屆世界大眾體育大會的主題是“大眾體育與健康”,大會宣言指出:“通過體育活動促進和平、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還提出“2000年體育為人人,健康為人人”的口號。自1996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體育聯合會總會也加入這一行列。“世界大眾體育大會”向各國提供了一個理想的進行大眾體育知識傳播和經驗交流的場所。2002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體育鍛煉”,提出的口號是“運動有益健康”,由此可以看出,大眾體育在世界范圍內發展越來越普及。

總的來說,戰后世界大眾體育的發展表明,國外大眾體育的發展絕不僅僅是體育發展過程一種量的變化,它意味著世界體育發展過程中一種質的變化,它意味著整個社會已對體育的功能、價值等方面形成了全新的認識,并極大地影響了世界大眾體育的發展。不僅如此,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為了在21世紀成為健康國家而有組織、有計劃地制定大眾體育發展規劃,提出長期奮斗目標,相繼推出了符合本國實際的健身計劃。

二、我國全民健身產生的內在背景與條件

(一)群眾體育發展相對滯后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群眾體育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創造了輝煌業績,所謂相對滯后,是相對于我國競技體育發展而言的。我們承認,這種相對滯后有其合理的成分,即為了國家利益和地方利益,在力量有限的條件下,采取保全競技體育政策的結果。但我們同時也要承認,這種犧牲群眾體育,保全競技體育的結果,實際是犧牲群眾利益,維護國家利益。因此,這種政策不是長久之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群眾利益與國家利益統一起來,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體育利益,逐步縮小我國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發展差距,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長期以來,我們的人力、物力、財力中的大部分都投向了競技體育。政府“財政撥款”的50%以上用于包括優秀運動隊、體育運動學校、競技體育學校、重點業余體校、體育中學、普通業余體校在內的訓練機構。尤其是優秀運動隊和體育學校的一級和二級競技體育隊伍,占去了“財政撥款”的大部分。而群眾體育獲得的“財政撥款”,只占相當少的一部分。公共體育設施的本來含義是政府為公眾建設的,滿足大眾體育活動公共需求的體育設施,但是這些公共體育設施主要集中在各級競技體育訓練基地,成為為優秀運動選手服務的設施。正是這種投入結構的結果,使我國競技體育建設起了一個基礎雄厚、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體系,從而保證了我國在奧運會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競技體育無論是在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上,還是在一線、二線、三線隊伍建設上,無論是業余體校、體育運動學校、體育工作大隊的基地建設上,還是在教練員隊伍、裁判員隊伍、中等和高等專業教育、競技體育科研機構建設上,都具有相當長的歷史,形成了可以與發達國家抗衡的競技體育發展規模和水平。

而我國的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相比較,其建設的系統性和基礎性,其建設的規模和水平,還有相當的差距。除去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存在很大反差之外,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高等和中等社會體育專業教育都只是近些年才開始,專門的群眾體育科研機構幾乎沒有。最為突出的是公共體育設施的差距。按照1986年城鄉建設部和國家體委共同頒布的《城市公共體育設施用地定額指標暫行規定》規定的范圍、指標和標準,按照1995年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我們將全國體委系統所有場地都認定為公共體育設施,而我國城鎮公共體育設施用地面積,只相當于國家規定高限的10%左右,相當于國家規定的低限25%左右,存在著巨大的缺口。

(二)黨和國家對體育工作“重點轉移”的要求

1979年,為了迎接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挑戰,集中力量將競技體育搞上去,國家體委確定了“省一級以上體委繼續在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前提下,側重抓提高”的方針,從而保證了我國競技體育的蓬勃發展,成績卓著。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體育健身需求日益強烈。1993年北京、廣州等大城市的群眾輿論調查結果表明,關心身體健康的人比關心其他問題的人都多,占第一位。1995年3月,我國實行了新工時制,工作時間由48小時減少至40小時,每周休息2天,這樣也為群眾參加體育活動提供了更多的閑暇時間。人民生活富裕了,閑暇時間增多了,人民群眾的體育健身需求強烈了,這就為群眾體育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加快發展群眾體育勢在必行。

1995年3月,全國人大八屆三次會議批準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體育工作要堅持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調發展的方針,把發展群眾體育推行全民健身計劃,普遍增強國民體質作為重點。”這表明,作為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明確要求體育工作以發展群眾體育、推行全民健身計劃、普遍增強國民體質為重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經濟越發展,社會越進步,人們強身健體的意識就越強烈,體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顯著。”“以舉辦2008年奧運會為契機,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為出發點,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作為根本目標。”“體育工作一定要把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擺在突出位置。”胡錦濤指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提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這些都表明,“全民健身”是黨和政府對全國體育工作的要求,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汾西县| 城口县| 清镇市| 讷河市| 金华市| 海兴县| 珲春市| 汨罗市| 文登市| 恩平市| 来凤县| 缙云县| 探索| 柳河县| 遵化市| 施甸县| 九江县| 博罗县| 高淳县| 个旧市| 商河县| 麟游县| 沂南县| 梓潼县| 辽宁省| 甘孜| 涪陵区| 库尔勒市| 桑植县| 唐海县| 时尚| 长岭县| 阳曲县| 南充市| 二手房| 本溪市| 贵港市| 册亨县| 姜堰市| 龙南县| 凤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