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文獻管理
- 余昭芬
- 19750字
- 2019-11-26 18:26:42
第一節 著作類醫學文獻
醫學著作類型像其他著作類型一樣,較固定,出現最早,有各種類型。著名目錄學家張舜微先生將其進行了歸納整理,認為“載籍極博,無逾三門,孟有著作,有編述,有鈔纂”,并對三種不同類型做了專門的比較分析,醫學著作類型文獻也有3種。就現在所見醫學著作類文獻而言,其類型應是四種,即醫學著述、醫學編撰、醫學翻譯、醫學注釋(也可簡稱為著、編、譯、注),共同構成醫學著作群體,各具特點。本章圍繞這4種不同類型醫學著作的特點展開論述。醫學著作內容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此章節也是全書不可缺少的。醫學著作方式是著作者為了記載、保存、交流和傳播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通過醫學著作形式創作醫學文獻而采用的方式。即著作者對醫學文獻的著作內容所承擔的責任形式,表示著作的形成過程。醫學著作如同其他著作一樣,其創作方式經歷了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并隨著醫學著作概念的擴展而擴展。醫學著作方式的選擇既取決于醫學著作內容、著作者的能力和醫家的需要,又取決于醫學文化發展水平和醫療技術條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從醫學發展史看,最早是口碑相傳,后出現文字作品。人類用文字寫作醫學著作長達幾千年,19世紀攝影技術的出現,用拍攝的方式創作醫學著作類文獻發展成為新型醫學著作,有了更多的可供人們選擇的醫學著作方式,其中包括多媒體的使用等。
一、著述類醫學文獻
1.醫學著述的定義
在漢代“著”用于著作的意義已很常見,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老子著《老子》一書多處使用第一人稱。我國最早的一部私人著作《論語》與《墨子》對它都有所引述,還有我國現存第二部最早私人著作《孫子兵法》等??鬃幼苑Q“述而不作”,沒有留下自己撰寫的著作,他死后由弟子把各自記下的講述內容整理成《論語》一書。“述”是闡述、傳承,“作”是創新,孔子把二者加以區別,對后世有巨大影響。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稱“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也是強調利用已有的材料來寫歷史是“述”,而不是“作”,代表古代先賢在“作”與“述”關系上各自的觀點。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已有的文化基礎上和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產生的。被認為是“創始”的作品也能包含“傳舊”的部分,“傳舊”的作品也可能加進自己的創見和新意。“著作”起初主要是指文史方面的寫作。在《文選·班固<答賓戲>》述道:“著作者,前烈之余事耳”。呂向注:“著作,謂述作文史也”。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張舜微先生說道:“名世間出,智察幽隱,記彼先知,以誘后覺,此之為著作”。這里所述及著作為著述。廣義的著述除著作之外,還包括編撰,或著述和編撰的成品。但狹義的著述僅指著作,它與編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醫學著述,是作者圍繞某一醫學主題全面系統地發表見解、陳述觀點、明確概念、自成體系的醫學作品。它基于作者自己的醫學學識、醫學研究成果及其醫學思想而創作,主要強調作者自己的經驗體會,也可以參考其他醫學資料,但反應的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有質的變化。其中參考的醫學資料大多以作者的研究對象為基礎,目的是提高前人醫學知識和醫療水平。同時也強調反應醫學內容的新穎性,一旦發表,將產生獨樹一幟的觀點,在醫學領域中產生較強的反響,或引導他人的醫學研究方向,應有醫學新內容和新特點,或者有較高的醫學價值,或者有醫學創新之處。凡無獨特見解的醫學著作類文獻,不應定為“著”或“著述”。醫學著作稿中有時也會引用相關的醫學文獻資料,但只起旁證作用,且不宜太多,其目的在于證明著者論斷的正確與可靠性。
按照我國著名編輯學家林穗芳先生在《關于“著作”概念和著作方式的歷史發展》的觀點,構成醫學著作應具備三要素:
第一,要以醫學思想、醫學知識、醫療經驗為內容表述出來,表達方式可用言語形成文字、繪成圖畫或其他符號。處在構思階段的醫學思想,不能以有形的記錄形式對其醫學思想、醫學知識、醫療經驗進行復制與傳播者,不能稱之為醫學著作。第二,所表達出來的內容能歸入醫學領域。第三,具有醫學獨創性。
醫學名著是著述中最有影響的醫學作品,其特點是:第一,醫學群體性。醫學名著讀者多。一本好醫學書不一定具有很強的暢銷性,是以鮮明的醫學思想、廣泛的醫學知識、可行的醫療經驗為吸引力,在漫長的時間中匯集廣泛的讀者。第二,醫學專業性。醫學名著的作者不同于普通專業作家,不能使用華麗的語言進行描述,只能客觀的反應其醫學思想、醫學知識、醫療經驗,是寫給醫學專業人員的專業書,而對于普通讀者不一定具有可讀性和可知性。第三,醫學永久性。醫學名著所反應的醫學思想、醫學知識、醫療經驗可以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不會因時代的變更而被遺棄,永遠不會隨思想、原則、輿論、政治的變遷而過時,永遠是推動人類健康發展的力量。第四,醫學發展性。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類對健康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同時疾病是變化的,醫學名著言近旨遠,其內容要有無限發展的空間,要為后世醫家留有余地。第五,醫學教育性。醫學著作對后世醫家具有教育意義,無論讀者完全同意還是徹底否認其觀點,它們都已對人類健康作出了貢獻。第六,醫學實踐性。醫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內容是源于醫學實踐,反過來以著作形式指導醫學實踐,在醫學實踐中不斷解決長期懸而未決的醫學難題。
2.著述類醫學文獻類型
(1)醫學文件
醫學文件包括公文、信件或有關醫學理論、醫療衛生政策法規、醫學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其特點是現實性、理論性較強。通常字數不多,簡潔明確。但具有明顯的時效性。
