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體育健身理論與鍛煉方法指南
- 李小蘭 曹慶雷
- 8709字
- 2019-01-10 17:55:10
第二節 心理學基礎
一、運動的動機
(一)動機概述
動機是人從事某項活動的內部動力因素或是心理動因,它是人們從事某項互動的內部原因。動機可以引起個體的活動,并指引其向相應的目標行進。同時,動機還起著強化或抑制人們相應活動的作用。心理學認為,可用“方向”和“強度”來觀察和研究人的動機。“方向”即為人的目標選擇,即要做的某事;“強度”即為做某件事的意愿和實際付出多大的努力,它是動機對人的激活程度的認知。
動機的產生一般包括兩個必要條件,其一為內部因素,即為需要;其二為外部因素,即為誘因。當人們的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自身的平衡狀態就會被打破,從而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引起一定的不適應,為了緩解這種狀態,人們會去尋找滿足需要的對象,從而產生動機。誘因則是激發動機的各種外部因素,是外界對人們的各種刺激因素,如良好的環境、人們的稱贊等。運動動機通常是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主要因素,外因則是通過內因起作用。
運動動機與運動者的活力、堅持等品質都具有密切的關系,其被賦予較高的價值。具有較高的運動動機,則運動者能夠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參加運動訓練,約束自身的生活和飲食,不斷提升自己。具體而言,運動動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始發功能
具有了相應的動機,人們才會付諸行動。例如,運動者想要獲得教師、父母、同伴的稱贊,就會刻苦進行訓練;運動者想要使得自己獲得更好的發展,就會努力在各方面不斷提升自己。
2.指向或選擇功能
運動動機能夠激發人們的行為,使得其活動向著某一目標前進,并選擇出相應的方向。
3.維持和調整功能
動機不但能激發人開始某項活動,在活動開始后,還能維持活動的進行。在進行運動時,如果運動動機較強,則運動者能夠堅持很長的時間,并且當遇到困難時,運動者也會想方設法來克服困難。如果缺乏運動動機,當遇到困難時,運動者便很容易退縮。
(二)動機的分類
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分為不同的種類,一般可將動機分為生物性與社會性動機、直接與間接動機、外部與內部動機等類別。
1.生物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
生物性動機:為了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如運動的愉悅感、宣泄的需要等,進行相應活動的動機。這一動機對個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較大的影響,當動機得到實現,則能夠獲得較大的滿足和愉悅;反之,則會產生情緒的不良反應。
社會性動機:社會性動機是指那些活動尊重、認同、友誼等社會化需要的動機,該種動機為后天習得,并且影響持久。
2.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
直接動機:直接性動機內容相對具體,行為的直接動力較大,如有的人從事相應的運動是為了本身的興趣,是對自我的挑戰。這種動機與當前所從事的活動關系密切。
間接動機:間接動機與當前的活動聯系相對較少,但是與運動產生的結果和社會意義相聯系,因此其影響持久。例如,有的人對從事的運動本身不感興趣,而更在意戰勝對手和克服困難。
3.缺乏性動機和豐富性動機
缺乏性動機:是以排除缺乏和破壞、避免威脅、逃避危險等需要為特征的動機。它包括生存和安全的一般目的。
豐富性動機:為活動經驗、滿足,以及發現、成就和創造等為特征的動機。它包括滿足和刺激的一般目的。與缺乏性動機相反,它往往趨向張力的增強而不是張力的縮減。
4.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
外部動機:是外部誘因轉化而來的動機,如獲得肯定、贊揚或是獲得獎金等,它的動力來源是外部動員的力量。
內部動機:源于主觀內部原因的動機稱為內部動機,如好奇、好勝心、自尊心,以及榮譽感、歸屬感、滿足感等。
二、運動者的自信心
(一)自信心概述
自信即為個人相信自己,對自己所知的事情、所做的事情或已做的事情確信不疑。運動自信本質上是特定領域的自信,是運動者能夠完成某一任務的信念。
自信心是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決定著一個人整體個性的全面發展。在比賽過程中,保持良好的自信心態,能夠使運動者保持清晰的頭腦,勇敢面對對手及相應的困難,能夠頑強拼搏、超越自我。與自信狀態相對的則是自卑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運動者將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表現出畏首畏尾,不利于運動鍛煉。運動者應該不斷提高自我認識,對自身形成積極的評級,發掘自身與眾不同的價值。同伴之間應該相互鼓勵,對他人的能力和品質予以積極的肯定,促進自信心的良好發展。
