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深入解讀

“一帶一路”打開“筑夢空間”

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在世界版圖上延伸,訴說著沿途各國人民友好往來、互利互惠的動人故事。如今,一個新的戰略構想在世界政經版圖從容鋪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

這一跨越時空的宏偉構想,從歷史深處走來,融通古今、連接中外,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

“一帶一路”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倡議,對于世界最大的魅力,將不僅僅在于有多少投資和利潤,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給世界帶來一股新的潮流,讓平等合作、文化交流、經濟繁榮,而非軍事霸權,成為未來世界秩序的另一條主軸。

絲綢之路橫跨亞歐大陸,綿延7000多公里,途經多個國家,總人口近30億。以上合組織為例,組織內的6個成員國(中、俄、哈、吉、塔、烏)、5個觀察員國(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3個對話伙伴國(白俄羅斯、土耳其、斯里蘭卡)絕大部分都位于絲綢之路沿線。

經濟帶是經濟地理學范疇。經濟帶發展需要依托一定的交通運輸干線,并以其為發展軸,以軸上經濟發達的一個和幾個大城市作為核心,發揮經濟集聚和輻射功能,聯結帶動周圍不同等級規模城市的經濟發展,由此形成點狀密集、面狀輻射、線狀延伸的生產、貿易、流通一體化的帶狀經濟區域。

一、什么是“絲綢之路經濟帶”?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絲綢之路經濟帶”首先是一個“經濟帶”概念,體現的是經濟帶上各城市集中協調發展的思路。

絲綢之路沿線大部分國家處在兩個引擎之間的“塌陷地帶”,整個區域存在“兩邊高,中間低”的現象,發展經濟與追求美好生活是本地區國家與民眾的普遍訴求。這方面的需求與兩大經濟引擎通聯的需求疊加在一起,共同構筑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際戰略基礎。

二、什么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時期開通以來,一直是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而東南亞地區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和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基于歷史,著眼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十周年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為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為雙方乃至本地區人民的福祉而提出的戰略構想。

同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在世界格局發生復雜變化的當前,主動創造合作、和平、和諧的對外合作環境的有力手段,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創造良好的機遇和外部環境。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合作伙伴并不僅限與東盟,而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增進同沿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將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以亞歐非經濟貿易一體化為發展的長期目標。由于東盟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經之地,將是新海絲戰略的首要發展目標,而中國和東盟有著廣泛的政治基礎,堅實的經濟基礎,21世紀海絲戰略符合雙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

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雖存在一些風險和挑戰,但沿線國家加強與中國合作是大勢所趨。實施策略將從現有區域合作機制著手,把這些國家和地區串聯起來,搭建戰略平臺,攜手重現海上絲綢之路繁榮,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共同富強。不僅保證了中國的國際戰略安全,并能讓沿線國家和中國互惠互利共贏。

三、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構想

為了使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表示

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表示


解讀:建設“一帶一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它對推進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和沿線國家共同發展意義重大。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全球增長和貿易、投資格局正在醞釀深刻調整,亞歐國家都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需要進一步激發域內發展活力與合作潛力。“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

“一帶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上“中國威脅論”的聲音不絕于耳。“一帶一路”的建設,正是中國在向世界各國釋疑解惑,向世界宣告和平崛起:中國崛起不以損害別國的利益為代價。

四、構建開放新格局助推區域大合作

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抓緊制定戰略規劃,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強海上通道互聯互通建設,拉緊相互利益紐帶。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


解讀:回顧歷史,2000多年前,各國人民就通過海陸兩條絲綢之路開展商貿往來。從21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海陸兩條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輸往沿途各國,帶去了文明和友好,贏得了各國人民的贊譽和喜愛。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騰飛,中國在更多方面有能力幫助別國,特別是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不僅可以輸出豐富多彩、價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夠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術和設備。作為全球主要外匯儲備國,中國能夠攜手各國共同應對金融風險,中國有實力投資海外,與急需資金的國家共同把握發展機遇。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曾撰文闡述“一帶一路”戰略意義稱,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對外開放總體呈現東快西慢、海強陸弱格局。“一帶一路”將構筑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在提升向東開放水平的同時加快向西開放步伐,助推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