(2)醫學著作
又稱為醫學論著,指作者圍繞醫學某一方面收集資料加以研究論述的專門著作。其內容可深入到醫學倫理學、衛生政策法規、醫學知識、醫療技術等領域;其作者可以是著名醫家、學者或一般醫務工作者。專題性醫學理論問題著述,普遍具有一定的醫學理論深度,以對醫學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探討為主。醫學理論性和醫學實踐性都較強,往往在這類論著中反映出一些醫學理論的和對醫學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重要觀點和創新,著作的根本要求是高度的醫學專業性,應具有較高的科學水平,有創見,有經驗積累的特點。其內容一定要準確可靠,符合醫學實際、醫學規律和醫學原理;概念、定義要正確,表達的醫學思想要清楚、透徹、有力;所介紹的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要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著作不論厚薄,只要是有理有據,自圓其說,獨立之外,即不失為精品。因為研究的課題不同,研究的思路各有異,加上學者的個性與風格的差別,即使是研究的同一問題,也可能寫出不同的醫學著作。
(3)醫學通俗讀物
此類是普及醫學衛生常識出版物,根據不同非醫學專業人員閱讀群體,對抽象的邏輯性很強的醫學理論,進行通俗的、深入淺出的闡述,重點處示例說明,形式生動活潑,圖文并茂,以引導讀者了解常見醫學問題,掌握常見醫療保健知識。醫學理論著作可以歸屬于著述,但醫學通俗讀物內容淺顯,文字通俗易懂,只適合于非醫家們作為醫療衛生常識了解,不適合于醫學專業人員閱讀。如著述《生理學》、《病理學》、《外科學》、《內科學》、《兒科學》等對于非醫學讀者來說,一方面無法讀懂,另一方面也無實際意義,而對于醫學專業人員來說,必須掌握透徹,還要應用自如;醫學通俗讀物《生理衛生》、《家庭醫生》、《常見病的家庭養護》、《百病家庭飲食療法》、《保健醫療》等,對于醫學專業人員來說,太淺顯,實際指導意義不大,不能滿足醫學專業人員的需要,而對于非醫學專業人員來說,很有實際指導意義,能指導讀者了解醫學常識,注意健康保健,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狀況。很顯然,醫學通俗讀物不能與高深的醫學專業大作歸為一類。但實際上,有時醫學論著也可以是醫學通俗讀物,醫學通俗讀物也可以是醫學著作,二者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對于非醫學專業人員來說重要,同樣對于醫學專業人員也同等重要,如《醫學倫理學》、《避孕》、《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既有醫學專業人員必須掌握的,也有非醫學專業人員必須掌握的。
醫學通俗讀物主要是以醫學科普讀物為主,其目的和作用是把醫學技術的原理和技能、先進的醫學思想和醫療方法廣泛傳播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它的主要讀者對象一般是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不高的讀者,或是雖有一定的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水平,但是屬于醫學外行的讀者。這就促使醫學通俗讀物的作者,要對深奧的醫學道理進行通俗的加工處理,盡可能在保證較深的醫學道理的情況下追求醫學通俗化,使得通俗讀者能初步理解和接受。其所介紹的醫學原理與方法應當是成熟的、有定論的,并且經過醫學實踐檢驗證明是正確的醫學理論和切實可行的醫療技術,以免讀者把不成熟的醫學觀點和醫療技術當定論來接受,在思想和生活上產生不良后果。因此,醫學通俗讀物同時還要求其具有著述的特點。
(4)醫學研究報告
醫學研究報告是對醫學研究課題進展情況的實際記錄與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其內容范圍主要是尖端學科的重大醫學問題,由衛生主管部門組織較強的醫學專家班子參加研究,代表醫學研究水平,論述專深具體,資料準確可靠,情報價值高。首次公布以密集資料形式內部交流,然后逐步解密公開發表。醫學研究報告常由某一機構負責編輯出版,每一報告為一冊的單行本著述,然后冠以總名稱及流水號,然后再匯集成叢刊。
(5)醫學教材
醫學教材是指中等和高等醫藥院校所使用的教學用書。各種教材一般在內容和結構上力求適應醫學生的知識水平,按照一定的教學計劃進行編寫。其內容穩定,闡述的醫學原理、技術和方法一般很系統而完整,釋義準確,概括性強。當然,醫學教材盡管理論性很強,屬于著述的也只有一部分。
(6)醫學論文
醫學論文也屬于著述類。包括醫學研究人員的研究論文,研究報告,同時還包括醫學生的學位論文和畢業論文設計。醫學論文要經過長期調查研究,反復進行實驗方可獲得結果;或收集大量醫學文獻資料,對其所要發表的觀點進行全面闡述和充分論證,充分體現作者從事醫學研究取得的創造性醫學成果和新的醫學見解,最終獨立成篇,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醫學參考價值。醫學研究人員的研究論文是由專家、學者、教師為介紹醫學研究成果而作。醫學生的學位論文由高等醫藥院校的醫學本科生、醫學研究生為獲取醫學學士學位、醫學碩士學位、醫學博士學位而撰寫。醫學論文具備的特征為:
第一,醫學首創性。醫學論文是對某一醫學理論或醫學問題進行探索,其本質就是醫學創新。若作者未全面了解其領域情況,往往可能作無用的重復研究。因此,當作者站在醫學研究的前沿時,就會在相關領域的前人成果基礎之上,發現其研究可能填補的醫學空白,具備超前的選題和跨時代的醫學創新。
第二,醫學理論性。醫學理論性表現為對某一醫學現象能加以完整系統的描述。衡量其理論價值取決于:能否說明舊的醫學理論已經說明的醫學現象,能否說明舊的醫學理論不能解釋的醫學現象,能否預言還未注意到或將要發生的新的醫學現象。
第三,醫學實驗性。醫學實驗性是醫學研究不可缺少的環節,它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方面提出的醫學新觀點,必須進行醫學實驗驗證其正確性,否則無法結論,任何缺少醫學實驗部分的醫學論文是殘缺的。另一方面,其提出醫學問題或觀點不僅僅要通過實驗驗證,還要具有實驗重復性,只有通過重復醫學實驗而得到同一結論的觀點,才可以定論是正確的、可行的。
(7)醫學綜述
醫學綜述是對某一研究領域的現狀的階段性總結,以便于下一階段的指導性研究。如“艾滋病治療研究進展”、“老年性癡呆病因的研究進展”、“鈣通道阻斷劑的研究進展”等。
二、編撰類醫學文獻