調查研究發現,幾乎有超過一半的運動員都將自信視為與運動成績具有正向關系的最重要的心理技能。“飛人”喬丹、“小飛俠”科比等巨星無一不是具有超強自信心的,其自信來源于對自身的嚴苛要求,以及比他人更加努力的刻苦訓練,在賽場上其有自信帶領球隊擊敗任何一支球隊。在眾多心理因素中,自信是區分人們成功和不成功最有效的心理因素,成功的人往往具有較高的自信。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則其焦慮水平較低,在運動中會具有更多積極的想法。
運動自信與運動表現之間存在著穩定的正向關系,運動者具有超強的自信心,則其通常都會具有較好的運動表現。自信的運動者,其認知和情緒以及行為等方面表現得更積極,從而提升其運動表現。自信者還能調節焦慮對于運動表現的影響,自信能夠增強運動者戰勝困難的勇氣。不同自信水平的運動者,對焦慮的解釋也存在著差異。具有較高水平的運動者,其對于焦慮的解讀更加積極,能促使個體調整情緒,進而對運動成績產生積極的影響。自信程度較低的運動者,當焦慮提高時,其將解讀為不可控制,從而影響其運動表現。
(二)運動自信的來源
運動心理學家多將掌握及行為成就視為運動自信的最重要來源。研究發現,很多人都會將良好的準備狀態和先前的成就視為自信的最重要來源。
個體建立自信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自我說服過程。如果由于外部因素而取勝,勝利的結果可能無法提高運動自信;如果比賽失敗,運動者自認為在比賽中表現不錯,則依然能夠提升自信。這其中的關鍵在于運動者自我推理,運動者通過解釋和評價自己行為的成功或失敗,權衡與個人能力相關的因素及其他因素,如果能夠從中獲得了掌握或精通的感受,就會提升自信。
另外,他人的稱贊、自我談話等都是自信的重要來源。榜樣可提供成功的替代經驗,提升觀察者的運動自信。
(三)運動自信的培養及提升
1.引發成功體驗
如果運動者多次成功地完成某一技術動作,就會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創設成功的情境是提升自信的重要策略。在運動訓練時,可通過創設相應的情境,讓運動者有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另外,還應培養其在不利環境下積極自信的態度,可創設不利的情境,使其在不利情境下獲得成功的體驗。
2.心理技能訓練
(1)自我暗示
如果在比賽中出現情緒起伏較大、情緒不穩定等情況,可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通過默念“我必須沉著、鎮靜”、“我感覺很好”、“這個動作我能完成好”等來穩定情緒。
(2)自我松弛法
在比賽前,運動者可通過放松軀體肌肉來放松緊張心理。其方法主要有:排除雜念,意念集中,做深呼吸,自信地微笑,以及從頭部開始放松全身肌肉。
(3)建立樂觀的思維定式
當運動者情緒緊張由消極的思維引起,并被自己察覺時,應采取積極的思維來阻斷消極的思想意識。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得自己快速從不良情緒中擺脫出來。
3.能力重評
正確認識和評估自己與運動有關的能力,是提升運動自信的有效策略之一。能力重評能夠幫助運動者聚焦于自己的優點,同時將注意力從自己的弱點上轉移。具體來說,運動者可以將自己的優點列表,幫助自己重新認識和評估自己在身體、技術及心理方面的優勢;也可以基于訓練和比賽,列出自己先前的成就,同時列出自己對將來獲得成功的信心來源。
4.自卑的調整
自卑也是經常會出現的心理問題之一。一般來說,在生活中受挫,他人對自己評價偏低是自卑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前者是根本原因。自卑心理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進行矯正:
(1)對自己進行客觀評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不能因自己某些競技能力方面有缺陷而懷疑自己的全部能力。因此,運動者不僅應該如實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且還要善于發現自己的長處。
(2)與別人進行合理比較。運動者不應該總是用自己的不足與別人的長處相比,而應該與環境和心理條件相近的人進行比較,這樣,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的實際水平和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
(3)正確地分析原因。運動者如果因為主觀目標脫離實際而導致失敗,那么調整目標即可;如果因自己努力不夠或方法不對,改進即可;如果確因能力不足而致失敗,則另辟蹊徑即可。總之,運動者應該接受現實,容忍自己的不足,并通過其他方面的努力,揚長避短。
(4)進行適當合理的表現。運動者應該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較大的事情。哪怕這些事情很小,也不要放棄爭取成功的機會,因為任何成功都能增強你的自信,讓你走出自卑。
三、運動者的注意力
(一)注意方式
