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一封封舉報信
- 絕版王朝 盜版君臣·曹操卷
- 婧婷
- 2999字
- 2018-11-05 15:37:18
蹇碩的叔父被打死后,皇帝身邊的親近寵臣都很忌恨曹操,但人家是正常執法他們也無奈。于是,這些人都一致建議皇帝把曹操趕出洛陽。
那么,被趕出了洛陽的曹操,去了哪里呢?又去干什么了呢?——他被貶到京城幾百里之外的頓丘縣(今河南清豐縣西南)當縣長去了。只是,頓丘縣的縣長沒當多久,這位每日與竹簡做伴的學問家,又“以能明古學,復征拜議郎”。議郎,是一個幾品官兒呢?說白了相當于現在的一個顧問,在當時的工資是六百石。
這個薪水的確不多,不過曹操也不在乎這些,就是不要工資他爹曹嵩也能養得起他,他最在乎的是這份工作的性質和職責。有些官員視議郎為閑職,說這些人拿著俸祿不干事。而曹操卻不,他不但不閑著,還借助這個閑職大干特干。
怎么干?專找皇上寵愛的大太監和朝廷三公說事,揭發他們種種罪行的信件一封接著一封出現在皇帝的桌案上。其實,曹操這樣做,也不是沒有緣由的,我們來看看發生在當時的一個故事。
一個叫司馬直的人被任命為巨鹿太守,按說這是件好事。但是,對于司馬直來說,這卻是一場災難。為什么?因為這是被賣官!果然委任狀一到,朝廷毫不含蓄地向他伸手了。
朝廷:拿錢來!
司馬直:我哪兒有錢?我是個清官!
朝廷:知道你生活困難,減免三百萬,交吧。
司馬直:我實在交不起,這個官我不做了行不?
朝廷:那不行,你不能辭官!
司馬直沒辦法,只好在上任的路上自殺了。臨終前寫下一份遺書,痛斥朝廷賣官的行為。一個國家發展到這等地步,皇帝也確實該下課了。這樣的事,這樣的帝國制度,這樣的公開買賣,就是找遍整個亞洲,又有幾個呢?
不過司馬直是白死了!因為他死了以后不但地球照樣轉,而且賣官現象更是變本加厲了。這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史為證。我們來看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王沈《魏書》中的記載——
先是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誅閹官,反為所害。太祖上書陳武等正直而見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靈帝不能用。是后詔書敕三府:舉奏州縣政理無效,民為作謠言者免罷之。三公傾邪,皆希世見詔用,貨賂并行,強者為怨,不見舉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毀。太祖疾之。是歲以災異博問得失,因此復上書切諫,說三公所舉奏專回避貴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責讓之,諸以謠言征者皆拜議郎。是后政教日亂,豪猾益熾,多所摧毀;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
在司馬直之前,官職明碼實價,價格昂貴,但所賣的多是低級閑差,而且收入歸國庫。盡管很多人知道賣官并不是正途,還是擠破頭皮往里鉆。
到東漢靈帝時,賣官行為更加猖狂。不僅各級官位均可買賣,而且,價格還因人浮動。如果買官者貧困,一時拿不出那么多錢,朝廷還可以賒,等人就職后再加倍地償還。
從司馬直身上,我們看到了比這更嚴重的事實。司馬直本來是不愿意做這個官的,可朝廷硬逼迫著賣給他。
那個時候,不像現在,天下之大,卻沒有一個可以說理的地方。一兩個清官的死,是引不起人民大眾高度重視的,更別說朝廷了。再說,這事本來就是朝廷干的啊。要說理,也只有到閻王爺的鬼法庭里去說了。
別說別人了,曹操自己的親生父親曹嵩,這太尉的官職也是花錢買的。在東漢末年,他趁著朝中“花錢捐官制度”的東風,自己也花去萬金“捐”了太尉一職。太尉的官職僅次于大將軍,曹嵩由此達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人們常說“生子當如曹操,養子當如巨高(曹嵩字)”。這話看來說得的確夠實在的。
曹騰是個有名的清廉之官,而養子曹嵩就不一樣了。曹嵩因權導利,不僅使曹家富甲一方,也使曹家光宗耀祖,出了個太尉級的人物。曹家富了,曹操不愁吃穿了,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揭露貪官了……
太監的囂張氣焰,太監的斂財弄權,已經引起了朝中文武百官的無比憤怒。三公也是腐敗到了極點,上下罵聲一片。老百姓對三公的憤恨,不亞于對宦官的仇視。這一點,曹操也是知道的。
當上顧問之后,曹操就開始出手了,而且一次比一次狠,因為,沒有轟動效應的事,曹操是不會干的。誰說顧問是閑職,拿著俸祿不干事?曹操偏偏要讓這些凡夫俗子見識見識,看看這位身居閑職的人到底天天在忙些什么!