醫學編撰系資料較多、篇幅較大的醫學著作。即對醫學資料或現成的醫學作品加以編纂、編寫、編輯、整理、加工,編成醫學文章或醫學書。我國歷史上編撰著作較早的有《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本草綱目》、《口齒論》、《排玉集》、《巢氏病源》、《玄感傳尸方》、《內蒸病灸方》、《玄感傳尸方》等。
1.編撰的定義
“編撰”的解釋很多。如張舜微說:“前有所因,自為義例,熔鑄眾說,歸一家言,此之謂編述”。這里“編述”強調“編”之意。后又說:“所謂述者,編次之業也”。并強調:“蓋編述之業,實寓有筆削之意,既刪群籍之要以成吾書……”。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盧震京先生的《圖書學大辭典》對“編撰”定義為“搜集古今書籍,更改其語句者,為編,不改文辭僅序列其內容者,為纂、輯或集”。認為各種著作物或印刷物,或各種單篇文稿集合起來成書,即“纂”。古代稱略去不符合自己編選要求為“撰”,現代漢語的“撰”指著述,不作編輯講,是多指對資料較多、篇幅較大的著作編輯。據以上釋義,醫學編撰是指對大量的相關醫學書籍文獻資料,或對有關醫學學說、醫療技術與方法加以綜合,并且經過適當的組織安排、整理加工,包括醫學匯集、醫學綜述、醫學摘要、醫學引用等等。即按照某種醫學需要和醫學目的將現成的醫學文章和醫學書籍加以重新排列和整理,另外組織成醫學書,也可發表作者獨自的醫學見解,或補充有部分個人研究、發現的醫學成果。其醫學資料所占篇幅大,多用于大型醫學工具書的編輯,與醫學著述的不同之處在于:醫學編著的書內容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其精華所在是用何種體系來組織這些醫學資料。但都是作者勞動的成果,即使是“編”出來的醫學出版物,作者為攝取精華所付出的勞動也是相當大的。如大型醫學工具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禁毒全書》、《臨床醫生用藥大全》、《中藥藥理與應用》、《現代藥理實驗方法》等,都是“編撰”出來的,要匯集各地知名的醫學專家、學者。
2.醫學古書編撰
多種多樣的編輯方法是自有文獻典籍以來根據讀者多方面的要求,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著名目錄學家和古文獻學家王重民先生把“古書的編輯”定義為古書編輯的方法和方式,把同性質的論文或專著里的章節匯編成為專集,看作編輯工作,把大部頭的專著、全集節選成為節本或選集(或稱文選),編撰作為古代編輯活動的一種方式,把零散的小冊子和論文編成全集,或稱為總集,或稱為全集。其基本特點是為實現一定的著作目的,旁征博引前賢的材料,藝術地剪裁熔鑄,以獨具特色的編輯體例編成新的書籍。在古書中常見的是匯編前人的作品或編輯社會上已經流行的手抄本。如《文選》、《玉臺新詠》、《文苑英華》、《太平廣記》、《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等。遠古時代沒有現代的專職編輯,通常將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如卜巫官、史官、樂師等與編輯關系密切的看作編輯。漢代劉向、劉歆父子的編輯整理??睂Ρ4嫦惹毓偶l揚前哲思想,推動當時的學術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不但保存和整理了先秦古籍,而且為我國古典文明寶庫提供了空前的新著,如保存至今的《戰國策》、《楚辭》、《爾雅》、《辭宮》、《釋草》、《方言》和《說文解字》。其中,《爾雅》和《辭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辭書,屬于應用科學、自然科學范疇?!夺尣荨穼儆谏飳W范疇,《說文解字》中首創的部首分類法,一直到今天仍被辭書編纂者采用。還有后來司馬遷編撰的《史記》杰作。這些編撰書籍在我國歷史編輯方面取得了值得重視的成就,使得編纂方法和韻書的體例大致形成。
隨后西域僧侶東來,佛教的傳播與發展,佛學與玄學的溝通,為佛教文獻編輯與佛學經典翻譯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和藝術遺產,豐富了我國編輯的文化內涵。隋代《切韻》總結了前人關于音韻學的研究成果,后代的韻書如《唐韻》等又在該書的基礎上進一步增補、修訂和完善。還有我國現存最早的政書《通典》,記錄了當時對某一政治制度的各種評論,其編纂方法被后來的政書編纂者視為典范。宋代的四大類書《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堪稱古書編纂的一個高峰??傊扑蝺沙庉嫊〉玫闹卮蟪删陀校鹤蕴拼鸾⒘嗽O館修史制度;大規模地編纂類書,如唐代的《藝文類聚》、《文思情要》、《初學記》等。宋代的《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等;創立了典志書及別史的編纂方法,出版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醫學類書與醫學叢書也是我國古代醫學文化發展的結果,醫學古書編撰中最具代表性的醫學類書與醫學叢書,有元代的《四海類聚方》、《四海類聚單要方》、《釋草》等。雖然醫學類書的內容包括廣泛,但不是著作,而是分類抄述醫學典籍而成的編纂作品,是輯略各醫學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按一定方法編排。始于三國,唐代發展迅速,明清時期最盛,完整地保存了歷代許多醫學圖書文獻,對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的傳播和醫學歷史事實的考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重要的醫學參考價值。優點是把醫學典籍的內容一篇篇集錦,按類編排,使用起來很方便。
醫學叢書是編印各種單獨著作而冠以一總名的醫學圖書。醫學叢書起源于南末,至清大盛。醫學叢書的功能在于輯集散選與稀見醫學書籍,或者博采醫學專題著作匯為一部,便利醫學研究與交流的順利進行。醫學叢書所選擇的圖書為醫學古刻本、醫學手抄本、醫學校本、醫學稿本等有用醫學善本。
3.現代編撰類型
“編撰”、“編纂”作為一種著作方式,可以與“編輯”互訓(但作為出版工作的一部分,“編輯”則不能與“編撰”、“編纂”通用)。醫學圖書編撰它是改變醫學圖書著作形式、繁榮醫學圖書品種、擴大醫學圖書流通以適應醫家需求的一項極重要工作?,F代醫學著作中,如果按內容性質區別,醫學圖書編撰可以分為五種類型:
(1)醫學匯編本