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相應對象的選擇、指向和集中。注意能夠使人選擇與當前任務一致的各種刺激,避開各種干擾刺激,從而保證人們對事物有更加清晰、正確的認識,有更正確的反應和更有序的控制。在體育運動中,不同的運動項目需要運動者有不同的注意方式。
1.注意方式的理論
一般將注意的結構分為兩個維度,即為注意范圍和注意方向。所謂注意范圍,主要是指在瞬間能夠清楚地把握對象的數量,具有廣闊的注意則能夠同時獲得各種信息。注意的方向則是指人關注的是外部環境還是自身的身心狀況。注意的范圍和注意的方向相結合,可將注意分為四種方式,具體見圖2-1。

圖2-1 注意方式的分類
2.注意方式對運動的影響
注意方式分為四種,即為廣闊—外部注意、狹窄—外部注意、廣闊—內部注意、狹窄—內部注意,其具體分析如下。
(1)廣闊—外部注意
廣闊—外部注意是指注意范圍廣闊并指向外部環境的注意。在需要把握較為復雜的運動情境時,這一注意方式是最為合適的,運動者根據外界的情況做出相應的決定,如籃球、足球、排球等集體性運動項目。運動者具有良好的廣闊—外部注意能力就能夠較好地注意外部環境的變化,從而獲得較多的外部信息,從而增強自身判斷和預測能力。
(2)狹窄—外部注意
狹窄—外部注意即為注意范圍狹窄并指向外部環境的注意。在運動比賽中,運動者做出反應的短暫時刻,需要這種注意。另外,在運動過程中,運動者需要對自己的力量和疲勞程度進行評估,并根據比賽的狀況對自己的動作做出相應的調整,都需要運用這一注意方式。例如,守門員防守對方點球的短暫時刻所需要的注意。一般來說,臺球、高爾夫球等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的項目的參與者這類注意較好。
(3)廣闊—內部注意
廣闊—內部注意指注意范圍廣闊并指向內部信息的注意。具備這一能力的人往往善于思考,并且能夠迅速將各種信息納入自己的知識儲備之中,制訂相應的比賽計劃,并且能夠在比賽中迅速進行調整,對對手的反應做出相應的預測。例如,棋類運動,在對弈時,搜索記憶中的已知棋局時的注意,即為此類注意。
(4)狹窄—內部注意
狹窄—內部注意是指注意范圍狹窄并指向內部信息的注意。具備這一注意的運動者能夠敏感地把握身體感覺,對技戰術進行準確的診斷。例如,體操、跳水、體育舞蹈等運動中的運動感覺體驗。
在運動比賽中,需要不同形式的注意方式,并且要將各種注意方式進行組合,從而形成最佳的運動表現。國外學者認為,每個人、每個集體運動項目都需要將注意范圍和注意方向加以特殊組合,以產生最佳運動表現(見圖2-2)。在運動比賽中,情景復雜、變化快,就需要運動者更多地利用外部注意方式。

圖2-2
(二)注意對運動活動的影響
不同的人其注意能力具有一定的差異,這就造成了其注意的信息、注意的轉移、注意的強度、注意的持續時間等方面的不同,從而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1.特質注意和狀態注意
特質注意是人格特質中的一部分,其是相對較為穩定、不易變化的,在不同的情境中這一注意的表現具有一致性。狀態注意則是依賴于具體情境而不斷變化的,這一注意是可以進行調節的。特質和狀態的劃分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在個人的操作活動中會出現很大的不同。
2.注意能力的個體差異
在運動競賽中,如果不能妥善解決注意方面的問題,就意味著運動者不能及時進行自我的調節以適應賽場的變化,就會造成比賽的被動。
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者其注意特征不同,并且同一項目的運動者也具有不同的注意特征。通過長時間的系統訓練,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者其注意方式會得到鞏固和發展。
3.喚醒與注意過程的關系
焦慮和喚醒水平的提高會在兩方面對注意過程產生影響:其一,是干擾注意方式轉換的過程;其二,是造成注意范圍的縮小。
通過進行相應的心理學實驗,要求被試者同時完成兩個任務,一個視作主任務,另一個視作次任務,要求被試者將注意集中于主任務的操作。最終結果顯示,當提高被試者的喚醒水平后,被試者對于次任務的外部注意范圍縮小了。
隨著喚醒水平的升高,人們對外界環境信息范圍的關注縮小,注意能力也隨之下降。人們在喚醒水平升高時,周圍視覺的敏感性降低。對于很多運動項目而言,注意范圍變得狹窄,將會遺漏很多重要的信息,如在籃球比賽中,如果注意范圍狹窄,則很容易出現傳球的失誤、被搶斷,在進攻和防守時由于沒有大局觀而處于被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注意范圍過于寬廣,則會接收到較多的信息,很多無關信息也會被納入,從而不利于進行判斷。
四、團隊凝聚力
(一)體育運動團隊凝聚力的概念
團隊是擁有共同目標的人體組合,團隊之間各人員具有一定的關系,相互產生一定的影響。團隊具有共同的目標,這是所有的團隊成員團結在一起的基礎,也是使各成員產生一定的歸屬感和依賴感的重要原因。團隊本身是一種實體,不因某個人的去留而存廢。團隊中有一定的規范和秩序來保證工作的正常運行,并以團隊的利益為動作和行動的出發點。團隊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其團隊必須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各成員必須密切配合,相互協作、各司其職,向著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體育運動團體凝聚力,是指體育運動團體成員之間心理結合力的總體,它外在表現為共同追求同一目標或對象的動態過程。在體育運動中,各隊員和教練員構成了一個團隊,他們在統一規范和目標的指引下,相互協同工作,進行一定的運動訓練和比賽。