曹操是個立志要干一番事業的人,而且還要干得轟轟烈烈,當然流芳百世更好。所以,這個機會對于曹操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太及時了!
于是,曹操整日忙于上書朝廷,猛攻幾個太監的淫威惡行。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總之,他要讓當今皇上清醒過來,別日日沉睡在自我編織的美夢中,好好整治一下那些禍國殃民的太監。
令人失望的是——皇帝聽不到。他身邊的高級顧問多如牛毛,食祿僅六百石的曹操算啥呢?總之,曹操的“治國良方”總是被蔑視,但曹操依然不放棄。
要說曹操專挑太監的刺兒,總是和太監過不去,也并非如此。他是針對亡國的“細菌”和“病毒”!一旦這些病源被傳染出去,那么,周圍被感染的人群就是橫向一大片,豎向一大串。有時候,它們甚至比社會的寄生蟲繁殖得還快。
一戶平民百姓家屋頂上的房梁被腐蝕,這問題還不算大,可一個國家的房梁被腐蝕,那問題就嚴重了。因為,這是皇家、國家的滅頂之災!
后來,當曹操攻擊太監的上書一次次石沉大海時,他又開始了一個更大的舉動。那就是專挑大人物作對手,以“憤青”的姿態屢屢上書,指斥“三公”的腐敗行徑。
“三公”何許人也?如果說皇帝是山中的老虎,那么,他們就相當于老虎的屁股。這些人是動不得的。誰敢拿這些人開刀,絕對是吃了豹子膽了。
為什么?先看看這些人都是干什么的。
丞相:一國總理,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的;
御史大夫:總檢察長,負責監察百官的;
太尉:三軍司令,主持軍事的。
這可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貴的三個官職,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哪一個都比曹操牛得多,曹操敢拿他們說事——夠英雄!
好人不得好報,有才能的人能力卻得不到施展,這天下倒成了惡人的了。曹操這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當然憤恨。他又拿有著太多貓膩的異常自然災害來博問得失。于是,曹操再一次上書切諫,說三公的舉奏有專門回避貴族、國戚之嫌疑。
曹操的這道奏章呈上后,天子有所感悟,于是就“以示三府責讓之”“諸以謠言徵者皆拜議郎”,但此后的整個官場風氣依舊是一天比一天惡化。
這個時候,曹操不僅僅是感覺到他在官場上混不下去了,而且他也很深刻地意識到,大漢王朝已江河日下。這個政權已經行將就木,他做任何努力都無濟于事。于是,他不再繼續上書,不再建言獻策。面對暗無天日的朝廷,他揭露不過來。而且,再這樣下去,很可能會給自己招來橫禍。
曹操把官場和朝廷都看透了,他不再盯著社會的黑暗面說事了,也不再提任何意見,不再擔任任何官職。
其實,想想也是,一個食祿六百石的議郎,去找三公的差錯,這不是“蚍蜉撼大樹”嗎?可是,曹操自有他的目的——依靠自己才干和學問為國家和人民做點事。
在替國家和人民做事的同時,曹操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那就是他的名氣又得以提高了幾個指數。不過,他也不是純粹地為炒作而去炒作。他只是巧妙地把廣告學和政治學結合在一起靈活應用了一下。當然,靠罵大人物出名的名人太多了,如果說曹操沒有一點這樣的嫌疑,這似乎也說不過去。
曹操的這個舉動說來是很有意思的,也是歷史中一個很精彩的片段。只可惜,羅貫中沒寫進《三國演義》里,這實乃一大遺憾。后來,毛宗崗父子沒把這一點補充進演義里,也很是讓人惋惜。
大漢被三國分裂,實際上,那就是從太監專權和三公腐敗開始的。盡管曹操這個小人物向朝廷揭發他們的信件一封接一封,但還是沒能把這不正之風給扭轉過來。也許,這不是皇帝一個人的錯,的確是到了一個歲末——到了一個大人物與小人物轉換角色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