從醫學匯編本的作者看,有兩種:一種是整體書稿中各篇醫學文章都是同一個作者的,可以稱為個人集;另一種是書稿中各篇醫學文章是許多作者的,可以稱為多人集。從醫學匯編書稿的體裁來看,也有兩種:一種是書稿中每篇文章是同一體裁的,可以稱為同一體裁集;另一種是書稿中各篇文章有多種體裁的,可以稱為異體裁集。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決議、指示、報告、法令等文件匯編成冊,叫文件匯編本。此外還有匯編一個人的處方或治療某一類疾病的治療經驗的別集,匯編某一時代、某一地區、某一類型醫學作品的總集。把醫學別集和醫學總集內最好的作品選拔出來,供醫家們學習、參考、交流和閱讀,叫選集。醫學別集和醫學選集都是以完備為主,醫學選集以精嚴并符合一定的讀者對象為主。凡著名醫家的經驗集、處方集等,由于其作品多,一般讀者并不一定都要閱讀,便有必要進行編輯,挑選出特定讀者對象所必須閱讀的作品。醫學選集無論自選或他人代選,都應該根據讀者對象選取最優秀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有明確的要求和安排,事先擬好詳細的組稿方案,使全書形成主題思想明確、結構完整、上下連貫的整體。如《計劃生育科技管理文件匯編》、《驗方新編》、《中藥藥理與應用進展》、《藥理學研究進展》、《外科試驗方法匯編》、《臨床治療經驗匯編》等。
(2)醫學教材
醫學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是由某人或某單位“主編”或“編著”的。這類醫學教材一般匯集了大量醫家們的醫學成果,或收集傳統醫學教學內容,體系上無多大變化。如《外科學》、《內科學》、《藥理學》、《病理學》、《解剖學》、《中醫基礎理論》、《中藥方劑學》等。
(3)醫學工具書
指專門為醫家們全面了解和準確查找醫學某一問題或某些醫學方面問題而編纂的醫學書籍。醫學工具書涉及的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內容廣泛,形式多種多樣,幫助醫家們解答醫學疑難問題,提供新線索,供醫家們參考和查找,而不作為系統的學習資料。如醫學字典、醫學辭典、醫學手冊、醫學書目、醫學文獻索引、醫學年鑒等。醫學文獻索是將廣泛分散的醫學材料集中起來,按照一定的體例序列,進行整理加工、組織編排,以便醫家檢索和利用,屬于編撰類。一部編撰的醫學工具書,其內容組織包括:
第一,全面。要求內容覆蓋整個醫學領域或某一領域。如《臨床醫生用藥手冊》、《漢英醫學詞典》、《現代藥理實驗方法學》、《分子生物學試驗方法學》、《普通外科手術學》、《心血管疾病診療手冊》等。
第二,不重復、不矛盾。正確處理各種醫學交叉關系,不同醫學分支部分,不同條目可能從不同的角度涉及同一問題,在提法上、事實上不應存在互相矛盾、各執一詞的現象。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英漢醫學詞典》、《臨床醫生用藥大全》等。
第三,平衡。不同主題的內容和不同條目編纂者必須進行控制和調整,避免其條目在分量上過分突出,失去平衡。
(4)醫學會議錄
醫學會議錄是將某一次會議的學術報告、論文、紀要等等文件資料匯編成冊。提交大會的報告或論文必須具有較高的質量和水平。它常常是醫學工作者、學者進行醫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也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一個部門的醫療水平、動態,了解研究狀況和發展趨勢,如《藥理學前沿》等。
(5)醫學叢書
醫學叢書是編印各種單獨醫學著作而冠以一個總名的醫學圖書。醫學叢書整體有明確的系統,每部書又有自己的專題,有別于類書的那種采摘各種圖書資料重加編纂的做法,其所構成的每一部書都是獨立完整的著作。這些單獨著作可以是一人著述,也可以是多著作的匯集。對前者而言,每一篇單獨著作都屬于著述,而叢書則屬于編撰。醫學匯編叢書應明確醫學叢書的主題思想,重視叢書的醫學系統性。按叢書的內容性質,可以分為普通醫學叢書和專門醫學叢書兩大類,普通醫學叢書是指一般包括醫學史、醫學管理等方面的醫學叢書。專門醫學叢書,是指內容以某一醫學學科領域為限的醫學叢書。這類叢書的編輯在近現代趨于成熟。如外科學中的《手術學》,包括系列叢書《普通外科手術學》、《神經外科手術學》、《胸外科手術學》、《泌尿外科手術學》、《小兒外科手術學》、《骨外科手術學》等系列手術學叢書。這一類專門性質的醫學叢書,隨著醫學各門學科的研究發展而發展。
在紛繁復雜的醫學圖書中,著述和編撰構成了醫學圖書的基本著作類型。著述方式只是大體上劃分,并非決然獨立。在編撰中,參有著述之法;而在著述時,輯有材料??傊?,編、著、校在不同的情況下,側重點各異,然后融融通通,終是一體。醫家、學者們創作了醫學作品,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為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的保存、交流、傳承以及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
三、翻譯類醫學文獻
醫學圖書除了主要醫學著述和醫學編撰外,其另一種著作形式,是能將大量的民族文化相互參與和融合,帶來異域文化的風格以及增加醫學圖書內容的豐富性,開闊醫學境界的外交文化——翻譯類醫學文獻。這種醫學圖書著作類型不僅數量多,且別具一格,凸顯出鮮明的個性色彩。還有一種醫學著作是依據原本而形成,伴隨原著而生的,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獨立體系的注釋類醫學文獻。以前,人們冠以寫書之人為“作家”,注書之人為“注家”。本章集中討論翻譯類醫學文獻和注釋類醫學文獻的歷史與特點。
1.翻譯類醫學文獻
翻譯類醫學文獻是外來醫學知識與醫療技術的媒介,也是一種重要的醫學著作類型。翻譯類醫學圖書有“譯”、“摘譯”、“編譯”等類型?!白g”就是“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表達出來;摘譯是保持醫學原著構思的基礎上,按照醫學原理對其有選擇地翻譯;編譯醫學文獻是將一種或多種語言文字的醫學圖書資料,按某種需要整理編輯并譯成另一種或多種語言文字。二者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必須忠實于醫學原文,是原醫學著作的另一種外文版本形式,即使有刪節,其量也是有限的,但必須遵循醫學原理并作一定的說明;后者的原文只是素材,按照編譯者的構思進行編排翻譯。
我國醫學發展史中,創造了豐富的中醫藥文化,同時也善于吸收外來醫學文化,利用外來醫學文化中的精華,充實和發展我國的中醫藥文化。醫學文獻翻譯是介紹外來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國的翻譯源于周代,當時叫“象胥”的“通言語”的官職,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翻譯。后來得到了充分發展,盛行的佛典翻譯就是最重要的代表,滲透到了中醫的辨證施治。
