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籌:超實用的互聯網融資指南
- 鄭一群
- 3436字
- 2019-01-03 11:40:59
眾籌融資:改變傳統融資模式
眾籌是互聯網時代區別于傳統融資的新型融資模式。從參與主體角度看,眾籌融資涉及多方主體,包括投資人、募資人、眾籌平臺,并且這些主體都不同于傳統上的類似功能主體,如投資人以小額投資為主,募資人一般多為小型企業、初創企業或者藝術、科技等領域的創意項目所有人。從平臺角度看,眾籌融資平臺一般是互聯網形式,而不是傳統的金融機構、交易所平臺。從具體用途看,眾籌融資可以用于支持各項事業,如疾病救濟、競選活動、藝術演出、初創企業融資、科學研究等等。相對傳統融資模式,眾籌融資是一種更為大眾化的籌資方式,其興起為更多小規模企業或擁有創意項目的人提供了融資可能,也為普通民眾小額投資提供了新渠道。
眾籌的出現,源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具備了技術上的可能。但這種新的金融業態之所以能夠很快從美國傳播到全球,在中國等新興市場也大行其道,變成熱門的關鍵詞,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傳統的金融體系具有相當的封閉性,融資流向表現出典型的“馬太效應”,即金融資源錯配。
在眾籌出現之前,中小企業和債務方一般都會利用民間融資渠道,需要付出很高的融資成本;而且,由于游離于金融監管體系之外,經常會受到政策法規的極大抑制。因此,在最近幾年,一方面民間閑置資本總量不斷累積,不斷推高房價、藝術品價格等一切可以帶來短平快投機利潤的交易產品或項目的價格;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缺乏足夠的資本支持,創業者通常很難獲得正規金融渠道及民間融資渠道的青睞。
眾籌是典型的互聯網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最直接的價值就在于渠道價值,借助大數據形成信用評價體系,促成供需雙方直接對話并完成融資對接。包括眾籌在內,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交易規則、交易模式、中介游戲規則都帶來了顛覆性的挑戰,可以有效解決部分金融資源錯配的問題。但眾籌等新模式也引來了很多非議,因為其挑戰的不僅是傳統金融機構與業務,還包括現有的金融監管框架和理念,風險是很難控制的。
眾籌的出現,迎合了融資市場上最有活力的小微企業和新興產業服務的資金需求。在美國,甚至有人把眾籌比作“挽救美國經濟的最佳創新工具”。認為眾籌給人民帶來了新的動力,因為允許任何人為商業創新、生意機會乃至一項公益事業提供資金,從而使每個人都可能“有所作為”:同時,眾籌允許社會各個階層資助能夠帶動就業的新企業,也為這些企業提供了可籌借貸資金的新渠道。
案例:Oculus
Oculus是Kickstarter上的一個明星項目,致力于建造一款頭戴式可沉浸娛樂設備,當時炫目的視覺效果以及與游戲結合的生態吸引了很多人。2012年8月在Kickstarter上1日便募集了超過25萬美元的目標,一個月累計募集了接近250萬美元。
此項目采用獎勵眾籌方式,除了可以獲得T恤與海報外,資助超過275美元的投資人將會在項目成功時獲得至少1套組裝完畢的機器套裝和配套軟件(這套設備售價約350美元)。伴隨著項目設備的成熟與發展,2013年6月與12月分別完成了A/B輪融資,最后于2014年3月被Facebook以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個項目在運作上堪稱一個完美的成功案例。但是各方對于這個結局的看法顯然是不同的。雖然最初的眾籌出資人很多都收獲了那套他們預想的設備,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認為自己被愚弄了,他們為這個項目投入了大量的感情期望并且一直期待這個公司能夠做出一些基于狂熱創造想法而非側重商業化的產品。
其實,很難說在這個項目上誰是對的,正如一名評論人士所說“只有在Kickstarter上這樣一筆20億美元的被收購能夠被稱為失敗。”如果Oculus當初采取的是股權眾籌,現在又會是怎樣,至少這筆收購可以讓絕大多數小股東們興奮好長一段時間。
在美國,常見的眾籌發行方式有私人發行公開募集眾籌、州內眾籌、注冊式眾籌等。201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初創期企業推動法案》,正式將眾籌融資合法化,明確了發行人基本信息披露義務,建立起了小額投資者保護機制,明確了眾籌中介角色與職能。如今,美國已經建立起了對眾籌融資的平衡監管,從強制注冊和信息披露為重點轉向設定投資者上限。2012年,全球已有超過100萬個眾籌項目成功募集到了資金,增長率高達8l%,資金募集總額達26.7億美元。