據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這些國家普遍處于經濟發展的上升期,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深挖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潛力,必將提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地位,促進我國中西部地區和沿邊地區對外開放,推動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型經濟率先轉型升級,進而形成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

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開拓創新和尋求突破的過程,從沿海地區向西部內陸不斷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續發展創造前提條件,在區域合作新格局中尋找未來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可謂是“一子落而滿盤活”。

在中國國內近年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形勢下,中國和中亞乃至向西更多國家的經貿合作也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中國的發展經驗和成果,可以為中亞等各國借鑒。公路、鐵路、油氣管道、網絡通信設施等不斷修建,正在形成古絲綢之路上的現代商隊。

五、新絲路連接“中國夢”與“世界夢”

中國將同各國一道,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盡早啟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更加深入參與區域合作進程,推動亞洲發展和安全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2014年5月21日,習近平在亞信峰會上做主旨發言時指出


解讀:打開世界地圖可以發現,“一帶一路”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發端于中國,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它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無論是從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從應對金融危機、加快轉型升級的角度看,沿線各國的前途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休戚與共。

“一帶一路”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戰略構想,更是沿線各國的共同事業,有利于將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等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持續增長優勢。

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無論是“東出海”還是“西挺進”,都將使我國與周邊國家形成“五通”。“一帶一路”戰略合作中,經貿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區域一體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必將迎來一個共創共享的新時代。

2013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額超過1萬億美元,占中國外貿總額的1/4。過去10年,中國與沿途國家的貿易額年均增長19%。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出境游客數量約5億人次,周邊國家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將率先受益。

六、筑牢“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希望雙方弘揚絲綢之路精神,以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新機遇新起點,不斷深化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中阿戰略合作關系。

——2014年6月5日,習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表示


解讀:“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經濟合作倡議,不限國別范圍,不是一個實體,不搞封閉機制,有意愿的國家和經濟體均可參與進來,成為“一帶一路”的支持者、建設者和受益者。在共同建設的未來,“一帶一路”無疑將釋放更大的活力。

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3月22日曾表示,“未來‘一帶一路’進程中的很多項目涉及的國家和實體可能更多,開放性也更強。”

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副司長劉勁松此前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符合時代潮流,亞洲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是世界多極化和全球化的中堅力量。如何鞏固和平發展,進一步凝聚亞洲國家的共識和力量,增強“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實現和諧亞洲是亞洲國家的共同課題。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正在世界各國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復興絲綢之路,一幅橫貫東西、共謀發展的宏大藍圖正在鋪展開來。有夢想,有追求,有奮斗,一切都有可能。中國人民有夢想,世界各國人民有夢想,這將給世界帶來無限生機和美好前景。(中國經濟網2014年8月11日,作者王敬文)

新動能·新合作·新生活——三個角度透視“一帶一路”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28日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有了綱領性文件。

“一帶一路”看起來高大上,實際上看得見、摸得著。透過這份愿景與行動,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帶一路”給中國、沿線國家和百姓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

國內視角:打造新的增長極

2015年1月,中遠比雷埃夫斯集裝箱碼頭公司三號碼頭擴建正式開工。項目完成后,比港碼頭將成為地中海地區最重要的集裝箱中轉中心之一,為促進亞歐互聯互通發揮重要的橋梁作用。

中遠集團董事長馬澤華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說,在經濟增速下滑和全球航運貿易格局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企業面臨著轉型調整的巨大壓力。“‘一帶一路’將為我們走出去,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航線格局調整以及發展物流等延伸業務提供廣闊的空間。”

“推進‘一帶一路’有利于中國在更大范圍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拓展市場空間,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史育龍說。

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投資過去主要集中于國內市場。進入新常態后,多年投資高速增長正面臨著國內需求相對不足的矛盾。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部長趙晉平說,“一帶一路”建設將大幅拉動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對外投資,加快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并帶動出口增長,這都會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持久動力。