體育團隊凝聚力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團隊成員吸引的作用,從而使資源聚集在一起;另一方面,團體本身的凝聚力將隊員聚集在一起。這兩方面的影響因素可概括為團隊的團結力量和個人的心理感受。
團隊成員的心理感受首先表現為其對團隊的認同感,成員對團隊的行為方式和規范準則表示認同,才會與其他隊員一起形成團隊認識和評價,這是團隊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先決條釋。團隊成員的心理感受還表現在其對團隊的一定歸屬感,只有隊員具有一定的歸屬感,才能更好地融入團隊之中,真正關心團隊的利益得失、成功失敗。另外,團隊成員的心理感還表現為團隊的力量感,各團隊成員團結協作,表現出一定的自信心,在良好的配合中創造卓越的成績。在團體性運動項目,如足球、籃球、排球等項目中,團隊凝聚力能夠有效發揮各成員的作用,使其能力最大化,使團隊在競技中取得更好的運動成績。當團隊取得良好的運動成績之后,各成員對團隊形成更進一步的歸屬感,甚至產生一定的團隊自豪感和榮譽感,使團隊的凝聚力進一步提升和發展。團隊作用的發揮是各個成員一起努力的共同成果,成員個體在團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團隊成員間如個性、認知、動機及生活態度等較相似,易彼此親近、交心了解、關系融洽。
團隊具有良好的氛圍,能夠形成良好的協調和交往,則能夠提高成員心理上的接受度和適應度,能夠更好地促進團隊朝著目標前進。需要指出的是,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下,盡管團隊會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但是這種穩定性會受到社會環境因素的刺激,從而導致各成員發生心理上和認知上的變化。因此,團隊中難免會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阻礙著團隊凝聚力的發展。這就需要團隊不斷進行自我的調整,緩解團隊中的矛盾,滿足團隊成員的各項需求,促進團隊的發展。
(二)體育運動團體凝聚力的主要影響因素
體育運動團體成員凝聚力的影響因素有多種,如目標的一致性、團隊水平、領導風格、成員心理、外界壓力等各方面都會對團隊的凝聚力產生一定的影響。
1.目標的整合
團隊各成員之間只有形成一致的團隊目標,實現團隊目標和個人目標的整合,才能共同促進團隊的發展。團隊目標和個體目標的整合要以自愿為基礎,這樣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如果強制性地進行整合,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2.領導方式和領導風格
團隊的領導對于團隊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領導的風格、領導方式等都會影響到團隊其他成員的積極性。
3.成員的互補性
團隊各成員之間各司其職,形成長短互補,使團隊的效能發揮到最大,從而促進團隊的發展。團隊各成員之前形成優勢互補,其表現為多方面的,如智力、性格、年齡等方面實現互補,能夠實現團隊實力的增強。
4.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是指團隊的領導與領導之間、領導和成員之間、成員與成員之間能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促進團隊的共同發展。
5.內部競爭
團隊的發展需要內部的競爭,以此來激勵各成員不斷提高自身,促進團隊的發展。事實證明,合理的內部競爭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團體的凝聚力。但是,如果團隊內部之間的競爭不當則會造成團隊成員之間產生分歧和壓力。
6.團體穩定性
團體穩定性是指團體成員的變動程度。良好的團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既包括成員的穩定,也包括政策方針的穩定性。
五、運動者的其他心理因素
(一)運動與情緒
情感是心理過程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人對事物的態度和行為上的反應。與情感相比,情緒是相對較為短暫的,它是人對環境反應的一種特殊態度,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情緒是一種暫時性的較劇烈的態度和體驗,與人們是否獲得滿足有關。當人們獲得某種滿足時,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積極的情緒之下,人們表現出興奮、愉悅和自信等狀態,從而在運動健身中能夠有更好的發揮;而消極的情緒則表現為沮喪、失落、消沉等,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運動者技能的發揮,甚至在運動中會引發不必要的傷病狀況,因此,當出現消極的情緒時應積極進行調整。