隨著東漢至宋的佛典翻譯漸衰,明末清初的科學翻譯事業的興起,從元代開始,中西文化更為廣泛的交流,特別是元朝建立了地跨歐亞的大帝國,不少歐洲人沿著蒙古西征的道路而來,中西文化和科學技術的交流促進了我國翻譯事業的發展。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權后,經過洪武、永樂到宣德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出現了社會經濟繁榮的景象,同時也出現了工商業發展的新興城市,自發的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已逐漸萌芽。到明末萬歷、天啟和崇禎年間,歐洲的一批耶穌教士來到中國開展傳教活動,同時,對西洋的醫學做了相當廣泛的翻譯和介紹活動。但中國是一個獨立發展起來的封建大帝國,加上中國具有完備的中醫藥學文明體系和發展特點,對于外來醫學文化抱著懷疑和抵觸心理,因而發展緩慢。由于利瑪竇在中國采取了首先走上層路線,取得士大夫直至皇帝等統治階層的支持,同時借翻譯西方科學著作,以引起士大夫的注意與敬重。因此,明清之際開展了空前規模的傳播西洋文化的工作。在徐光啟、李之藻等中國學者的協助下,翻譯了歐洲的古典哲學、邏輯學、藝術、數理學、天文地理學、醫學等等學科,對中國科學技術與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引進,我國的醫學文獻翻譯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國家成立了編譯機構中的專門醫學翻譯部門、醫學翻譯學科,這對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對促進世界醫學和國際醫療技術合作起了積極的作用。
2.現代翻譯機構
我國現代翻譯機構有:創辦于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在上海的最悠久的商務印書館,1973年成立的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78年成立的上海譯文出版社,還有上海翻譯出版公司、中國對外貿易出版杜、中國科學技術翻譯出版社、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外國文學出版社和軍事譯文出版社等等數家。對于外國著作的翻譯并不僅局限于以上出版社,國內很多出版社也都根據自己的情況翻譯圖書。因此,通過醫學翻譯渠道,可以為醫家們提供更廣闊的視覺范圍,吸取國外的醫療技術之精華,為中國醫學科學的進步發展作出貢獻。
四、注釋類醫學文獻
注釋也叫注解,即用文字來解釋字句,對文章中的語匯、內容等加以說明。古籍注釋是在漢代有今古文的分別后,因漢儒讀解今古文的需要而興起的一種方便讀者閱讀的解經形式。中醫古文經典而深奧,普通讀者難以讀懂,需要作一定注釋。注釋類醫學文獻就是專門對醫學文獻的文字解釋,對語匯、內容加以說明。一個好的注釋應該起到對正文內容有所補充的作用。它可以把正文中的由于某種原因沒有說到或說得不清楚的問題加以說明或補充,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正文。所以注釋并不是可有可無的文字,有些內容,如果缺少必要的注釋就會影響讀者閱讀與領會。作醫學注釋,一般來說,多是介紹醫學正文中提到的醫學人物和醫學事件的基本情況,通常是不必發表什么議論的,也不必對某個醫學人物或醫學事件下什么結論。對醫學人物的注釋,一般是姓名、生卒年月、籍貫、主要醫學經歷等。對醫學事件的注釋,一般是發生時間、發生地點、醫學內容、醫學背景等項,起到補充正文、幫助讀者閱讀的作用。注釋文字力求簡短、明了無誤。
1.醫學古籍注釋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中醫藥文化傳統的國家,古典醫學文獻為我們學習和研究古代醫學提供了條件。但每一個歷史時期出現的醫學著作都是當時醫療活動的記錄,受到當時歷史環境的局限,受到當時醫療發展背景的約束。加上語言也在不斷變化,后人對祖先留下的醫學典籍注釋,在閱讀、理解、掌握方面會發生困難,“或是不解文義,或是不懂字句,或是不明聲訓”。因此,流傳下來的醫學古籍,常伴有相應的醫學注釋。清《東塾讀書記》卷11里論述過注釋的作用,他說:“時有古今,猶地有東西,有南北。相隔遠,則言語不通矣。地遠,則有翻譯;時遠,則有訓詁。有翻譯,則能使別國如鄉鄰;有訓詁,則能使古今如旦暮”。使用醫學古書注釋,越近越好,但越古的注釋越質樸,去作者不遠,一般比較準確。后人讀醫學古注,時感到難懂,于是有人另作新的注釋,于此,這些注釋成為醫學古典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后來發展成為專門的醫古文學科。一部醫家經典,經過后代醫家學者的不斷注釋,產生很多部著作。
(1)注釋名稱
我國很早就開始了古書注釋這一工作,經書出現不久,即有解說經義的文字出現,十分繁復龐雜。如有關經書的傳、記、注、音、疏等等。春秋時期的“六經”在戰國以后,開始出現了解釋“六經”大義的“傳”、“記”。如《易》有上下彖辭、上下系辭及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稱為“十翼”,就是最早解釋《易》的著作,《禮》所附的“記”以及《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就是這類作品。古書注釋有各種不同的名目。黃以周在讀《漢書·藝文志》說“漢儒注經,各守義例。故、訓、傳、說。故,訓者,疏通其文義也;說者,征引其事實也。故、訓之體,取法《爾雅》;傳、說之體”。張舜微先生在說道:“注述之業,肇自仲尼下,逮兩漢,涂撤益廣,舉其大較,蓋有十科:曰傳、曰注、曰記、曰說、曰微、曰訓、曰故、曰解、曰箋、曰章句”。
對醫籍全文注釋,有三國時期呂廣的《難經》、南北朝全元起的《素問》等,隋唐時,注釋之學更盛行,涉及醫學領域,主要對經文的注釋及古籍的釋音。如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黃帝內經明堂》以及王冰的《黃帝內經素問》等,訓釋了文理,闡發了醫理,調整了篇章。在語音方面,魏晉南北朝時期,漢語語音已為中古音時期,出現了諸多音釋或釋音之作。由于隋唐時期存世之古典醫籍,大都形成或最終形成于漢代,如《舊唐志》著錄有《本草音》3卷及《素問釋文》1卷,殷子嚴撰《本草音義》2卷等,均為漢代之古醫籍的釋音。
(2)注釋類別
古書注釋種類可分為:
1)解釋字詞。古書里這類注釋最多。主要用當代語言解釋前代語言。這種注釋使用了一些術語。清代阮元在《經籍纂詁》中曾予以總結,但未解釋其含義。解釋字詞類型較多,其中古籍注釋常見格式有:
“某”,與之相同的還有“某、某”,意為用一詞或一字去解釋另一詞一字。解釋的詞在后,被解釋的詞在前,如“扁鵲者,安徽人也”等?!饵S帝內經素問》中“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閉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等。
“曰”相當于現代漢語“叫做”、“稱為”,如“能因故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使用“曰”字時,解釋的詞在后面。如“《內經》曰:辛甘發散為陽。桂枝湯,辛甘之劑也,所以發散風邪,還有“《內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為主,芍藥甘草為佐也”等,諸如此類的“曰”字多半用來給藥物作用或病癥下定義?!爸^之”的作用和“曰”、“為”的作用一樣,也可作“之為”或“之謂”使用,這些術語除一般的釋義外,還特別用來分辨同義詞和近義詞。如《黃帝內經素問》中“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等。
“謂”,作為一個動詞成為訓詁學的術語,指明某一特定的東西。被解釋的詞放在前面,往往用來表示以一般解釋特殊,或以具體解釋抽象。《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焙慰h注:“后生,謂少年”。猶,常構成“某,猶某也”的格式,略等于現代漢語的“等于說”。如《傷寒論素問》中,“桂枝可謂舉目皆是”?!饵S帝內經素問》中“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扒锶拢酥^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等。
“貌”,作為訓詁學的術語,一船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后,說明被解釋的詞是表示某種性質或狀態,略等于現代漢語的“……的樣子”。賈誼《鵬鳥賦》:“止于坐隅,貌甚閑暇”。以上五組術語都是單純用于解釋詞義的,以下四組術語多屬于訓詁之義。如《黃帝內經素問》中“所言不死者,氣之病及經月之病,貌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等。
“之”常用來解釋詞源的意義。除釋義外,釋者與被釋者之間有時是同音的關系,有時是雙聲疊韻的關系,與詞義的推原有關,如《論語·為政》:“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朱熹注:“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黃帝內經素問》中“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余也,滑者陰氣有余也。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陰陽有余則無汗而寒。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等。
“正”、“得”除了從意義上分別注釋了“政”、“德”之外,釋者與被釋者之間還有語音上的關系,“正”、“政”同音,“得”、“德”同音。如《黃帝內經素問》中“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白x為、讀曰”,多用于以本字來說明假借字?!渡袝虻洹?“播時百谷”。鄭玄注:“時讀曰苗。”(蔚:shi,移栽)?!白x苦、讀知”,多用來注音。比如《說文解字》:“哈,咽也。從口、會聲。讀若快”?!饵S帝內經素問》中“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讀之,名曰《玉機》”。還有“詞、辭”,用來指明虛詞。如《詩經·周南·漢廣》:“漢有游女,不可求斯。”毛傳:“斯,辭也。”《說文·矢部》:“矣,語已詞也”。
2)解釋內容。注或注釋是一種解釋書中字句,對文章的大意、題解、典故、人物、事件、引文、校訂等所做的說明。有時也涉及文章的歷史意義、寫作經過、版本歷史等方面,后一種是側重于內容所作的附加于正文之外、帶有說明、備考性質的記述。對典籍的內容進行注釋,有的側重闡明原著哲理,有的在闡釋哲理的同時加上注者的觀點、傾向。如:《傷寒論》是一部難得的醫學古籍,《黃帝素問宣明論方》[金]劉完素(公元1115—1234年),隆慶三年黃鐘月既望保定府通判北海馮惟敏序為:
按本傳,劉完素,字守真,河間人。嘗遇異人陳先生,以酒飲守真,大醉。及寤,洞達醫術,若有授之者,乃撰《運氣要旨論》、《精要宣明論》。慮庸醫或出妄說,又著《素問玄機原病式》,特舉二百八十八字,注二萬余言。然好用涼劑,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自號通玄處士。金承安間,章宗征之不就,賜號高尚先生。本郡《志》稱所論著,皆發前古所未發。與潔古齊名,世號劉張法。蓋古君子而托醫以避亂世者。嘗疑司馬遷氏稱扁鵲遇長桑君之事,頗涉謬悠。乃即近史飲酒、鑿心之說證之,豈盡無征不信者哉!殆以醫道通玄,非神機不得其秘,而世之習旁門,執方書,守意見,以戕伐生靈者,由其無所從悟也。守真本《內經》,著《要旨》、《宣明》二論,總十七萬余言。又述習醫要用《直格》。晚年著《保命集》三卷,自謂軒岐微妙之旨,得之心髓,不敢輕以示人。蓋自秦越人、張仲景之后,千有余年,而先生出,上以承正派之學,下以啟丹溪之傳,通于南北,以永仁術。不其偉與說者曰:不由子,不知異端之害深,不由守真,不知偏門之罪大。甚哉!邪之亂正也。先生之術既行世,醫竊試其法,得效者多,猶其名,恥言涼藥,謂去熱藥為非。今觀劉張二傳,好用涼藥,性寒下降之言,則史氏猶為不祛世俗之見。其稱元素之言曰:運氣不濟,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又似以陰詆五運六氣之辯者。余嘗論之,《內經》運氣之旨,千載不毀之道,至守真而大闡之,極深研之學也。何可議也!其救偏補弊之功,發明治溫暑之法,而力辟辛熱香燥之毒,所以補前賢之未備,而救末流之為害也。然實則無所不該,無所不治。而近世傍求醫論,以謂熱病用河間,其亦就所重立言邪,可謂獨識其全矣。泛觀河間諸書,烏附等藥,亦多用之,是又何邪?噫!后之庸工,以寒涼之劑誤人,而莫之知悟者,又河間之罪?人亦是恃?賈大夫以民部來守郡期歲中,出俸金開局,施藥活人,不可勝計。偶得此書于正科馬志坤氏,因命校讎再三,又捐俸而刻之。且欲購全集而匯焉,與《東垣十書》并傳也。大夫為政,一以治人為本,刻斯集也,亦以寓仁惠之心而濟之也。間嘗迎養二親于郡,即適太夫人有恙,志坤一藥而愈。因奇其功,而褒美之。叩其術,則能留心于劉張法者,故有是刻。是大夫之孝,由此達之人人也。先正有言,事親者,不可不知醫,信然哉!