根據愿景與行動,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將充分發揮國內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將“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內區域開發開放有機結合起來,以沿邊地區為前沿,以內陸重點經濟區為腹地,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為引領,加強東中西互動合作,將打造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過去中西部是對外開放的后方,‘一帶一路’將使這些地區轉為開放前沿,包括來自東部沿海地區的資源要素會在此聚集,通過中西部大通道直接對接國際市場。”趙晉平說,這將為推動中西部經濟增長帶來重要契機,并助推中國打造新的區域增長極。

國際視角:唱響合作共贏最強音

俄羅斯28日宣布將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此前一天,巴西宣布將加入亞投行。中國財政部28日宣布,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增至30個,籌建工作邁出實質性步伐。

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

泰國副總理兼外長他那薩說:“泰國贊賞中國在推動地區互聯互通方面扮演的角色,‘一帶一路’建設能夠幫助我們改善基礎設施聯通,在亞洲發展貿易樞紐,聯通歐洲和非洲。”

根據愿景與行動,沿線國家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共同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

老撾外交部外交學院院長永·占塔瑯西說,大多數鄰國都看到了“一帶一路”的優勢與潛力,期望從貿易投資中獲得機遇。老撾是沒有出海口的內陸國家,經濟落后,希望通過大型鐵路項目和道路建設,實現與鄰國更加快捷地貫通。

“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未來國際合作和新的全球治理模式方面,需要作出一些積極探索。通過共商共建共享的模式,在亞洲地區和沿線國家倡導一種開放合作的模式,能夠實現互利共贏的發展目標。”史育龍說。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將繼續給包括亞洲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提供更多市場、增長、投資、合作機遇。未來5年,中國進口商品將超過10萬億美元,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出境旅游人數將超過5億人次。

“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希望與沿線國家分享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果,希望沿線國家能夠充分享受中國經濟發展紅利。”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光輝說。

史育龍表示,“一帶一路”向國際社會提出一種全球治理新模式,“各國體量有大小、國力有強弱、發展有先后,但并不能由此決定國際共同事務的影響力和發言權。”

百姓視角:共創美好生活

“我們在2006年謀劃‘走出去’規劃藍圖的時候,討論的不是工廠怎么建、園區怎么做,而是在園區哪里建教堂、哪里建學校、哪里建清真寺。”企業足跡遍布印尼、馬來西亞、非洲等地的聚龍集團黨委副書記孫衛軍說。

在這一理念下,聚龍集團在印尼與當地民眾以農業合作社的方式合作,現在已經發展到50多個村莊、5000多戶,有2萬多人從中受益。

其實,“一帶一路”給我國和沿線國家百姓帶來的不僅是收入增加、就業增加,還有生活的提升。根據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建設將在旅游、教育、文化、購物、醫療等領域影響百姓生活。

——旅游。愿景與行動提出要加強旅游合作,擴大旅游規模,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提高沿線各國游客簽證便利化水平。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部副主任白明說,今后通過免簽證或簡化簽證手續,加上更加便捷的國際交通運輸,會有更多特色化、個性化旅游線路被開發,實現“說走就走的出國旅行”,坐著高鐵去歐洲也不是不可能。

——購物。愿景與行動提出,要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商建自貿區;創新貿易方式,發展跨境電商等新的商業業態。

專家認為,出境旅游、跨境電商、自貿區建設加速等,都將成為方便國內消費者購物的推動力。貿易通關和國際運輸便利化將促進“海淘”范圍擴大,也會讓生鮮食品的跨境購買更加容易。

——教育和文化。根據愿景與行動,中國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沿線國家間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等活動。

白明認為,“一帶一路”建設不僅能吸引沿線國家學生來中國留學,也會讓中國學生增加留學國家的選擇余地。而越來越多的各類文化活動的舉辦,無疑會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彩。

“民心相通是建設‘一帶一路’很重要的民意基礎,會給‘一帶一路’建設帶來持久動力,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繁榮和人民福祉,讓絲路精神薪火相傳。”史育龍說。(新華網北京2015年3月28日電,記者安蓓、王優玲、于佳欣、華曄迪、王慧慧)