當然,眾籌平臺和項目運作最為成熟成功的地區,仍是北美和歐洲。眾籌在中國的發展面臨良好機遇,這就為解決金融資源錯配難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現在的問題就在于:第一,現有的眾籌項目同質化程度較高,絕大多數都是初級形態“粉絲經濟”的項目變種;第二,發起方一般都經驗不足,發起方與參與者不僅存在盲目樂觀情緒,而且普遍缺乏風險意識,公眾金融風險意識薄弱:第三,眾籌項目平臺缺乏風險控制能力,與金融監管部門、傳統金融機構的聯系不夠緊密;第四,金融等監管部門對眾籌與非法集資的區別認識不到位。
因此,對于我國來說,在短期內出臺專門的眾籌立法或監管體系,難度較大。更可能的做法是,立法者和監管者采取中國特色的試錯方式,允許深圳、上海等城市一地或多地開展這方面的實驗。
2015年6月16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表示要“引導和鼓勵眾籌融資平臺規范發展開展公開、小額股權眾籌融資試點”體現出明顯的支持態度。7月18日出臺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則第一次對股權眾籌及相關概念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股權眾籌融資主要是通過互聯網形式進行公開小額股權融資的活動,股權眾籌融資方應為小微企業,股權眾籌融資必須通過中介機構平臺進行,股權眾籌融資業務由證監會負責監管。這為行業的發展無疑注入了 “強心劑”,股權眾籌無論在身份上還是未來發展都已經得到了決策層的認可。
或許股權眾籌的中國式崛起真的能吹起那些“風口上的豬們”。股權眾籌不僅降低了股權投資的門檻更為創業者們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股權眾籌平臺可能會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新五版”。為了提高眾籌項目的成功率幫助項目成長不少平臺也與孵化器、風投機構等專業機構合作。
目前也有不少平臺給企業提供一條龍的融資服務。以早期成立的天使街為例,他們主要是以互聯網為手段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從天使輪到A輪的在線眾籌股權融資再到B輪到C輪的股權+債權融資服務最后到C輪Pre-IPO的股權轉讓服務和IPO的轉板服務。
除了融錢,還可以“融智”、“融資源”、“融用戶”等等,股權眾籌平臺成為了創業者們邁出市場累積用戶的第一步。對于初創企業而言,從0到1的過程往往是最難的,這時候如果有在各個專業領域的“意見領袖”投資者的話也可以成為企業發展最好的“智囊團”。
眾籌融資的構成包括以下幾項:
1.項目發起人(籌資人)
項目是具有明確目標的、可以完成的且具有具體完成時間的非公益活動,如制作專輯、出版圖書或生產某種電子產品。項目不以股權、債券、分紅、利息等資金形式作為回報。項目發起人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如國籍、年齡、銀行賬戶、資質和學歷等),擁有對項目100%的自主權,不受控制,完全自主。項目發起人要與中介機構(眾籌平臺)簽訂合約,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項目發起人通常是需要解決資金問題的創意者或小微企業的創業者,但也有個別企業為了加強用戶的交流和體驗,在實現籌資目標的同時,強化眾籌模式的市場調研、產品預售和宣傳推廣等延伸功能,以項目發起人的身份號召公眾(潛在用戶)介入產品的研發、試制和推廣,以期獲得更好的市場響應。
2.公眾(出資人)
公眾(出資人)往往是數量龐大的互聯網用戶,他們利用在線支付方式對自己感興趣的創意項目進行小額投資,每個出資人都成為了“天使投資人”。公眾所投資的項目成功實現后,對于出資人的回報不是資金回報,而可能是一個產品樣品,例如一塊Pebble手表,也可能是一場演唱會的門票或是一張唱片。
出資人資助創意者的過程就是其消費資金前移的過程,這既提高了生產和銷售等環節的效率,生產出原本依靠傳統投融資模式而無法推出的新產品,也滿足了出資人作為用戶的小眾化、細致化和個性化消費需求。
3.中介機構(眾籌平臺)
中介機構是眾籌平臺的搭建者,又是項目發起人的監督者和輔導者,還是出資人的利益維護者。上述多重身份的特征決定了中介機構(眾籌平臺)的功能復雜、責任重大。
首先,眾籌平臺要擁有網絡技術支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采用虛擬運作的方式,將項目發起人的創意和融資需求信息發布在虛擬空間里,實施這一步驟的前提是在項目上線之前進行細致的實名審核,并且確保項目內容完整、可執行和有價值,確定沒有違反項目準則和要求。
其次,在項目籌資成功后要監督、輔導和把控項目的順利展開。最后,當項目無法執行時,眾籌平臺有責任和義務督促項目發起人退款給出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