這種注解方法,為后代注釋家開創了先例,文獻內容作了詳細注釋,或引申正文,或糾正錯誤,為后世醫家讀《傷寒論》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料。以上諸種,都是究其醫學原著內容方面進行的注釋,正因如此,所作的注往往能超過原書,發揮更大作用,具有很高的醫學文獻價值。
古人的醫學著作需要注釋,當今的醫學著作有時也少不了這個工作。某些著作內容有了注釋,大家都容易理解,即使是些平凡的小文,倘若不加注釋,恐怕有時也不知所云。雖然有些醫學著作都是平實的大白話,但因其針砭時弊,其背景不一定所有讀者均熟知,又因著述時歷史背景,其醫學思想、見解可能是通過曲折的方式來表達的,故詳考當時事實,洞察原委為這些作品作注,也成為不可缺少的工作了。社會在不斷的進步,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人們不可避免地接受著許多新鮮的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同時這也會造成閱讀上的困難。如第6版的《藥理學》與第1版比較,版本變化主要在注釋上,對原注中的一些錯誤的解釋、不準確的提法和偏頗的定義,做了訂正和修改,有的提供了重要的解釋和說明,并占了相當的篇幅。故而,為醫學書籍作注是一項嚴肅且有益的工作,古往今來,成績卓著。
2.醫學注釋作品簡介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醫學典籍浩如煙海,是我國醫學歷史的瑰寶。整理、研究、批判、繼承古代醫學文化遺產是一項十分繁重艱苦的工作,自古至今,已經出版了很多醫學古籍,其中不少是注本。如隋唐記載南方藥所產郡縣及療疾之驗的《證類本草·序例上·補注所引書傳》,三國時期呂廣的《難經》,南北朝全元起的《素問》,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黃帝內經明堂》以及王冰的《黃帝內經素問》等,訓釋了文理,闡發了醫理,調整了篇章。在語音方面,魏晉南北朝時期,漢語語音已為中古音時期,出現了諸多音釋或釋音之作。由于隋唐時期存世之古典醫籍,大都形成或最終形成于漢代,如《舊唐志》著錄有《本草音》3卷及《素問釋文》1卷,殷子嚴撰《本草音義》2卷等。
注釋醫經是中醫理論研究中傳統的治學方法,在當代自然科學領域,唯獨中醫體系中大規模保留著這種學問。隨著中醫理論體系的逐漸完整,醫經研讀、類編、校正、考據、匯粹、發微、問難、解惑、鉤元等構成了醫學著作的主體。中醫界似乎形成了這樣一種心理定勢,讀醫經、注醫經是掌握醫學真諦、“登堂入室的捷徑正途,凡是醫經所論及的皆為不刊之論,后人須練就“讀至無學處”的工夫來體悟先賢蘊奧,從理論到臨證的任何問題都要求諸經典,尋找檢驗尺度和心理慰藉?;仡櫄v史,不禁疑問叢生:為什么醫經永遠注不完卻缺少實質性的更新與突破?為什么少有人嘗試逾越舊學藩籬,另辟新徑?為什么醫經中永遠存在著各種未知問題的“圓滿的結論?”造成這種歷史現象的環境如何?這種治醫經現象對中醫學理論研究、體系發展有何種效應?醫經注釋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持續了千余年,勢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土壤,因而,從學術本體論角度來考察它的全貌,無疑具有“述往事,思來者的意義”。
具有5000年歷史的中國文化中,沒有哪種思想能夠像儒家經學那樣對中國社會的政治文化、意識形態、民族心理和學術范式各個領域發揮著如此深遠強大的作用。范文瀾先生說:“在五四運動以前的2000多年里面,所謂學問,幾乎專指經學而言。學以各列儒林為榮,著述以敷贊圣旨為貴。經學,是指貫穿封建社會始終的,闡釋研究《十三經》的專門領域及治學方法,是封建社會最高級、最“實用”的學問。它既是代表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世界觀,又是滲透到社會生活各角落的具體的方法論。經學雖然幾經流變,治學方法雖有不同側重與分歧,卻始終沒有改變其本旨:規祖宗之法先王之道為萬古不變的準則,從古圣遺訓中尋找安邦治國鞏固統治的法寶。在學術上則標榜自己對經典的理解正宗純粹,以先王典章制度論證當時政事的合理性。經學內部的流變從本質上證明了經學體系與封建制度緊密結合的一貫性,以及它適應各具體歷史期間政治需要的靈活性。經作為古代史料,有其研究價值,而作為不可更改的圣訓來背誦和踐履則是背謬的。
經學將人們的視野與能力局限于對儒家經典不憚其繁地注釋體悟中,它既無益于認識世界,也不能促進社會發展。這種僵化思想的學術范式,這種獨特的文藝土壤,使應用技術和科學探索缺乏萌生的條件,人的認識主體地位無法真正建立,因而中華民族雄踞世界的重大發明發現沒有繼承發展,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往往滿足于“天人相應的主觀體驗性結論”。
傳統是歷史也是現實,它內化為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與情感態度來對現實發揮作用,同樣,現實的經濟基礎與政治制度又左右著人們對傳統取舍揚棄的選擇。儒家經學在中國統治了幾千年,不僅在于它傳統悠久,更在于它直接為封建統治者的現實需要服務。所以,只要封建社會性質不改變,經學影響就會不斷鞏固強化。
首先,經學塑造了具有巨大歷史慣性的傳統價值觀:孔子首倡“述而不作,君子不器”。為輕視科學技術探索和生產實踐技能風氣之濫觴。儒家經典教育的傳道、授業,解惑,即非實用的專業技能,亦非抽象的真理思考,與歷代浩如煙海的經學著述相比,被視為雕蟲小技的自然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研究是微乎其微的。經學思想與治學方法充分反映了傳統的輕視自然科學探究的價值觀念,朱熹曾講:“且如今不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詞,是何道理?”可以認為,中國科技遲滯現象到近代逐漸明顯,而其根源卻可以追溯到更早以前。經學強調注不破經,疏不破注,株守家法,恪守師法,形成了信而好古,言必稱堯舜的崇古賤今價值取向。在政治或學術領域,標新立異、離經叛道是十惡不赦的罪行,這無疑排斥創新和發展,違背了客觀世界新陳代謝的普遍規律和人類認識的辯證過程。循章索句,皓首窮經本身就與實證實驗科學發展相悖。
總之,經學價值觀成為一種強大的力,人們滿足于從圣賢意志中尋找依據,驗證某些理論觀點正確與否的尺度是權威經典而非客觀實踐,引證之風盛行,微言大義流行,注重形式忽略內容,排斥創新否定發展,使認識停留于初級階段,在經學范式的制約,鮮有獨立其外的學術體系,淡化了探求客觀事物本質過程的欲望。經學思想的實質是崇古尊經、維護封建制度,以經典為衡量尺度必然導致崇古價值觀及權威力量的無限膨脹。結果,無論是微言大義還是章句訓詁,都不可能成為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方法手段;而歷代學人出于強烈的趨同心理、“不敢越雷池一步,必然是學術體系創新發展的內在障礙”。