“一帶一路”三年記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國家期間,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他又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

而今,三年了。

“一帶一路”這三年

三年,篳路藍縷,春華秋實。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當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2014年11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專門研究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規劃,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習近平呼吁各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隨后,中國政府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了“一帶一路”的共建原則、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合作機制等。

2016年3月,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其中專門一章。

2016年8月,習近平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提出8項要求。從統一思想到統籌落實,從金融創新到人文合作,從話語體系建設到安全保障,面面俱到。

三年,藍圖由草創到一步步展開、一筆筆繪就。

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中國同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了國際產能合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態度積極,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逐步落地。“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

拉合爾軌道交通橙線項目是中巴經濟走廊首個正式啟動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也是巴基斯坦首條輕軌線路。該項目全長約26公里,總投資16.26億美元,由中國鐵路總公司和中國北方工業公司聯合承建,2015年4月20日簽訂總承包合同,合同工期27個月。項目建成后將極大地緩解擁有500多萬人口的拉合爾市的交通壓力。同時,該項目的建設將為當地創造上萬個就業機會。圖為巴基斯坦工人在拉合爾軌道交通橙線項目的建設工地上。新華網發

“一帶一路”東聯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跨越高山深海,正在逐步構建世界上最壯美的經濟走廊。

通天下,利天下

“‘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這條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習近平說。

謀求共享共贏,是“一帶一路”的本質,是習近平一直強調的理念。

2014年6月,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習近平的話語鏗鏘有力:“‘一帶一路’是互利共贏之路。”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習近平說:“‘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

2016年8月召開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明確指出,要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9月3日開幕的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上,習近平向世界承諾:“中國的發展得益于國際社會,也愿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

黃鐘響而群音和。

從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到中俄蒙經濟走廊,一個個區域合作新倡議應運而生。

從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建設、歐盟“容克計劃”到英國“英格蘭北部經濟中心”,都在積極探索與中國“一帶一路”的對接。

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印尼雅萬高鐵……“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理念,在東南亞地區生根發芽。

2016年1月,習近平的中東三國行,從推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到五大領域交往合作,打開了中國夢與中東夢相融合的“筑夢空間”。

9月2日,G20杭州峰會召開前夕,習近平與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共同見證了有關“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合作等文件的簽署。

9月11日至14日,以“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筑更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第十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東博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舉行。

……

“一帶一路”通天下,利天下。

三“聚焦”,八“切實”

猶如一位設計大師,在繪制好“藍圖”之后,習近平又不斷做出細部設計。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了三方面“聚焦”和八項“切實”的要求。

“聚焦”的第一個方面是“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通”則“順”, “順”則“成”。

“聚焦”的第二個方面是三“合作”,即構建“互利合作網絡、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臺”。合作產生合力,合力鑄造輝煌。

“聚焦”的第三個方面是四“路”,即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綠色、健康、智力、和平,這條路是一條真正的陽光大道。

“切實推進思想統一”“切實推進規劃落實”“切實推進統籌協調”“切實推進關鍵項目落地”“切實推進金融創新”“切實推進民心相通”“切實推進輿論宣傳”“切實推進安全保障”,八項要求巨細無遺,項項“切實”。

習近平說,我們要“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樹立全球視野,更加自覺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全面謀劃全方位對外開放大戰略,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新華網2016年9月21日,記者趙銀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邮市| 泊头市| 灵璧县| 万山特区| 溧水县| 黄大仙区| 会同县| 东安县| 吉林省| 富蕴县| 云安县| 牡丹江市| 灌云县| 西青区| 富顺县| 武宣县| 阜南县| 温宿县| 象山县| 龙游县| 玉龙| 三江| 错那县| 静宁县| 宁安市| 嘉荫县| 辽源市| 工布江达县| 武胜县| 济阳县| 泸溪县| 保靖县| 石屏县| 嫩江县| 钟祥市| 密云县| 易门县| 胶南市| 高青县| 崇左市| 汝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