影響情緒變化的因素有很多,情緒三因素理論將其歸納為環境因素、生理因素和認知因素,其中認知因素對情緒的變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影響情緒的生理因素主要是指在運動期間受環境或自身因素影響而產生的生理變化,導致植物性神經系統即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功能相對統一狀態的改變,從而影響情緒。
人通過對外界的各種信息進行認知評價,從而產生特定的情緒。研究表明,這種評價是在大腦皮層中產生的,個體在不同的情景下會產生不同的認知評價。例如,在森林里看到一只老虎則會使人害怕,而在動物園的籠子里看到一只老虎則沒有這種感覺。在第一次遇到困難時通過自身的各種努力而取得最后的勝利,則當他再次遇到相似的問題或處境時,則不會產生慌亂的情緒,并能夠很好地處理。
環境因素一般為運動比賽的內在和外在的環境,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通過一項或者多項因素共同發揮作用,從而對運動者的情緒產生影響,從而對運動比賽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運動與記憶
通過相關的記憶試驗可知:回憶誤差會隨測驗間隔時間的增加而增加。運動反應的記憶也有一個遺忘的過程,大致在1分鐘完成。因此,有學者認為,隨著動作技術練習次數的增加,遺忘的程度會呈下降趨勢。如果訓練以后對該技術進行心理演練,則能夠使短時記憶轉為長時記憶。
運動技能的掌握是不斷通過運動實踐活動的相應能力的學習過程,這一過程是復雜的,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該運動者還具有這種技能,則該項技能形成了一定的記憶;反之,則為遺忘。
需要指出的是,在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過程中,遺忘并不一定是消極的,它在運動技能學習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技能學習中,難免會學習一些錯誤的動作技術,這就需要遺忘的作用,通過練習正確的動作,達到改善的目的。運動技能提高的過程,是記憶積極因素和遺忘消極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
(三)運動與性格
人的性格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實踐和體育運動逐步形成的,由于每個人所處的具體環境和教育條件的不同,他們所形成的性格具有不同的特征。性格一經形成就比較穩定,也正因為性格的穩定,性格才能突出反映一個人的心理面貌和風格。由于環境的變化,性格也可能發生改變,特別是處于形成過程中的性格具有較大的可塑性,也就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健身運動對性格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對于青少年而言,在運動環境條件和運動教育中,公平公開的競爭、相互間的協調和尊重、集體的委托和依賴、嚴格的規則等,對人的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起著特殊的作用。
(四)運動與智力
智力是心理學的重要概念,國外學者將智力定義為分析性能力、創造性能力和實踐性能力之間所達成的一種平衡。我國學者則一般將智力定義完成智慧活動的能力,即為人們各種認識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和注意力等,其中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素。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通過智商來評定,有超高、正常和低常之分。國外有學者認為,智力由一般因素與特殊因素構成。一般因素是指人在任何情境或從事任何活動都能表現出來的與思維和適應有關的能力;特殊因素則是在某種特殊情境或從事某類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思維和適應有關的能力。
(五)運動與個性
運動者的個性特點對其訓練具有顯著的影響。個性一般是指個體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帶有一定傾向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這些特征構成了個體間不同的精神面貌。在運動鍛煉中,運動參與者的神經類型和項目特點吻合,才能更好地參與體育運動。此外,不同項目對參與者的個性心理特征也有一定的影晌。各種運動強度技巧不同,要求運動者具備的精神活動特點與個性特征也不盡相同。許多證據表明,不同運動水平的運動者的個性心理特征也是不同的。總體而言,經常參加運動鍛煉的人,在個性特質方面有低焦慮、低神經質和偏外向的特點,在心境狀態方面有低緊張、低氣憤、低疲勞、低抑郁、低困惑和高活力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同積極的心理健康模式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