《漢書·藝文志》初次記載“醫經七家”時,《內經》僅為其一,尚未高踞“萬世醫學鼻祖”之權威地位。隋唐之間見有醫家書目多為方書,養生及臨癥治驗內容,足見到唐代醫藥界側重于效驗方的收集整理。隋唐間注《內經》僅三家,惟王冰著述完整傳世,而至民初注釋者摩肩接踵,各種版本達400余種,《醫籍考》及歷代經籍志中有各無書者難計其數?!秱s病論》自西晉王叔和整理后未得以廣泛流傳,孫思邈晚年得見秘本謂曰:“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它被譽為“字字珠璣”、仲景被封為“醫門亞圣”。自宋開始,清末民初見有注釋諸家著述達700余種。隨著“儒醫將經學方法引入中醫界,理論研究中以注釋《內經》等經典為研究主體,脫離體系的實踐性質與臨癥的務實要求。學人以治醫經為登堂入室之途徑而趨之若鶩,將醫術之小道與儒家經典努力認同。
《顧氏醫鏡》中“內經靈素,猶儒家孔子之書,乃為醫家必宜熟讀”,《素問輯要》“醫而不精深孔孟理之,洞徹炎黃之義,廣征諸子,遍考百家……稱為神圣工巧,必無之事”,《針灸聚英》中“素難者垂萬世而無弊”,《醫原·序》中“醫小遭也,儒者亦為之耶?夫就醫論醫,其小之也固宜。若醫而探源于天,則因醫見道。茍非學貫天人,又安得悟天人合一之旨?則以小觀大可也”。中醫界有先賢曾說:“不讀醫經,縱成倉扁,終為技術之流。”蔡陸仙也講:“醫書之有經,亦猶儒家之有六經也。六經所以載道,辨治亂與興衰之軌轍。醫經所以昌明學術,莫不胥由是焉……”。經學傳統視創新發展為異端,醫經注釋中同樣遵循這一準則,因而強調通過闡發經典蘊奧來窮盡醫學真諦。微言大義式的讀至無字處,或是章句訓詁的??笨甲C,從疑經錯簡到維護舊論,全未超脫借經典立言,據己意塑造圣賢的窠臼,摘取經典片段說明自己的正宗,等等。這種注經手段用于醫學理論的研究是無法達到真正的發展的。中醫學雖然浸漬了濃郁的人文色彩,畢竟具有強烈實踐性,歸屬自然科學領域,疾病的復雜多樣性不斷呼喚人們認識的深化,治療愈后是嚴峻的客觀檢驗尺度。而用幾部千余年前的醫籍經典去說明、印證,甚至指導當今生動的現實,在實踐與經典的悖行中,醫家們選擇了曲折的途徑倡言錯簡,攻擊整理傳播經典的后世醫家,這就是醫經注釋各派相互抨擊、中醫學術爭鳴的傳統方式,各種觀點必須假經說法,必須標明自己維護經典本旨的正宗與道統。
總之,在醫經研究中出現一派論戰局面,有人是發自內心的冥頑泥古,有人則曲折地表達對經典理解的異議與變通,理論要求唯古是式,實踐又使人難以緘口,種種自相矛盾的、步履維艱的、只能在經文有限的縫隙中發揮無窮臆測的注經形式,嚴重限制了醫家們醫療經驗的總結升華與新觀點學說的爭鳴發展。醫經注釋諸家的目的和局限是共同的,醫經注釋對中醫理論研究的消極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同時它對中醫理論發展缺少本質上的推動與促進。張璐曾言:“仲景書不可以不釋,不釋則世久而失傳,尤不可以多釋,多釋則辭繁而易亂”。究竟注釋到何等地步才算明了仲景本意呢?這恐怕是歷代注經者們共同的憂慮與苦衷吧?
著名醫學注本《急就篇》,是西漢史官所編的我國現存最早識字課本,全書共2144字,最后的128字是東漢人補加的。它以三言、四言、七言韻語歌訣編成,分姓名,器服百物、文學法理三部分。由于文字精煉,又經歷代一些大書法家如皇象、鐘繇、王羲之、趙孟頫的摹寫,甚至連宋太宗趙光義也臨摹了一本,藏之秘閣,可見其影響和價值已遠遠超過啟蒙書的范圍。正因為這樣,歷史上經學大師鄭玄、孔穎達注經、李賢注史,都引用此書。爾后,唐代精于訓詁的大家顏師古為《急就篇》作注,使該書“得顏氏解訓而益明”,到了宋代,又有大學者王應麟為之補注,該書更代代流傳下來?,F代的訓詁學研究,也不能不研究《急就篇》。據統計,注者所援經史其中涉及醫學的內容,對研究中醫學很有實用價值。主要從以下方面述及醫學內容。
(1)敘人體器官
卷三論述55個人體各部器官。注者以《說文》、《素問》等為據詳加訓釋。如“腸、胃、腹、肝、肺、心、主、脾,腎五臟媲齊孔,注:“腸,大小腸也。胃,谷府也。腹,肚之總名,謂之腹者,取厚為義也。肝,木藏也。肺,金藏也。心,火藏也。主者,言心最在中央為諸藏之所主。脾,土藏也。腎,水藏也。五臟,總謂脾、肝、肺、心、腎也。補注《韓詩外傳》大腸者,轉輸之府,小腸者,受成之府。腸,暢也,通暢胃氣也。《素問》脾胃倉察之官,胃者,水谷之海?!栋谆⑼ā反笮∧c,心之府,腸為胃犯,胃為脾府,心為支體,心故有兩府?!对姟纷杂蟹文c?!墩f文》肝為雷,肺為氣。《素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I,作強之官。……膻中在兩乳間為氣海。顏、王二氏引證諸書就把臟腑的生理功能,五行關系解釋得透徹清楚。
(2)述病因病機
《急就篇》講到致病的內外原因,特別是注意到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是很可取的。如“寒氣泄注腹臚脹,瘧瘚瘀痛瘼溫病”,注:寒氣,中寒冷之氣也。泄,利也,言水谷漏泄也。注者,注易之病,一人死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脹,謂腹鼓脹也?!瓬夭?,病于溫氣者也。王氏補注曰:“《素問》春傷于風,乃為洞泄?!兑拙暋吩疲翰⌒棺⒏雇础!墩f文》、《通釋》醫家言病,痙有鬼痙,言鬼氣相染著注也?!端貑枴范瑐诤?,春必病溫”。
(3)列臨床病證
卷四列述各科病證39種,注釋詳盡。如:瘧瘚瘀痛瘼,注:“瘧、寒熱休作之病,言其酷瘧也。瘚者,氣從下起,上行入心脅也。瘀,積血之病也。痛,總謂諸痛也。瘼,無名之病,常瘼瘼然也,一曰,齊人謂瘵病曰瘼。”
(4)四設治療方法
《急就篇》指出“凡人正氣不足,則邪氣入體而病生焉(顏注語)故篤癃瘓迎醫匠,灸刺和藥逐去邪?!昂V”就是“重病也,困也。醫匠,療病之工也”。為此立了四種治病手段,一曰灸,二曰刺,三曰和藥,四曰卜問譴崇。顏氏注曰:“灸,以火艾灼病也。刺,以針刺之也。和藥,合眾藥也。草木金石鳥獸魚之類,堪愈疾者,總名為藥”??傊?,一篇2000多字的蒙學書注本,能這么詳細地介紹了豐富的醫學內容,對當時人們認識和防治疾病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對現在我們研究古代的祖國醫學也是很有實用價值的。對于今人學習古代醫學著作,深刻理解我國醫學歷史,繼承我國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提高自己的醫學境界,都產生了積極作用。